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分化對政治文化的影響
時間:2022-01-28 10:06:19
導語:利益分化對政治文化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在通過分析利益分化對當前政治文化建設和變革所產生影響的基礎上,嘗試探索如何創建我國主流政治文化和豐富政治文化新內容,使之成為利益調節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利益分化;政治文化;影響;對策
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從整體上來看,當前我國社會的政治基本上是穩定的,各種矛盾和沖突處于可控制的限度內,但隨著改革的深入,利益分化也越來越深刻、復雜,如貧富差距懸殊,兩極分化趨勢等利益矛盾已成了改革繼續前進的瓶頸,且各種潛在性的利益矛盾越來越尖銳和顯性化。在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的過程中,利益差別、利益矛盾和沖突范圍更廣,協調更加趨向復雜。利益分化主要是指由于社會結構性的變革而使得一種既定的利益關系發生重組,并進而使社會成員的利益關系發生急劇變化的過程。①i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具有利益平衡被打破、博弈再平衡的特征,并表現出一種逐步擴大的趨勢。利益分化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適當的利益分化是可以成為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機制之一,它鼓勵人們對自身利益的追求,從而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另一方面利益過度分化又會在特定條件下,造成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的不穩定,甚至是歷史性的倒退,例如被宗教黑暗統治的中世紀。利益分化把穩定因素和變革因素同時變成了人類社會的內在屬性。
1.新時期政治文化變革的緊迫性
一個政府賴以存在的法理基礎和現實依據是一個歷史過程。基于人類歷史發展的經驗來看,一個政府的合法性基礎完全依賴于經濟的發展或者統治手段的強度是不能長久的,因為經濟績效具有時效性和峰谷的客觀性存在特征,而統治手段過強則容易陷入恐怖政府的泥沼。影響政府的合法性基礎的因素很多,但一個政治體系的政治文化主張先進性與否則直接會影響到該政治體系的政治穩定。阿爾蒙德在《公民文化———五國的政治態度與民主》一書中主張文化的沖突是社會不穩定的深層動因,雖有些片面但也不乏借鑒之處。我國當前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政治文化的發展一直滯后于經濟的發展。隨著改革開放力度的進一步加深,政治文化領域面臨著外來文化的沖擊,激烈的碰撞催生著政治思潮的多元化。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鞏固和發展也面臨著本土文化的傳承和外來文化的本土化兩大課題。如何構建先進的社會主義政治文化顯得尤為緊迫,使之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不僅僅是理論界的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實踐命題。
2.利益分化對政治文化的影響
2.1開放性市場經濟催生了“開放性”的政治文化
不同利益群體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群體的歸屬意識和共同意識是一個群體存在的前提。它決定了群體內成員對政治文化的認同和政治參與的狀態。變化的群體意識和變化的政治文化兩個變量同時運行時,離心力在所難免。而特定的政權為了維護自己長久存在,對待體系內的離心力、外來文化的沖擊力,控制、消融、吸收成為各種政治體系必須要面對的問題。政治文化的變化并不意味著意識形態的多元化,處于主導地位的只有執政者支持的文化。因此,政治文化的“開放性”在范圍和程度上具有相對性,和市場經濟的開放性二者之間不存在正比例關系。這種張力作用的存在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整合民意相比較整合復雜的利益表達對政治體系顯得更為重要。當前,在我國市場經濟建立過程中,不同群體甚至是同一群體在不同階段也會產生不同的政治傾向。這些特殊的政治心理演進過程與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演進共同交織在一起。臣民文化與市民文化隨著生產方式的改變不斷地向著公民文化發展,各種角色的沖突在一定程度上產生認同上的混淆。同時,社會主義政治文化與各種政治亞文化并存,二者之間的張力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著主流政治文化的再建設。不同利益群體的價值訴求可能會導致群體分化的加速,進而導致政治認同共識基礎的消解。
2.2傳統主流政治文化面臨嚴峻挑戰
在文化交流與碰撞日益頻繁的今天,每個政權主導的政治文化及其演進都需要有一定的內核。在我國,社會主義主流政治文化建設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但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個人被集體完全淹沒了,服從政治動員構成了政治權利的一種前提。高度集權政治運行模式使權力急劇自我膨脹,人治特點被充分顯露。但改革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所需要的法制與民主則排斥那種人治的隨意性。隨著現代化增加了人們交往的范圍和頻率,社會利益結構發生改變,中心多元化讓原有用來應付沖突的規則往往不能奏效,新規則的有效運轉還有待磨合。在人們內心,原有的信仰根基被動搖,人們的精神被置于一種“權威渴望癥”的狀態。②法治的公正性價值延伸到政治權力,權力公共性再生產成為多中心治理的核心。③在集體與個人、市場與政府的關系上,個人的合法性正當利益不再被忽視,政府行為得到約束不再為所欲為,這一切都需要再建設政治文化,讓不同利益群體的政治認可得以持續,來增強政治體系的合法性。但這并不意味著傳統主流政治文化被完全拋棄,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進程隨著實踐不斷豐富,公共性在政策體系中體現更加充分,只不過個體利益的合理訴求回歸到人的現實性當中,作為政治民主現代化衡量標準的積極政治參與文化和理性政治參與的意義被當代主流政治文化所認可。新政治文化是對傳統主流政治文化的揚棄而不是拋棄,權威供給正在不斷加強。
3.創新主流政治文化,建立政治文化凝聚機制
先進的思想是科學行動的先導。恩格斯曾指出:“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是沒有自覺的意圖,沒有預期的目的的。”因此,利益觀念的整合和利益行為的有效調控將直接決定著社會中發生利益沖突的可能性和沖突的程度。面對改革的迫切需要,對傳統主流政治文化的揚棄和非主流文化的有效容納,將會為政治體系的合法性尋求帶來契機,新的合法性資源將有利于擴大新時期公民的政治認同。目前,創新我國的主流政治文化還是需要正確理解并堅持以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不管如何創新,一定要堅持政治文化的社會主義屬性。這需要不斷正確地解讀馬克思主義,結合政治實踐的發展繼承并與時俱進地推進它們,使它們在新條件下更加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精神轉換為自主性公民意識、法治性治理精神和公正性社會價值。首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作為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寫進憲法,這為培養公民意識提供了制度保障。因為市場經濟是培養公民意識的經濟基礎,大力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可以使公民實現從狹隘順從心理向參與心理、從人治意識到法治意識等全方位嬗變。④在這種制度環境下,我們要改變傳統文化中的對權勢的依附和對政府的依賴心理,克服臣民思想,樹立自主、自立、自強的自主性、主體性公民意識。經濟相對獨立性的事實有效地促進了現代政治民主的發展,從而使臣屬政治文化潛移默化的轉變為理性參與政治文化。其次,市場經濟的競爭屬性排斥自然經濟的封閉和循舊的平均主義意識。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文化為之辯護,即要求把市場經濟的契約價值移植到現代化的政治文化建設過程中,遵循對等原則、妥協原則和程序原則來抑制那種非理性、破壞性的利益訴求和價值訴求。再次,社會主義建設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這也使得我國的民主法制也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隨著市場經濟取代計劃經濟,市場經濟作為一種契約經濟要求我們必須規范國家的權力和公民的權利,依法治國成為了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必然選擇。新時期只有合作范式的治理精神才能保障著社會的安定有序。最后,隨著利益分化在分配領域的深入,人們對現代政府治理體系完善的期望越來越高。一些突發的事件往往被放大,在媒體和輿論的推動下,一些錯誤論調誤導民眾,甚至敵對意識形態的乘機滲透,讓公正性社會價值飽受質疑。社會主義政治體系的公正性價值追求主要體現在建設市場經濟過程中,始終是以共同富裕作為發展目標,而不是在保證弱勢群體最低生活保障的同時,放任兩級分化。共享改革成果、共享幸福生活成為治理的關鍵,以確保社會成員的社會地位平等,形成公正性的政治共識。
作者:王先 萬峰宇 單位: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藝術學類跨專業畢業設計團隊教學模式分析
- 下一篇:論綠色公寓文化及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