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酒方用藥統計分析論文

時間:2022-09-17 10:31:00

導語:解酒方用藥統計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解酒方用藥統計分析論文

【摘要】目的通過系統收集分析古代解酒方,總結常用有效藥物,探索用藥規律及治法治則。方法收集古醫籍中的解酒方,應用SPSS11.5統計軟件建立數據庫,并進行頻數分析、相關分析、聚類分析,總結用藥規律。結果共收集解酒方429首,建立數據庫后頻數分析顯示甘草、陳皮、葛根、茯苓、砂仁、人參等藥物為解酒方高頻藥物,相關分析表明多組解酒藥物間具有顯著正相關性,聚類分析進一步指出了解酒方中的藥物配伍關系。結論由統計數據推導得出的用藥規律,與傳統“上下分消其濕”的治法相吻合,可應用于臨床酒精相關性疾病的治療和中藥解酒制劑的研制。

【關鍵詞】解酒;中醫方劑;古文獻;統計;用藥規律

酒是對含乙醇飲料的統稱,過量或長期飲酒會對人體造成損害。近年來,我國的酒飲料消費量持續增長,嗜酒人數日益增多,據《2006年中國釀酒工業發展形勢報告》統計顯示,我國白酒銷售額已經達到971.39億元[1]。與之相應,酒精中毒、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胃病、酒精性心肌病、酒精性腎病、酒精性胰腺炎等一系列酒精相關性疾病(alcoholrelateddiseases)的發病率有所增高。所以,如何降低和解除乙醇的毒害作用,預防和治療酒精相關性疾病成為了社會關心的課題。

祖國醫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我國又有歷史悠久的酒文化,民族飲用酒精飲料的歷史很長,與之相應,中醫古籍中對飲酒致病的記載很多,最早可上溯至《黃帝內經》,其《靈樞·論勇》載有:“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氣剽悍,其入于胃中,則胃脹,氣上逆,滿于胸中,肝浮膽橫,當是之時,固比于勇士,氣衰則悔。與勇士同類,不知為之,名曰酒悖也。”另《素問·病能論》:“帝曰:善。有病身熱解墮,汗出如浴,惡風少氣,此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酒風。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澤瀉、術各十分,糜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為后飯。”提出了中醫第一個解酒方劑:澤術糜銜散。其后,中醫解酒方層出不窮,在古代被廣泛應用于酒精相關性疾病的治療,是祖國傳統醫學的一筆寶貴遺產。有必要對其進行總結整理,總結常用有效藥物,探索用藥規律與治法治則,更好地繼承傳統醫學遺產,為當今酒精相關性疾病的治療和預防服務。本研究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嘗試。

1資料與方法

1.1解酒方收集采用計算機檢索與手工檢索相結合的方法,計算機檢索以《中華醫典》(升級版)光盤為檢索工具,手工檢索以《中醫方劑大辭典》為檢索工具。收集方劑主治中含有:解酒、醒酒、酒毒、中酒、酒傷、酒病、解酲字樣的方劑。共得到解酒方429首。

1.2數據庫建立將收集到的解酒方進行匯總,進行標準化處理,統一方名藥名,刪除重復方劑,將方名藥名統一編碼,輸入SPSS11.5統計軟件,編制解酒方數據庫。由兩名研究人員進行獨立校對。

1.3統計分析應用SPSS11.5統計軟件對解酒方數據庫進行統計分析。首先進行單味藥的頻數分析;出現頻率較高的常用藥物進行兩兩相關分析,采用Spearman相關分析計算相關系數,并作相關系數的顯著性檢驗。另外對出現頻率較高的常用藥物進行聚類分析,采用系統聚類法(HierarchicalCluster)的變量聚類(Q型聚類),采用組間結聯法(Betweengrouplinkage),變量的距離測量采用歐氏平方距離,并作樹狀圖表示聚類分析的結果。

2結果

2.1一般情況共得到解酒方429首,其中出現單味藥物384味,藥物總頻次為3087味次。

2.2單味藥物的頻數分析所收集的古代解酒方384味藥物中出現頻率≥40%的有1味,30%~40%無,20%~30%的3味,10%~20%的11味,5%~10%的23味。解酒方中最常用的單味藥為甘草、陳皮、葛根、茯苓、砂仁、人參、生姜、木香、白術、白蔻仁、半夏、丁香、神曲、葛花、黃連等,詳見表1。

2.3高頻藥物間的相關分析對出現頻率>10%的藥物進行兩兩間相關分析,15味中藥共產生105項藥物間Spearman相關系數。75對藥物間的相關系數具有顯著或極顯著統計學意義,其中68對為正相關,7對為負相關。正相關中相關系數最高的是白蔻仁與砂仁,為0.505。相關系數較高的有神曲與陳皮、人參與茯苓、茯苓與白術、白術與人參、茯苓與半夏、白蔻仁與木香,均在0.300以上,詳細結果見表2。

表1古代解酒方單味藥頻數(列出前25位)(略)

2.4高頻藥物聚類分析對出現頻率>10%的藥物進行系統聚類分析,結果顯示,15味高頻藥物可分為6類:①砂仁、白蔻仁、葛花、木香、丁香;②人參、白術、茯苓;③半夏、神曲、生姜、黃連;④陳皮;⑤葛根;⑥甘草。具體見聚類分析樹狀圖。

3討論

由以上數據看到,在出現頻率>10%的15味藥物中,具有祛濕作用的藥物最多,共6味,占40%,與酒為濕熱之邪的病因相吻合。此外,這15味藥物,與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所提出的葛花解酲湯藥物組成頗為相似,由此可以看出,葛花解酲湯的用藥思路為多數醫家所認可,確為解酒方之名方、主方。

相關分析的結果顯示多對藥物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提示了藥物間的配伍關系,這種關系在聚類分析結果中更加明確:砂仁、白蔻仁、葛花、木香、丁香共奏芳香化濕、解酒行氣之效。人參、白術、茯苓有淡滲利濕、醒酒健脾之效。半夏、神曲、生姜、黃連配伍成解酒和胃、清熱燥濕之效。另有葛根、陳皮、甘草可在解酒方中普遍適用。以上藥物配伍吻合李東垣《脾胃論》:“夫酒者大熱有毒,氣味俱陽,乃無形之物也。若傷之,止當發散,汗出則愈矣。其次莫如利小便。兩者乃上下分消其濕。”的觀點。化濕、燥濕、利濕,上下分消,這一觀點在后世醫書中被廣泛引用,被認為是酒病的主要治法。以上結果體現了中醫藥解酒理法方藥的統一性,可指導臨床酒精相關性疾病的治療以及為中藥解酒制劑的研制提供參考。

圖1古代解酒方高頻藥物聚類分析樹狀圖(略)

表2古代解酒方高頻藥物間的Spearman相關系數(略)

*P<0.05,**P<0.01

值得提出的是,對于古代醫籍數據的挖掘,許多方法尚屬于探索階段,這也包括對于各種軟件分析方法的應用。數據庫技術進行方劑配伍規律研究已有二十余年的歷史,由于還缺乏與中醫藥基礎理論的本質結合,其研究多流于個方、類方、個案的表層邏輯關聯性[2]。怎樣在浩如煙海的數據中取其精華,并密切聯系臨床研究的實際,是現代中醫藥研究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中國釀酒工業協會.2006年中國釀酒工業發展形勢[EB/OL].www.cada.cc/ShowNews.jsp?NewsID=622,2007-5-16.

[2]李敬華,崔蒙.方劑“基本方”現象及應用數據挖掘技術研究探討[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7,14(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