電視新聞編輯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1 02:38:00

導語:電視新聞編輯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視新聞編輯學研究論文

由先進的現代科學技術武裝起來的電視傳播媒體的迅速發展,以及電視新聞界多年的探索和實踐,給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課題:建立電視新聞自身的編輯學體系。

目前對這一課題的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至少在中國,迄今為止還沒有一部有關電視新聞編輯學的專著問世。理論界與電視實踐之間的隔膜,也許是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當然我們不能過分地苛求研究者。因為,以報紙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新聞學對于以形、聲為主要表現形式的電視新聞,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不適應是在所難免的。即使電視新聞工作者自身,也未必能識“廬山真面目”,除了“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局限外,還有“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因素。每個人站在各自的崗位上,以不同的視角看待問題,那么,認識的高低、理解的深淺自然也就不一樣。記者偏愛自己發回的消息,編輯更看重多條新聞排列與組合;攝像師呢?對于畫面的講究不亞于一個嚴肅的畫家。他們在本崗位上都付出了汗水,付出了心血,但他們很難獨立地將微觀的實踐轉化為宏觀的理論。

電視與現代科學技術緊密關聯的特殊性,也決定了與之相關的理論的滯后。幾年前,人們無法想象到“現場直播”這個概念,而現在,即使一些中小型電視臺也開始嘗試。傳統的新聞學多數教科書對“新聞”的定義是“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新聞是最近發生的能引人興味的事實。”“電視新聞是利用電視傳播工具對新近發生或發現事實所進行的報道。”這些定義,雖然表述各異,在時間概念上,都忽視了“正在進行時”這一最富電視新聞特點的時態。因為隨著“現場直播”的出現,電視屏幕上的形聲可能與遠在大洋彼岸正在發生的事件同步。

與此同時,電視特技手法增多,這樣便給電視新聞編輯提供了更多的創造的機會。比如,以往在電視新聞編輯操作中比較多地關注“蒙太奇”。而現在,我們能夠借助先進的電子編輯技術,達到超出“蒙太奇”以外的境界,畫面的分割,同時傳遞兩路以上的信息;字幕的運用,能在節目播出時,插入來不及編排到既定時段節目中的新聞,還有巧妙地安排受眾介入某一事件,隨時插播微波傳回的消息,有意識強化感觀效果等等。

概括地說,電視新聞已經由預制式向直播式邁進;電視新聞編輯開始由簡單的排列組合型進入復雜的“創作”型時代。

我們認為,電視新聞編輯的工作性質、特點及其使命,是電視新聞學必須研討的課題。

按照通常的分工,電視臺新聞中心或新聞部的負責人習慣地將電視新聞采編過程分兩部分,其一是外采,其二是編輯,于是就有了前期和后期之分,有了記者“沖鋒陷陣”,編輯“坐收漁利”的說法。

以“前期”和“后期”來界定記者、編輯的職能范圍,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編輯的手腳,影響他們在整個新聞傳播過程中的組織、參與功能的發揮。

電視新聞編輯部門和編輯的肩頭,應該擔起三大任務棗組織指導、編輯制作、控制指揮。

前期:組織、指導。編輯工作千頭萬緒,組織指導要擺在首位。

——編輯部應該是整個電視新聞媒體的“靈魂”。一段時期出臺的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社會經濟的發展情況,重大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及背景,都應該做到心中有數,在此基礎上,確定報道思想,擬訂報道計劃;“參謀”新聞視角,把握輿論導向。

——編輯部應該經常組織戰役性報道。其中包括開辦欄目、組織拍攝系列(連續)報道、發動觀眾對某一熱點問題展開討論等。

——編輯部應該成為記者站和通訊員的“良師益友”。電視新聞的屏幕建設,離不開完備的通訊聯系網絡,這一網絡的經緯主體,由記者站和廣大通訊員組成。編輯部不僅要與他們形成魚水關系,更得經常與他們互相傳遞信息,定期通報有關要求和發稿情況,幫助他們出主意,想點子,服好務,指導具體的新聞采編,組織新聞業務方面的培訓學習。

中期:編輯、制作。這是編輯有別于記者的一項重要工作。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文字的編輯,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電視解說詞的修改和節目內容的提示。編輯可以也必須根據對所負責的時段新聞中的每一條消息進行合理的“加工”,有些重要消息,還必須寫好編前、編后話,配發評論;編輯部的意圖,與受眾之間溝通,都由編輯擬好提綱或成文的東西,由播音員(主持人)傳播到千家萬戶。中期的第二個方面的工作是節目制作。這是由電視新聞的特性決定的。記者拍攝了畫面(含現場聲),編寫了文字稿(含字幕設計),并不等于完成了一條新聞。編輯的任務是讓每一條新聞達到播出要求,至少有下列工作要做:1.鏡頭的剪輯;2.使文字符號與圖像符號相一致;3.將字幕迭現在適當的位置上;4.畫面的技術處理;5.解說與同期聲的合成;6.計算該條新聞的長度。

這些繁瑣的工作,并非一位編輯就能完成的。各道環節的銜接依賴于每個崗位的默契配合。可以這樣形容,諸多工作就像宮商角羽徵,各自發出應該發出的音響,才能構成一首完美的樂曲。

后期:控制、指揮。這里所說的控制,指的是對新聞播出過程的控制。控制者,通常稱之為導播。在直播式節目,播出過程是最緊張的時刻,節目主持、技術人員、欄目編輯,乃至該時段準備的消息,都必須各就各位,隨時聽從導播的調遣。

值得注意的是,在微波進入電視的時代,外采記者每時每刻都可能從現場發回消息,這時,擔任導播任務的編輯就需要敏銳的思維、果斷的決策、精確的計算、純熟的技術,以便及時、準確地將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和最新消息,在適當的位置切入。

電視新聞節目的編排是編輯的核心工作,編輯部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擬訂播出大綱。

播出大綱是用以指導當天播出的新聞節目的計劃。與此同時,每個時段的電視新聞節目,毫無例外地需要有一個詳細的節目單。大綱重在組織,而節目單側重具體地實施。例如,大綱中列有某記者上午10時采訪香港客人訪問武漢的消息;而在12時或晚些時候的節目單中,則會清楚地寫上擬就的稿件題目,記者和被采訪對象的名字、消息的長度以及在第幾條播出,該節目編輯帶的序號等。

與報紙排版相比,電視在規劃版面時有自己的特性。

其一,報紙是在單位面積中布置文字,電視則在單位時間里安排節目。單位時間的固定和客觀時間的流動,對電視新聞節目的編排都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單位時間,服從于整個電視版面。它不僅將每一個時段的節目界定在固定的時空里,而且根據電視節目制作所需要的時間,確定“成套新聞”,口播消息的最后發稿期限,這個時期,一般確定在播出前半小時到一小時,太推后了,就可能影響整個新聞的播出。

突發性新聞以及播出之前來不及制作的新聞,可在節目播出過程中適時插播;由微波接收或記者傳回的消息,如果是重要新聞,也可能由導播者及時切入。

插播消息,意味著要打亂原來擬定的節目單。插在什么位置,在什么時間插入,都需要經過縝密的考慮和精確的計算,否則就有可能亂方寸。

電視的版面,時間就是空間。在有限的時間里豐富、活躍空間,是電視編輯追求的目標之一。

其二,電視新聞節目的編排具有相對的連續性。同一個新聞事件,由于版面的限制,19:00時的新聞中,可能安排得短一些,而在21:00時的新聞時段中,則可能介紹得說盡一點;上一個時段播出可能沒有交待背景,而在下一個時段中則可以較充分地展開。

連續性有時還表現為,同一題材的不同角度,某一事件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變化。對于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隨時都可以將記者在現場播報的信息編排到整塊節目的某一空間。

一般說來,在一天的最后一個時段新聞中,編輯不妨將當日發生的重要事件,回顧一番,評述一番。值晚班的記者針對一些有社會影響的消息對受眾反響的采訪,在這個時段里播出是十分貼切的選擇。

我們常常聽到一些記者抱怨,攝制的許多素材,白白地浪費;在電視新聞實現滾動播出后,這種抱怨,就會減少,因為,那些未能采用的素材很可能由編輯排到另一個節目單中。

編輯應該具備這樣的功夫:將超過既定播出長度的節目縮短,將達不到播出長度的節目延長。對龐雜的素材進行合理提煉,從剩余的材料發現“精華”,當然其中需要節目主持人和節目制作人的鼎力配合。

其三,新聞類節目的相互呼應。在一天的新聞類節目中,消息、新聞專題節目以及現場直播、現場錄播節目往往不在一個時間段播出,中間穿插有電視劇、文藝節目、廣告等,所以,受眾不會因重復而感到膩味。從另一個角度看,不同的時間段擁有不同的觀眾面,對某一新聞的延伸和展開,無疑有助于提高收視率。

通常情況下,重要的新聞先搶發消息,來不及配制圖像或制作“成套新聞”的,就采用“獨白式報道”(記者拿話筒在現場直接播報),或者根據電傳文字稿由節目主持人口播。在播發消息的同時,最好預報一下在什么時間播出相關的新聞專題、跟蹤式報道或現場直播等。這種方法,專業術語稱之為“立體式報道”,即輕重武器同時“攻擊”目標。

綜合以上三點,我們不難看出,電視新聞的編排可以根據原料和佐料的供應情況隨時修訂“菜單”(節目單),同時可以一菜幾吃(一個新聞事件分期傳播);也可以玩特殊的拼盤,同樣的原料做出不同的菜來(多種電視宣傳手段一起上),這些特點,決定了電視新聞節目編排的多樣性、連貫性和靈活性。

在了解了電視新聞節目編排的普遍原理后,并不意味著我們掌握了“編排”這門學問。換句話說,要想編排好電視新聞,還必須懂得與宣傳心理學、宣傳藝術學密切相關的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以及如何將“規律”行之有效地運用到實踐中來。

電視新聞編排中對受眾“心理”的關注和傳播“藝術”的追求,都是為了讓更多的人接收“最新信息”并最大限度地留下深刻印象。

“藝術”地進行傳播,從一定意義上講,有益于適應受眾“心理”,而受眾“心理”則規范著“藝術”行為。報紙的受眾是讀者,因此,它的版面結構更多地考慮“空間”的規劃;而電視接受者是觀眾,對于時間的認同,則是至關重要的。

報紙率先問世,它將“空間存在形式”的編排“藝術”轉嫁給“時間存在形式”的電視。若干年后,這種沿襲仍然留有痕跡,最突出的表現在忽視了電視形、聲兼備的特性和不可重復閱讀的局限,忽視了“時間”可以創造出“節奏”的優勢。

讓我們先看看頭條的選擇。電視的頭條從時間上看,最先播出的那一條,或者說列在節目單第一條的自然就是頭條。問題的關鍵是,什么是“最重要的”。

報紙認為的“最重要”并不能代表電視的看法。比如,一篇“社論”,一位領導人重要講話,一些典型經驗,報紙將其擺在頭條無可非議,而電視則不然。我認為,電視新聞編輯在確立時段新聞“頭條”時,至少要把握以下一些原則:

1.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最重要的”。有些消息,從內容看是重要的,但當天的報紙已刊出,電視就不應該視為“最重要的”。也就是說,它曾經引人注意過;有些消息,雖然題材重大,但時過境遷,記者無法拍攝第一現場,也不應視為“重要”,因為它未能體現電視的特點。因此,我們認為,所謂“最引人注目”,對電視來說,就是“最新的、來自事件現場的報道”。

2.最重要的并不一定就在頭條播發。[美]特德·懷特等在《廣播電視新聞報道寫作與

制作》一書中,將電視新聞節目想象成“一系列的山峰和峽谷”。他說“每次新聞廣播都要用當天最重要的、最新的、突發性的新聞做頭條,即從高峰開始”。這一想法當然是合理的,但如果“新聞節目表越往后,新聞的緊近性和新聞價值也就越小”,那么觀眾就會索然無味地關掉電視機或另換頻道。因此,應該找到一個辦法,讓觀眾感到每個時段新聞中隨時都可能有“高潮”發生。目前廣泛采用的“本臺最新消息”或“本臺記者剛剛發回的報道”就屬于這種“辦法”之一。實際上,在實現“直播”后,有時也很難將最重要的擺在“頭條”,只好“頭條”屈居其他位置了。

3.要隨時變換編排方式。一成不變的編排節目,會讓觀眾厭煩,也會讓觀眾忽略既定收看時間以外的節目。以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為例,前20-25分鐘,是國內新聞,后10-5分鐘是國際新聞,而國內新聞,常規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這種格式,多少年不變,毫無疑問對收視率有所影響。

“山峰、峽谷、山峰、峽谷”這是一種編排法;“峽谷、山峰、峽谷、山峰”這也是一種編排法。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新招應該經常推出。當然,形式是由內容決定的,什么樣的內容,確定什么樣的編排方式,就不會使人覺得故弄玄虛。

電視編排“藝術”方面另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是,蘊含在相對時空中的“節奏”。

特德·懷特說:“節奏意味著新聞節目要保持流暢,不能遲滯或令人厭煩。”在具體操作上,他認為“要將錄像新聞和口播新聞恰當地混排。”

“混排”只是最簡單地形成“節奏”的方法,“節奏”問題實際上涉及到編輯工作的方面。

從小的方面講,如“成套新聞”、“現場報道”的剪輯技巧;一條重要新聞配發評論的長短、風格等,都需要考慮到“節奏”。試想一下,如果一條“成套新聞”的長度為1分20秒,而前面1分鐘是錄像加解說,后20秒是現場采訪,能不給人以頭重腳輕之感嗎?

從大的方面講,新聞與新聞的聯結,每一時段節目的段落也受“節奏”的影響。同樣是三條長消息,連在一起發,就會使人覺得疲倦,換一種排法,在三條長新聞插入兩條短消息,就會張弛得當(有時由節目主持人利用串聯詞間隔也可以產生類似的效果)。節目段落的起伏體現出一定的節奏。

此外,報紙排版中許多有益的經驗我們也要吸取。比如,集納式報道棗將同一類型的消息連綴到一起,形成相應的聲勢;對比式編排棗將正反兩類有關聯的消息對應,顯示出鮮明的褒貶色彩;穿插式匯編棗選取甲乙或更多消息中的共同點或不同點進行綜述,達到深化主題的目的,等等。

電視新聞編排既要有規矩,又不能墨守成規;有成就的編輯往往得益于不斷地探索和實踐。

對于電視新聞編輯來說,除了必須有其他新聞媒介的編輯相同的思想、文化素質,還需要掌握哪些基本技能呢?

第一,當編輯先要當好記者。電視新聞編輯僅有文字功夫和判斷新聞價值的能力是不夠的。他們日常大量的工作是與圖像打交道。如果對電視新聞采訪拍攝一竅不通,就很難修改記者和通訊員發來的消息。

第二,要有組織、協調能力。電視新聞編輯不僅經常與社會各個層面打交道,而且每天都與本系統的各個環節發生關系。如果將整個電視宣傳隊伍比作一個龐大的樂隊的話,那么,新聞中心或新聞部的負責人是樂隊指揮,而編輯則是吹大號的角色,既接受指令,又指令,并確保指令百分之百地執行。

第三,要有純熟的節目剪輯技術。節目剪輯包括單條新聞的剪輯成片,多條新聞的組合和后期的切換導播三個部分。這些工作通常都是由編輯完成了。

純熟的編輯技術,不僅是為了搞好新聞包裝,而且有利于“分秒必爭”。

第四,要有敏捷的思維和文字、口頭表達能力。電視新聞的播發有時帶有一定的隨機性,那么,便要求編輯迅速作出反應,是否發、如何發,都須在短時間內決定。需要表明編輯部看法的述評部分,如果來不及寫稿,則由編輯擬定腹稿向節目主持人轉述,而后,直接見諸屏幕。

第五,要有社會活動家的本領。電視新聞飛入千家萬戶,千家萬戶都可以介入電視新聞中來。“雙向傳遞”的實現,更要求我們的編輯成為社會活動家。

經驗告訴我們,同社會各個層面接觸得越多,越能及時獲取新聞信息。這對于編輯們制定報道計劃、編寫播出大綱是極為有益的。

以上五個方面的基本技能,是衡量一位編輯能否勝任電視新聞編輯工作的重要尺度,但是,我們千萬不能用“基本技能”來涵蓋一切。作為一位新聞工作者,不可沒有“為他人作嫁衣裳”的奉獻精神;不可沒有“為人民服務”的道德情操;不可沒有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不可沒有“修身養性”的生活態度。

希望有志于斯的人加入到我們的行列,希望有更多的專家、學者、實際工作者研究電視新聞編輯學。

本文關鍵詞:電視新聞編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