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建筑與裝飾文化分析
時間:2022-10-22 11:06:36
導語:清代建筑與裝飾文化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江淮地區的建筑風格簡樸自然,與濃厚的宗族文化在建筑空間中相互融合與映射。清代作為中國封建王朝的末期,古代建筑與思想觀念在這一時期得到了較完整的保存與體現。通過對比和分析著重探討了江淮地區典型民居——李鴻章故居的建筑結構與裝飾細部,力求分析其建筑特點與當時的宗教文化的關系。李鴻章故居作為皖江典型民居充分體現了清代合肥地區以與佛道相容的儒教文化為思想主流。
關鍵詞:清代建筑;建筑空間;江淮民居;裝飾文化;宗族文化
一、前言
中國傳統建筑歷史悠久,無論是建筑技藝還是藝術裝飾都有極高的造詣。筆者希望從身邊入手,親自考察了解和研究中國傳統建筑的藝術造詣。因此,此次選題以合肥的民居典范——李鴻章故居作為考察和研究對象,探討其建筑格局以及與當時宗教文化的關系。
二、合肥清代建筑以及宗教影響
本文主要討論對象為合肥及江淮一帶的清代建筑,在考察中發現該地區有不少清代民間建筑。因此列舉一二,作為對照案例展開分析。第一個是同樣位于合肥周邊的清代民居建筑——肥西縣的三河鎮楊振寧舊居。該舊居位于三河古鎮的南街古巷內,原址是一個老藥鋪。整個建筑前后五進,擁有一座庭院,呈現出明清時期宅院典型的磚木結構。在空間布局上,呈現出“天井-院落-過堂-天井”的中心軸對稱結構,內部由抬梁式和穿斗式結構構成。建筑的外立面由青瓦和灰磚組建,馬頭墻微微出挑構成線腳。柱子和梁架等屋體結構刷有朱漆。窗上裝飾圖案主要有梅花和冰凌花,體現出主人對堅韌不拔、堅貞氣節、奮勇開拓的品性追求。第二個是潛山宗祠建筑——楊氏宗祠。該建筑建于清初,坐西朝東,背靠青山,面臨水系[1],主要包括古戲樓、明倫堂和寢堂,戲樓前兩側有觀戲用的廂廊。整個建筑為三進兩廂結構,材料構成為灰瓦、青磚,粉墻也是典型的安徽傳統建筑風格。另外,作為宗祠建筑,它也是民間禮制類公共建筑,隱藏在建筑中的木雕和彩繪都蘊含了地域性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寄托情意的宗族德育文化。從該建筑的豐富裝飾中可以得知,儒、釋、道三教文化都被雜糅進建筑裝飾中,包含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體現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民間信仰。上述建筑,一個是民居,建筑結構體現家國禮制傳統,建筑中的裝飾體現屋主個人的精神追求;另一個是宗祠建筑,是宗族集體聚會的公共建筑,在功能空間上雖然體量不突出,但是在結構和裝飾上反映出一種集體的文化追求,包括結合儒道佛三教的宗教元素以求吉祥順遂,映射出人們的社會文化心理。可以看出,合肥以及江淮一帶人民,在當時的社會思想環境中,生活在敬宗收族、秩序井然、等級嚴明有度的規制格局下,這也正反映了當時社會奉行的儒家禮制原則[2]。從安徽地區宗教發展的歷史來看,該地區如同整個國家一樣,主要受儒教、佛教和道教三教文化的影響,到清代宗教文化都趨于圓熟[3]。近代時期,佛教、道教等傳統宗教在社會發展中逐漸世俗化,宗教教義在民居生活中不再強烈展現,更多的是與儒家倫理觀念相融合,體現在建筑格局當中。在裝飾要素上,民居會取更為簡化質樸的元素來裝飾家居,而宗教繁復華麗的裝飾只用在宗教寺院中。合肥作為皖中地區,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江淮一帶的天井式和院落式民居建筑更是從建筑的尺度大小、軸線對稱和群體序列上都反映出人們對宗族社會的尊重,百姓生活秩序感強,家族等級森嚴,社會環境被宗法禮制明確地界定著。
三、李鴻章故居特點
李鴻章故居作為合肥建筑遺產的典型民居,并且位于市區最繁華地段,對此進行研究更具代表性和說服力。通過實地考察和資料分析,力求探討這座清代民居的一梁一棟是怎樣具體體現安徽省中心地段的建筑風格及社會信仰的。李鴻章作為晚清名臣重臣,他的家宅自然是與普通百姓民居有所不同,因此更能體現出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區民居建筑的秩序和美感。這座故居位于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中段208號,是合肥市區最為熱鬧的地段。當時李鴻章家族昌盛,人丁興旺,住宅規模十分宏大,時稱“李府半片街”。但隨著近現代戰爭的破壞和城市發展的規劃改造,很多建筑體逐漸消逝,如今的李鴻章故居只是過去大宅的很小一部分。實地走訪下來,整座建筑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在布局上由南到北依次為門廳、前廳、中廳、走馬樓,其中走馬樓因曾供李氏家族女眷居住,又稱“小姐樓”。該官住民居的建筑風格布局整齊、結構嚴謹,在柱梁窗門處配以精美的雕梁畫棟。(一)功能分析。前廳用來會客接待,中廳主要為家族生活使用,走馬樓是家眷生活區域。功能布局上主次分明、流線清晰、合理且實用,同時隨著層層遞進的結構安排體現一定的等級制度。(二)布局分析。李鴻章故居是五進院落的集中式建筑。天井結構,受皖南的建筑形制影響,作為典型江淮民居建筑也采用了天井式結構,在功能上起到了采光、通風、引自然環境入內的作用,使建筑布局更加嚴謹巧妙。建筑內人們的生活以“天井”為中心,廂房多環繞在天井的周圍。環廊結構,是該建筑走馬樓的一大特點。二層的回形樓房中部設為庭院,環境安靜,乍一看似乎顯得封閉不暢,但是這一結構是房房相連、戶戶相通,不僅提升了空間使用率,趣味性也大大增強了。(三)材料分析。屋面鋪青瓦,墻身為磚石,材料多使用本土材料,建造方式簡潔而成熟,不加其他的裝飾,能與周圍環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協調而又自然。在材料的應用上,故居體現出江淮地區建造文化中的自然和諧之道。(四)結構特點抬梁式與穿斗式結合(如圖1),該結構充分發揮了木材的力學性能,當房屋使用年限久遠或者遇到特大洪澇災害時,木梁柱基受損下沉,墻體就開始支撐[4]。木結構與墻體共同發揮作用,建筑的結構耐用性大大加強(如圖2)。瓦當和滴水也相得益彰。故居中的瓦當是弧形的,與如意形滴水共同構成屋頂檐部構件和裝飾。底瓦到蓋瓦反正相疊(如圖3),簡潔的堆疊方式和墨色的材料表達出質樸的地域特色,滴水紋樣也具有吉祥的寓意。(五)屋頂分析。屋頂形式為硬山式(如圖4),屋面前后有兩坡,左右兩側山墻與屋面相交,將檁木梁全部封砌在山墻內。整體以懸山青瓦的構造方式建造,有少量雕塑。(六)細部分析。隔扇門上木雕以圓雕為主,形式比較簡潔,方圓走向的圖案為主。門板上有浮雕,出現的圖案有梅蘭竹菊、花鳥、荷塘、元寶等,寓意吉祥。如圖5門板上部分為線條簡潔的木欞窗,中段刻有花鳥浮雕,下端部分則刻有辟邪吉祥的簡易化蝙蝠紋作為裝飾[5]。屋梁上有“喜鵲登梅”“八仙過海”和文成武將聚首相賀圖,體現了匠人精湛的木雕技藝。(七)裝飾分析。建筑梁枋上的裝飾不多,在建筑大門前和立柱下都有石雕,分別為石獅和雕花柱礎。石獅子立于大門前,左雄右雌,腳踩繡球威嚴勇猛,具有辟邪納吉、預卜災害、彰顯權貴、裝飾藝術等多種意味和作用[6]。建筑內部幾乎沒有多余的色彩和裝飾,多處木雕,大多數表現在具有功能性的木結構上(如圖6),如撐拱、隔扇、門板等。木雕是李鴻章故居中的主要裝飾元素。梁柱結構下的斜撐上刻有木雕,以植物圖紋為主;寢房內的圓光罩(如圖7)木刻清晰精美,主要紋樣為竹子。包括小姐樓的房間里、書房擺設的琴架上,都有祥云紋木雕。(八)顏色分析。由于江淮地區氣候比較濕潤,石灰粉刷在濕潤環境下容易霉變脫落,所以江淮民居多以清水磚為墻體材料,配合以深棕色木材結構和墨色瓦當覆蓋,整體顏色顯得自然、質樸、淡雅。通過對李鴻章故居的平面布局、建造結構、材料使用、裝飾紋樣等方面的分析,李鴻章故居作為江淮民居,受清代時期雜糅多家的儒教影響,體現出內向、閉塞、等級森嚴的宗族文化內涵。但作為官臣家宅,其建筑設計精巧,裝飾雖然較為樸素,但在很多細節之處仍不失精致講究,常用梅蘭竹菊和花鳥走獸等吉祥元素,寄托屋主高雅情操和對子孫后代的培養之意[7]。
四、結語
經實地考察分析對比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民居建筑在清代主要表現出形體簡練、細節繁瑣的整體特點。使用斗拱結構,梁坊的比例比過去更加沉重,屋頂的線條逐漸消逝,所以整體呈現出一種既拘束又穩重并顯示嚴謹的風格,形式越來越精煉化,符號性越來越強。江淮地區的建筑風格,體現出當時儒家思想和社會禮制。在安徽江淮一帶更是以簡潔肅穆為主,裝飾性表現較少,通常與建筑功能部件相結合,顏色也使用建造材料原色,不易察覺,但盡顯古樸典雅。合肥處安徽中部,在清代屬于重要的戰略位置。在社會信仰上,佛道兩教的歷史悠久,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儒家作為官方思想與佛道相容,是宣揚禮制等級和君子仁人所追求的主流思想意識。人民在這種宗法社會下以完美的倫理關系和社會的穩定為幸福的指標。因此,在李鴻章故居這一典型實例中,從多個方面反映了儒家文化的禮制要求。
參考文獻:
[1]李輝周.潛山楊氏宗祠裝飾藝術及其文化內涵[J].安慶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98-102.
[2]唐樂.清代合肥縣城市歷史地理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3.
[3]陸勤毅,余秉頤.安徽宗教[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5.
[4]劉勝華.古代建筑中的科學知識[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1.
[5]金夏.中國紅•中國建筑裝飾[M].合肥:黃山書社,2012.
[6]劉許鵬.中國傳統建筑裝飾百問百答[M].合肥:黃山書社,2014.
[7]樓慶西.雕梁畫棟[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張繪虹 單位: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 上一篇:建筑形態及其文化內涵探析
- 下一篇:民族文化與影視藝術的互鑒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