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乞討行為人生價值觀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1 02:20:00

導語:關于乞討行為人生價值觀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乞討行為人生價值觀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筆者在閱讀了不少有關乞丐的文獻和專著后發現,就全國范圍而言,雖然乞丐在行乞原因、乞討方式、生活狀態以及乞討收益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城市乞丐還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我們看到的乞丐是這么一類群體,他們放下尊嚴伸手向路人索要財物,不管其對過路人乞討態度如何行為如何、不管他們丟掉自尊背后所承受的各方面壓力的大小如何、壓力真實性如何,他們選擇乞討這種行為方式將自己展現在世人面前,一定程度上是價值觀的淪喪。當然乞丐之所以成為乞丐,不是單一的因素造成的,其背后的壓力包括社會轉型帶來的經濟方面的影響或個人家庭的變故等等,這些因素的綜合考慮,才有利于我們有效解決乞丐問題。本文主要從乞討這種行為方式的選擇,對乞丐的價值觀做一嘗試性探討,并由此提出的一些想法和對策。

關鍵詞:乞丐問題行為選擇“人的問題”社會價值導向社會控制機制

一、乞丐問題的社會性界定

對乞丐問題的社會性界定直接體現了乞丐問題的在社會中的本質以及對社會的影響。乞討這一行為與社會發展極不協調是其價值觀的普遍反映。所以對乞丐問題的社會性必須做系統分析。

早在漢朝,就有人寫了一本叫《乞丐賦》的書,這說明至少漢朝我國就有乞丐存在了。當代關于乞丐的研究也很多,而且這方面的書不少,據我所知有《乞丐調查報告》《中國乞丐史》,上海還出版了一本《遙遠的回響——乞丐文化透視》,有一本叫《中國近代流民》的書中,也大量寫到中國的乞丐現象。然而在社會轉型期,乞丐現象的增多以及帶來的一系列影響使社會對這一群體越來越關注。到現在乞丐已變成了一個困擾社會的問題。乞丐由來已久,為什么在當代卻成了社會問題?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對社會問題的定義做清楚了解。事實上有關社會問題的定義有很多,在從社會變遷過程中,傳統的控制機制受到沖擊,社會失范現象出現,在這樣背景下產生的社會問題的定義可以歸納為:指在社會迅速變遷過程中,與社會規范多元化密切相關的有礙于社會進步的某種社會事實,是一種公認的足以威脅文明價值的情境,需要采取集體行動加以改善。從社會問題的定義可以分析,先前的乞丐現象由于數量不多,行為較友善,不足以威脅文明,不足以危害人們的福利和安全,不影響社會進步,因而也沒有成為社會問題。但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轉變,市場經濟使人民普遍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貧富差距變大導致一批人致富的同時一批人陷入更貧困的深淵。在很多貧困地區的老弱病殘幼生活確實沒有著落,于是化成大批的乞丐離家流浪出沒在繁華都市,成為影響城市安全與發展的隱患,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

“經濟問題”和“人的問題”,往往是很多社會問題產生的兩大根源,同時也是社會問題解決必須兼顧的兩個方面。前者指一個國民所得的問題,即一個社會能夠達到自我成長的目標。后者是指人的問題,即使傳統人的價值觀在新的環境下作“重新安排”,指人的“人格”轉變作為社會變遷的基調。我們恰恰是同時面臨著這兩個問題,其中第一個問題是明顯的外顯示性問題,因而往往掩蓋了第二個問題,也就因此造成了人們對第二個問題的忽略。經濟問題特別是利益問題是解決人的問題的基礎必須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與此同是我們也萬萬不能忽略了一個深層的問題,即人的問題。乞丐出現在市場經濟的社會里,并且成為一個社會問題,更有乞丐自身的因素。乞丐是否具備生存和發展的能力與條件,與其自身的素質和文化價值觀念密切相關。

由于某些獨特的力量和原因,非物質文化比物質文化變遷擴散得慢。因此很多情況下都是物質變遷在先,所引起的其他變遷在后。有時這種滯后引起的推敲時間很長,成為重大的社會問題。乞丐問題就是這樣,是人們過分關注經濟問題而忽略了人的價值觀的滯后形成的一大社會問題。

二、行為方式的選擇——從“第一個乞丐”到第“二個乞丐”

第一個乞討的人,或是說當一個人首先開始乞討這種活動的時候,只是一種悲劇性的嘗試,他不知道他在眾人面前示弱會不會有施與者,剛開始的乞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無意識的。乞討行為只是在特定情境下激發的而不能用確切的原因來解釋選擇這種行為。其原先對這一種行為后果是沒有預測也沒法預測的。但如果是第二個人看到第一個乞丐的收益而效仿出現,或第一個乞丐一直繼續這種行為——以乞討過活,那此時的乞討就不是單純的應激,而已經成為一種行為方式的選擇,就這樣一些人瀕臨貧困或非貧困下也開始選擇做乞丐。所以可以這么說,一個人淪為乞丐,是選擇了乞討這種行為方式來改變他的生活,這可歸結為利益取向甚至是價值取向的問題。低下尊貴的頭去換來財物,乞丐的這種成本低收益大的方式已成為人們(包括弱勢群體和健康人)生活方式的一種選擇,好比一種職業。在當代中國,市場經濟也把自尊帶入了市場?傳統的價值觀正在淪喪?

我們不難看到那些價值取向上重視道德操守和精神超越的人,他們漠視物質欲望和個人利益;在行為選擇上,善于按照外在規范和內在的信念去進行價值取舍;在生活態度上,安貧樂道,表現出很強的忍耐力,即便在時代風云交會之時,也依然能保持“亂云飛渡仍從容”的心態。還有,中國傳統文化是孕育“道德人”的肥沃土地。在這塊土地上確實挺立起許多重義輕利,大義凜然,為后人所敬仰的人格形象。

然而人格形象定位具時代性,站在今天這個時代來審視這些“道德人”時,其可貴之處不必再言,但他們的確是太單薄了。對物質利益的卑視和對內在超越以及自我操守的重視,使他盡管雙目放光卻瘦骨嶙峋。在今天鼓勵做傳統文化中的“道德人”顯然是不合時宜的,也是不可能的,不值得提倡。放下尊嚴如若為了他人、集體、國家的利益,是值得驕傲的,而如果是為了一己之私利,選擇好逸惡勞、以出賣自尊而獲取財物的行為就是價值觀淪喪的表現。

三、當代社會價值觀的失范現象與乞丐問題

目前社會成員在一些的社會價值觀和道德行為取向上的失范現象:

(1)過分自由主義的人生觀,過分成就主義的人生觀,還有更多是個人身上同時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人生觀,這些都使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出現劇烈摩擦,帶來一些行為和規范上的混亂。

(2)社會成員的公私觀。從調查看來,絕大多數人在觀念上并沒有走到極端的私欲上去。長期以來宣傳教育和對青少年的社會化過程中所堅持的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價值觀仍起著明顯的影響,然而大多數人只在表面奉行著“為公”的準則,在觀念上基本是公私交織、兼而有之的,在行動上更是顯示出復雜性。

(3)利他觀:在商品經濟和競爭條件下,人們身上的利己傾向得到了發展的土壤,利己行為的增多甚至使利己向惡性發展,利他行為反而常常被看成是不合時宜的。

(4)職業道德:在諸種職業活動的目的中,“掙錢”“實現個人理想”“為社會做貢獻”是三種占主要的。但在實際現實中,其實這三種工作目的并不必然矛盾,只是應該有一個合理的輕重的安排。過分強調任何一種都會引起管理混亂和行為失調。另外在對職業規范的強制性在削減,自由多元化的職業氛圍更被推崇,這也加大了管理的難度。

從調查結果看,近年來由于社會經濟體制和社會結構的變化導致了社會成員在很多價值觀上發生變化,乞丐問題的出現正是多種價值觀失范的寫照。價值觀多元化引起觀念和行為上的的混亂使一些人們寧愿跟著感覺走也不去思考自己的行為,有時以至于將一些社會價值觀和道德規范都拋諸腦后。乞丐就是這么一群人,他們只看到乞討這種方式的收益而將其作為自己的生活或職業,不知不覺中其實乞丐就是他們的一張臉了,這張臉不再只是一種行為方式的載體,事實上已昭然地代表了他們價值。乞丐問題的產生和影響及乞丐的價值觀表明社會轉型期人們價值觀上存在的危機。人的價值觀是文化傳統的內化的一種結果,不同的文化傳統會教化和內化出不同的人,價值觀可以說是文化的遺留。由于人與社會結構相互關聯,社會變遷使一些人格特質漸漸飄落而去,另一些特質應運而生,價值觀中閃爍著社會的影子。

四、建立一種社會價值導向——解決乞丐價值觀問題的理想導向

很多社會問題的解決依賴于經濟的發展,社會總體生活水平的提高,這是不容置疑的。在乞丐問題的解決上同樣如此,但“人的問題”的解決——即價值觀的正確形成不能滯后于經濟發展,而應同步進步,這樣才不至于造成更大的社會問題反過來影響社會的進步。因此不能忽略對人們行為方式進行一些道德的規范,建立一種社會價值導向以規范多元化的價值觀。

早期的資本主義社會只注重經濟,采用簡單的經濟原則,把人當成簡單的“經濟人”,認為經濟報償原則是萬能的指揮棒,并且也是最基本和最合理的道德規范。在這種規范下,弱肉強食、貧富懸殊成為一種“正常情況”。其結果不但沒有導致普遍提高社會效率與社會進步反而帶來了許多人的貧困以及社會動蕩和諸多的社會病態。

早期資本主義國家過份強調經濟的后果我們有目共睹,缺乏考慮社會整體利益,違背倫理道德規范的發展方式是不健康的。我們需要一種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價值準則,并提升為社會的價值導向來指導社會成員,這種價值導向通過其自身對社會個體成員多元性價值取向進行規范、引導和限制,最終使多元性的價值取向同一元性的價值導向保持一致。當然這里的價值導向主要為道德倫理方面,因為社會的發展決定了人們在生活方式及觀念上會有很多元化的選擇,我們不可能要求在所有觀念上都有一個統一的導向。在中國,傳統的道德規范,人格尊嚴等一直都是中華民族文明的中流砥柱,不會輕易改變。因此建立起一種正確的在倫理道德方面具有規范性的社會價值導向是可能的。公務員之家

五、乞丐問題的解決

由于人們多元化價值的觀念,在給予個人自由充分肯定的同時,對很多社會問題或現象都抱以寬容的態度,對乞丐亦如是。“乞丐有是個人的一種選擇,是一種權力。”《臥底當代丐幫》的作者之一占才強說:“面對生活,我們每個人都是乞者,只是乞討的方式各異而已”。之類種種社會上半數以上的人對乞討行為表示的寬容,對乞丐表示同情,其中也包括很多研究社會問題的社會學家。在現代社會,容忍乞丐是一種文明,但更多表現的是容忍者的文明,他們的豁達接納是一種進步的文明。但他們同情弱勢群體的同時或許并沒意識到乞丐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給社會帶來的危害,寬容這種行為的同時也縱容一種惡性價值慣性的滋長。

在解決乞丐問題上,限制乞丐更稱得是一種文明。現代法律雖然不會完全禁止行乞,但出于公共利益、他人利益等,必定要限制行乞。作為一個社會問題關注者與研究者,在研究分析社會問題上有所貢獻是更重要的,對弱勢群體的寬容和關懷是人類文明的體現,但不能助長一部分的非文明從大部分的文明中去獲得被寬容的依賴。現在的社會救助制度的不完善決定了仍會有一部分人處于困境,如果他們都以弱勢的名義伸手,以弱者的名義選擇自我價值的迷失的行為,社會還有發展的動力嗎?現實的弱勢不足以成為弱者的理由,更不是可以選擇丟失自我的原因。每個人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在社會生活中選擇了乞討的方式成為乞丐,就已經代表了自己對社會的態度是一種無限索取,且不知回報。

因此從根本上來說,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社會控制機制措施,使與社會發展不協調的街頭乞丐在日益發展的城市消失。所謂社會控制機制,是指通過社會的力量去調節人們的行為,將人們的行為納入符合社會規范的方向。(谷書堂,1990)

六、對乞丐價值觀探索的結語:

乞丐是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他們較多來自貧困地區,且文化知識水平低下。要讓他們的價值觀達到一定高度而完全不被一些陋習腐化是不可能的,但努力幫他們喚回自尊以重新選擇生活方式的想法是可行的,而且在解決乞丐問題上更值得重視。這是我試圖從價值觀方向對乞丐問題的一些思索,但愿對乞丐問題的解決有所裨益。

參考文獻:

1、谷書堂主編,《我國當前社會問題透視及治理方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夏學鑾,《轉型期的中國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沙蓮香,《中國人素質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朱力,《社會問題概論》,社會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

5、張薇,《國民心態訪談》,中國物資出版社,1998年版

6、鄧偉志,《當代“城市病”》,中國青年出版社

7、楊桂華,《轉型社會控制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美]E.A.馬斯著,秦志勇、毛永政譯,《社會控制》,華夏出版社,1989年版

9、[荷]A.F.G.漢肯著,黎鳴譯,《控制論與社會》,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

10、占才強等,《臥底當代丐幫》,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

11、陸建華:《中國社會問題報告》,石油工業出版社,2002年版

12、李揚報道,《乞丐考驗政府管理智慧》新華網>>獨家瞭望北京頻道

13、徐江善,《掃描京城乞丐》,《中國質量萬里行》(1998年第01期)

14、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誰在操縱職業乞丐》2004.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