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6 04:46:00

導語: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馬克思主義把人和自然的關系看作是一個復雜的對立統一的整體;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是生態危機的主要社會根源,只有在社會主義社會,人類的一切活動才能按照人的本性和自然界的規律合理地加以調節。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應當成為解決當代日益嚴重的生態問題的一個最重要的思想依據。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人/自然/社會

【正文】

人類面臨的生態問題(環境污染、氣象異常、自然資源枯竭、物種滅絕、植被破壞、人口膨脹等等)的嚴重性和尖銳性已為國際社會所普遍認同,成為至關重要的世界性課題和重大國際會議所關注的焦點。各個國家、各個階層的人們都在為此而殫精竭慮、獻計獻策。筆者認為,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博大精深,應當成為人們從根本上、戰略上解決生態問題的重要思想依據。

眾所周知,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時代生態問題不像今天這樣突出,也由于當時的特殊歷史實踐所限制,馬恩不可能就生態問題進行專門的系統研究。然而,星散在馬克思主義經濟社會、政治哲學理論中的生態觀點是具有前瞻性的,在很大程度上已超越了時代的局限。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對于啟發當代人類解決生態危機的思路,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一、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有著精當的見解和深刻的論述,為我們認識生態問題的性質、根源和出路,提供了方法論基礎和世界觀指導。

馬克思主義把人和自然的關系看作是一個復雜的對立統一的整體,對這一整體的把握構成他們生態哲學的主要內容。

馬恩指出,人和自然的關系具有統一性和一致性。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結果,人類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自然是人和社會存在的物質條件。“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7頁。),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5頁。)。恩格斯說:“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屬于自然界”。(注:恩格斯:《自然辯證法》,第159頁。)這就是說,人類和社會的生活歸根到底是無所不包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和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組成部分。人類靠自然界而生活,故馬克思把自然界比作人類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交往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也就等于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5頁。)

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自然發展史。“歷史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但這兩方面是密切關聯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0頁。)自然創造人,人又改變自然。人以其社會性活動影響和改變自然界。人類不斷地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以維持其生命過程。調節人與自然關系的唯一有效手段是理性方式。人類應該明白,在整個地球的生態系統中,人類社會是一個引起生態系統變化強有力的因素,它比任何生物的活動對生態平衡的影響都大得多,深刻得多,比任何自然變化都更經常、更迅速地多方面干預著整個生態平衡。

自然是人的無機身體,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緊密相關的前提,人類必須與自然進行人道的交往,否則就會損害自己的無機身體,破壞自己生命的自然基礎。但是,人和自然的現實統一,不是像動物那樣直接生存在自然界中,而是以社會和自然之間特殊的聯系形式——勞動作為基礎。因為,“人不僅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存在物……因此,正像人的對象不是直接呈現出來的自然對象一樣,直接地客觀地存在著的人的感覺,也不是人的感性、人的對象性。自然界,無論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都不是直接地同人的存在物相適應的。”(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9頁。)人必須根據自己的需要,在改造對象世界的過程中讓自然以適合于人的需要的方式提供給人。正是通過創造對象世界,改造物質世界的勞動,自然界才表現為人的勞動對象,表現為人類生活的對象。由此看來,整個人類的歷史不過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形成過程,不過是自然界通過人的勞動而產生的過程。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自然界的人化”過程。

馬克思預見了自然科學與歷史科學的統一,認為任何人、任何民族都不能成為自然的所有者,而只能成為自然的“占有者”。因此,他們的使命是把自然完好地轉移給自己的繼承者,自覺地共同地把握自己的命運并作為對自身負責的存在建立起新的歷史。

自從人類產生以來,人類的生產活動和其他活動,做了很多有利于生態平衡的事,如栽培植物,馴養動物,植樹造林,改良土壤,疏通河道等。但是,人類也做了不少破壞生態平衡的事。

在人類發展的初期,靠采集和狩獵生活,常常由于過度的采集和狩獵,消滅了一個地區的許多物種,破壞了自己的食物來源,被迫從一個地方遷徙到另一個地方。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遇到的生態問題和采取的解決辦法。

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期,隨著生產工具的進步,產生了原始農業和原始畜牧業,解決了人類早期的環境問題。但是,農業的自發的發展,特別是刀耕火種的農業技術,破壞大片森林,很多地方環境惡化,生態平衡遭到破壞,一些哺育了人類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的沃野變成了不毛之地。

可見,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投入社會生產中的自然資源日新月異,其消費量不斷增加。這樣人類干預自然的程度日益提高,對自然界施加的影響越來越大。這種影響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可能改善人的生存條件;另一方面,它可能導致環境惡化、退化和遭到破壞。例如,在一定時期提高土地肥沃性的每一進步,同時也是破壞這種肥沃性的永久源泉的“進步”。人們為了開發土地取得生活財富,但同時又破壞了它,這反過來使人們不易取得生活財富。現代的人們將施用化肥看成是對土地的一種污染。

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深刻地總結了人類起源和發展過程中改造自然的經驗教訓,強調了自覺地、有計劃地、合理地開發自然和進行生態控制的重要性。由于人類在改造自然的活動中,沒有了解自然系統的復雜的相互聯系和生態平衡的客觀要求,只是從自然最直接的利益出發去征服自然,因而人類征服自然的每一次勝利都導致了自然界遲到的冷酷無情的報復。他告誡人類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樣。“我們不要過份陶醉于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的預期的結果,但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517頁。)人類比其他一切動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隨著人們對自然界規律的知識的迅速發展,人反轉來影響自然界的手段也增加了。地球的表面、氣候、植物界、動物界以及人類本身都不斷地變化,而這一切都是由于人的活動。“只有人才能在自然界打下自己的印記,因為他們不僅變更了動植物的位置,而且也改變了他們居住地方的面貌和氣候,他們甚至還如此地改變了動植物本身,使他們活動的結果只能和地球的普遍死亡一起消失。”(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547頁。)

馬克思主義一直強調環境與發展要相互協調,認為人類的文明如果是自發地發展,留給自己的則是荒漠。如果人類的需要長期停留在物質享受上,就會產生惡性消費和惡性發展,從而破壞環境,也摧毀人類自身。恩格斯在論述人類干預自然界時指出:“這種事情發生得愈多,人們愈會重新地不僅感覺到,而且也會意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種把精神和物質、人和自然、靈魂和肉體對立起來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518頁。)我們一定要牢記馬列主義經典作家的語重心長的教誨,在征服、改造自然和發展文明的同時,更應善待自然,多一些厚道,少一些糟踐。尼羅河中下游、幼發拉底河流域和黃河中游這三大世界文明發祥地的生態環境,都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遭到厄運。可人們還是陶醉于對自然界的勝利,對燦爛文明津津樂道,卻閉口不談文明的代價;不愿承認南亞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因生態破壞而遭到的滅頂之災。馬恩的論述應當成為人們的清醒劑。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要適當,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千萬不可盲目和無止境。

森林是地球之肺,是人類的搖籃,是生態和環境中極為重要的部分。可走出森林后的人類卻不停地砍伐、毀壞森林。馬列主義經典作家就嚴厲地批評了人類自毀綠色家園的愚蠢行為:文明和產業的一般發展從古代起,就強烈地表現在對森林的破壞上,與這種破壞比較起來,他們在森林的保存和營造上所做的貢獻,是微乎其微的。恩格斯在考察古代文明衰落的原因時,對人類破壞森林的行為痛心疾首:“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他們夢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為荒蕪不毛之地,因為他們使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積聚和貯存水分的中心。阿爾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在山南坡砍光了在北坡被細心保護的松林,他們沒有預料到,這樣一來,他們把他們區域內的高山畜牧業的基礎給摧毀了,他們更沒有預料到,他們這樣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大部分時間內枯竭了,而且在雨季更加兇猛的洪水傾瀉到草原上。”(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517—518頁。)

目前,學術界有人說,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只解決了勞動過程展示的人和自然關系的主體方面,而對人和自然關系的客體方面基本沒有涉獵。言下之意是馬克思主義沒有生態理論。對此,筆者不能茍同。

馬恩在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人物李嘉圖和馬爾薩斯等人進行批判時,涉及、探討了有關土壤、資源、農學、化學、生物、人口等非常廣博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嚴格的人與自然關系的科學觀點。

馬克思使用自然科學的術語來分析人與自然的關系,保留了自然界中有機物質和無機物質的統一性和復雜聯系的意義,同時又賦予摩萊肖特的“物質變換”這一概念以新的涵義:物質變換對于人類和自然的關系來說,是通過勞動來實現的,而不僅僅是自然界自身內部的物質聯系,它包含著社會與自然之間的相互作用。它的特征在于:人通過自己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社會活動來占有自然,使自然為人類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質條件。由于物質變換的概念要比勞動概念的含義廣泛得多,勞動過程只是物質變換過程的一個特殊部分,因此可以用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來定義勞動。而用物質變換來定義勞動,便意味著把勞動過程納入到偉大的自然聯系的網絡中去。勞動是一種自然力(人的有機體)與另一種自然力(“無機的”自然)的統一,是主體的自然與客體的自然的統一,是遵守自然規律和改變自然形式的統一。沒有勞動,則只有自然本身的物質變換,而不會有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當然就不會有人類的生活。因此,“勞動作為使用價值的創造者,作為有用勞動,是不以一切社會形式為轉移的人類生存條件,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即人類生活得以實現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6頁。)另一方面,勞動作為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它的普遍性是從社會歷史的發展中抽象出來的,它的具體形式是被每一個歷史時代特定的社會經濟形態所規定的。因而,哲學史上的自然和歷史的抽象對立,就被自然和人類在歷史過程中的具體統一所克服。馬克思借助于對人類占有自然的勞動資料及其社會形式的分析,闡明了自然的歷史變化與人類生產方式變革之間的本質聯系,通過對勞動、分工、階級分化、制度變革的歷史過程的研究,揭示了社會和自然相互作用的歷史形式,達到了對人和自然物質變換的歷史過程的具體把握。

可見,馬克思主義的生態理論是豐富、深刻而又辯證的。

二、資本主義制度是生態危機的主要社會根源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同時也是人與社會的關系。人們在生產中不僅同自然界發生關系,他們如果不以一定的方式結合起來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其活動,便不能進行生產。為了進行生產,人們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經過這些社會聯系和關系,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只有通過人與社會的關系才能表現出來。生態問題也是一個社會歷史問題。人在社會歷史發展中是一身二任的:一方面,人作為“劇中人”,不能不是環境的產物;另一方面,人又是“劇作者”,因而環境又是人改變的。

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即以物質生產為核心的人類實踐決定和制約著以生產關系為核心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縱的方面來看,人和自然關系的動態發展,不斷改變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橫的方面來看,不同的氣候和地理條件決定著人和自然關系的特殊性。同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反過來又制約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這是因為,人與自然關系中的人,是一定社會中的人,“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礎”。(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2頁。)人和自然的關系是以社會為中介的,因此,人與人之間不同的關系所組成的社會,對人同自然的關系就不能不起著強有力的制約作用。這種制約作用主要表現在:由人與人之間不同的關系所決定的生產目的、由生產目的所決定的生產模式、由生產模式所決定的技術發展模式等等,對人和自然的關系起決定性影響,以至于如果我們不改變一定的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就不可能改變一定的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當人們第一次作為自然界自覺的和真正的主人時,他們已經成為自己社會的主人了。當人們第一次能夠談到自由時,也就談到那種同已被認識的自然規律相協調的生活。

迄今為止,人類同自然的關系已經歷了“原始共生”和“人類對自然寄生”兩個階段。在前資本主義時期,人類生產的目的,是獲得使用價值,人在這種狀態下生產的東西不多于直接的需要,“需要的界限就是生產的界限”,“需要是生產的尺度”。于是,人和自然之間維持一種原始的共生關系。

相對于資本主義以前的所有社會形態,資本主義對待自然的態度是最為片面、最為短視、最為冷酷的。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生產不再是為了獲得使用價值而是價值,價值積累的無止境的性質,導致了資本主義生產呈無限擴大的趨勢,人對自然的作用以空前的規模在進行和發展著。不過,這種趨勢本身對自然的破壞還僅僅作為一種可能性而存在。遺憾的是,人們沒能把自然同“人化的自然”(人的勞動產品)看成是同樣可貴的,而是過分看重后者、輕視前者,結果只能是顧此失彼,拾了芝麻丟了西瓜。

馬克思從資本主義生產對人和自然的物質變換過程中,不僅看到了城鄉之間的對立,而且覺察到了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經營的工業和農業給人和自然都帶來了嚴重的災難,認識到了這種開發自然的物質技術和生產工藝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的反自然的本性。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生產使它匯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來越占優勢,這樣一來,它一方面聚集著社會的歷史動力,另一方面又破壞著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變換,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費掉的土地的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從而破壞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條件。”(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52頁。)“資本主義農業的任何進步,都不僅是掠奪勞動者的技巧的進步,而且是掠奪土地的技巧的進步。”(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9頁。)資本主義工業技術的發展進步,使大量的廢棄物排向環境,引起空氣、水源、土壤、動植物的污染;自然凈化能力下降,自然資源再生能力衰減,致使環境污染發展成為社會公害。“只有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自然界才不過是人的對象,不過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視為自發的力量。”(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第393頁。)

馬克思指出:“自然力作為勞動過程的因素,只有借助機器才能占有,并且只有機器的主人才能占有。”(注:馬克思:《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第205頁。)馬克思還認為,只有占有資本——尤其是機器體系上的資本,資本家才能攫取未開發的自然資源和自然力這些“無償的生產力”。可見,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人和自然的關系就內容和實質來說,是資本同自然的關系,是資本對自然的占有。因此,形式上表現為人和自然關系惡化的生態危機,實質上,是資本同自然關系的惡化,是資本家對自然瘋狂占用所引起的惡果。

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造成了生產過程和自然過程相對立的生產模式。恩格斯指出:勞動加上自然界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可是,“私有制使我們變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一個對象,只有當它為我們所擁有的時候,也就是說,當它對我們說來作為資本而存在,或者它被我們直接占有,被我們吃、喝、穿、住等等的時候,總之,在它被我們使用的時候,才是我們的。”(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4頁。)于是,就形成了兩對矛盾:一方面,自然是人類最可寶貴的財富,另一方面,它并不是作為資本為任何人所有,也就是說,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我們的”;一方面,它不作為商品而存在,不包含“價值”,另一方面,正如馬克思所分析的,它卻“增加了同一勞動時間內生產的商品量,因而減少了這個商品中每一相應部分的價值,從而勞動力的價值就減少了,……而剩余勞動則增加了。”(注:馬克思:《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第206頁。)由于上述矛盾的存在,就造成了資本家對自然的無償占有和恣意掠態,以至于這種占有和掠奪的后果,至多只占次要的考慮地位。

資本主義的生產的目的也導致了科學技術發展模式同自然的對立。馬克思說:“自然科學本身(自然科學是一切知識的基礎)的發展,也像與生產過程有關的一切知識的發展一樣,它本身仍然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進行的……由于自然科學被資本家用作致富的手段,從而科學本身也作為那些發展科學的人致富的手段。”(注:馬克思:《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第208頁。)可見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定模式是受一定的生產目的支配的。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科學技術是在作為“致富手段”這一模式下發展起來的,它的發展方向必然與資本主義生產目的相一致,而與自然的發展相對立。盡管在目前,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由于科學技術發展的客觀結果,已出現一批與自然發展相一致,或較少對抗性的生產技術,但是,它們的發展一旦與資本主義生產目的相違背,就只能在資本的利益面前讓步。

生態問題雖然出現得很早,但卻是在近代資本主義掠奪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消費)方式下愈演愈烈的,是資本主義在全世界范圍內普遍化的結果。因為這一普遍化把資本主義生產的邏輯擴大到了全球,從而使生態危機演變成了全球性的危機。在當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一方面也呼吁重視、解決生態問題;另一方面卻采取轉嫁危機的自私做法,將“洋垃圾”、工業廢料、高耗能與高污染的夕陽工業轉口給發展中國家,加劇了落后國家的生態問題。表明西方國家只有可能解決本國或局部的問題,而不可能解決整個全球生態問題。

面對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的階級對立和人與生存的自然環境的對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深刻地認識到:人與自然關系的惡化是由于資本主義制度所造成的。無止境地獲取利潤是人對自然破壞性開采、自然界動態平衡破壞、自我凈化調節功能減弱的根本性原因。生態危機包含著社會危機。只有揚棄資本主義制度,只有把生態革命和社會革命相聯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問題。

三、社會主義與生態問題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要對生產的長遠的自然后果和社會影響進行有利于人類的調節,“這還需要對我們所有的生產方式,以及和這種生產方式連在一起的我們今天的整個社會制度實行完全的變革。”(注:恩格斯:《自然辯證法》,第160頁。)這種變革所要追求的目標是:“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6—927頁。)為此目的,馬克思提出了“使自然界真正復活”、“使人和自然的矛盾真正解決”的歷史使命。恩格斯也提出了克服私有制社會中人與自然沖突和人與人沖突的任務,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解、人與人之間的和解。

馬克思主義預言,在社會主義社會,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一樣,都不再作為異己的力量與人類相對立,人類在對必然充分認識的基礎上,進入自由王國。

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將人類走向自然和諧之中的全面發展作為自己堅定不移的目標,從而預示了遏制資本主義追求超額利潤所必然導致的“過度生產”和“過度消費”,展示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問題的前景。在馬恩看來,在共產主義的社會制度下,不再有任何階級差別,不再有任何人對生活資料的憂慮,在這種制度下第一次能夠談到真正的人的自由,談到那種同已被認識的自然規律相協調的生活。

馬恩主張,要以良好的物質變換(改變其純粹自發地形成的狀態)作為調節社會生產的規律,并在一種同人的充分發展相適應的形式上,系統地建立起農業和工業的“更高級的綜合”,以代替資本主義性質的物質變換形式。這種物質變換的新形式,在技術和工藝方面要克服人和自然之間的對抗,重視“節約能源”;在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方面要克服城鄉之間的對立;在社會關系方面,要促進全人類的解放和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我們應當牢記并理解馬克思的偉大思想:“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矛盾的真正解決……它是歷史之謎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這種解答。”(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0頁。)共產主義就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一旦揚棄了私有財產和異化勞動,人類的一切活動才能按照人的本性和自然界的規律合理地加以調節,從而為合理地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創造條件。

然而,作為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還有自己的相當長的初級階段。在此階段并不可能立即實現馬克思所設想的人和自然關系的徹底轉變。正如社會主義社會有一個由不完善到完善的過程一樣,生態革命的完成也需要一個過程。首先,社會主義是從資本主義或封建主義直接繼承下來的,不僅是它的生產力和技術,同時也包括它的生產模式和技術發展模式。其次,完成了社會主義轉變的國家,大都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這些社會主義國家面臨的最迫切任務,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吃、穿、住、行問題。只有當生產力高度發展以后,才能逐步造就一種適合于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生產和技術模式。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社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得不承受舊的生產和技術模式所帶來的消極后果。也就是說,社會主義社會同樣具有生態問題。

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成就巨大,可目前面臨著的生態問題卻具有嚴重性和復雜性。

可喜的是,黨和政府已認識到了生態問題的這種嚴重性和緊迫性,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將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到了重要位置。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的指導下,社會主義中國將有計劃、分步驟地向一種全新的人和自然的關系,人和自然之間和諧的關系過渡,直到實現科學共產主義的偉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