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07 09:31:00
導語: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創立150多年以來,特別是20世紀以來,它的發展過程,從總體上看,是一個世界化與民族化相統一的進程。由于馬克思主義集中地反映了時代的本質特點,適應了時展的需要,很快超越了其創立時期的狹隘地域和民族界限,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并在20世紀的社會主義實踐中發揮了巨大的指導作用。在馬克思主義的這一世界化進程中,各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黨人紛紛把馬克思主義與本民族、本國家的文化傳統和社會現實相結合,從而使馬克思主義又不斷地民族化,出現了蘇俄的馬克思主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以及現代西方的馬克思主義。20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化過程實際上是馬克思主義更為深刻的世界化過程,它以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為前提,但比馬克思主義的那種單純的傳播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因為它使馬克思主義真正在世界上的一些民族中生根、開花和結果,并因此而深刻地改變了這些民族乃至整個世界歷史的進程。馬克思主義的這種世界化和民族化相統一的進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它不僅面臨著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的詰難和挑戰,而且還要解決其內部出現的諸多問題,克服自身發展過程中由各種原因導致的種種困境和理論迷霧。正是在回答這些詰難和挑戰、克服這些問題和困境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不斷地實現著歷史性的發展及理論內容和思維方法上的自我超越、自我完善。
一、民族化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根本要求
以具體的歷史條件為轉移,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探索不同時代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特殊規律,是馬克思主義生命力的本質要求。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就在于它的民族化、時代化。
任何一種革命理論都必然表現出它所產生時的歷史時代特點和民族特色,馬克思主義也不例外。馬克思主義產生于19世紀中葉的歐洲,馬恩面對的是歐洲資本主義的經濟、政治、社會思想文化關系和發展進程,回答的是當時的經濟、社會、歷史發展和階級斗爭提出的重大問題,制定的是當時社會主義工人運動的戰略和策略,他們的理論學說就是在這樣一個發展過程和社會背景下形成的。因此,馬恩理論的內容是有歷史特點的,其形式也是民族的,是科學內容和民族形式的統一。顯然,當把它應用于其他地區時,就有一個同當時歷史事實、發展過程和民族特點相適應、相結合的問題,有一個制定馬克思主義民族形式的任務,即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的問題。馬恩本人也歷來強調,脫離開自己國家的歷史事實和發展進程來談論他們的理論,沒有任何理論價值和實際價值;各個國家的工人政黨要勝利地領導本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都必須從自己國家的歷史條件出發,制定馬克思主義一般原理同本國的歷史事實和發展過程相結合的理論、路線和政策。
各國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采取什么樣的民族形式,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本國具體實踐結合起來,這是由各國的具體國情決定的。空間發展的多樣性,各國國情的多樣性,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必然要采取豐富多彩的民族形式。因而,以具體的歷史條件為轉移,這恰恰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早已倡導的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來的情況發生了多大變化,這個《宣言》中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整個說來直到現在還是完全正確的。”同時他們明確強調:“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這段重要論述,確立了兩個基本原則:其一,不管情況發生多大變化,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是完全正確的,必須永遠堅持,決不能背離和丟棄。其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是革命實踐的產物,堅持和運用這些基本原理,必須以當時具體的歷史條件為轉移,決不能把它當作一成不變的教條。
從理論本質上說,馬克思主義是一種實踐的理論學說,它從實踐中產生,在實踐中發展,以改變現實世界的實踐為目的。這種以實踐性為本質特征的理論,必然具有以下特點:動態性、多樣性、民族性和時代性。動態性表明,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理論學說,決不是一經產生就固定不變的,而是一種不斷進行著自我否定、自我揚棄,不斷被新的實踐經驗充實、修正、發展的變化著的真理體系。正是這種動態性和理論上的自身開放性,才保證了它的科學性和強大生命力。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踐性還要求,這種理論沒有一種唯一的固定模式,而是在理論形態上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在其發展的不同階段上,都使這一理論表現出了不同的特色。馬克思主義是一種世界性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理論,是對世界歷史發展規律和趨勢的科學把握。但是,這種理論要付諸實踐則只有同各個民族、國家和地區的具體實際結合才是可能的,在這種結合中,普遍的真理被具體化,具體的實踐經驗和民族文化優秀成果被概括和提升,融匯在一種體現著普遍和特殊相結合的新型理論,并成為該民族、國家和地區的革命和建設的指導思想,從而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打上民族性的烙印。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實踐性理論,時代性是它的另一個必然特點。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它始終嚴格地以客觀事實為依據,而實際生活和社會實踐總是在不停的變動中,這種變動的劇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來達到了前人難以想象的程度。因此,不同時代的社會發展和科學發展狀況,不同時代所面臨的歷史條件和歷史任務,不同的國際環境和時代主題,都會使馬克思主義打上強烈的時代性特征。
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這些特點表明,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這種理論學說從來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方法和指南,它的實際運用必須隨時隨地以具體的歷史條件為轉移,同一定歷史階段的歷史任務、一定國家和民族的具體情況相結合,它在發展過程中的具體形態,只能是具體化了的具體理論。
馬克思和恩格斯從來都是這樣看待自己的理論學說的。他們曾說:“我們的理論是發展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在談到《共產黨宣言》中闡述的基本原理時,他們明確指出:“這些基本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1872年9月,馬克思在阿姆斯特丹群眾大會上發表演說,對于工人階級總有一天會奪取政權這一原理,他強調說:“我們從來沒有斷言,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到處都應該采取同樣的手段。我們知道,必須考慮到各國的制度、風俗和傳統。”至于在奪取政權后應該怎樣做,馬克思不僅沒有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認為“在將來某個特定時刻應該做些什么,應該馬上做什么,這當然完全取決于人們將不得不在其中活動的那個特定的歷史環境。”恩格斯在《致威納爾·桑巴特》的信中說得更加明確,他說:“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
二、列寧是將馬克思主義同俄國實際情況相結合的光輝典范
列寧繼承和發揮了這一思想,并將其付諸實踐。他緊緊抓住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本質,以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新情況、新特點為轉移,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深入地總結、研究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經驗、新規律,從而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他那個時代被不斷地補充進新的內涵而獲得新的活力,形成列寧主義。他多次精辟指出,現在根據書本來談論社會主義綱領的時代已經過去,社會主義在實踐中。列寧把實踐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原則的始終決定作用提到這樣的高度:“現在一切都在于實踐,現在已經到了這樣一個歷史關頭:理論在變為實踐,理論由實踐賦予活力,由實踐來修正,由實踐來檢驗。”
列寧根據俄國革命所面臨的具體實際,認為馬克思主義提供的只是一種指導性思想原則,只是為一種科學理論奠定基礎,在運用時只能從不同國家的具體實際出發。“我們決不能把馬克思的理論看作某種一成不變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東西;恰恰相反,我們深信:它只是給一種科學奠定了基礎,……,對于俄國社會黨人來說,尤其需要獨立地探討馬克思的理論,因為它所提供的只是總的指導原理,而這些原理的應用具體地說,在英國不同于法國,在法國不同于德國,在德國又不同于俄國。”還說:共產黨人在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原則時,“不是要求消除多樣性,消滅民族差別(這在目前是荒唐的幻想),而是要求……把這些原則在某些細節上正確地加以改變,使之正確地適應于民族的和民族國家的差別,針對這些差別正確地加以運用。”為此,就必須要查明、弄清和把握住民族的特點和特征。不僅如此,列寧還預見性地指出:“在東方那些人口無比眾多、社會情況無比復雜的國家里,今后的革命無疑會比俄國革命帶有更多的特殊性。”
列寧主義既繼承又超過了馬克思主義。它堅持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又解決了20世紀俄國和國際工人運動面臨的新問題。在列寧指引下,俄共黨領導人民贏得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這是人類歷史上一個成功而偉大的創舉。社會主義由此在人類歷史上實現了從理論到實踐的巨大飛躍,實現了從理想到現實的巨大飛躍,社會主義的歷史也展開了新的篇章。列寧作為這段嶄新歷史的開拓者,以極大的理論勇氣和政治勇氣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開拓了一個新階段和新境界。他為創建這段輝煌歷史表現出了在分析形勢和研究理論上的創造精神,而不拘泥于前人做出的論斷;他在實踐社會主義原則時堅持注重條件、注重現實的科學態度,而不固守過時的不切實際的教條;在馬克思主義史和科學社會主義史上都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理論貢獻。
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發生在俄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不很發達的國家,這與社會主義理論的奠基人馬克思恩格斯原來的設想有很大的不同。這種歷史發展的特殊性給社會主義者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課題: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列寧在十月革命后短短六年多時間里,對這一歷史性課題進行了艱難而勇敢的探索。在這個過程中,他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不斷深化,在社會主義建設問題上提出了一系列嶄新的論斷,留下了豐富的理論遺產;同時,他那種立足現實、勇于探索和開拓進取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也為社會主義者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三、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中國的變革能夠實現,中國的社會發展能夠不斷躍上新臺階,同樣也不僅是因為有了馬克思主義,更重要的也還在于有了適合中國情況、解決中國問題的馬克思主義。在從中國實際條件出發,運用馬克思主義成功地解決中國革命具體問題的實踐中,得出這樣的精辟結論:“馬克思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個國家具體的革命實踐相聯系的。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就是要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的環境,成為偉大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和這個民族血肉相聯。離開中國特色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需解決的問題。”可以說這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關于“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思想的具體發揮。這一科學的認識和方法論,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這塊特殊大地上發揮指導作用的關鍵前提,成為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并初步開辟社會主義建設新道路的重要保證。
中國八十多年的馬克思主義傳播史,其理論成果成千上萬,但最有影響,對中國革命和建設最有重大意義的,莫過于兩大理論成果:一是在民主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形成的思想;再一是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時期總結國內外社會主義實踐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而形成的鄧小平理論。在這兩大理論成果的指引下,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也獲得了重大的發展和創新。對此,作為兩大理論成果的創立者和鄧小平,都一致認為這些成果的取得應當歸結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或具體化,歸結為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歸結為既要有一個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又要有一個實事求是的國情觀。他們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總是一貫強調既要忠誠地繼承,又要創造性地發展,敢于和善于說前人未曾說過的新話,敢于和善于做前人沒有做過的新事,而不是拘泥于它的本本和詞句。他們對待國情的態度,總是堅持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把握事物的實質和規律,從理論服從和服務于實踐,而不是從抽象的原則出發,主觀主義地去解釋中國的實際,讓實際服從于抽象的理論,用實際去為永遠不變的理論教條作注解和論證。正是在上述各種對立的馬克思主義觀和國情觀的不同抉擇和不同答案中,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復雜斗爭中,產生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杰出代表和鄧小平。從思想到鄧小平理論,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所取得的劃時代成就和獨創性貢獻,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在一脈相承中所體現的兩個各具特點的發展階段,也是兩位歷史巨人在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的發展中,從理論上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出的歷史總結。
20世紀的世界社會主義所以會出現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中國長達20年“左”的錯誤這樣的沉重曲折,原因固然眾多,但其中一個帶有根本性的、關乎全局的原因,就是不顧具體的歷史條件的變化,脫離各國具體的實際,抽象地談論、搬用馬克思主義書本上的理論原則或具體結論,嚴重扭曲、抹殺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實踐性本質和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的要求,從而導政關于社會主義的理想期待與現實狀況之間的強烈反差,導致企圖脫離具體的現實的條件加快社會主義過渡進程,導致一系列急于求成的路線和政策,乃至在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問題上,陷入了迷惘和困惑。
嚴重的教訓啟示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發揮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于現實社會主義的根本指導作用,必須以新的歷史條件和客觀事實為轉移,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深入地研究現實社會主義的新情況和新特點。也只有這樣,才能使馬克思主義不斷發展、完善,才能使之具有無限生命力。
- 上一篇:我國傳統價值觀分析論文
- 下一篇: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價值哲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