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傳播學畢業論文
時間:2022-11-19 04:45:53
導語:民族高校傳播學畢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傳播者擁有接近性特質
民族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者當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少數民族,而受眾中也有很多人來自少數民族,傳播者的這種接近性無疑拉近了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距離,少數民族大學生往往把傳播者看成“自己人”,從而增強了傳播者的親和力,容易使傳播者的傳播產生“自己人效應”,進而有利于提高民族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效果。民族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者的這種接近性特質因此而成為推進民族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一種獨特優勢。而且民族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少數民族傳播者深知處理民族關系的“三個離不開”(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互相離不開)思想和“三個尊重”(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尊重各民族的語言文字)原則,具有很強的“四個認同”(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感。這些都有助于提高民族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效果,所謂“身教重于言傳”。
二、民族大家庭的縮影的有利傳播環境
各民族的文化和智慧在民族高校匯聚一堂,各民族的語言、心理特征、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歌舞、服飾、飲食文化多姿多彩,使得民族高校成為民族文化交融的地方,融匯成了民族團結的交響樂章。在這樣的環境中,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尤其是進行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教育,毫無疑問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因為各民族的同學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自然會懂得民族團結的意義和重要性;自然會理解民族關系的“三個離不開”思想;自然會堅持對待少數民族的“三個尊重”原則。就傳播的媒介環境而言,民族高校是展示我國民族政策與民族團結進步的重要窗口。民族高校的創辦,本身就是黨的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的重要體現。黨的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教育是民族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內容,也是民族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途徑。民族理論與理論政策教育的優良傳統和長期實踐,使民族高校的各族師生形成了相互包容、和諧相處的大局意識。這樣的媒介環境容易使黨的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教育入耳入腦,有助于促進各族師生的團結進步。
三、獨特的傳播媒介孕育出的獨特信息情景
不同的媒介可以創設不同的信息情景,不同的信息情景能夠產生不同的傳播效果。因此,選擇恰當的傳播媒介,創設有利于信息傳播的情景,將有助于提高傳播效果。和非民族高校不同,民族高校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除了“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及“形勢與政策”課程外,還包括“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民族史”“少數民族史”(尤其是“近現代少數民族史”)等課程。筆者認為,“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民族史”“少數民族史”(尤其是“近現代少數民族史”)等課程是民族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宣傳教育的獨特媒介。與非民族高校不同,“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程是民族高校各專業本專科生的通識必修課,因而,開設這門課程是對民族高校青年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及黨的民族政策教育的根本途徑。為了有效開展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的教學科研工作,各民族高校都成立了民族研究院(所),形成了實力較強的民族理論研究和教學團隊。由于所有的少數民族大學生都是黨的民族政策的受益者,比如享受“高考加分”的政策性照顧,所以“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程所宣傳的黨的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能夠被少數民族大學生廣泛認同和接受。“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堂因此而成為激發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和接受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的獨特情景。現在,“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程已經成為民族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亮點和特色,成為民族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內容和方面。“民族史”“少數民族史”尤其是“近現代少數民族史”等課程也是民族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內容和方面。“民族史”等相關課程的教學,有助于民族高校各族大學生更好地了解本民族優秀的歷史和文化傳統,進一步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有助于民族高校各族大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歷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更加深刻地理解56個民族共同締造了新中國的觀念,進一步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和對祖國的認同;有助于民族高校各族大學生更好地理解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進一步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助于民族高校各族大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民族團結是福,民族分裂是禍的觀念,進一步增強維護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分裂的意識;有助于民族高校各族大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近代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進一步增強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認同;有助于民族高校各族大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才能牢固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念,進一步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總之,“民族史”等課程是進行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民族觀、宗教觀、歷史觀、文化觀教育的有效載體和途徑,有助于培養民族高校各族大學生的“三個離不開”和“三個尊重”的思想,強化民族高校各族大學生的“四個認同”感。這些都有助于提升民族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效果。
四、少數民族大學生受眾的心理因素
有助于傳播效果的提升傳播的過程,簡單地說,就是傳播者通過傳播媒介將信息傳輸給受眾的過程。傳播的效果是指信息傳播使受眾在認知、觀念、態度、行為等方面發生的變化。受眾因此而成為傳播效果的“測試器”。受眾能否接受信息是傳播效果能否產生的基礎。而受眾是否接受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受眾的接受需要、接受動機及心理效應等心理因素。因此,能否喚起受眾的接受欲望,滿足受眾的接受需要,就成為傳播效果能否產生的關鍵。首先,少數民族大學生有接受馬克思主義尤其是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的心理需要。“世界上唯一能影響對方的方法,就是談論他所要的,而且告訴他如何才能得到它”;“影響人的唯一方法,就是了解對方的需要”。[4]如前所述,對于每一個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說,他們都是黨的民族政策的獲益者,比如“高考加分”的政策性照顧、民族地區“9+3”免費職業教育模式、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以及四川藏區實施的“牧民定居行動計劃暨帳篷新生活行動”和“富民安康工程”、彝區實施的“彝家新寨”建設等傾斜性政策。這些政策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民族地區的關懷,使少數民族大學生親身體會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黨的溫暖。這將大大強化少數民族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感、對社會主義祖國的認同感,激發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和接受馬克思主義尤其是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的內在動力。這種內在動力使學習和接受馬克思主義成為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需要。其次,少數民族大學生受眾的“自己人效應”有助于提升民族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效果。“所謂‘自己人’,是指對方把你與他歸于同一類型的人。”[5]“自己人效應”又稱“同體效應”,是指受眾把傳播者看成“自己人”的情況下更加相信、更容易接受傳播者所傳播的信息,從而提高傳播的效果。如前所述,民族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者來自于少數民族的占很大比例,受眾中的大多數也是來自少數民族。這種背景的接近性拉近了民族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距離,傳播者往往被受眾看成“自己人”,從而使傳播者的傳播產生“自己人效應”,提高傳播的效果。再次,少數民族大學生受眾的順向心理有助于推進民族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順向心理是一種具有積極、正面意義的和順應傳者或媒介意愿的心理活動傾向。”[1]297擁有順向心理的受眾,往往對傳播者所傳播的信息持相信、認同和接受的心理態勢。民族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的多種因素有助于少數民族大學生形成順向心理。這些因素主要包括傳播者的接近性特質、民族高校作為民族大家庭縮影的有利傳播環境、馬克思主義教育滿足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接受需要,等等。綜上所述,與非民族高校相比,民族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傳播者、傳播環境、傳播媒介和受眾等方面具有提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效果的獨特優勢。總結并發揮這些獨特優勢,能夠有效推進民族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宣傳教育工作。
作者:崔慶五單位:西南民族大學
- 上一篇:建筑材料質量管理論文
- 下一篇:中心小學體育設施情況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