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時間:2022-06-04 04:58:28

導語: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摘要:“三全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學體系,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關鍵是調和最優發展狀態的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本文從馬克思主義環境論的角度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與客觀環境的內在辯證關系,辨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相互作用,論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對客觀時代環境變化的順應和優化的調節功能,提出新時代高校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的具體應用和實踐。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環境論;高校;三全育人

一、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論的基本內涵

馬克思認為:“人創造了環境,環境也創造了人。[1]”從唯物辯證法角度深刻地闡釋了人與環境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在馬克思主義環境論中可以看出:人與環境辯證關系的本質還是事物之間普遍聯系的觀點,這也是唯物辯證法討論的觀點和特征之一,一方面,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由環境所決定的,涉及人的思想、觀念、思維和認識能力;另一方面,人之于環境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主觀能動的過程。人直接通過現實的、自覺能動的、社會歷史的實踐活動而改變環境,改變人類社會思想、觀念、道德的整體狀況和社會風氣,創造滿足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經濟社會和思想文化的美好環境。從馬克思主義環境論的角度看,“三全育人”機制包含三個方面的內涵:“全員育人”即構成育人主體的“人的環境”“全程育人”即動態環境中的變化發展的育人過程、“全方位育人”即育人的物質和精神的資源總稱。“三全育人”的實踐主體是實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育人者,實踐客體是高校大學生。“三全育人”是作為系統概念,從馬克思主義關于物質世界普遍聯系的哲學原理,要求高校把育人根本任務作為一個整體或系統來通盤認識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全員育人的思想理論基礎。在高校不僅是實施教學行為的教師,還包括黨政管理者、教學輔助人員、后勤管理人員等,廣義上講,高校全體教職員工都具有育人職責。高校全員育人的實踐主體具有群體主體的顯著特征[2]。

二、新時代高校“三全育人”的現實意義

(一)解決目前思政教育有效性不夠的現實瓶頸。思政教育有效性不夠,隱性來看是思政教育理論發展的時代性落后。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在精神層面也存在不充分不平衡發展的矛盾,尤其是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大學生作為網民的時間遠遠超出了面對面溝通交流的時間,這給傳統思政教育環境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和考驗,也是思想教育有效性不夠的隱性原因;顯性來看,總體說思政教育形式大于內容,入腦入心的措施明顯不足。如教育方法落后和手段單一,過分強調理論灌輸的作用明顯不合時宜。而人性關懷立足于人的全面發展,人文教育的薄弱會導致人們對思政教育深層本質的反思。(二)滿足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馬克思說過,“道德的本質是自由和自律。”高校思政教育在社會轉型期的大背景下,單純知識性的德育方式正在面臨反思,人文德育作為一種能夠直達心靈和精神深處的教育,已經成為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上的有益補充。新時代社會主義高校思政教育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總體遵循,終極目標是不斷提升質量和效果。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增強思政工作的領導力、協同力、感染力、親和力、吸引力,不斷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寬度”“精度”“溫度”和“黏度”。(三)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目標。“三全育人”是提升思政工作質量和效果的新模式和新理念,有助于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養。全面的、系統的、動態的思政教育模式,符合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環境論的理論基點。這種育人模式整合和優化了育人主體、項目、載體和各類資源,是對“大思政”育人格局、育人體系和育人標準的梳理和重構,有利于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鞏固優勢、深化功效,更有助于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立破并舉和創新發展,進而對高校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多角度一體化育人體系有所裨益。

三、馬克思主義環境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體實踐中的幾點應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具體表現。1.環境對“三全育人”思政教育模式的導向性影響。大學生作為受教育者主觀能動地接受環境的影響,并且這種影響通過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為體現,還受到輿論環境的評價和政治法律、道德、藝術、哲學和科學思想的規范和檢驗。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實現統治階級的意志,必須實現主導性,需要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導向性功能。環境的導向性和思政教育的導向性是一致的。所以,“三全育人”思政教育模式進入良性循環狀態需要從時間上(全程)和空間上(全方位)實現育人總體趨勢一致,倡導大學生在校期間學習和生活都要沉浸在正能量的環境中。2.環境對“三全育人”思政教育模式的開放性影響。新時代我們面對的是全球化的開放性環境,互聯網使得這樣的開放性環境從時間和空間得以更廣泛的延伸,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讓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變得紛繁復雜。在這種背景下,“三全育人”思政教育模式滿足了一個動態變化的發展過程,全程、全方位的時空育人順應了開放性要求,用開放、發展的眼光育人,吸收一切優秀的育人思想和育人成果,不僅適應發展變化的客觀環境和客觀規律,而且正確處理了教育主客體對象的辯證關系,能夠創新思政教育模式的內容、形式和路徑,取得顯著的育人成效。3.環境對“三全育人”思政教育模式的滲透性影響。思政教育追求的終極效果是“潤物無聲”和入腦入心,滲透性影響就是利用各種有形或無形的多重環境因素對思政教育施加影響。馬克思認為:“人是環境的產物,人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一定環境的影響。”網絡時代的社會轉型期思想、文化、觀念交流交融交織碰撞劇烈,大學生的思想態度和價值觀念變的多元化,因此抵制西方腐朽價值觀的滲透和擴張就更加緊迫。(二)優化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運行的內外部環境。1.強化國家機器的主導作用,營造和諧穩定的政治環境。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作用更加突出,綜合國力的顯著提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國家在應對重大風險時的國家制度優勢凸顯,國家的穩定強盛為大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夯實了環境基礎。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是社會主義政治觀教育,黨風、政風、民風的好壞直接影響政治觀教育的實效性,因此,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重點的政治觀教育是“三全育人”的主線[3]。2.強化環境文化圈層建設,營造積極健康的文化環境。高校校園文化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底蘊,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中心,以國外優秀文化精髓為補充,優化集思想性、科學性、知識性和高雅性為特性的校園先進文化精粹,通過“三全育人”模式升華育人境界,營造格調高雅的校園環境。要強化社會主義文化圈層建設,加強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意識形態指導地位的頭腦武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主要內容的道德規范,中國化的正能量主旋律思想觀念為價值導向,構建輿論環境積極健康的多圈層同心包容的社會主義文化圈層,為“三全育人”模式營造和諧發展的文化環境。3.優化全員育人的協同效應,構造協調高效的育人環境。在高校思政教育范疇下,全員育人機制延展了教師的傳統定義,思政教育體系中高校全員都是育人之師。思政課教師要發揮思政課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塑造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他課程(專業)教師要探索課程思政(專業思政)的有效方法實施育人職責。管理人員要發揮管理育人、組織育人、資助育人、科研育人、服務育人、心理育人、網絡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等育人方式的協同育人作用,形成育人的協同效應。4.優化大學生的網絡空間,構建清朗文明的網絡環境。互聯網的開放性特征,網絡從形式和內容組成了一個開放的系統,這個開放的系統不屬于任何國家、民族和組織,而是為大學生提供了快速、便捷、全天候獲取信息的全新環境。網絡環境的開放性導致網絡信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這就需要我們抵制西方腐朽的文化意識形態侵蝕,構建健全的網絡監管機制,為大學生健康融入網絡社會搭建好“防火墻”和“防護衣”。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5-380.

[2]王志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8):38-40.

[3]范小鳳.論新時期高校“三全育人”德育模式及其運作機制[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

作者:柏曉婭 王峰 張耀東 單位:1.河北地質大學華信學院 2.河北地質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