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信用管理論文
時間:2022-04-17 01:02:00
導語:商業銀行信用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運用因子分析法構造了商業銀行信用管理績效評價的理論模型,并以我國13個主要商業銀行為樣本進行了實證分析和檢驗。
一、商業銀行信用管理績效評價研究:理論模型的建立
(一)商業銀行信用管理的理論界定及其作用機理
商業銀行信用管理是指商業銀行對所涉及信用關系和信用業務的經營管理,信用管理不是一個孤立的、單一的信用關系和信用業務經營管理,而是將商業銀行全部信用業務集中起來,進行多重、綜合、系統的管理,它的管理目標是為實現銀行的“三性”目標服務。
按照商業銀行信用業務的功能,商業銀行信用管理可分為資產信用管理、負債信用管理、資本信用管理和表外信用管理四個子系統。資產信用管理是指商業銀行在貸款和投資等資產業務經營中,進行有效的風險控制和管理,建立識別和規避資產信用風險方法和模型技術,實現商業銀行的資產贏利性和安全性。負債信用管理是指商業銀行依托銀行的信譽,通過發行負債如存款、借人資金(同業拆借、向央行借款)籌集資金,進行負債信用經營,以滿足商業銀行發展和流動性需求,預防和控制流動性風險。資本信用管理是指商業銀行通過發行股票等方式籌集資本金,并對資本金進行科學管理,建立有效的銀行資本金補充機制,預防和規避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等,保持公眾信心和銀行體系安全。表外信用管理是指商業銀行在表外信用業務經營中,建立有效的表外風險控制機制,從而增加銀行收益。
商業銀行要達到信用管理的目標,必須將其資產信用、負債信用、資本信用和表外信用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系統管理。它的作用機理就是通過對資產信用業務的經營,控制由于非對稱信息存在對信用決策的影響,從而建立一套科學的資產信用經營機制,規避信用風險;通過對負債信用業務的經營,建立有效的資金來源渠道,保證其資產信用業務擴張所需充足、穩定的資金供給和滿足其客戶存款支付的流動性需求,樹立商業銀行良好的同業品質效應和公眾形象;通過對其資本信用業務的經營,建立一套有效的資本金補充機制,既控制其資產信用業務擴張而帶來的風險,預防銀行信用經營的非預期損失,又保證合理的資本盈利水平,確保銀行債權人和社會公眾對銀行體系的信心;通過對其表外信用業務的經營,一方面進行業務創新將表內風險轉移到表外(如互換業務),規避風險,另一方面擴大收入來源,提高盈利能力。這四種信用的管理是相互聯系的。負債信用為資產信用的擴張提供了穩定的資金供給,資產信用通過銀行的創造功能,又擴大了其負債信用的增長規模;資產信用的擴張和風險,要求資本金的及時補充,資產信用和表外信用的盈利能力直接關系到資本的收益率,資本信用業務的經營能力又為負債信用和資產信用的增長樹立信心;資產信用與表外信用之間的轉移,對銀行風險的轉嫁和資產的處置提供了創新思路。商業銀行就是通過這四種信用的系統管理,從而實現其信用管理目標與銀行管理“三性”目標的相統一。
(二)因子分析理論評價模型的建立
根據前面商業銀行信用管理理論內容,以及統計評價指標設置的原則與標準,本文關于商業銀行信用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設置為4類13個指標:
(1)資產信用管理評價類。該類共設置4個指標(X1-X4),分別為不良貸款率X1(按五級分類);貸款利息回收率Xz;資產增長率X3;資產收益率X4(利潤總額/資產總額)。
(2)負債信用管理評價類。該類設置5個指標(X5-X9),分別為:資金備付率X5(在人民銀行的備付金存款平均余額庫存現金平均余額/各項存款平均余額);存款增長率X6;借入資金比率X7(拆入資金額向央行借款額/各項存款余額);流動資產與存款比率X8;個人存款比率X9(個人存款/全部存款)。
(3)資本信用管理評價類。該類設置2個指標(X10-X11),為資本充足率X10(資本/風險資產),資本收益率X11(利潤總額/資本)。
(4)表外信用管理評價類。該類設置2個指標(X12-X13),為表外收入比率X12(表外收/銀行全部收入);銀行墊款比率X13(銀行墊款/銀行表外業務擔保總額)。
按照多變量經濟數據分析的要求,模型的評價方法要全面、系統地映射出對經濟問題的判斷,包括評價指標要全面,模型選擇的權數要科學,能有效解決指標的相關和信息重疊,評價的效果要可靠。本文運用因子分析法綜合分析商業銀行信用管理績效,基于如下優勢:(1)全面性。該方法只要滿足n>p的條件,變量個數可以很多,通過對數據空間的降維,在選擇了m個綜合因子后,仍有85%以上的數據信息量;(2)可比性。該方法中使用的數據都經過標準化的無量綱處理,使指標間具有可比性和可加性;(3)權數的科學性。綜合評價函數的權數是根據各綜合因子的方差貢獻率選擇,客觀合理。
我們對評價指標進行同趨勢轉化和標準化處理后進行因子分析,計算相關陣R及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確定解釋綜合因子即m個綜合因子y1,y2,y3…ym,這m個綜合因子分別與評價變量構成m個線形組合;
yi=∑fjiXj
(1)fji為因子載荷矩陣的無素(j=1,2,…p;i=1,2,…m);Xj為變量
我們選擇每個綜合因子yi的方差貢獻率ai作為權數,構造綜合評價函數:
F=aly1^a2y2^…amym^(2)
其中yi^(i=1,2,…m)為第i個綜合因子的得分。因此,式(2)就是商業銀行信用管理績效綜合評價函數。依據這個理論評價模型,我們利用因子分析,從13個評價指標中,確定了m個主成分或綜合因子yi;將標準化的數據代人這m個綜合因子的線形組合(1)式中,即可計算出n個樣本在這m個綜合因子方面的得分yi^;最后利用商業銀行信用管理績效綜合評價函數(式2),計算出綜合評價得分F,我們通過對比較n個樣本的F綜合得分,即可評價出一個商業銀行在不同時期或多個商業銀行在同一時期信用管理績效水平。
二、中國商業銀行信用管理績效:實證檢驗
本文以中國13個主要商業銀行為研究對象,運用前面建立的理論模型進行實證分析和檢驗。但是,筆者在進行實際調查和研究過程中了解到,我國商業銀行的表外信用業務發展緩慢,處于初級階段,主要是銀行保函、承兌業務、信用簽證等業務,雖然近幾年發展較快,但與資產業務相比規模較小。根據人民銀行《2002年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截至2002年末,我國票據貼現業務量占總貸款規模不到10%。因此,目前以我國商業銀行為例評價信用管理績效時,表外信用管理水平不會影響到整個商業銀行信用管理績效的評價結果。所以,本文在以我國13個主要商業銀行進行實證分析時,在評價指標的選取上,剔除了關于反映表外信用業務的2個指標,以11個評價指標進行實證分析。下面本文以2001年我國13個主要商業銀行關于資產信用、負債信用、資本信用3個方面11個指標,運用前面理論評價模型的設計思路,進行實證分析和檢驗(由于篇幅有限文中省略原始數據)。
首先對數據進行一致性調整,即將逆向指標調整為正向指標;同時,在進行建模型前,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標準化處理,使分析的數據標準化,便于計算和比較,保持模型的可靠性。為了驗證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進行商業銀行信用管理績效評價的科學性,筆者將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后,運用KMO測度檢驗變量相關矩陣,計算出這11個變量相關矩陣的KMO值為0.8121,變量之間共同度較強,適合進行因子分析。因此,筆者運用SPSS數據統計分析軟件對經過標準化后的數據進行因子分析,我們得到因子分析后的TotalVarianceExplained(總方差解釋表)、RotatedComponentMalrix(進行6次正交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