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合訓練在體育舞蹈的作用
時間:2022-05-02 08:48:54
導語:組合訓練在體育舞蹈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組合訓練”是體育舞蹈的訓練方式之一,近些年少兒體育舞蹈深受廣大幼兒家長以及教育培訓機構的青睞,少兒體育舞蹈的訓練可以有效提升少兒個人氣質,鍛煉少兒肢體靈活能力以及身體協調能力,少兒舞蹈因為其良好的觀賞效果也成為一種集競技與表演于一體的體育訓練形式,可以說少兒體育舞蹈的興起是時展的需要,也給時代帶來了更多的生機活力,就體育舞蹈教學中組合訓練的使用進行探討,希望對體育舞蹈的發展有所借鑒。
[關鍵詞]組合訓練;體育舞蹈;教學實踐;應用
少兒體育舞蹈以其觀賞價值和豐富的藝術性、競技性特點正在逐漸走入我們的生活,為廣大家長和少兒舞蹈教師所青睞,少兒體育舞蹈的訓練一方面可以提升幼兒的整體氣質,使幼兒內外兼修,另一方面可以鍛煉幼兒的體魄,塑造幼兒形體,其本身有一定的技術含量,也可以作為幼兒自身發展的方向,因此,許多幼兒園開展了體育舞蹈課教學,家長和幼兒的參與熱情高漲,“組合訓練”是體育舞蹈訓練的訓練方式之一,這一方式對學生打下扎實的基本功以及組合舞蹈的技能、創編舞蹈的能力鍛煉都大有裨益。筆者就組合訓練在體育舞蹈教學中的應用發表了一些看法,討論了組合訓練的基本形式及訓練效果等問題,希望能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體育舞蹈中的組合訓練內涵
體育舞蹈實際上就是國際標準交誼舞,簡稱國標舞,國標舞最早源自于各國的民間舞蹈,在此基礎上發展演變,形成了一套對舞姿、舞步要求非常嚴格的舞蹈體系,當今社會,體育舞蹈在各國都非常流行,我國體育舞蹈的發展速度也很迅猛,尤其是在少兒舞蹈教學中,體育舞蹈以其矯健的步伐、華麗的裝扮、動感的音樂、對形體動作的嚴格要求,成為一種時尚感很強的舞蹈形式,而被廣大舞蹈教師以及家長、幼兒所喜愛。體育舞蹈的表演和競技觀賞性較強,令人忍俊不禁,但教學和訓練過程卻是漫長而艱苦的,沒有一定的舞蹈功底和身體協調能力、平衡能力以及充足的體力,是無法成功地演繹一段體育舞蹈的,而“組合訓練”正是基于體育舞蹈的這些要求而產生的一種訓練方式,即把體育舞蹈中的典型動作組合在一起,或者是單一地組合重復,或者是幾個動作的聯合編排,進行反復練習,例如,倫巴舞中的典型動作四分之一轉、八分之一轉等,再如恰恰舞中的左右旋轉、后退縮步等都可以通過組合訓練方式反復練習進而更好地完成整套動作。
二、組合訓練在體育舞蹈教學中的訓練方式
組合訓練的主要形式有三種:基本步伐的訓練、組合步伐的訓練、創編步伐的訓練。基本步伐的訓練即單一的國標舞步伐訓練,國標舞的基本步伐看上去很容易學會,但真正做到位卻很難,這種訓練旨在打好學生的舞蹈功底,弊端是訓練過程比較單調,因此,教師在訓練時可以與另外兩種方式交替使用。組合步伐的訓練是在基本步伐訓練的基礎上將若干動作組合在一起,進行有節奏的練習的方式,例如探戈中的常步、行進旁步、側行并步,就可以組合為一個單獨的小節,在節奏的配合下一氣呵成,這一練習有助于加強學生動作的流暢程度;創編步伐是在前兩種練習的前提下,將基本動作通過自己的創編組合在一起練習的過程,這種形式比較自由,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但需要教師進行比較多的參與和指導。三種訓練形式都有其特點和弊端,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考慮教學實際需要,靈活運用。
三、組合訓練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以下問題是在進行組合訓練時教師要注意的:(1)訓練過程循序漸進,組合訓練的三種訓練方式有一定的層次性,教師在進行訓練時可以按照由易到難的步驟,逐層展開,這樣學生更能感受到從不會到會,從低難度到高難度的成就感,更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訓練要考慮體能和技能兩個方面的因素,兩者交互進行,體育舞蹈對體能和技能的要求同等重要,如果訓練過程中顧此失彼,偏重于其中一個方面,最終的結果是學生練習綜合性舞蹈的時候力不從心,因此,必須兼顧體能與技能。(3)適當把握訓練量和訓練強度,保證訓練量可以鍛煉動作的嫻熟程度,保證訓練強度可以鍛煉運動的持久性,教師應注意兩者的聯系與區別,同時兼顧學生的身體承受能力,合理安排,保證訓練實效性的同時,又要照顧到幼兒的身體承受能力,注意勞逸結合,合理適度地安排訓練量和訓練強度,以推動教學過程順利開展。
四、結語
在體育舞蹈教學中,“組合訓練”是一種實用性較強的訓練模式,可以有效地傳授知識技能、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發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獨立性和創造性,通過組合訓練,能更好地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少兒體育舞蹈教學成效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吳東方,東偉新.論體育舞蹈音樂的作用及美感的要素[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38(3):103-105.
[2]田波.淺析組合訓練在體育舞蹈運動訓練中的應用[J].當代體育科技,2014(2).
[3]姚靜.淺談少兒舞蹈的創作和教學[J].神州民俗(學術版),2011(4).
作者:何津敏 何 陽 單位:1.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 2.湖南科技大學體育學院
- 上一篇:體育舞蹈中國元素研究
- 下一篇:體育舞蹈藝術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