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三農問題破解與農村經濟發(fā)展的關聯(lián)性

時間:2022-01-11 11:52:00

導語:探究三農問題破解與農村經濟發(fā)展的關聯(lián)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究三農問題破解與農村經濟發(fā)展的關聯(lián)性

【摘要】三農問題是由于歷史與現實、體制與制度等原因造成的長期無法解決的農民基本生存與發(fā)展問題,而這一問題的長期得不到解決、甚至產生惡性循環(huán),使得農村、農業(yè)、農民與城市、東部與西部之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差距,最終使作為共產黨執(zhí)政基礎的主要社會群體日益弱勢化,這是我國當前最大的社會不公正。“三農”問題是我國建設事業(yè)成敗的關鍵,關系到改革開放的全局,是能否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本文就如何破解“三農”問題和發(fā)展農村經濟,提出了一些想法。

一、如何認識“三農”問題

1、“三農”問題的概念

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業(yè)、農村、農民都比較落后,制約著國家的經濟發(fā)展,農業(yè)、農村、農民問題已經成為現實社會較為突出的問題,我們把農業(yè)、農村、農民問題簡稱為“三農”問題。

中國農業(yè)歷史悠久,以精耕細作為特征的傳統(tǒng)農業(yè),養(yǎng)育了中華民族和中國古代的燦爛文明。但近二三百年來,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tǒng)治下,農業(yè)和農村長期停滯和衰落。沒有得到很好的休養(yǎng)生息,至20世紀40年代,中國農業(yè)不僅遠遠落后于經濟發(fā)達國家的現代農業(yè),而且國內民不聊生,農村凋敝,絕大多數農民掙扎在死亡線上。建國前的戰(zhàn)亂和國民黨的統(tǒng)治,使原本就很羸弱的農村、農業(yè)、農民處境更為悲慘。建國后,為了發(fā)展工業(yè),不得不采用剝奪農業(yè)的方式來進行積累,使農村經濟發(fā)展明顯落后于工業(yè),農民生活與城市有極大差距。這種差距的存在,使我們的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一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村經濟得到了一次飛躍性發(fā)展,很快它的弊端也顯露出來。一家一戶的小生產方式,使農業(yè)機械化的實現受到了限制。如何在不觸及農民利益的情況下解決農業(yè)現代化問題?如何改善城鄉(xiāng)差距?都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門話題。

2、“三農”問題的地位

在21世紀里,農業(yè)、農村、農民問題同樣將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新的歷史征程中處于極其重要的位置,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基礎和保障作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功與否取決于農業(yè)、農村、農民問題的解決與否,解決“三農”問題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工作任務。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中央新的領導集體對“三農”問題尤其重視,提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解決“三農”問題。只有解決好“三農”問題,才能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繼續(xù)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3、當前三農問題呈現的新特點:主要社會群體的總體弱勢化

首先是農村的日益貧困化趨勢。雖然經過“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實施,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從90年代初的8000萬下降到90年代末的3000萬(按人年均收入625元計),但是還有約2000萬人處在溫飽線的邊緣,若按照聯(lián)合國人均每天1美元收入的貧困線計算(相當于農村年人均收入的水平),貧困人口則更多。而且,農村的相對貧困人口在90年代迅速增加,成為目前農村貧困化的主要問題。以反映貧富差距程度的基尼系數計算,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的報告,農村的基尼系數由1978年的0.2124擴大到0.3361,遠遠大于城市的增幅(0.16-0.295)。若按照世界銀行的數字,1999年全國按人均收入計算的基尼系數就已達0.456。如果后者更符合這些年貧富差距擴大的實際感覺,以此為參照,農村的基尼系數應該超過0.5的官方警戒線了。

其次,農村的生存狀況惡化。一方面,由于農村縣鄉(xiāng)財政體制和政治體制之間的不協(xié)調,90年代以來,全國范圍內縣、鄉(xiāng)兩級地方政府出現普遍的財政危機,并最終轉嫁為各種稅、費、攤派的農民負擔,結果不僅造成農村的進一步貧困化,而且導致統(tǒng)治形態(tài)趨于暴力化,農民實際日常生存條件惡化。也正因為此,基層干部隊伍出現債權人化,日益異化基層政府的性質和農村基本經濟政策,導致干群關系惡化。同時因農民缺乏自身的基層組織和政治代表,在農民個體與政府之間幾乎沒有任何有組織的、有意義的緩沖,他們原本已很有限的合法權益也因此根本無法得到有效保障。尤其在貧困地區(qū),農村正常的社會秩序受到嚴重影響,村級自治基本上失去意義。另一方面,因現有的土地制度難以繼續(xù)支撐農業(yè)增長和農民收入的提高,農民的風險水平上升,自我保障能力下降。這等于強迫農民僅僅依賴人均有限的土地,在承擔種植成本、口糧和各種稅費攤派后,還要內部化所有的市場風險、自然風險和生命風險。反觀小農經濟時代,如果風調雨順、租佃關系穩(wěn)定、捐稅合理,農民或可溫飽。然而進入21世紀,我們看到農村人均占有耕地不斷下降,農業(yè)生產資料和農產品價格均缺乏適當的法律制度保護,同時農民教育、醫(yī)療支出上升等社會生存條件逐步惡化。在這種形勢下,本來就已經開發(fā)過度、負荷過重的土地還能為農民提供什么保障呢?這就使得農村社會危機更加動蕩。

解決農村問題是中國建設事業(yè)成敗的關鍵。我國農村雖然有局部的繁榮,但在國際和國內市場經濟的雙重擠壓下,中國農村處在破產的邊緣,孕育著社會、經濟、和政治危機。

二、解決“三農”難題,發(fā)展農村經濟的對策

1、要在思想意識上重視“三農”問題,要有正確的認識。如何正確看待“三農”問題“農業(yè)、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首要問題。農業(yè)興、百業(yè)興;農民富、國家富;農村穩(wěn)、天下穩(wěn)。深化農村經濟改革、加快農村發(fā)展,維護農村穩(wěn)定,在直面WTO的新格局狀態(tài)下,“三農”這一基礎的脆弱,不僅已經對擴大內需、繁榮市場、實現經濟良性循環(huán)和健康發(fā)展形成極大制約,而且對社會的穩(wěn)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帶來極大負面影響。一些專家曾指出,只有減少農民才能保護農民,只有減少農民才能富裕農民,只有減少農民才能真正實現國家現代化,才有在下個世紀中葉達到發(fā)達國家水平。據保守統(tǒng)計,目前全國大約仍有5000萬左右農民沒有解決溫飽問題,現實的難題和形勢的發(fā)展都要求我們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應加深對解決“三農”問題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要看到中國“三農”問題的要害和關鍵是,在宏觀戰(zhàn)略上要解決好廣大農村的發(fā)展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在微觀上要解決好農業(yè)產業(yè)結構調整以及農民增收問題,這才是在我們這個農村人占絕大多數的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的重點難點所在。必須把“三農”問題這一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最基礎性問題擺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上來。

因此,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上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面對入世的機遇與挑戰(zhàn),如何著力解決和緩和農民增收這一事關經濟發(fā)展全局的矛盾與困難,就顯得大為重要和迫切了。我們對“三農”問題要有正確的認識,一定要重視它,一定要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待它,要有長期的解決“三農”問題的意識。

2、需要減輕農民的負擔。2002年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繼續(xù)堅持采取擴大內需和積極的財政政策來實現經濟較快增長。黨中央、國務院很重視對減負的治理,對一些地區(qū)和部門的亂收費亂罰款和各種攤派的情況,曾多次文件嚴加制止,但收效不大,全國各地到目前為止仍普遍存在“三亂”現象。減輕農民負擔,開展清費治亂減負的綜合治理,首先,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計委《關于實行涉農價格和收費公示制度的通知》要求,認真做好涉農價格和收費公示工作。其次,要定期開展復查,注意和防止涉農負擔反彈,切實把減輕農民負擔的每一項工作落到實處。

3、要想發(fā)展農村經濟,必須給農民同等國民待遇。我們應給農民同等的民主政治權利和國民財富的占用權。城里的一切公共設施都是國家承包了,而農村的一切基礎設施都是農民自己集資辦起來的,產權卻屬于國有。不僅如此,農民用電、打電話比城里貴,農民孩子讀書,老師的工資農民付,城里的教師工資國家付,城里有最低保險,醫(yī)療保險,國家的財政只是市民財政。農民只有負擔,農民如何才能富起來?我們應給農民同等的自由遷徙權利。我們應給農民同等的人身和財產的安全保障權利,應給農民同樣的貸款權利。不給農民同等國民待遇,農村經濟無法提高,農民永遠也翻不了身,“三農”問題永遠也破解不開。

4、要把農村經濟搞上去,必須進一步解放農民。歷史證明:每給農民松一個綁,國民經濟就有一次大發(fā)展,農村經濟就有一輪高增長。現在,套在農民身上的繩索還有很多,當務之急是要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取消農民離開農村和進入城市的一切收費,取消農村戶口。歧視性的政策和不合理收費極大地阻礙了農民就業(yè)和農民增收。取消對農民休耕的限制政策。將來中國農民要有不生產經營的自由。開通城鄉(xiāng)產權交換的渠道,鼓勵“資本家”下鄉(xiāng)做“地主”,農民進城當工人。農民的事,讓農民自己做主。解放農民就是解放最大的生產力,減負仍不是最終的增收目標,只有在農村進行產業(yè)結構的調整,完善農村產品產銷的機制,實現的增收,是最有實際意義的,也是脫貧的關鍵。結合各地實際,大力開展綜合農業(yè)(林、牧、旅游業(yè))和進行結構調整,大力扶持有市場需求的龍頭產業(yè)。產業(yè)結構的調整不能盲目,而是指導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要讓農產品賣個好價錢,這樣農民就能增收了。對于農業(yè)的投入要增加,主要用于品種改良和抵御自然災害的工程方面。小城鎮(zhèn)的建設要慎重,有條件的地方要快上,沒有條件的地方,也不能一哄而上。農民進城打工也是一種轉移,工作政府要多指導,組織好。對待民工的問題,也要貫徹《勞動法》對待。只有解除套在農民身上的土地枷鎖,土地才能進入市場經濟、實行規(guī)模經營,農業(yè)才能進入市場經濟,農產品才能真正形成合理的價格。公務員之家

5、解決“三農”難題需要因地制異。根據不同地區(qū)的實際情況,因地制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制定不同的發(fā)展戰(zhàn)略。破解“三農”難題需要新措施:回報農民,尊重農民,依靠農民。當農民有充分的自由后,很多長期困擾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6、解決“三農”問題還要有創(chuàng)新意識,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要破除“責任田是保命田”、“種田萬萬年”的舊觀念,破除把“承包期30年不變”與“土地使用權流轉”對立起來的片面認識,引導農民“以土生財”,把資源轉化為資本,大膽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將土地作價入股,使農民成為股民,確保農民“失地不失業(yè)”。讓土地向具有經營資質的種養(yǎng)能手積聚,向具有資本實力的“三資”農業(yè)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