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國文學譜系研究的意義

時間:2022-05-05 03:13:29

導語:談中國文學譜系研究的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中國文學譜系研究的意義

《詩譜》沒有對詩歌進行源流的闡述,但它將詩歌視為一個整體,注意詩歌這一文體的門類結構,并對其作了區分和簡略的辨體探索。應該說《毛詩譜》、《詩譜序》和《詩譜》雖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譜系研究,但為“中國文譜系”的建構確立了基本框架。中西譜系及譜系學的研究對象不同,但存在一些共同點:一是注重研究對象演化的歷程和淵源關系。二是注重尋找對象新元素的發生及其變異而形成的新的組成部分。三是注重研究對象門類種屬的區分及其結構關系。因而,根據其它譜系的特點,我們可以將“文學譜系”定義為:一個由不同種類的集目的、主體、體裁、功能、內容、表現方式、風格等于一體的文體文本相互作用而形成不斷演進的具有歷時性的綜合動態系統。

“中國文學譜系研究”的特點

根據各種譜系研究的方法及其性質,筆者認為,就研究性質而言,中國文學譜系研究也是中國文學史的研究,但又與一般的中國文學史研究有很大的不同。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注重文學系統內在關聯的研究。歷時性是一切譜系的根本特征,但譜系的歷時性和共時性是互為演化條件的。譜系的歷時性顯示著它的自身演化的線索,而共時性則表現著它的母系與子系、子系與子系的相互關聯性及其對自身演化的作用。應該說,文學各子系統的關聯性也是文學史范疇的研究,但現在的文學史研究對此并沒有給予充分關注。雖然有些文章對這一研究有所涉及,但包括中國文學通史、分體文學史,甚至是分體文學流變的研究,都很少注意中國文學母系統與子系統、子系統與子系統的關聯結構及其對母系統、子系統形成歷時性的影響,而多將某種文學(文體)的演化視作為一種獨立的現象。事實上,文學譜系和其它事物譜系一樣,也是一個母系統下面若干個子系統結構而形成的有機聯系的整體。在中國古代,一切文字(包括文學)作品統稱為“文”,可將其視為母系統。“文”包括詩、散文、小說、戲曲等子系統。而每一個子系統又包含著次子系統,如詩包含著四言、五言、七言、雜言、律詩、詞、散曲等。散文包含有歷史散文、說理散文、行政公文、游記小品之類。這些子系統和次子系統雖各有其獨特的特征,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母系統與子系統、子系統與子系統之間并不是離散的,而是一種有機關聯的結構。各子系統的產生及演變發展,大多是另一子系統作用的結果,諸如駢文與詩、戲劇與詩詞、小說與歷史散文和戲曲。母系統與子系統、子系統與子系統之間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存在著眾多的親緣關系。也正是這母系統與子系統、子系統與子系統在共時間的相互作用,生成了中國譜系的歷時性。因此,注重母系統與子系統、子系統與子系統之間關系的研究,是中國文學譜系研究的第一個特點。

2.注重文學各子系統內在因素的承傳研究。每一事物的譜系,都由母系統分化出子系統而形成。子系統由母系統而產生,其內在的要素雖不完全同于母系統,但卻傳承了母系統的基本要素(基因)。雖然這基本要素隨著子系統的發展,從子系統的第一代到N代存在著遞減的趨勢過程,但從第一代到N代都存在基本要素(基因)的承傳。正是下一代對上一代基因的承傳,形成了譜系。也就是說,要素(基因)的承傳是譜系形成的核心元素。新舊文體的文本之間的基本要素的承傳,同樣是文學譜系生成的關鍵所在。正因為有新的文體文本對舊的某一文體文本因素的承傳,才形成各個文學子系統的綿延。但一般的文學史研究,雖然也對某些作品的內容題材的傳承予以關注,諸如《西廂記》故事的發展之類,但文學史著作聚焦更多的是文學發展過程中那些具有較為突出的藝術和審美價值的較為成熟的作品,而對文學的發生及其發展過程不成熟的文學文本則很少關注。即使是一般文體流變的研究,也對新舊文體文本要素的承傳研究存在著輕視的傾向。因而,在此前的文學史研究中,很難看到導致文學或某一文體發展內在因素演化的清晰脈絡。而中國文學譜系的研究則更側重于文學各種文體、流派、言說方式、題材、風格等演變過程中的承傳因素的考察,在注重哪些新的因素浸入其中而導致原有的形態發生演變的同時,充分關注次生文體文本對原生文體文本因素的繼承。所以,中國文學譜系的研究關注的不僅僅是有文學成就的作家,也不僅僅是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作品,而是更關注主要文學文體演變鏈條中的一般不被文學史注意的變異點,即各主要文學文體中那些少有,甚至沒有審美價值的原生文本和次生文本,并對其變異的要素進行分類分析,比較其不同的特點,尋找其共同的邏輯和基礎,總結變異發生的內在規律。所以,注重文學系統內在因素的承傳研究,是中國文學譜系研究的第二個特點。

3.注重文學外在因素向內在因素轉化及途徑的研究。事物譜系由其內在的基因(要素)的變異而形成,而內在基因(要素)的變異離不開外在環境的作用。文學譜系的形成亦是如此。文學是一種極為復雜的人文現象,其發展不僅受內在各種因素的相互影響,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與社會、政治、經濟、哲學、宗教、風尚等因素密切關聯。因而,文學不是純粹的個人行為,而是整個社會生活的映象,是整個社會生活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文學譜系的形成與演變,既是文學主體行為的產物,也是社會、政治、經濟、哲學、宗教、風尚作用的結果。應該說,文學史的研究已對文學與外部因素的關系有大量研究,關于文學與政治、文學與經濟、文學與宗教、文學與哲學等方面的研究著作層出不窮,任何一部文學史也少不了社會文化背景的介紹。但是,不光是文學史的研究,包括所有的文學理論研究也極少涉及文學外在因素向內在因素轉化的深層原因和內在途徑的研究,在文學外在因素是怎樣和通過什么轉化為內在因素而影響文學演變這一問題的研究方面失語。也許,一般的譜系,尤其是生物物種譜系的研究,重在譜系演變的歷時性結果,即“譜系樹”結構的研究,而對影響譜系變異的外在環境如何作用于譜系的演變關注不多。中國文學譜系研究不應只是去勾勒中國文學的“譜系樹”,而應該在勾勒中國文學“譜系樹”的同時,研究中國文學外在因素對內存因素變異的作用及其途徑。只有這樣,才能解釋中國文學譜系的形成。故注重文學外在因素向內在因素轉化及途徑研究是中國文學譜系研究的第三個特點。

“中國文學譜系研究”的任務

根據中國文學譜系研究的特點,筆者認為,中國文學譜系研究的主要任務有三方面。

1.研究中國文學譜系的發生、演變機制。每一事物都存在著一個規定它發生、發展的機制。根據某一事物的發展歷史,尋找到這一事物的發生、發展機制,也就開啟了了解這一事物發生、發展的大門。因而,中國文學譜系發生、演變機制的研究是中國文學譜系研究的基礎。中國文學雖然現象紛繁復雜,但中國文學譜系的形成同樣存在著一個發生發展的自身機制。這一機制規定著中國文學的性質,也規定著中國文學譜系的生成,故研究中國文學譜系,必先根據中國文學發展的歷史,尋找出中國文學譜系的生成機制,才能厘清中國文學發展的復雜現象中隱含的內在發展規律,用來結構和闡釋中國文學譜系。中國文學譜系由文體、文本作為表現元素,文體、文本的演化標志著中國文學譜系的發展。因而,文學譜系發生的機制主要研究文體、文本產生的規律,探討文本的基本元素及其結構,解釋文學“為什么說”,“說什么”和“怎樣說”的問題。文學譜系的演變機制則主要研究文學譜系形成的要素及其結構,通過研究文體、文本“為什么變”、“怎么變”、“通過什么而產生變”來總結文學發展的規律。同時,探尋文學發展過程中文學、主體、社會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的途徑,闡釋文學發展過程中文學、主體、社會三維價值建構的形成,系統地揭示中國文學發生發展的規律。

2.中國文學譜系建構研究。研究中國文學譜系,必須先建構一個中國文學譜系,但中國文學譜系的建構是個十分復雜的問題。中國文學的產生和發展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系統,它更多是社會、宗教、政治、道德倫理、軍事、經濟、思想的直接產物,發展演變都受其制約。文體的功能、內容題材、表現方法、風格流派錯綜復雜,文體的漂移和文本構成元素在異種文體之間的相互滲透的情況極為普遍。因而,中國文學譜系以什么為原點,來確定它的門類種屬,是極為重要的一個問題。不同的原點,可以確定不同的門類種屬。從表面上看,文本形成的幾個要素都可以視作譜系的分類原點,如行為目的動機、文體、題材、風格等。同樣,也可以表現方式作為原點,按抒情、敘事、說理等來區分門類。此外,還可以地域、雅俗的分類來建構中國文學譜系。中國文學譜系的研究是中國文學的系統研究,譜系的建構必須能全面、系統地反映中國文學的內在結構及其與文學外部的關系,表現中國文學發展的內在邏輯。因而,中國文學譜系研究必須在中國文學的各種元素,如主體、目的、文體、功能、表現方法、題材、風格、雅文學和俗文學、地域特征等等之中,尋找一個能將各種元素結構為一體的關鍵元素。這個關鍵元素不僅能對譜系形成的元素具有提綱挈領的功能,而且必須符合中國文學的內在結構及批評傳統。這也就是說,確立一個最能反映中國文學客觀規律的譜系架構,中國文學譜系的研究才能反映中國文學發展的實際。因而,中國文學譜系建構研究同樣是中國文學譜系研究的一個重要任務。3.中國文學譜系的歷史研究。中國文學譜系的歷史是指中國文學譜系的發展歷程。這個發展歷程,由原生文本演化為次生文本,次生文本不斷進行再演變而形成,而這種演變又是文學這個母系統中各子系統的交互作用的結果。因而,要厘清中國文學譜系,首先要追尋中國文學原生文體、文本的發生,找到它們的源頭,確定它們原生態言說性質及其結構元素,才有可能確定它的各個子系統從何發展而來。其次是具體研究各個中國文學子系統和母系統、子系統和子系統之間的親緣關系,清楚地闡述子系統對母系統元素的承傳,子系統與子系統的相互作用導致子系統原有元素的變異及其產生的原有結構的演變,厘清其演變的途徑、環節和線索。同時,尋繹作用其演變的具體的外部因素及其媒介。其三,中國文學譜系發生和演化的各個時期,主體的身份意識不同,行為性質有著差異,審美價值追求也不一樣,各階段的文學譜系的特征也就不一樣。因而,具體研究各時代文學譜系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也是中國文學譜系研究的任務之一。

中國文學譜系研究的意義

中國文學譜系研究意義和價值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為中國文學研究提供一種新的闡釋理論。中國文學的研究本身包含著中國文學研究和中國文學理論研究兩個方面。離開了中國文學的研究,中國文學理論就不免脫離文學的實際,難以解釋中國文學的歷史。而離開了中國文學理論的研究,中國文學的研究就難以深入文學的本質和內在規律,就會失去理論的支撐,難以將研究系統化。因而,中國文學發展理論的研究是中國文學研究及其系統化研究的基礎。但是,中國文學歷史悠久,成就巨大,而有關中國文學發展的理論研究卻與中國文學的成就無法對應。中國古代出現過不少的文體研究、詩文評論,諸如詩話、詞話之類的著作,都對中國文學的發展脈絡進行過一些梳理,但對中國文學發生、發展理論的研究卻不多見。近代以來,隨著西方文學觀念和批評理論、批評方法的引入,中國文學的研究出現了興盛局面,但這些研究都不過是以西方的理論來對中國文學進行詮釋。由于西方文學與中國文學存在著巨大的差別,建立在西方文學基礎的文學理論在闡釋中國文學的性質、發生發展規律方面也就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些古代文學研究和文學理論研究工作者試圖通過對中國文學發展歷史的研究,建構一個能夠解釋中國文學發生發展的中國化的理論,但這些研究都局限于中國文學理論研究的某一方面,難以從整體上解釋中國文學發展的內在規律。可以說,中國文學發展的理論研究存在著嚴重的缺失。“中國文學譜系研究”課題組把中國文學發展理論的研究放在極重要的位置,第一個子課題設計為“中國文學譜系原理研究”,主要在本課題首席專家已經結題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提出的“限定時空言說”理論的基礎上,將其進一步拓展完善,建構中國文學譜系理論,為中國文學譜系的建構提供理論基礎。因而,“中國文學譜系原理研究”課題的研究將有助于中國文學發展理論的研究,為中國文學的研究提供一種新的闡釋理論。

2.為中國文學的研究提供一種新的視角和闡述方式,拓展中國文學研究的視野。方法論是關于目標及其實現途徑的理論,也是處理事物的技術思路。一種新的理論往往包含著一種解決問題的新途徑和新思路。而一種新途徑和新思路的確立,又能拓展研究的視野,為研究開拓一片新的天地。中國文學的研究歷史悠久,產生了眾多的批評方式和方法,如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論世”、推溯源流、意象批評等等。近代以來,隨著西方文化的涌入,一些西方文學的批評方法也在中國文學的研究中得到廣泛的應用。諸如文化批評、審美批評、形式主義、符號學批評、原型批評、心理批評、接受美學批評等等。這些文學批評方式都為中國文學的研究提供了一個視角,對中國文學研究的拓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中國文學譜系研究建立在中國文學發生發展理論的基礎之上,將文學視為人類活動行為的產物,從主體具體時空行為的目的性、主體的身份及其與行為對象身份所構成的關系來闡述文本的發生,從主體行為的目的性、主體的身份及其與行為對象身份所構成的關系的轉換而導致文本的變異來解釋文學的演變。這種研究中國文學的視角和闡述問題的途徑都不同于已有的文學批評理論和方法,有著一個獨特的闡述體系。因而,中國文學譜系研究有助于為中國文學研究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和新的闡述方式,有助于在較大程度上拓展中國文學研究的視野。

3.有助于認識中國文學的性質和內在發展規律。中國文學有著什么樣的性質?是研究中國文學所要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而這一問題由于對“文學”這一概念理解的差異,見仁見智,少有一致認同的結論。20世紀以來,很多學者以從西方引進的純文學的概念來概述中國文學的性質,但也有不少學者認為中國文學自有中國文學的特性,中國文學的研究應回歸中國文學的歷史,以中國文學的歷史為本位。中國文學譜系研究是要系統地闡述中國文學的歷史及其演變,重點闡述中國文學的文體文本“為什么言說”、“言說什么”、“怎樣言說”和中國文學演變過程中的“為什么變”、“怎么變”、“通過什么而產生變”和“變成什么”的問題。要解答這些問題,則必須回歸中國文學的歷史。而這些問題的解釋,都關系到對中國文學性質和中國文學發展的內在規律的認識。因而,中國文學譜系研究將有助于認識中國文學的性質和內在的發展規律。

4.有助于建構中國文學史新的書寫范式。自1897年竇警凡撰寫我國第一部文學史———《歷朝文學史》至今,中國文學通史、斷代文學史、分體文學史不下千部。其中影響較大的有鄭振鐸的《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俗文學史》,劉大杰的《中國文學發展史》,游國恩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袁行霈、章培恒主編的幾部《中國文學史》等。這些文學史雖各有特點,但從體例結構到作家作品的闡述都似曾相識,大都以時代為主線,以文體或作家作品為章節,外加一個時代的文化概說來結構文學史。這種方式,雖在某種程度上展示了中國文學的歷時性,使其具有“文學”和“史”性質。但其各結構部分依然是一種離散式的結構。不僅難以發現各結構部分之間的聯系,更難看到文學到底是怎樣演變而得以發展的。中國文學史的編著,如文軍《以文學史書寫重塑大國文化風范》中所說,以往的文學史都是“純粹借鑒西方的學術理念、移植西方學科體系,中國文學的歷史也在不斷的砍削之中被純粹化,文學史的民族獨特性受到了極大的折損,失掉了原有的豐富和博大,中國文學歷史的敘述與西方文學史的同質化、一千六百余部文學史著作的雷同化就是明證”。這話雖然說得偏激,但也說明了以往中國文學史編著中存在著某些困窘。所以,當今的學界有著很強的重寫中國文學史的沖動。

中國文學譜系研究,不是尋求一種中國文學史的新的書寫模式,主要以文學主體行為、目的和主體身份的轉換,將社會語境、言說主體、文體文本結構為一體,通過主體的行為目的來闡述文學“為什么言說”及“言說什么”和“怎樣言說”,通過主體的身份追求來闡述文學的外在規律對文體文本內在發展的作用,通過主體身份的轉換導致的行為目的的轉換來解釋文學的“為什么變”,通過行為及其表達的文體文本的互動來闡述文學文體文本“怎么變”和“變成什么”。由此使文學發展的外在規律和內在規律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文學的演進,成為一個完整和動態的歷時性的系統。雖然不將作家作品的成就作為研究對象,但體現著中國文學發展的內在規律。而中國文學發展的內在規律正是以往中國文學史書寫所忽視的。因而,中國文學譜系研究,有助于為中國文學史的重寫提供一種新的參考,幫助編著者創立一種新的中國文學史書寫范式。

作者:趙輝單位: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