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藥物統計論文
時間:2022-09-17 10:30:00
導語:古人藥物統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明代醫家張景岳的用藥特色前人論述很多,但是從藥物應用頻次的角度著手分析,還很少見。鑒于此,筆者借助計算機統計技術,對景岳《新方八陣》的常用藥物的應用頻次作了統計,發現《新方八陣》161首內服方中共用到藥物158種,其中補益藥應用頻次最高。而在所應用的補益藥中,補氣補陽藥和補陰補血藥的應用頻次大致相當,體現出景岳組方用藥是基于“陽非有余”、“陰亦不足”的認識。而補氣補陽藥的頻次略高于補陰補血藥,則恰好體現了他生理上重視陽氣,治療上強調溫補的學術特點。在《新方八陣》應用的具體藥物中,文章結合《景岳全書·本草正》對應用頻次較高的甘草、當歸、熟地和人參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析,更形象地體現了景岳的組方特點。
【關鍵詞】景岳新方八陣熟地當歸甘草人參
張景岳是明代著名醫家,其用藥特色前人已論述很多,但是從藥物應用頻次的角度著手分析,還很少見。鑒于此,筆者借助計算機統計技術,對景岳《新方八陣》的常用藥物作如下分析。
綜觀景岳《新方八陣》,共載新方186首,分為八個陣。其中內服方161首,外用方25首。因外服方中有的方如“百草煎”無法知道其確切的藥物組成;有的方如“鵝掌風四方”則是方中附方,制用時又添加輔藥輔料。因此筆者對新方用藥的頻次統計以內服方為對象。對于所分析藥物的功效分類則是以《中華本草》中對藥物的功效分類為依據的。
《新方八陣》161首內服方共用到藥物158種,總的用藥頻次為1042次,其中補益藥453次、利水滲濕藥92次、理氣藥91次、溫里藥88次、清熱藥83次、解表藥53次、化痰止咳平喘藥34次、活血化瘀藥29次。應用頻次更低的依次是收澀藥、化濕藥、安神藥、驅蟲藥、消食藥、涼血止血藥、解毒殺蟲藥、平肝息風藥、瀉下藥、拔毒化腐生肌藥和開竅藥。在景岳新方用到的藥物中,沒有1味是現代臨床常用的祛風濕類藥,通常用的平肝息風藥,景岳也僅用過牡蠣和僵蠶,且都只用了1次。活血化瘀藥景岳用的頻次也很低,最高的牛膝也僅有13次,其次川芎7次,紅花、丹參各2次,桃仁、三棱、莪術各1次。景岳的這種用藥習慣,除了受其學術思想影響外,可能與他臨證經常遇到的病種也有一定關系。
在用到的158種藥物中,補益藥應用頻次最高,占總用藥頻次的43.5%。其中,補氣補陽藥和補陰補血藥頻次大致相當,為242∶211,說明其組方用藥是基于“陽非有余”、“陰亦不足”的認識。而補氣補陽藥的頻次略高于補陰補血藥,則恰好體現了他生理上重視陽氣,治療上強調溫補的學術特點。
新方八陣涉及的158種藥物,應用頻次排在前三位的是甘草(87次)、當歸(57次)和熟地(49次)。人參應用頻次也較高,計33次,而且被景岳稱為“治世之良相”[1]1152~1153。分析如下。
甘草
新方八陣藥物應用頻次最高的是甘草,計有87首。因陣有16方,補陣和熱陣各18方,散陣13方,和陣10方,寒陣7方,固陣5方,惟攻陣沒有用甘草。
景岳認為甘草味甘氣平,得中和之性,有調補之功。生者性涼,炙者性溫,可升可降,善于解毒。因此,景岳用甘草主要用其補中益氣、補陰療虛、清熱解毒和調和諸藥幾方面。
甘草有補中益氣的作用,景岳常用炙甘草與人參、白術等配伍,加強補氣之功,與山藥、五味子等配伍益氣固脫。有特點的是景岳還常用甘草與熟地、當歸等配伍,治療陰虛,這是對甘草補益作用的發揮,也是景岳陰陽互濟思想的體現。甘草生用有清熱解毒作用,景岳常用它與金銀花、連翹等配伍解毒消癰。此外,景岳認為甘草與下藥配伍則緩其速,因此在八陣之中唯獨攻陣諸方不用甘草。
當歸
新方八陣中有57首內服方用到當歸,應用頻次甚至高于熟地。八陣之中只有攻陣沒用當歸,在其余七陣中,因陣用當歸有25方,補陣14方,熱陣和散陣各7方,寒陣2方,和陣和固陣各1方。
景岳認為當歸“味甘而重,故能補血,氣輕而辛,又能行血”[1],“為血中之氣藥”[1]1546。景岳用當歸主要取其補血、活血、潤腸通便和養營解表。在活血中又可分為活血調經和活血止痛兩個分支。當歸“佐之以補則補”[1]1546,“佐之以攻則通”[1],是其特性。營虛而表不解者,常配以柴胡、葛根解表。血滯致痢者,則恃當歸為行血瀉痢之要藥。
景岳用當歸也有禁忌,認為其氣辛而能動血,故陰中火盛者慎用,當歸性滑善行大便,故大便溏瀉不固者也應避忌。
對當歸各個部分的功效差異,景岳認為,當歸頭擅止血上行,當歸身擅養血中守,當歸尾擅破血下流,全當歸活血而不走。但綜觀八陣之方,惟兩首方寫了當歸的用藥部位,六味回陽飲配當歸身養血固脫,連翹歸尾煎配歸尾破血以消毒火。
熟地
景岳擅長用熟地,人稱“張熟地”(《會稽縣志》)。新方八陣共有49首內服方用到熟地,應用頻次較高,應用范圍較廣,只有攻陣沒有用到。其中補陣應用的頻次最高,有22方,其次為因陣11方,熱陣7方,寒陣4方,散陣和固陣各2方,和陣1方。
熟地屬補血藥。景岳認為“諸經之陰血虛者,非熟地不可”,“于多血之臟為最重要”[1]1541~1542。除了補血作用外,景岳認為其還有補陰的作用。熟地“產于中州沃土之鄉,得土氣之最厚”,“稟至陰之德,氣味純靜,故能補五臟之真陰”[1]1541~1542。
景岳主要將熟地用于補血和滋腎補陰兩個方面。補血常與當歸配伍;若血虛而兼氣虛者,常與人參配伍;滋腎補陰常與枸杞、山茱萸等配伍。
分析熟地在七個陣中的應用情況可以看出,景岳用熟地最多的還是取其滋腎補陰之功。他說:“陰虛而神散者,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陰虛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陰虛而躁動者,非熟地之靜不足以鎮之;陰虛而剛急者,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緩之。陰虛而水邪泛濫者,舍熟地何以自制;陰虛而真氣散失者,舍熟地何以歸源;陰虛而精血俱損,脂膏殘薄者,舍熟地何以厚腸胃?!盵1]而景岳用熟地最玄妙之處在于,用熟地配伍散劑(如柴胡)則發汗,即求汗于血也,用熟地配伍溫劑(如附子)則回陽,即生氣于精也。
一般醫家多畏熟地滯膩,不敢多用,或者用時每兼滲利。而景岳認為,補陰之法不宜滲,因此他所創制的左歸丸等補陰之劑,均不用茯苓、澤瀉等滲利之品。景岳不懼熟地之滯膩,在散陣、寒陣之中也常大膽應用,而且認為“熟地非多,難以奏效”[1],有時湯劑用量多則二三兩,都每每收到良效,這也是其應用熟地不同于常人之處。
另外,景岳用熟地不主張炮制,他認為“用熟地者正欲用其靜重之妙”[1],如果用姜汁、砂仁或酒摻雜其中,恰是散亂熟地靜重之性,可謂畫蛇添足。
人參
新方八陣中有5個陣33首方用到了人參,熱陣12方,補陣10方,因陣6方,固陣3方,散陣2方。
景岳認為人參“氣虛血虛俱能補”[1]1535,其“氣壯而不辛,所以能固氣”[1]1535,“味甘而純正,所以能補血”[1]1535。這里說人參能補血,為一般醫家所罕言。人參補氣包括補氣回陽、補中健脾、補氣解表、托里排毒和補氣固腎五個方面。
凡氣虛所致的元陽虛脫等證,景岳常與附子配伍;脾胃氣虛所致的食少便溏等證,常與茯苓、白術等配伍;因氣虛所致外感邪氣不解者,常與柴胡、葛根等配伍;氣虛所致的久泄滑脫,常與五味子配伍。血虛之證,常用人參與熟地、當歸等配伍,取其補氣生精血之意。
景岳認為,陰虛用人參一定要辨清陰陽虛實。陰虛而火不盛者,宜用人參為君;陰虛而火稍盛者,適當佐用人參;陰虛而火大盛者,則需禁用人參。其對人參應用上的發揮,在臨證頗有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明·張介賓編著.景岳全書·本草正·毒草部.見:李志庸主編.張景岳醫學全書[M].第1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1552~1553,1546,1541~1542,1535.
- 上一篇:流行音樂對大學生影響論文開題報告
- 下一篇:解酒方用藥統計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