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群眾關系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23 09:56:00
導語:干部群眾關系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邁入新世紀,國內國際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對于我們,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進一步密切、協調和發展干群關系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嚴重的現實問題。對新形勢下干群關系的實質、特征以及存在問題的深刻剖析和準確把握,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搞清干群關系的內在規律,推動干群關系的協調發展,不斷鞏固黨的執政基礎。
一、干群關系的實質與特征
在我國,干群關系在一定意義上講,是黨群關系的具體化。正確的黨群關系,是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那么相應的干群關系就是黨員干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隨著時代的進步,干群關系也有了新的發展,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征。
第一,干群關系是一種特殊的利益關系。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黨對黨群關系和干群關系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黨始終堅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黨除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八十年來黨的一切奮斗,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黨群關系的這種性質決定了干群關系的性質、目標和任務。干群關系的實質就是廣大黨員干部在貫徹落實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的過程中,忠實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忠誠地為群眾謀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干群之間利益關系的特殊性在于,人民是利益關系的主體,而黨和干部則是實現人民利益的工具。"七一"講話更是從戰略的高度,強調干群關系的狀況反映黨的形象和威信,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命。
第二,干群之間利益關系呈現出自主性和互動性兩個基本特點。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思想觀念得到了不斷的解放和更新。最突出的一點就是自主意識的增強。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充分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尤其是增強了農民對自身利益的自主性,用農民自己的話講就是"交夠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這句話一改過去"一大二公"的舊思想和舊觀念,不少人還搞起了個體和私營經濟。農民思想觀念變了,干部思想觀念也在變。尤其是改革逐漸深入和深刻,觸及到了干部的切身利益,導致干部思想觀念更快更徹底地轉變。首先,干部自主意識的大大增強,表現在干部對自身角色和利益的雙重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而且干部的個人角色與其扮演的公共角色、個人利益與其代表的公共利益經常發生矛盾和沖突。一些干部沒能正確理順其相互關系,在利益的驅使下,以權謀私,假公濟私。其次,干群之間的利益互動關系也逐漸被一些領導干部和研究人員所重視。干部、國家和群眾構成了社會最基本的利益關系鏈。其中國家是中間環節,起調節和分配的中樞職能;而干部與群眾則是通過國家的調節與分配實現利益互動的。群眾是利益的最主要的創造者,是財富之源。群眾的利益狀況最終決定著國家的實力和干部的利益。不顧群眾的物質和精神承受能力,大量從群眾身上獲取利益,是殺雞取卵自毀生路。
二、干群關系存在的問題
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社會經濟成分、價值觀念、組織形式、物質利益和就業方式多樣化趨勢進一步發展。這種變化和發展必然要反映到黨內,影響到黨群關系和干群關系。這種形勢,對于密切干群關系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一方面科技與知識日新月異,為密切干群關系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為密切干群關系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多樣化的現實增加了密切干群關系的難度和許多不確定因素,自主意識和利益沖突使得密切干群關系更為棘手。干群關系雙方都發生了比較顯著的變化,相比之下,干部隊伍的變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主導性。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黨員干部成分日益多樣化。黨員干部隊伍的吐故納新不只局限于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解放軍群體,同時也吸納了社會其他階層的優秀分子,如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和私營企業主等。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不少黨員干部因為機構改革和人員調整,從事商業、企業甚至個體私營。黨員干部隊伍與社會交流增多,既促成了黨員干部隊伍的復雜化,又對黨員干部隊伍的純潔和統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黨員干部自身需求和部門需求越來越膨脹。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極大提高,社會物質和文化產品的供應也日益豐富,刺激了部分先富群體的灰色消費和享受欲望。什么洋房別墅、什么高級轎車、什么三陪小姐,什么大吃海喝,什么豪賭狂嫖,等等。部分先富群體的一些做法起了負面的示范效應。不少手握重權而原本清廉的領導干部也不甘寂寞,紛紛攀比仿效,進行權錢交易、權色交易、權權交易等等,來滿足自己和部門的私欲。而且是胃口越來越大,從個人到集體,從吃拿卡要到大肆斂財揮霍。這樣既敗壞了黨員干部在群眾心中的形象,又引起了廣大群眾對部分黨員干部的不滿。
第三,隨著配套改革的不斷深入,逐漸觸及到了廣大黨員干部的切身利益,如醫療改革、養老保險改革、干部配車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改革等。這些原先工資以外的待遇和潛在利益逐漸被新的工資制度所包容和規范,相對彈性縮小了,灰色收入的機會也減少了。尤其是政企分開以后,在經濟普遍不景氣的條件下,政府財政也相對緊張,黨員干部的收益明顯減少。不少黨員干部經不住金錢和女色的誘惑,滋生和膨脹私欲,就利用手中掌握的權力,大肆謀取私利。黨員干部身份的雙重性與其利益的矛盾性構成了黨員干部的復雜心態。黨員干部也是人,也有家庭,也需要解決日常生活、住房、子女教育、交通、通訊和自我發展等等實際問題。這些利益要求滿足的時間和程度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黨員干部做群眾工作的情緒和投入。當在家庭和社會中作為普通一員時受到某種無法接受的待遇或者自身利益受到損失后,就會自覺不自覺地影響到工作,尤其是利用工作關系和干部身份,公報私仇、假公濟私的情況屢見不鮮。
第四,過去一段時期忽視和弱化思想政治工作,沒有很好的教育廣大黨員干部,致使許多好的傳統美德沒有繼承下來和發揚下去,卻滋生和膨脹了一些不良習氣和作風;沒有極大地提高廣大黨員干部的道德水準和思想覺悟,反而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和滑坡。不少干部思想政治意識淡漠,組織紀律松散,缺乏責任心和使命感,形成等靠要的消極態度,致使工作效率不高。還有不少干部追名逐利,奉行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不顧黨紀國法,貪污受賄,大肆斂財揮霍,最終走向犯罪的深淵。為此,鄧小平曾痛心地說“十年最大的失誤是教育”。
第五,日益嚴重的腐敗,尤其是高層腐敗致使廣大人民群眾對黨員干部的信任度明顯降低。鄧小平曾經講過,不懲治腐敗,特別是黨內高層的腐敗現象,我們的事業就有失敗的危險。就是在這樣的提醒和警示下,還是有不少干部,特別是高層干部身陷腐敗,紛紛落馬。而且是職位級別越來越高,部門越來越多,年齡也越來越年輕。從基層的鄉村干部,到中層的市縣干部,再到省部級干部,甚至還有副委員長、政治局委員這樣的國家領導人。從一般執法部門,到政府部門,再到黨委部門、人大部門,甚至還有紀檢和司法部門。從“五十九歲現象”,到了“三十九歲現象”。可見,腐敗形勢嚴峻,不容樂觀。
第六,社會治安形勢嚴峻,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致使人心浮動。社會治安狀況嚴峻,在群眾心里,是與政府和干部打擊和懲治社會黑惡勢力和嚴重刑事犯罪不力有直接關系的。有些地方干部還與社會黑惡流氓勢力相互勾結,危害一方百姓。有些部門和干部還充當一些低級娛樂服務行業的保護傘,收取保護費,中飽私囊;同時也敗壞社會風氣,使得封建遺毒又沉渣泛起。這些事實使得廣大群眾對某些政府和干部失去信心,政府的形象和干部的威信在群眾心中逐漸淡漠和降低。
三、干群關系協調發展的對策與展望
1、因為干部應該是為群眾謀利益的,而且干部與群眾存在利益的互動關系。所以協調和發展干群關系最緊要的是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的收入。要增加城鄉居民的收入,就必須合理布局,解決好城鄉居民的就業問題。要拓寬就業渠道,引進外資,鼓勵和推動個體和私營企業的發展,暢通就業信息與反饋渠道,增強政府和干部為群眾與用工單位"牽線搭橋"的角色和作用,推廣和普及科技知識,引導群眾科技致富,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同時利用政府宏觀調控的職能,調節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避免兩極分化。要鼓勵和引導先富幫后富,沿海幫內地。要走"民先富,國家次之,官后富"的發展道路,盡快讓群眾先富起來,最終走向共同富裕。
2、干部因為其地位和作用的特殊和重要,必然要對周圍群眾產生輻射、示范效應。當干部作風好,勤政為民,使群眾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利益,就能取信于民,獲得群眾的全心擁護和支持,群眾也會積極配合干部工作;當干部作風不好,以權謀私,與民爭利,不僅沒有使群眾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利益,而且還會損害群眾利益,這樣就會失信于民,引起群眾的不滿,群眾就不會配合干部工作甚至與干部分庭抗禮。因此,需要加強和改進干部作風建設,緩解、協調和發展新形勢下的干群關系。這是協調和發展干群關系的突破口和關鍵。
3、加強對干部的經常性教育,恢復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增強干部的法紀意識和政治覺悟。教育是提高干部道德品質和政治素質的一個重要途徑。多年的實踐證明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忽視和放松教育,我們的事業就要受到挫折。重視和強化教育,我們的事業就能蒸蒸日上。教育要實現經常化、正規化、多樣化和科學化。教育工作不能一時緊一時松,要常抓不懈。要逐步實現教育方式正規化,教育手段多樣化,教育內容科學化。要進行歷史與現實的教育,進行傳統與現代的教育,進行道德與法律的教育,進行政治與業務的教育。
4、選拔、任用、考核和提升干部首先要注重革命化。干部革命化的基本要求就是,忠于黨,忠于人民,忠于國家,忠于社會主義。忠于黨就是要承認、擁護和執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按照黨的性質和宗旨要求,遵守黨的紀律,服從黨的安排,執行黨的命令,完成黨的任務。忠于人民就是要忠實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民利益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保證人民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利益。忠于國家就是要發揚愛國主義精神,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個人需要服從國家需要,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忠于社會主義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原則和方向,堅定社會主義理想和信念,致力于不斷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各項制度,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走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康莊大道。
5、始終不渝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深入群眾,體察民情,密切干群關系。正確的群眾路線要靠正確的組織路線來保證。在這個意義上說,干部是決定因素。所以,選什么樣的人和怎樣選人成為十分重要的事情。“用好的作風選人,選作風好的人。”這是我們的組織人事原則。要把干部作風好與不好、干群關系的好與不好作為考核干部的一項重要指標,以此作為對干部升降和獎懲的一個重要依據。
6、聚精會神地做些人民滿意和高興的事情,取信于民,收獲人心,樹立干部的良好形象和威信。說得好,不如做得到。群眾是最講實際的,聽其聲觀其行,不見實績不輕信。搞泡膜經濟、急功近利、弄虛作假,最終也說服不了群眾,更騙不了群眾,不是長久之計。一定要目光遠大,胸懷寬廣,腳踏實地、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真抓實干,勤勤懇懇,兢兢業業,講求策略,注重實效。接受群眾監督,傾聽群眾呼聲,反映群眾意愿,集中群眾智慧,團結群眾力量,提高群眾素質,動員群眾創業,帶領群眾致富,滿足群眾需要,維護群眾利益。
總結過去,展望未來,我們滿懷信心。在"七一"講話的指引下,注重調動干部和群眾兩個積極性,運用"民先富,國家次之,官后富"的戰略思想,不斷協調干群之間的利益關系,就能使干群關系走上良性互動的正常軌道,最終實現干群關系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