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安全信息的構建
時間:2022-06-06 03:34:44
導語:“一帶一路”安全信息的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流通機制研究現狀歷史上絲綢之路的樞紐作用如何在新的歷史語境下轉化成安全穩定的電子信息走廊,發揮跨域紐帶作用,需要學理上的闡釋。國家倡導的“一帶一路”愿景則更多將文化相近、信息傳播較為復雜的中亞諸國與我國西北民族地區的跨文化交流牽涉其中,這需要我們更加重視跨域信息流通機制的建設。跨域,其內涵在本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維度:從國家角度出發,跨域在國內主要指跨越區域,在國際層面主要指跨越國家。而從行業和部門角度出發,跨域則意味著信息要跨越行業和部門的人為區隔,優化傳播效應。西部民族地區網絡輿情的基本構成、發展機理和管控策略相比其他地區、領域和對象更具特殊性,因此,西部民族地區的信息傳播體系的構建尤其需要國家之間、國內各個部門跨域協調執行,在全球傳播和全媒體時代,探求西部民族地區的跨域網絡輿情工作模式、機理、應對機制研究顯得非常重要。而在網絡信息全球一體化越來越顯著的背景下,關注網絡信息的跨域傳播模式及機理,構建安全有效的西北民族地區信息走廊,和國家倡導的“一帶一路”愿景形成信息層面和傳播層面的呼應,有助于“一帶一路”倡議的安全落地。從目前國內的研究來看,專門針對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或民族宗教方面的信息傳遞和網絡輿情的研究較少,為數不多的研究也基本集中在西部民族地區網絡輿情方面。比如劉建華對邊疆民族地區網絡輿情傳播中的民族因素和網絡輿情危機中的社會怨恨情緒進行研究,正視“民族特性”對于網絡輿情的影響,[1]陳果建議構建“以防為主,及時預判”等原則下的邊疆民族地區突發性事件網絡輿情危機治理的長效治理機制體系,[2]這些研究均對西部民族地區的網絡輿情問題做了深入分析,但對于跨域協同治理的著墨則很少,而以“一帶一路”為背景,從傳播學角度來分析邊疆跨域危機事件管理中的信息溝通,關于中國和中亞諸國的媒體在合作應對突發事件方面的跨域危機傳播更是缺少專門論述。而此類研究對于西部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和“一帶一路”國際愿景的順利展開均具有積極作用。
二、跨域突發事件中的多重信息傳播效應
(一)網絡信息一體化導致的蝴蝶效應。互聯網的誕生和普及使得信息全球化傳播的步伐大大加快,而不同國家因為信息技術研發和技術應用程度的不同而造成了跨域信息級差,這對許多國家造成了信息傳播上的安全考驗,而因此造成的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信息鴻溝”也成為日益被重視的問題。網絡全球化是一種超越國界的信息溝通與交流的趨勢。網絡全球化以信息化、網絡化為手段,對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網絡信息的無阻隔傳播導致網絡信息傳播快速、多變,也使得信息的傳遞變得異常復雜。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全球范圍內暴力恐怖事件的頻繁發生,網絡信息的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而在一些危機事件中,不良信息的扭曲傳播使得網絡上的蝴蝶效應越發明顯。蝴蝶效應是混沌學上的一個比喻,混沌是非線性動力系統的特性,由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于1963年提出,指在一個宏觀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及其微小的變化會導致整個系統的后續連鎖反應,這說明事物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很多不可測的“變數”。信息的傳遞同樣如此,很微小的一個事件可能導致不可控的局面,尤其是在西部民族地區,宗教、文化各異,諸多因素相互影響,錯綜復雜,在信息流通把控方面稍有不慎,就會形成災難性后果。近幾年來,由于世界的流動性加快,再加上信息的跨域傳播而導致的蝴蝶效應在全球范圍內層出不窮。(二)跨域突發事件中的信息共振效應。共振效應是物理學上的一個概念,后來被用來解釋社會學科里面解讀信息化時代的諸多社會現象。在傳播中也存在類似于物理學中的共振效應,當然,這種共振效應在社會領域有其內在的原理與內涵。跨域在特定的情景下也被稱之為“脫域”,而脫域突發事件則指突發事件波及的范圍跨越了行政地理邊界或者社會功能邊界。這就使得傳統意義上以行政地理邊界為依據的應急管理模式和應急組織結構面對脫域情景時產生了結構性和功能性障礙。“7•5”事件體現出了非常典型的跨域共振效應。2009年6月26號廣東韶關一家玩具廠發生沖突事件,參與雙方為部分新疆籍員工和當地居民,導致多人受傷,兩名新疆籍員工則在斗毆中喪生。事件發生后,境外勢力利用網絡不斷炒作,煽動維吾爾族民眾上街游行示威,而國內部分極端勢力也在網絡上煽風點火,這樣在廣東發生的762018年第4期(總第73期)西部民族文化傳播一件斗毆事件經過網絡的放大和發酵,形成了顯著的共振效應,最終形成了境內外各種力量遙相呼應的一種網絡信息傳播景觀,而導致的社會后果則非常嚴重。類似的信息共振效應在西部民族地區多次出現,急需在學理上深入研究和闡釋,為消解信息共振的負面效應提供借鑒。
三、搭建跨域應急聯動信息共享和行動整合平臺
在全球化的浪潮與跨國恐怖主義肆虐的大背景下,中國和中亞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發展和合作均依賴于穩定的外部環境,不管是跨國的合作和國內省際合作都顯得異常重要,而在危機傳播中,合作的前提是必須具備一定的信息共享和處理能力,因此,需要在理念和行動層面進行調適。一是理念轉型:從單打獨斗到協同治理。在信息流通加快的時代,拘泥于行政屬地和地理屬地的常態管理中的結構和方式要做調整,要強化跨域治理的理念,搭建跨域信息共享平臺。近幾年來,傳統意義上的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無不飽受極端主義的沖擊和影響,尤其在社會化媒體時代,網絡信息的流動與傳播越來越難以把握和管理,需要國家之間和國內各地區各部門之間加強聯系和合作,共同應對有害信息的傳播。基于這樣的背景,應急管理思維的轉向就變得異常重要,變信息管制為信息溝通,變單打獨斗為協同治理,變各自為政為合作共贏,這也是近幾年來國內外局勢發生變化對信息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二是加強跨域風險網絡信息數據庫建設。除了搭建信息共享和行動整合平臺,完善跨國媒體合作的作用機制也很重要,這是以實際行動完成從物理空間的絲綢之路到信息化電子走廊的轉化,彌合跨國媒介不同步所造成的信息級差。建議中國和絲綢之路沿線中亞國家委托第三方數據調查公司,采用媒體內容分析與定量意見調查相結合的實證研究,結合大數據挖掘網絡海量信息,對所搜集到的資料進行科學的整理和分析,用來評估跨域危機傳播的效果,研究所應采取的有效對策。這就需要構建跨國媒體間信息交流平臺的長效機制和跨國風險信息數據庫、輿情風險監測體系。數據庫的建設應當包含以下內容:從國家關系來看,需要構建并完善跨國媒體間信息交流平臺的長效聯絡機制和跨國風險信息的數據庫、輿情風險監測體系;把握跨境民族意見領袖的影響力及在危機傳播中發揮的作用,新媒介技術的發展對跨域危機傳播方式的影響,極端思想憑借社會化媒體傳播的作用機制探索;跨境民間交流在危機傳播中的作用機制探析,跨文化交流與傳播的模式和形態對危機傳播的影響等。從國內各部門的關系來看,需要完善輿情風險監測系統,對接不同職能部門之間的信息數據庫,把握風險信息的聯結和動態演化,動態監測網絡極端主義主張和觀點的散布和影響。只有構建和完善跨域應急聯動信息共享和行動整合平臺,才能保障“一帶一路”愿景下西部民族地區的安全和穩定,從而對“一帶一路”愿景的順利實現提供有效的安全屏障。
四、“一帶一路”愿景下跨域網絡安全電子信息走廊的構建
從“一帶一路”愿景的大背景出發,構建跨域網絡安全電子信息走廊不僅需要觀念上的轉變,更需要理念上的升華。在國內,需要國內各部門加強信息合作,通過構建跨域應急聯動信息共享和行動整合平臺來完成國家認同和社會整合;在國際上,需要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通力合作、互惠互利,攜手重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構建跨域網絡安全電子信息走廊是完成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命運共同體的基礎,不能僅僅停留在政治層面,更需要在文化上加強交流和共享,因此,構建跨域網絡安全電子信息走廊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完成從強調信息的線性傳遞到強調文化、社會等因素的立體信息傳播模式轉向。在社會系統發展的動態過程框架下思考危機的解決之道,形成基于社會和文化因素的立體化危機傳播模式和情境式危機傳播模式探索,探索跨域網絡安全電子信息走廊構建的多維模式。跨域網絡安全電子信息走廊構建需要更新傳播理念。從國家層面而言,從強調政治的宣傳模式到強調傳播的“符碼博弈”模式轉換,減少由于傳播策略不當造成的文化誤讀和傳播障礙;從經濟和政治的二元傳播模式到經濟、政治、文化、交流并重的多元傳播模式;在國內各部門之間同樣需要減少信息誤讀,通暢信息交流渠道,避免由于信息傳播不當而導致的社會危機。構建跨域網絡安全電子信息走廊需要重視社交媒體的信息傳播屬性。社會化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具有海量、快速、多變的特點,正因為如此,基于大眾傳播時代的法律和管理體系已經稍顯滯后,因此,需要一定的監測體系和管理手段對涉及國家安全的社交媒體信息進行針對性的追蹤和指認。國際跨域網絡安全電子信息走廊的構建還需要搭建會展、媒體、孔子學院、民間外交等互動平臺,加強信息交流和對話。在多個維度上加強信息溝通和交流,除“上海合作組織”等政府合作架構外,應注重政府和民間交流的平衡,合理利用民間資源,完成官方傳播的民間化轉向,重視民間信息交流在危機傳播中的作用。在國內需要加強西部地區和東部地區的文化交流,消除因為地域、文化因素造成的信息誤讀和觀念隔閡。啟動跨境媒體合作的作用機制,完成跨國媒體的信息匯聚作用。完成從物理空間的絲綢之路到信息化電子走廊的轉化,彌合跨國媒介不同步所造成的信息級差。擴大中文傳媒在中亞地區各國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形成信息傳播的本地化策略,從而完善跨域網絡安全電子信息走廊建設。
參考文獻:
[1]劉建華.邊疆民族地區網絡輿情傳播中的民族因素論析[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5(3).
[2]陳果.邊疆民族地區網絡輿情危機治理路徑研究[J].政治學研究,2016(4).
作者:馬廷魁 單位:西北民族大學
- 上一篇:“一帶一路”英語教學改革研究
- 下一篇:“一帶一路”金融學人才培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