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內部控制論文
時間:2022-04-17 06:11:00
導語:商業銀行內部控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業銀行內部控制是指商業銀行內部自覺主動地通過建立各種規章制度,以確保管理有效、資產安全,最終實現安全與效率的目標。為此,商業銀行內控制度必須在銀行內部保證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央行監管制度在各部門和各級人員中得到正確且充分地貫徹執行,以有效杜絕內部人員的違規操作、內部欺詐與犯罪行為。
從近幾年廣東地區發生的信用證騙匯案、“皮包公司”騙貸案、假按揭案、內外部勾結轉移資金案、員工監守自盜案等案件看,金融案件給國家帶來的經濟損失無不數額巨大,暴露出商業銀行內控管理中存在的巨大風險。
內控管理的風險表現原因
1.外部競爭激烈導致經營風險增大
加入WTO后,隨著金融市場開放程度的不斷擴大,我國商業銀行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環境和更加復雜多樣的風險。具體表現在:一方面,以擴大資產規模為戰略重點的商業銀行為獲取較高的資產收益和資產增長速度,壓低價格和放寬條件發放貸款,使銀行資金營運風險程度加大。另一方面,在激烈的金融競爭中,商業銀行為占領并擴大市場份額,各種金融新產品和新業務在銀行資產負債表外迅速滋生,使得銀行在不知不覺中承擔了各種潛在風險。
2.制度存在的固有缺陷導致制度風險顯現
一是制度空缺風險,商業銀行正常經營所必須具備的若干基本規章制度,在某些地方還存在盲點。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出現風險損失自然不可避免。二是雖有制度,但制度設計漏洞多,許多制度設計從方便自己工作出發,對方便客戶和防范風險考慮的不同。三是有章不循,本來就不多且還存在漏洞的制度,在實際工作中也沒有得到認真執行。有章不循、檢查監督不力,是案件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還有一個致命的問題,就是人員風險。因為制度和體制是由人來設計的,各項工作也是由人來干的。但由于沒有形成防范風險所要求的激勵約束機制,員工隊伍不純,魚龍混雜,并且員工專業水平不高,缺乏識別風險和防范風險的意識和能力,更易導致經營風險發生。
內控制度缺陷是銀行風險存在的內部原因
1.內控制度的適應性不足
對內控制度的認識存在偏差,內控規章制度不健全,在理解上存在偏頗之處。僅認為內部控制是各種規章制度的制定、裝訂、匯總等整章建制方面的工作;還表現在業務開拓與內控制度建設缺乏同步性,特別是新業務的開展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風險較大。
2.內控制度的整體性不夠
對所屬分支機構控制不力,對決策管理層缺乏有效的監督。對業務人員監督得多,而對各級管理人員監督得較少、制約力不強,內控制度缺乏剛性。
3.內控制度的權威性不強
審計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稽審職能和權威性沒有充分發揮,內部審計部門沒有完全起到查錯防漏、控制風險的作用。
健全商業銀行內部控制體系的構想
(一)內部控制發展的過程
內部控制制度的發展經歷了內部牽制、內部控制制度、內部控制結構、內部控制整體框架等幾個階段。目前理論界和實務界對內部控制的認識尚不統一,多數人對其認識仍停留在內部控制制度和內部控制結構階段。應該說,內部控制整體框架更為完善,具體體現在內容方面,在控制環境中增加對全體員工的誠實、職業道德和勝任能力的要求,并增加風險評估這一新的控制成分,強調單位要為實現目標分析相關風險,以構成風險管理的基礎,而且將會計系統改為信息與溝通系統,擴大了信息系統方法和記錄的內涵。
在現代公司制下,以保護資產和查錯防弊為主要內容的內部控制,明顯不能滿足需要。這種內控職責不僅僅包括財產的安全完整和會計資料的真實可靠,還將促進單位貫徹其經營方針及提高經營效率納入其中,這是公司治理結構對內部控制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商業銀行的內部控制構建思路是:明確各控制成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建立以控制環境為基礎、風險評估為依據、控制活動為手段、信息與溝通為載體,監督與控制為保證的內部控制整體框架。
(二)實現有效控制的原則
1.管理控制的特點
控制作為組織管理的一項基本職能,主要是通過發揮“糾偏”和“調適”兩方面功能,促使組織更加有效地實現其根本目標。其特點包括:一是具有明確的目的性,為實現組織目標而活動。二是具有整體性,從控制主體看,管理控制應成為組織全體成員的職責,而非管理人員的職責,這是現代組織中推行民主化管理思想的重要方面;從控制對象看,管理控制覆蓋組織活動的各個方面,包括人、財、物、信息資源等,使各方面的控制能力能協調一致,達到整體優化。三是具有人性,管理控制本質上是由人來執行的且主要是對人的行為的一種控制。管理控制應成為提高員工工作能力的工具,控制不僅僅是監督,更重要的是指導和幫助。只有員工認識到糾正偏差的必要性并具備糾正能力時,偏差才會真正被糾正。
2.有效控制的原則
首先,有效的管理控制必須能夠反映一個組織的結構狀況并通過健全的組織結構予以保證,否則只能是空談。其次,有效控制應突出重點,強調例外,找出和確定最能反映或體現經營成果的關鍵因素加以控制,根據偏差反映事態嚴重程度進行判斷。再者,有效控制應具有靈活性、及時性和經濟性的特點。內部控制體系應適應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具備及時糾正功能,同時要堅持適度性原則。為進行控制而支出的費用和由控制而增加的收益都直接與控制程度相關??刂葡到y越復雜,控制工作力度越大,只意味著控制的投入大,此時未必計劃目的更易實施或實現。最后,控制過程應避免出現目標扭曲問題,避免出現“不是組織在運用控制職能,而是控制在束縛組織”的控制功能障礙。
(三)構建“以人為本”的內部控制管理體系
1.以“人本主義”作為構建內部控制機制的信條,營造良好的內控管理文化氛圍。具體表現在內部環境的控制,包括領導班子與組織機構控制、人力資源管理、安全保衛及法規管理、信息系統控制等方面,既要重視正式約束的建設,也要充分考慮非正式約束的作用。從內控管理降低銀行風險的角度看,好的非正式約束有助于人們價值觀念、道德規范的形成,自覺約束人們的行為,減少制度對其的強制性。從而節約銀行運行中處理磨擦的費用和正式約束制度成本的支出,避免出現再好的正式約束制度由于沒有非正式約束的配合導致“好看不中用”尷尬局面。
為此,首先要建立內部控制管理理念,也就是風險控制思想。銀行每項業務都是伴隨著對風險的分析、評價、監控、轉移、分解等處理方式展開的。內控管理是銀行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關系到銀行的生存和發展,要使全體員工都要有這樣一種理念,作為組織行為的共同指導思想,促使由決策層、執行層和監督保障層共同構建的風險內部管理體系充分發揮相互制衡作用。再者,要建立合理的內控管理激勵約束機制,充分實現內控制度管理的多元化目標。作為制度建設者、執行者的人,是內控管理的基礎,只有充分發揮了人的能動性,才能激勵其自覺實現內控管理目標。
2.以“風險評價”為依據,通過建立內控評價管理辦法推動內控管理工作有序開展。
(1)制度建設評價標準
內部控制制度建設評價標準,首先要遵循國家的金融監管政策法律法規;二是遵循“控制論”的基本原理,既要具有完整性和有機結合性,又要以“有效控制”為原則,通過對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等有效監測分析、有效控制銀行經營活動;三是遵循電子技術的程序化和科學化原則,將內控資料規范存儲和積累,便于監測、分析和評價工作的順利開展。
(2)制度執行評價標準
內控制度執行評價標準包括內控環境、內控風險識別、內控活動的有效性、內控信息的交流反饋。一是內控環境標準,包括:內控執行人員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是否完整可靠;內控激勵約束機制的作用程度是否達到預期目的;各級管理層的內控意識是否牢固樹立;內控人員的內控能力是否與其責任相匹配;內控用人機制是否健全有效;內控管理層和監督層對內控是否給予了充分的關注等。二是內控風險識別標準,包括:內控管理的總體目標和分項目標是否明確,二者的關聯程度如何,各級管理層為確保整體目標實現的參與情況和承擔責任是否清晰、明確;是否建立了對內部和外部內控風險預測和識別機制,即內控風險預測是否透徹和恰當,內控風險評價概率和頻率依據是否準確可靠,是否建立了內控風險的預測和識別的反應機制。三是內控活動的有效性標準,包括:銀行的每項經營和管理是否都設有恰當的風險監控活動;內部風險控制活動是否保證內控指令得到全面的執行;通過內控活動的實施是否及時有效地化解相關風險。四是內控信息的及時反饋標準,包括:是否建立了各種有效的內控信息交流反饋系統,即內控系統崗位員工通過內控責任的履行,發現可疑和不軌行為是否及時將信息傳遞給管理層,管理層是否將內控信息以一定方式及時轉達給有關人員有效履行其內控職責,達到內控的預期效果;內部控制系統當中每位員工和每個內控管理部門所負有的內控管理信息的交流職責、交流渠道、交流方式、交流時間是否真正明確;內控信息的上傳下達和橫向交流手段與方式是否切實可行、及時有效等。
(3)內控制度保障評價標準
一是是否建立和設置了適時跟蹤評價反饋內控情況的渠道和工作程序以及組織保障措施。二是內控體系中各個職能部門之間的內控制約關系是否建立和運轉有效。三是內控制度的缺陷是否得到及時的發現和糾正。四是隨著銀行業務的不斷拓展和品種的創新,內部控制制度、程序和政策是否得到了及時的調整、修正和完善。
3.以“高效信息溝通”為依托,通過電子化信息交流渠道的安全運轉,保證銀行內控體系有效運作。通過建立風險報告制度保證風險管理的信息溝通,保證決策層能夠通過內控評價和風險報告,對內控狀況進行檢查評價,對風險監測報告進行整理分析,做出有分析依據的判斷決策;執行層在責任劃分和權限內履行風險內控管理職責監督檢查層通過對決策管理層和執行層工作的事后再監督與檢查,對違規違紀行為進行處罰。
只有形成內控管理有標準、部門設置有制約、操作有制度、崗位有職責、過程有監控、風險有監測、工作有評價、事后有考核的全面有效內控制度體系,才能確保商業銀行實現經營目標。
- 上一篇:商業銀行會計目標準則論文
- 下一篇:國有商業銀行上市計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