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

時間:2022-11-29 10:24:42

導語: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倡導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中指出要不斷完善傳統文化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也要求不斷增強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我們深入挖掘并運用優秀傳統文化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使二者相輔相成,成為當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緩的任務。

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所體現出來的“教化”思想及其特點

傳統文化是與現代文化相比較而言的,是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中積淀和傳承下來的,并體現在道德倫理、思維觀念、行為模式和社會風俗等方方面面。1.國家層面:群體觀念和整體主義思想在農耕社會中,在政治、經濟、環境、人文和地理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由于共同防御災害的需要,人們習慣將自己置身在集體環境中,并自覺調整自身行為,使其與集體的價值相適應,長期下來,人們就形成了整體主義和群體觀念,將社會看成是一個整體,將自己看成社會的一部分,因為整體利益如果受到損害,個人利益也將受到影響,故人們在處理兩者關系時,就會以整體利益為先,并自覺服從于整體利益。我國傳統文化中的“舍生取義”“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都是群體觀念和整體主義意識的體現。2.民族社會層面:愛國精神和民族意識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夙夜在公”的道德理念、“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舍生情懷。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有助于人們增強對國家、民族的奉獻精神并進而正確處理家國關系。我國的民族精神也包含著廣泛的內容,“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就是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現,“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等都是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這種民族精神激勵著人們奮發向上、積極進取,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斷壯大。3.自身層面(1)理想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理想人格,在我國傳統文化中,集中體現為真善美的統一,即天人、知行和情理合一。孔子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老子的“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奪”等都是這一思想的體現。這樣的追求使人們從世俗功利中解放出來,追求全面自由發展和理想的人生境界。我們努力追求的最高的精神境界,可以用至誠至善至美概括。《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古圣先哲追求的境界,也在現代社會中發揮著積極作用。這樣的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在塑造人的品性、錘煉人的意志和道德文明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2)樂觀主義的人生態度和積極向上的奮進精神。儒家思想提倡人的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認為人們應該從自我完善出發,這些思想處處體現出樂觀主義的人生態度和積極奮進的向上精神。孔子所說的“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的“盡心、盡性”“反身而誠”等論述都體現出樂觀積極的態度,展現了中國古人不畏艱難、奮發有為、積極上進的面對挫折和困難的精神狀態。不管在革命時期還是在和平年代,樂觀主義的人生教育能夠使人們克服意志消沉、懶惰僵化等狀態,激發人積極樂觀的競爭意識和自強精神,促使人們戰勝各種困難,實現人生夢想和抱負。(3)忠恕仁愛思想。“忠恕”即孔子倡導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愛”即孔子倡導的“仁者,愛人”,就是一種愛他人之心,即人與人之間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作為儒家思想的集中體現,仁愛思想是處理人、自然和社會間各種矛盾的重要準則。這樣的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豐富的體現,比如孔子所說的“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以及孟子所說的“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等。(4)輕利重義思想。我國傳統文化一向重視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并主張精神需求高于物質需求,這樣的主張在儒家思想和言論中有著充分體現。孔子主張的“見利思義,見危授命”和孟子主張的“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這種輕利重義的主張不是讓人們不再追求利益并忽視利益,而是要對物質利益有正確合理的訴求和欲望。這樣的訴求也體現在儒家思想中,孟子認為:“欲貴者,人之同心也。”孔子也認為:“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儒家思想中的這些主張都認同人的合理利益,但人們的利益訴求應該在道德允許的范圍內,并且當兩者發生沖突時,應將義擺在第一位,能夠實現“見利思義”。傳統文化中的這種思想對于抵制當今全球化背景下的極度功利性、物欲化,對于人格的塑造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以及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和核心價值觀培育都有著積極作用。我國古人在進行這樣的教育時,也總結出了多樣化的原則和方法,可以歸結為將道德教育放在首位,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尊重主體的價值,在逆境中磨練人的意志,倡導情感和理性的統一,崇尚和諧,主張因材施教,倡導以身作則,發揮表率作用。這些教育原則與教育內容相輔相成,提升了教育的效果。

二、影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

1.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存在很多誤區。一是將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這種傾向在建國后的初期比較突出,近些年在逐漸好轉。二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完全置于社會生活之中。這種主張通過社會生活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取代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孤立化。這種主張將思想政治教育與生活完全脫節,導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形而上學化,最終使得其脫離社會生活,成為“空中樓閣”。2.經濟發展帶來的文化發展的主題轉換。隨著經濟、政治和社會的發展,文化的發展出現了相應的轉型,即從革命型轉向建設型、從領導型轉向服務型、從封閉型轉向開放型,各種轉型都是長期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勢必會存在著諸多影響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確定因素。3.文化和思想觀念更為復雜多樣。我國文化領域逐漸活躍,人們的價值取向、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精神世界等都在發生重大變化并日趨復雜。人們的觀念日益解放,生活方式呈現多樣特點,更加注重物質利益,功利化傾向更為明顯,理想和信念不再那么堅定,出現動搖傾向,這些新取向、新特點會影響主流文化的地位,也給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進程、程度和效果帶來很大的影響。4.多元文化的影響更為深入、持久和廣泛,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勢必會帶來多樣文化的存在,多樣文化促進了文化的繁榮發展,豐富了文化的內容,但也勢必會削弱主流社會主義文化的存在;在帶給人們特別是大學生更多選擇空間的同時,也帶給人們選擇的迷茫和困惑。另外,我國文化市場很廣闊,但發展滯后,產品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使得異域文化產品趁虛而入,影響主流價值觀念。我國文化產品生產數量不足,國際競爭力不強,知名和骨干品牌缺少,西方的文化產品滲入威脅著文化的安全,導致人們思維、觀念和行為等受到影響。5.互聯網文化的負面影響。網絡文化沖擊著人們傳統的行為習慣、思維和生活方式,給思想政治教育也帶來了很大的沖去,使得價值觀碰撞沖突,誤導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虛擬的環境導致現實生活中人們之間關系的冷漠和疏遠,給人們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但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還不能跟上網絡文化變化發展所引起的社會等方面的變化。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徑

要將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促進文化的繁榮發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與改革,應該樹立正確的原則,將兩者有機融合,探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使兩者互動,并建構科學的機制提升全社會的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1.明確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一是要培養融入的意識。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巨大的工程,這需要建立起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聯系和整合滲透,使兩者相互貫通并避免形式上的操作。同時,在融入的過程中,要借鑒和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成果,不僅僅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要積極學習西方的文明成果,在相互學習、相互借鑒中使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進、協調發展。二是要明晰融入的目標。將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就是要將人自身置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實現以人為本,激發人的自由和求知本性,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自覺性。這樣的融入能夠促使人們在內心深處在工作、生活等方面自覺融入于我們的主流政治文化、價值取向、行為規范、風俗習慣,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三是要把控融入的度。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在實際的融入過程中傳統文化能夠在多大程度上被受教育的人所接受,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文化的融入程度,二是教育和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文化需要完全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還是部分融入,文化的哪些部分融入還是全部融入等都是要進行把控的,對文化融入度的定量測量將有助于文化的有效融入以及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建設。四是要明確融入的成果。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要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上,使其功能和作用更好地發揮出來,同時推動文化建設,使兩者在保持獨立的同時盡可能相互促進。傳統文化的融入會使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新的特點,使其成為一項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屬性并沒有變化,只是其內涵豐富發展了。2.明確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則。一是要堅持融入的方向性。文化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標是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和道德水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人才。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融入中,應該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二是要堅持融入的創新性。推動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時展和改革創新的產物,因此在融入的過程中,應該緊隨中國改革的發展步伐,緊跟世界發展的時代潮流。三是要堅持融入的主體性。要增強人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正如指出的那樣:“一條是群眾的實際上的需要,而不是我們腦子里頭幻想出來的需要,一條是群眾的自愿,由群眾自己下決心,而不是由我們代替群眾下決心”。四是要堅持融入的互補性。在融入的過程中,應該堅持兩者的相對獨立性并發揮各自優勢,同時實現兩者相互補充、相得益彰。文化建設應吸收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和思想性,而思想政治教育應借鑒文化建設中的主體性以及其寓教于樂、營造氛圍、優化環境的特點。3.增加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一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為導向。作為社會主義文化的核心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決定著文化的性質與方向。在融入的過程中,應該加強核心價值體系的學習教育,使其被大眾理解認同,在此基礎上將其融入教育管理,并努力使其在社會實踐和日常行為中體現,同時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為核心內容并大力發展。應該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性教育、制度的優越性教育以及理論體系教育。同時,應該加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力度,堅持先進性、大眾性和開放包容性,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大眾文化和開放文化。三是加大文化產業和文化產品的發展力度。應該加大力度,生產映射社會主旋律、反映愛國主義和傳統美德教育的優秀作品,并提高這些產品的質量,提高其受歡迎程度。4.創新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在傳統的傳播和灌輸教育的基礎上,寓教于樂,將教育的內容融入到各種文化和活動載體中,并借助榜樣的力量,使民眾在無形中接收教育。同時,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借助一切現代網絡和信息手段,充分利用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和大眾公共文化設施。一是要形成促進融入的領導和工作體制。應堅持黨委一把手負責制,充分發動工會、團委、婦聯、其他社會團體和各行業、各領域的積極作用,形成全員動員、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要形成推動傳統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協調互動發展的機制。使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設同步推進,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發展。三是要形成融入的保障機制和動力機制。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融入需要物質條件和制度基礎,因此,應該從組織上、隊伍上、經費上以及制度上建立起文化融入的保障機制。同時,從精神上、政策上、利益上建立起文化融入的驅動機制。

參考文獻:

[1]《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作者:闞玉雙 單位:遼寧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