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我國貧困區剩余勞動轉移進路

時間:2022-01-11 12:03:00

導語:論我國貧困區剩余勞動轉移進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我國貧困區剩余勞動轉移進路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國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及問題,闡明了我國現階段中貧困地區實行農村剩余勞動轉移的必要性,探討了中國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的對策建議和轉移渠道。

[關鍵詞]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建議

一、中國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及問題

1.農村勞動力素質低下

貧困地區農村勞動力的總體素質不高,加上沒有專業技術,他們難以接受科技知識,農業生產率難以提高,致使廣大農村大多仍停留在傳統的耕作模式上,農村勞動力退出農業生產的基礎不穩。同時,低水平的文化素質使得農村勞動力適應不了非農產業的發展要求,農村勞動力進入非農產業比較困難,極大地影響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有效轉移。這是制約貧困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因素。

2.制度因素

包括現行的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和土地制度,妨礙著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3.農民貧窮阻礙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順利轉移

由于貧困農戶沒有足夠的錢來支付外出尋找工作的本錢和必要的交通費用,同時由于貧困農戶受教育的程度低,有的甚至不識字,因此很難獲得相關的信息和機會。這就是外出勞務大多來自低收入地區而不是來自這些地區最貧困的農戶的原因。

4.勞動力市場發育滯緩,中介組織發育程度低

目前農村勞動力跨地區流動大都是自發的,而由政府職業介紹部門組織安排外出的卻很少。農村勞動力流動無序狀態帶來的主要弊端是不能進行宏觀控制。大量勞動力流動的同時,必然形成初級勞動力市場,對于勞動力市場,政府同樣需要宏觀調控,但目前還缺少這一環節,即缺乏對農村勞動力的總需求、總供給的調節,缺乏對農村勞動力的就業組織與指導。

5.政府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服務不到位

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是一個系統工程。從掌握勞動力資源、提供就業信息和就業培訓,到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都需要政府部門提供完善的管理和服務。但是,政府的這種職能非常缺乏。政府還不能完全地掌握農村勞動力資源及轉移就業的基本情況。

二、中國貧困地區實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必要性

1.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是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中心環節

農民貧困、農業滯后、農村落后的“三農”問題是各國在工業化和經濟發展初期普遍遇到的問題,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主要出路。“三農”問題的癥結在農村剩余勞動力過多,以致農村勞動力人均占有資源或資本過少,勞動等要素的邊際生產率太低。

2.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推進二元經濟結構轉型,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核心內容

我國現階段還是發展中國家,其顯著特征就是經濟結構是二元的,即一方面存在城市的現代工業;另一方面農村還是落后的以手工勞動為主的農業,尚未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中國家要擺脫社會生產力的落后狀態,成為經濟發達的國家,就要通過工業化、市場化、社會化、城市化,走出二元經濟結構狀態,形成現代經濟結構,實現現代化,其核心是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工業和第三產業。

3.勞動力轉移是實現經濟增長、人力資本增值的重要手段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不但為貧困人口擺脫貧困開辟了門路,而且為農民的生產、生活和農村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激發了農村經濟活力。

4.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提高農民收人、解決農村貧困的主要途徑

雖然農業對貧困人口來說仍是首要的收入來源,但現在非農就業也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工資收入對貧困家庭來說非常關鍵,因為它不但是農民現金收入越來越重要的來源,而且是彌補農民暫時歉收的一種手段。

三、中國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的對策建議

1.加大對貧困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宣傳力度

貧困地區的農民思想觀念落后,市場消息閉塞。我們要通過積極的宣傳使廣大的農民懂得,勞動力轉移就業是增加農民收入最有效的方式。

2.政府必須對貧困地區建立健全規范化的勞動力轉移就業組織體系

加強就業指導和就業渠道的組織和管理,不僅使這些貧困地區農民找到轉移就業的出路,因人、因時、因地擇業,而且可以穩定就業渠道,使勞動力轉移工作有序化,有組織化。

3.加快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提高勞動力素質,增加對農村人力資本的投入是關鍵。

4.加大扶貧力度,使更多貧困人口擺脫貧困

扶貧資金應從集中投資生產項目向增加投資人力資本方向轉變;分配扶貧資源的瞄準對象單位應從縣級向鄉、村和農戶轉變;實施扶貧策略從政府主導型向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合作模式轉變。繼續搞好農村扶貧開發,加快貧困和落后地區的勞動力轉移。

5.在勞動力外出轉移的同時,加強當地農業產業的結構調整,使一些勞動力能夠就地轉移

有的貧困地區自然資源豐富些,但農業結構比較單一。我們可以立足于貧困山區優勢資源,開發農村第三產業,或者開發山區工業化,有條件的還可以開發當地旅游產業。以此來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貧困地區農民的勞動生產率,實現勞動力的就地轉移,增加他們的收入。

四、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的渠道

1.“就地轉移”是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基礎

(1)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農業的充分發展,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可吸納將近一半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程度不高,農業產業鏈短,附加值低。只要我們認真抓好農產品的加工與轉化增值,農業效益的增長大有希望。

(2)鼓勵外出民工回鄉創業。農民外出打工,不僅增加了現金收入,提高了農民的勞動生產率,更重要的是不少農民轉變了觀念,學到了本事。對這些經受幾年鍛煉,積累了一定資金,學到了一些管理知識,掌握了一定技術的農民工,要動員他們回鄉創業,擴大就業,把他們看作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表彰他們的創業事跡和先富幫后富的奉獻精神,激勵更多的外出農民工回鄉為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條件做出更大的貢獻。

(3)積極引進城市資源。解決“三農”問題,不能僅靠農村內部的資源,而是要統籌城鄉資源,跳出長期以來就“三農”解決“三農”問題的傳統思維局限,沖破歷史形成的城鄉分割的格局,引導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到鄉下發展,跨產業、跨區域重組資源,合理配置生產要素,從而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增強農業的市場競爭力,加快農村城鎮化和農村小康社會建設的步伐。

在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轉移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鼓勵農民就地就業,并不是將農民放在自己的家鄉搞發展,而是應更加關注農村的發展,統籌城鄉發展,有效地擴大農村內部的就業容量。

2.“異地轉移”是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關鍵

(1)促進大中城市的工業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目前我鄉的大部分農業人口均屬于剩余勞動力,這些過剩的勞動力大都需要轉移,但由于總體勞動力素質偏低的情況,很大程度上難以在發達地區就業。目前由于我國工業結構應以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為基礎主體,應以農村勞動密集型工業為加速工業化的推力,較快走完勞動密集型為主體的工業化階段。公務員之家

(2)鼓勵農民進城創業。大量農民進入城鎮需要大量相應的就業崗位。在當前城鎮就業壓力加大的情況下,農民進城就業的難度就更大。這就需要大力鼓勵農民進城創業,尤其是鼓勵農民在第三產業創業,因為目前我國的第三產業相對發達國家的發展要滯后,而該產業又是進入門檻較低、吸納就業人數較多的產業。所以各級政府應當制訂鼓勵農民進城創業的政策,要完善農村的土地流轉制度和貸款制度,比如可以允許農民以土地經營權為抵押取得銀行貸款等,從而增強農民進城創業的信心和能力。

(3)擴大農村對外開放。擴大農村對外開放,開拓市場,有利于彌補農業資源的不足,拓寬農業發展空間和農業勞動力的就業空間,對農村經濟發展具有深遠意義。要積極吸引外面的資金、技術和經驗,改善農業生產要素的配置格局;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大農產品的加工投入,先行取消對具有比較有優勢的農產品所征收的農業特產稅,適當加大農產品減稅、免稅的力度,增加農產品需求;在其他地方創辦農業企業,利用外部資源,促進勞動力輸出,發揮勞動力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

總之,就地轉移和異地轉移這兩種形式對解決農業剩余勞動力的空間配置都具有積極作用,我國的政策應該是將這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要用城鄉統籌的眼光解決中國的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三農”問題的解決,不可能封閉在農村的內部,要和城市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城鄉統籌的格局,逐漸使得解決中國的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找到一個新的前途。

參考文獻:

[1]靳希斌:從滯后到超前[M].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10

[2]梁小民:小民說經濟[M].鄭州:鄭州出版社,2004.5

[3]蔡:中國人口與勞動力問題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