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下存在論研究
時間:2022-06-14 09:43:20
導語: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下存在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馬克思的批判是從哲學出發的,馬克思早期批判自我意識領域中,馬克思關注是存在問題以及我們是如何理解存在的問題的,馬克思所講的存在指的是感性的存在,而哲學里講的存在是非感性、超感性的,是感性以外的東西。國內的一般研究證明馬克思主義哲學從根本上不是對形而上學的批判,不是對辯證法的唯物主義改造,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改變從根本上是從存在論的根本和基礎之上發生發展的。
關鍵詞:存在論;馬克思;感性
1.超越存在者的存在
我們所講的存在一般可以區分為兩種,一種是感性的存在,另一種超感性的存在,我們把存在所區分開來的意義在于,我們人的感性思維以超感性事物作為根據。沒有超感性的事物就沒有感性的思維。這就是說,經驗要以非經驗的事物作為前提才可以成為經驗。這一點我們過去很少涉及,我們現在用現象學作為一個例子,現象學里的看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感性的的看,一種是超感性的看。胡塞爾曾經比喻過,我們看的就是一張白紙,白紙里面沒有任何事物,白紙里的事物就不在是我們肉眼能夠看到的事物。白紙里就包括了我們通過靈魂的演變所能看到的東西。于是現象學就強調我們平時的意識里有一種超越性的東西存在著,而這種超越性指的是超出存在者以外的東西。我們對于存在者的存在都有一種領會,我們才能夠成為存在者。如果僅僅局限于存在者本身,我們就不可能真正的認識到存在者,當我們去談論存在者,去認識存在者的時候,這個時候必須以對存在者的領會作為前提,因此哲學的存在論就涉及到人的本性的問題。我們不能離開超感性的東西而去談論純粹感性的東西,因為一般上我們講純粹感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黑格爾講存在就是被感知。我們所看到的任何事物都是由知覺所組織起來的,這樣我們就不需要去談論實體,不去談論本體。其實黑格爾的這些論斷都在某種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問題。柏拉圖曾經批判過這個問題,柏拉圖講經驗主義強調感覺,說我們只有感覺,沒有理念。但是當我們談及感覺的時候,我們必須有存在,沒有存在,就沒有感覺。因此當我們說出具體的事物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先有存在的理念作為基礎和前提。因此我們從哲學上來講不能僅僅談論存在者,就比如我們僅僅談論經驗一樣。經驗要成為經驗之前是有一個前提條件的。康德講的先驗自我意識談論是我們人類的經驗是如何可能的,人類的科學是如何可能的。因此這些東西必須要有一個形而上學的存在論作為前提。而形而上學的存在論的本質是唯心主義的,唯心不是我們通常所論述的精神第一,物質第二。唯心主義是對人的存在論領悟必然的表現,我們講的存在者的存在只能通過觀念來把握,通過人的思想來把握,這是唯心主義的根據。唯心主義根據存在者的存在不是我們通過感覺經驗所能通達的,必須超出對存在者的經驗以外,通過純粹觀念性的東西我們才能夠通達存在者。在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里有對唯心主義的論述,唯心主義蘊含的真理是我們對于存在觀念是存在于我們思想意識里面的東西,而存在者存在于我們人之外。在我們人之外有各種各樣的存在者,但是存在者的存在不存在于這個世界,它存在于我們的思想意識里面。因此唯心主義有其的必然性,有其所認為的真理性。
2.唯物主義語境中存在者
而唯物主義主張世界之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存在者,這些存在者都是實實在在的存在,而這些實實在在的存在者是通過人的思想意識所能意識到的。然后這樣一個個的存在者成為客觀的實際的存在之后,以這樣一種認識的方式,是通過我們思想所達到的,而不是唯物主義的反映。客觀存在不是桌子椅子的屬性,從何反映而來,桌子是客觀存在,并不是說譬如桌子的材質我們可以看見,它不是通過反映,而是通過我們人的先天的經驗,所以我們常對哲學的一些基本問題很模糊。當馬克思把意識領域的存在改換成感性的存在之后,經過這樣的一種撤換,我們所講的哲學的超越性就在某種程度上消失了。因此一些近現代的哲學家講馬克思主義缺乏超越性。這就好像我們生活里面都有個人的理想,理想是一種超越性的東西,它不滿足于現實,但是我們講的是人的本性,是人形而上學的本性,人形而上學的本性是一種超越性的東西,而它超越性本性便來源于存在論的差異問題,這一點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在黑格爾以后對傳統哲學批判最激烈的就是馬克思,馬克思所批判的根據是存在是否具有可能性。用感性存在去取代超感性存在。所以我們現在很多人把它說成是斷裂式的,這是說馬克思哲學誕生使之前的哲學都變的可以動搖。我們應該清楚的知道:在哲學歷史上首次把對存在當做存在論的問題容納到人類的生產生活和實踐哲學家是馬克思。馬克思認為:理性不能很好的解決存在對于存在論的追問,這個問題只能在實踐中得到解決。從本質上來講實踐是社會的實踐,是在社會存在中歷史性的展開、現實的生成和辯證的實現的過程,如果離開社會存在孤立地片面地討論實踐的含義正好是以德國古典哲學為代表的傳統形而上學的思維層次和水平。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意味著超感性存在的神話世界的坍塌,這不是說我們以后再也不在需要哲學的思辨,只需要到現實當中進行深入到現實之中進行科學的考察,而歷史唯物主義就是從傳統哲學中產生的最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我們能用歷史唯物主義認識到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對于這一點我們應該堅持揚棄的態度。傳統哲學是自由在自我意識上維度的顯現,但是這樣的一種顯現只能在德國古典哲學的話語里使用,因為只有在德國古典哲學中這種自由在自我意識上的顯現才帶有一種形而上學的味道。我們講到形而上學的時候主要講的是存在論,就是從存在者向存在的超越,從存在者反向走向存在,這是一個超越性的過程,這不是一個學科。我們現在講的形而上學有兩個含義,一個是古代的存在論的含義,另一個是在近代認識論產生以后,作為理論體系的概念。這兩者是不同的。對于自我意識的概念,嚴格上說是在近代哲學之上產生的,是對人的認識能力的考察。人的認識能力不只要認識自然界,要認識人自己的思想意識,直至上帝。就是超出現實世界以外的更高級的存在者,這樣一種認識形成了近代的形而上學,因此近代的形而上學的一個任務就是認識上帝,認識自由,認識這個世界本身,以及由此產生的學問。
3.實踐領域蘊含的存在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近代形而上學之后,從本體論的意義,在古代柏拉圖那里如果有形而上學的概念的話,它談論就是存在論、理念論以及邏輯輪。在馬克思對自我意識的批判里面,以及馬克思對唯心主義哲學的批判,我們要注意對唯心主義自我意識的批判,在唯心主義哲學里面,在自我意識里面,人的自由本性才是第一次得到發現,因此整個哲學就是對人自由的論證,但是這樣的一種論證,它不僅僅局限在唯心主義,唯心主義不關心真正的實際的感性生活,不關心現實的生活。僅僅在思想里面去實現自我。馬克思講人在現實里面沒有自我,是自由的喪失,是異化的產生,馬克思從唯心主義出發,繼承了唯心主義中積極的成分,也就是對自由的捍衛,對于這一點我們過去認識的不夠。馬克思講人是有自我意識的,人的行為不是由必然性所規定的,人的自我意識就是指人的自由。馬克思通過在其博士論文中論證伊壁鳩魯思想的意義,而是自我意識哲學在古代的產生,嚴格的自我意識在在近代才產生的,它是和科學認識的發生有關系的。在古代是沒有科學的產生,所以也就不存在近代意義上的自我意識,馬克思論證自我意識的目的,就是要強調在德國要通過哲學的批判去改變現實,馬克思是抱有這樣一個實際的目的。這是從先有之見出發的。馬克思對哲學批判性的重視,提倡哲學在面對現實的同時要有批判的精神,馬克思之所以要強調自我意識的批判性,是因為在黑格爾唯心主義思辨哲學里面,整個世界都被黑格爾用唯心主義進行說明。馬克思認為真正的面對現實,就需要打破對黑格爾哲學的束縛,就是要強調哲學的批判性,而忽視哲學的體系性。黑格爾哲學的矛盾之處就在于其方法和體系的問題,馬克思在當時的情況下為了打破黑格爾哲學的壟斷和束縛,就要強調自我意識的批判性,黑格爾哲學的問題就在于他的體系。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促使馬克思的哲學的哲學走向完成。馬克思不滿足于現實,從現實出發來進行批判,就是因為之前德國哲學家將所有的東西都納入到哲學里面,所以當時的馬克思的傾向就是要走出哲學以外,用的雖然還是哲學的方法,用哲學的批判。馬克思是從哲學出發的,也就是從存在論上,黑格爾的哲學局限于傳統的存在論,忽視了感性的現實的存在,這是馬克思思想和黑格爾思想出發點的一個區別。馬克思哲學與傳統的形而上學不一樣的地方就在于,馬克思否定了把存在作為思想意識的先驗邏輯的假設,馬克思從人的現實的生活與存在出發做出了與形而上學完全不同的注釋。把人的生存看作是感性,是人們的現實生活過程,而感性意識和感性需要是感性存在的不同方式。人以及世界是通過感性的活動來呈現的。人通過感性的活動把自己展現為感性存在的自然界。感性存在的歷史、感性存在的語言。人的這種感性存在的狀態,說明人與這個世界存在本身處于一種原初關聯的狀態。這是一種前哲學的存在狀態。因此我們如果說馬克思的哲學革命是由感性活動來引導的,是在存在論的根基上造成的一場哲學革命,不如說感性意識乃是人對自己的一種前哲學的一種領會和把握,而感性需要不過是在實現了的感性意識,那么意識這些作為感性活動的形式,就當被理解為人的生存的最根本最原始的展開狀態。這種展開不過是不斷的豐富著作為自然界的人的本質或人的自然本質的存在過程。
作者:楊得雨 單位:河南大學
參考文獻:
[1](德)胡塞爾.《純粹現象學通論》(第一版)[M].李幼燕,譯.上海:商務印書館,2012.11.
[2]張志偉.《西方哲學史》(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3](德)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第四版)[M].陳嘉映,王慶節等,譯.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6.
[4]劉放桐等.《現代西方哲學》(第一版)(第二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德)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第一版)[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01.
[6]吳曉明.盧卡奇的存在論視域及其批判—《歷史與階級意識》的黑格爾主義定向[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3,(1).
[7]吳曉明.形而上學的沒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俞吾金.重新認識馬克思的哲學和黑格爾哲學的關系[J].哲學研究,1995.
[9]劉興章.《感性存在與感性解放-對馬克思存在論思想的探析》.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8.4.13.
- 上一篇:新時期政工師懷實心干實政的思考
- 下一篇:五大發展理念與馬克思主義發展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