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促學生管理思考

時間:2022-06-09 10:05:39

導語:校園文化促學生管理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校園文化促學生管理思考

一、濃厚人才培養氛圍,“全員管理學生”

在高校校園文化的眾多內涵中,培養優秀人才應是一根主線,這本不應該成為問題。但由于受各行各業“量化考核”的影響,近年高校也有了諸多形式的評估和排名。我們知道,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十分復雜,涉及到“學苗”質量、學制差別以及人才培養“緩效性”等問題,即便采取各種手段,也難以對各個高校的“當前狀態”打出一個令人滿意的分數,于是考核的項目更多指向了“科研成果”。據此進行的評估和排名雖未被廣泛認同,但對高校的影響十分明顯,許多高校紛紛將注意力轉移到了爭取立項和上。而人才培養由于在這樣的評估和排名中“顯示度低”而不同程度地被擠出了關注的視線。對此,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不久前在《中國教育報》撰文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務和使命在于培養人才。對高校來說,一切工作都要圍繞人才培養,都要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2]高校的整體人才培養未被足夠重視,作為諸多培養手段之一的學生管理,自然不會被更多關注。不少高校的情況是:只在涉及校園穩定和有了突發事件時,才感到學生管理十分重要,才把學生工作系統充分調動起來;而“危機”一解除,又“馬放南山”,回到了老樣子。所以,學生管理要真正做得好,歸根到底,是高校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即努力沖破上述評估和排名等虛榮的樊籬,克服“短期意識”,端正教育思想,回歸本質屬性,把人才培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從而形成從上到下、從機關到院系、從教學到后勤、從課堂到寢室濃厚的校園整體育人環境;隨之形成從書記校長到各級干部、從授課教師到輔導員、從閱覽室管理員到宿舍管理員的學生管理氛圍。若高校形成了這樣的環境和氛圍,那么學生的管理將呈現如下狀態:

1.學生管理實現“全覆蓋”

教師在課堂上嚴格要求、認真考勤,有效督促自制力低的學生用心學習,閱覽室管理員及時提醒學生關閉手機、不交頭接耳等,維護良好自習環境,宿舍管理員經常檢查學生寢室衛生和遵規守紀情況,等等,如此就相當于在學校的各種場合都對學生進行相關的養成訓練,這無疑有利于學生形成規范的行為習慣。

2.可及時處置學生事務

目前我國高校大多規模龐大,許多學校的在校生都有數萬人之多。這樣大的人群,加之學生情緒易沖動,發生矛盾和影響秩序的情況在所難免,有的情況不及時處置易釀成事端。高校各方面人員均負起管理學生的責任,就可“分兵把口”,從而有效避免產生不良后果。3.輔導員不再“孤軍作戰”如上所述,學校教育中的各個方面都從各自的角度介入到了學生管理之中,等于輔導員的工作處處有了“援手”。與此同時,學生管理工作本身的價值會得到更多的認可,輔導員的勞動付出也更容易得到其他崗位“同行”的理解,進而得到更多的支持;在此基礎上,其還可從“專業”的角度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二、以學生為本,調整學生管理的傳統內涵

良好的高校校園文化,不但應有濃厚的人才培養氛圍,還應充滿以學生為本的人文情懷。具體說,教職工不只是把學生當作自己職業的工作對象,而且將其視為自己育人事業的同行者,從而由衷地尊重學生、熱愛學生,關心學生的所思所想,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高校應突破既有思維,正確定位學生,切實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觀念,并貫徹到人才培養的各項工作中。高校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切實做到以學生為本,將引起這一工作的顯著改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不再是一方強勢、一方弱勢,而真正呈現一種為實現學校培養優秀人才、學生自身獲得良好發展這一共同目標的“合作”關系。這一改變會使學生管理面貌一新。

1.學校和管理者不再“一言堂”

凡是涉及到學生學習、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事項,將通過座談會、校園網等形式,廣泛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以充分反映學生的意愿和訴求。這樣,由于學生自己參與了討論、發表了意見,相關的決策和措施執行起來會充分、順暢,因而易達到預期效果,學校和學生“雙滿意”。

2.學生會更自愛、更自覺

在與學校、管理者的“平等”關系中,學生會由衷感受到被尊重和信任,于是會“轉變立場和態度”、“不把自己當外人”。這樣,他們就會在情感的推動下,更自愛、更自覺,在各種具體事項的處理上,就不只是從自身的角度去考慮,而是有“大局觀念”,從而更嚴格要求自己,更有積極的姿態。

3.學生更多地參與管理

學校和管理者不再將學生視為“異己”,而是將其當成可充分信賴和依靠的力量。比如,可放手發揮學生會、班委會等學生干部的作用,管理者由此獲得工作上“延長的手臂”,學生在參與管理中經受鍛煉、增長能力。如此,“手段變成了目標,過程產出了結果”,學生獲得綜合素質的提高。

三、重視制度文化,助推學生管理實際工作

學生管理制度是學生管理的“法律”文本,作為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作為學生管理實際工作的依循,直接影響學生管理的狀態和水平。一套好的學生管理制度應體現如下三原則:“一是體現學生意愿和滿足學生需求的原則,二是尊重學生人格和個性的原則,三是培養學生自覺遵守制度和規則、成為制度和規則主人的原則。”[3]目前,大多數高校的學生管理制度建設沒有體現以上原則。要提高學生管理工作實效,必須重視制度文化建設,以制度文化建設促進學生管理工作。

1.制度建設更具鼓勵性

許多高校的學生管理制度以維護“整齊劃一”的校園秩序和規范學生的行為為出發點,因而多是約束學生的基調。而大學生正處于青年期,血氣方剛,喜說好動,爭強好勝,正是蓬勃發展的好“時節”,高校理應創造各種適宜的條件,鼓勵其求異創新、健康成長。所以在學生管理上,高校應來一個思想轉變,重新思考校園秩序的概念,深刻認識其與人才培養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審視現有學生管理制度,通過“廢改立”,使其在更大程度上成為學生健康發展的“幫手”,而不是“這也不行那也不可”的束縛。

2.制度建設與時俱進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也隨之顯著變化。這在“80后”、“90后”身上表現得更加突出。也正是由于這種迅速的變化,使“代溝”的“溝隔”越來越密。比如,高校差一兩個年級的學生,其消費時尚和流行用語及相應的思想觀念等就會呈現出一定的差別。高校應及時感知管理對象的這種“不穩定”,改變學生管理制度的“多年一貫制”,使之更符合“當前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而發揮出應有的積極作用。

3.制度建設特色鮮明

高校從辦學歷史、辦學層次到學科設置、培養目標等多種多樣,由此積淀的校園文化也大不相同。學生管理制度應反映上述差別、體現本校特色,以與學校的其他方面相吻合。比如,文史類與理工類、普通類與藝術類、本科層次與高職層次等,其教育思想、教學活動、實習實訓等都有諸多不同,作為重要培養手段的學生管理,從總體模式到具體措施等也均應不同。這要求學生管理制度具有“只適應這一所學校”的鮮明特色。而目前有些高校特別是規模較小和新建高校,在學生管理制度上多采取簡單的“拿來主義”,往往忽略本校的實際情況。為了更好地發揮學生管理制度在學生管理上進而在人才培養上的積極作用,高校應重新審視學生管理制度,使制度建設切合本校的學生管理工作需要。

四、樹立寬容精神,學生管理彰顯靈活性

高校務實與創新的追求,決定了校園文化的包容與自由。只有具備這樣的土壤,校園才能生機勃勃、活力四溢;學生才能自主進取、勇于探索,形成符合時代要求的個性品質。高校校園文化的這一本質,決定學生管理在發揮維護秩序、規范行為作用的同時,亦應彰顯靈活性。

1.“因人而宜”

任何高校正在運行的總的學生管理模式、問題處置方式等,都是面向全校學生的,而事實上,學生群體的情況是復雜的,不僅專業差別大、年級有高低,而且生源地不同、原有學習基礎不一、家庭經濟狀況迥異等。對這些不同,高校均應納入管理視野,從實際出發,盡最大可能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從而盡量避免以“整體的名義”傷害到學生。

2.“特事特辦”

在高校學生管理實際工作中,既有“波瀾不驚”的常態,也會有“群情激昂”的特殊時刻。對于后者,要及時、恰當地予以變通,以避免管理的“冷漠與無情”[4]。比如,多數高校宿舍都有晚間統一熄燈的時間規定。這在平時是必要的,以免多數學生的休息受到個別學生的干擾。但若逢重大節日如新年和學生認為重要的特殊時刻如高水平足球比賽或重大晚會等,仍堅持原有規定必遭至學生反對,而根據實際情況和多數學生意愿將熄燈時間適當延后,則定會受到學生歡迎。再比如,高校學生一般男女生分樓住宿,平時不允許進入異性宿舍,但在畢業生離校之際,女生需要男生幫助整理、搬運行李等,則應該自由通行。如此變通,會使學生管理更加人性化,因而也更完善。

3.懲處適當

大學生雖已“成人”,但遇事往往欠缺周密的考量,易發生因沖動而引起的違規違紀行為,如酗酒、打架甚至考試作弊等。對此,應反復掂量,認真分析出錯的原因和性質,除確屬惡劣、屢教不改者,學校均應秉持教育人、挽救人的宗旨,“打疼而不打殘”,既使當事學生受到應有的觸動、吸取教訓,更鼓勵其悔過自新、健康成長。

五、輔導員為人師表,“變管理為影響、帶動”

在高校的校園文化當中,“為人師表”的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同志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高校教師要“以高尚師德、人格魅力、學識風范教育感染學生”。[5]作為學生管理隊伍的主體,輔導員與學生的距離最近、接觸和相處的機會最多,其在工作中和其他方面顯現出的綜合素質,既直接影響到學生管理的成效,也影響到自身在學生心中的形象,而這一形象又會轉化為一種態度,使學生對輔導員的管理或積極支持或消極抵觸。因而,輔導員應自覺內化校園文化,強化“為人師表”意識,不斷提升“為人師表”的綜合素質。

1.努力擴展知識視野

當今的大學生,由于入大學前的艱苦學習,知識已相當豐富,加之具有較之以前學生更強的獨立性、批判性,對不高一招、勝一籌的人,很難產生認同感、敬畏感。所以,輔導員要做好學生管理工作,僅憑學校的“任命書”是遠遠不夠的,而是應通過積極向學生學習、向書本學習、向網絡學習、向同事同行學習獲得多方面的豐富知識,從而在“駕馭”學生的過程中,更加從容和自信。

2.公平公正

輔導員管理學生,一定會辦理一些關于學生的具體事項,而這樣的事項有的是有著某種權力色彩的,比如指定學生參加某項活動、選用學生干部、培養學生入黨以及推薦免試研究生等。在這些問題上如果不能“一碗水端平”、一視同仁,輔導員的形象就會受到損傷、威信就會下降,于是發的號召、做的動員、提的要求等管理目標就會因學生的“對抗”而難以實現。相反,輔導員對所有學生做到公平公正,落實和執行要求、任務就會容易得多。

3.時時為學生著想,努力為學生排憂解難

如今的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在家時被多位長輩“包圍著”,很多人習慣于“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自理自立能力普遍較低,進入大學后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實際問題。面對這樣的情況,如果輔導員能急其所急、幫其所需,學生就會由衷感到輔導員是良師益友,就會縮小心理距離或沒有了距離,就會“提高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自覺性”[6],如此輔導員說的話就容易入耳入腦,布置的工作和任務學生就會認真地去完成。高校校園文化作為總的育人氛圍,“規定”著學生管理的方向,影響著學生管理的質量;反過來,學生管理又以其鮮活的實踐,不斷豐富和發展著大學校園文化。高校應高度重視這兩個方面的建設工作,并積極引導其相互促進,從而推動整體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作者:王樹巖工作單位:遼寧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