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進校園推行方式

時間:2022-07-05 09:09:17

導語:民族文化進校園推行方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文化進校園推行方式

摘要:民族文化進校園其目的是傳承發展民族文化。民族文化進校園不僅是學校的事情,由國家倡導、地方政府支持、學校培養三方面結合,形成自上而下的立體化方式,經費、資源、師資有充分保障,民族文化進校園才能有效推行。對民族文化進校園的理論探索將促進推行機制的完善。

關鍵詞:民族文化進校園;推行方式;教學實踐

民族文化進校園是民族文化傳承、推廣和創新的重要渠道。以校園為場所進行文化傳承和教育實踐的結合已逐漸成為民族文化活態傳承的重要模式,這一模式不僅弘揚了民族文化,也保留了我國民族文化的地域性和多樣性。民族文化進校園不再是起初的興趣小組模式,而是已成為普及性教學,由國家倡導、地方政府支持、學校培養三方面結合,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立體化機制。這種機制為民族文化進校園提供了經費支持、資源支持、師資支持,有效保障了民族文化進校園的順利推行。民族文化進校園的推行機制對文化傳承的實踐成效有直接影響,科學的評估可以促進推行機制的完善。民族文化進校園模式多種多樣,合理的推行機制可以使各種模式發揮更好的作用。

1民族文化進校園的理論研究

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推動理論。關于“民族文化進校園”的理論研究多集中在學校吸收民族文化的狀況和對某一學校推行民族文化的調查,研究的程度各省參差不齊。筆者在知網搜索“民族文化進校園”這個主題,顯示312篇相關文章、報道,主要集中在少數民族豐富的省份。其中,貴州推行民族文化進校園的報道和研究就有100篇,這個占比可以看到貴州的重視,其次為湖北、湖南、廣西壯族自治區等。雖然這不能全面、客觀地反映全國民族文化進校園的研究現狀,但從中可以窺視到當前各省的學校均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對民族文化進校園的研究正在興起。目前對民族文化進校園的研究局限在學校所采取的方式及學校開設了某一民族文化的課程記錄上。民族文化進校園的研究,一方面,應把國家政府的推動與學校執行相結合來探討,合理利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力量和資源。明確國家、地方政府和學校各自所擔任的職責,相互支持才能合理發展。民族文化進校園應持續開展,地方政府通過建立“民族文化進校園工作領導小組”,健全組織領導方式,可以極大地推動各級學校民族文化進校園的各類活動持續、全面開展;另一方面,民族文化進校園的課程應進行取舍及系統性研究。民族文化進校園的項目取舍是一個大問題,對進校園的文化選擇及其文化背景、采取的形式等方面都主要系統深入的研究,應涉及相關習俗、道德、禮儀、宗教等。對民族文化進校園的研究不僅要關注開設的課程,還要注意實現課程開設目的所需的條件,如教師配備、教師專業素養、學校的條件、資金支持等。民族文化的傳承是一個民族持續發展的必須,因此少數民族地區應更多關注自身的優秀文化,盡量選擇本地域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進校園應以傳承民族文化為主,以培養民族文化傳承人為輔,課程的設置應考慮到此。民族文化進校園后是否發生改變,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否得到保留,這些問題都在探究民族文化進校的形式和內容時一并考慮。

2民族文化進校園推行機制現狀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1],黨的報告中這段關于傳統文化的內容表明國家對繁榮民族文化積極的態度。與之相應的一些基金支持也證明了國家的決心。2014年國家設立“國家藝術基金”,2015年開始實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等,類似國家層面的項目以不同的形式推動民族文化進校園。民族文化進校園,高校是主要的承辦機構,學員包含高校專業教師、高校學生、研究生等。

2.1設立“國家藝術基金”

“國家藝術基金”是公益性基金,項目資助立足示范性、導向性。范圍包括高層次的藝術人才培養、藝術創作、文化藝術對外交流、學術研究。教學對象為高校專業教師及相關文化研究者、設計師和推廣機構高層。國家藝術基金分為一般項目和特別項目,一般項目主要針對的是藝術人才培養和對外文化藝術交流,這些項目大部分為高校承擔。與民族文化進校園相關的為“青年藝術創作人才”和“藝術人才培養”項目。例如,2016年,高校承擔了總項目的一半以上。其中,藝術人才培養項目立項140項,84個項目由高等院校承擔,占該類項目總數的60.0%,專業藝術院校承擔的項目占比較高[2]。2016年立項項目中傳統文化項目408項,占總項目的40.7%,由此可見國家對民族文化的重視。2017年“青年藝術創作人才”共資助290人,其中197人來自高校;工藝美術共68人,其中58人來自高校。2017年“藝術人才培養”立項資助134項,其中90個項目由高等院校承擔,占該類項目總量的67.2%。

2.2實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自2015年7月啟動,該計劃以傳統工藝為切入點,分為研修、研習、普及3個層次,主要由高校、職業技術學校承擔,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等專業學院都在其中,至2017年參與學校由最初的23所增加到78所。培訓開設剪紙、瓷器燒制、刺繡、漆器髹飾、金屬鍛制、唐卡繪制等非遺項目相關課程,培訓可以針對一種民族工藝開設,也可以同時針對多種工藝。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研培班、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承辦果洛非物質文化研修班,是對多種工藝進行培訓。貴州民族大學美術學院承擔的剪紙、染藝、土陶、刺繡培訓是單一非遺項目的培訓。培訓搭建起傳承人和設計師平臺,提升了高校教師的專業技能。在國家引導下,各省市也紛紛設立藝術基金項目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培訓。北京市針對京津冀地區設立北京市藝術基金項目。北京文化藝術基金是由北京市文化局和北京市財政局發起設立,旨在繁榮文藝創作、促進文化交流、培養藝術人才的公益性基金[3]。2017年北京文化藝術基金資助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實施“琺瑯高端非遺人才培養項目”,培養面向高校從事琺瑯創作的教師。各省市開展了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培訓。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培訓,教學對象為中小學教師、高校教師、幼兒教師、傳承人、傳承人后代、高校學生(本科、研究生)、愛好者。目的為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技藝,擴大技藝的認知群體。貴州省2002年就頒布《在全省各級各類學校開展民族民間文化教育的實施意見》,全省范圍內的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全面鋪開,實現以法律的形式保障、推動各類學校開展民族文化教學。之后貴州省各地州市陸續出臺相關政策推進了民族文化進校園的全面開展。目前,貴州省有幾千所學校開展了民族民間文化教育,僅黔東南州就有2300多所學校開展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活動[4]。貴州省專門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基金項目”,涉及中小學、大學,目的是對學生進行非遺技藝教授,讓其學習技藝,了解地域文化。此項目為民族文化進校園提供了資金保障。在政策與資金的保障下,貴州省的民族文化進校園在全國來看算是開展內容最多、最深入的省份。通過以上資料可以看到,國家、政府的參與是民族文化得到有效延續的根本保證。國家、地方政府支持的項目有專門撥付的經費支持,有各領域的專家授課,學員通過學習對民族文化的認知和自身的專業都得以提高,在實踐中自然也會傳播所學的民族文化知識,這樣的文化進校園顯然更深入,影響力更大。

3民族文化進校園的推行形式探究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集體創造的,涉及民族傳統工藝、民族服飾、民族節日等,文化的多樣性決定了民族文化進校園的形式豐富多樣。民族文化進校園應根據民族、地域的不同選擇適合的文化。國家、政府、學校參與民族文化進校園,層次不同、角度不同,采取的形式也就不同。

3.1國家、政府以隱性的形式參與民族文化進校園

國家通過政策倡導,以藝術基金、文化推廣、學術研究等形式引領,搭建高層框架。國家藝術基金“藝術人才培養項目”遵循教學保持高層次,人數堅持小批量的原則,甄選有潛力、有才華、有相當專業基礎、已經在職的青年藝術人才,培訓后,自身藝術能力水平能夠達到質的飛躍[5],因此高校專業教師是重要的培養對象。作為高校教師的學員參與項目的學習加深了對傳統工藝的理解,加深融合創新實踐,當自己面對學生授課時自然將這些知識融入課堂。通過國家高層培養的教師充實學校民族文化類的師資。如滿族民間手工藝創新人才培養,第一次系統地對滿族剪紙、滿族刺繡、滿族荷包、手工布藝、薩滿扎染等傳統手工藝進行傳承,并運用符號學等現代設計方法論提取滿族審美基因與符號,進行現代創新設計的人才培養[6]。通過此次滿族民間手工藝學習,教師們滿族文化及工藝技法有深入了解,不僅可以進行文化研究,也可以把文化和技藝傳授給學生。國家非遺人群培訓與高校學生攜手,非遺傳承人與學生結對共同進行創作,上海工藝美術學校實行這樣的方式,傳承人與畢業生合作進行創作,作品既是傳承人的傳統工藝創新的成果,又是學生畢業創作的作品,雙方都從過程中學會彼此的長處,并形成了合作意向,為以后的創新創作搭建了橋梁。國家的參與不僅使民族文化進校園更深入,也賦予民族文化成長的內力。國家參與不僅豐富民族文化進校園的師資,也讓更多的學生深入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政府積極支持學校開展各類活動,使民族文化扎根于校園。

3.2學校作為民族文化進校園的承擔主體,其采取的形式是顯性的

學校的類型和級別承擔的任務和教學形式各不相同,各級學校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的形式豐富多樣,針對教學對象及文化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民族文化進校園不意味著把民族文化原封不動的搬入,學校有選擇地將民族文化引入校園,保留民族文化的核心內容,對不適合的部分改造或摒棄。目前學校根據分類采取相應的方式與教學結合,主要是通過設置專門課程或者結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行,課堂教學是活動實施的主要形式,輔以做講座,文化體驗等,打破了以圖片展示為主的靜態形式。民族文化根據內容分為有形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語言文化4個方面,有形文化如民族工藝類采取實踐體驗的形式,行為文化如民族體育類直接引入體育課中,以游戲、健身項目的形式讓學生感受。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民族語言作為獨立的課程開設,學生在學習普通話的同時,傳承本民族語言。如廣西武鳴區仙湖小學開設壯族語言課程,教師先用壯族語言講授課文,再用普通話解釋,旨在讓學生達到“壯漢兼通”的目的。習俗、道德、法律、禮儀、制度、宗教等精神文化類則采取組織相關活動的形式,讓學生親身體驗,感受民族文化。隨著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開展經驗不斷地豐富,逐漸深入化,從國家到學校不同層次的活動更豐富,使民族文化進校園從提高專業教師對民族文化的認識和應用到學生的普及認知,從對文化的再設計和文化研究到體驗、感受及文化展示到簡單了解,層級豐富,程度深,范圍廣。自上而下的配合促進了民族民間文化可持續性發展,也充分體現了學校教育在民族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4結語

民族文化進校園不僅僅是學校的事情,應當將國家、政府的推行政策及相關活動與民族文化進校園相聯系,全面立體的研究這一系統工程。民族文化傳承與文化教育相結合提升民族文化進校園的文化傳承力,而民族文化進校園受到政策方向、社會認同、教育目標、師資質量、投入資金等多種因素的制約,政府機構、專家學者、家長教師及學生需求之間密切配合,才能保障民族文化進校園持續有效、健康的發展。隨著社會意識等因素的變化,民族文化進校園推行方式也需要不斷探索,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韓永進.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文化強國典籍文獻的魅力與力量[J].文化軟實力研究,2018(6):20.

[2]藝術基金管理員:國家藝術基金2017年度項目評審報告[EB/OL].[2017-06-28].國家藝術基金官網.

[3]清華美院工藝美術培訓部:北京文化藝術基金、清華大學“琺瑯高端非遺人才培養項目”[EB/OL].[2018-01-12].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美術網,

[4]周蓮蓮.“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文化傳承模式探析———以黃平縣為研究個案[D].貴州:貴州民族大學,2012.

[5]藝術基金管理員:申報2017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十問[EB/OL].[2016-11-12].國家藝術基金官網.

[6]藝術基金管理員:激發活力鼓勵創新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成效顯著[EB/OL].[2018-02-02].

作者:王瑩瑩 單位:貴州民族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