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主要特征論文
時間:2022-08-24 03:24:00
導語:馬克思主義主要特征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要把握當代馬克思主義的主要特征,就要深刻領悟《文選》的重要論述,從世界觀和方法論高度考察中國重大現實問題,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加以概括。這應包括:時代觀、市場經濟觀、民主觀、公平觀和權力觀。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時代觀,市場經濟觀,民主觀,公平觀,權力觀
馬克思主義理論要擁有自己的話語權威,除了加強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建設外,還必須從世界觀與方法論高度,自覺把握反映當代中國現實的馬克思主義時代觀、市場經濟觀、民主觀、公平觀和權力觀。
一、時代觀
在時代問題上,有些論者將“革命的馬克思主義”與“建設的馬克思主義”對立起來,提出所謂“告別革命”的口號,出現了一股否定中國革命價值的思潮。
時代精神變化與否是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客觀根據。馬克思主義是否具有當代性,是否具有跨越時空的生命力,首先取決于馬克思主義如何提出和解決時代任務。同志《在學習<文選>報告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當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巨大生命力,在于能夠給實踐提供科學指導,使人們在認識規律、把握規律、運用規律的基礎上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①因此,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考察當代中國的現實問題,消滅資本主義制度所產生的貧困化和異化,實現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莊嚴使命。換言之,消除資本主義制度所造成的貧困化和異化是社會主義“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價值觀產生的前提。
社會主義價值觀與資本主義價值觀不同。資本主義的基本價值觀包括具有永恒意義的市場崇拜、金錢崇拜、私有產權崇拜、法權崇拜、抽象個性崇拜等“五大崇拜”。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觀則包括勞動優先、人民至上、共同富裕、公有產權、公平正義、社會和諧、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等“七大觀念”。
馬克思主義據以判斷時代性質的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和價值觀念尚未發生根本變化,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又加深了全世界貧富矛盾、民族矛盾及和平與發展的矛盾。資本主義制度本身不能解決它所造成的貧困化和異化問題,只有堅持工人階級領導權,通過革命和建設的途徑,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超越資本主義,徹底解決現時代貧困化和異化問題。就改革也是革命而言,這不僅是勞動人民不可剝奪的基本人權和自我教育的有效手段,而且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最主要的動員方式,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因此,那種將“革命的馬克思主義”和“建設的馬克思主義”對立起來的觀點是錯誤的。
人類歷史的發展,在一些方面的確超出了馬克思當初的想象。隨著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階段過渡到壟斷階段,時代特征發生了重大變化,社會主義革命東移俄國和中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沖擊和新科技革命浪潮興起,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進入低潮。適應時展,20世紀以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理論得到了發展,社會主義革命發生于國情千差萬別的國家,因而社會主義制度和發展道路沒有統一模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是中國人民根據自己國情和世界歷史經驗所做的理性選擇。
二、市場經濟觀
在市場經濟問題上,有些學者宣揚西方經濟學的“人性自私論”、“私有制永恒論”、“市場原教旨主義”,另一些學者則認為,當前中國出現的貧富分化加劇問題與市場經濟有關。
筆者認為,社會主義價值觀與市場經濟可以自覺結合。鄧小平曾經提出“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相容性”命題,深刻揭示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主義本質的價值內涵。鄧小平指出:“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②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價值觀,既是對市場經濟主體的生存環境、生存發展需要及其相互關系的反映,又是對市場經濟主體生存發展的各種要素的選擇及其重構。從價值觀重構的角度審視市場經濟,如果說古典市場經濟以物為本,那么現代市場經濟則以人為本,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內在要求,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是可以相互融通的。在制度預設方面,現代市場經濟與古典市場經濟有本質的區別。資本主義的古典市場經濟屬于自發的市場經濟,它有三大制度預設,即資本主義私有制、多黨制和意識形態多元化;社會主義的現代市場經濟屬于規范的市場經濟,它同樣有三大制度預設,即社會主義公有制、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和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一元化導向。但是,在價值追求、價值原則、價值目標方面,現代市場經濟既與古典市場經濟有本質區別,又與社會主義價值觀相融通。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追求利潤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從而形成個人主義或利己主義的價值原則,導致社會兩極分化,勞動人民成為貧困而畸形發展的人;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則追求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從而形成集體主義的價值原則,促進社會共同富裕,勞動人民成為全面而自由發展的人。
從價值觀形成的角度考察市場經濟,如果說古典市場經濟是一種非道德的、無序的市場經濟,那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則是一種倫理經濟,同時又是法制經濟。社會主義條件下市場經濟之所以是倫理經濟,是因為它孕育和催生公平、平等、自由、互利、誠信等道德觀念,為市場公平交易提供倫理規范;社會主義條件下市場經濟之所以又是法制經濟,是因為它需要國家調控和交換契約等法律規范,為市場公平競爭提供環境支持。只有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才能規范市場經濟的倫理法制秩序,消除人的物化和異化現象,逐步解決國民教育、醫療衛生、就業、社會保障等問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三、民主觀
在民主問題上,有些學者宣揚西方政治學家的錯誤觀點,認為中國作為發展中社會主義國家,缺乏民主政治因素,未來政治發展應當走西方式議會制、多黨制和“三權分立”之路。另一些人則以西方學者的民主觀念為藍本,認為社會主義國家之所以不是民主國家,是因為它不允許自由辦報、不允許登記立黨、不允許實行軍隊國家化等等。
筆者認為,社會主義民主是一個漸進過程,忽視了這一點,搞民主浪漫主義和民主激進論,不僅不會給人民帶來福音,而且會給人民帶來災禍。歷史和現實一再證明,在當代中國絕對不能簡單移植西方選舉文化,只能有選擇地學習西方民主,加大選民公正投票份量,保持國家公共權力部門之間互相制衡和互相監督,不能照搬西方多黨制和“三權分立”制。中外歷史教訓給人們以深刻的啟示,堅持和完善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以及民族區域自治和特別行政區域制度,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的國家權力運行原則,堅持不懈地以發展黨內民主來推動人民民主,積極穩妥地推進漸進式的自上而下的政治體制改革和自下而上的民主政治建設進程,是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民主進程的理性選擇。
四、公平觀
在公平問題上,有些經濟學家認為,“向富人開槍會導致很嚴重的社會后果”,另一些經濟學家主張,“如果改革造成了兩極分化,改革就失敗了”。③
上述兩種觀點針鋒相對,前一種觀點強調:保護巨富階層的既得利益天經地義,否則將會引起“百萬富翁”恐慌心理和資本向國外轉移的問題,嚴重影響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因此認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只能提倡“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且只能提倡機會公平,不能奢望事實公平,那種期望過程和結果公平的想法,是平均主義的幻想。而后一種觀點則依據鄧小平理論強調,中國政府市場化改革的高明之處在于,既革除平均主義弊端,又堅持事實公平原則,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利用經濟杠桿合理調節社會收入分配,消滅貧困,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防止階級沖突和政治動亂。
顯然,前一種觀點受新保守主義思想影響,新保守主義公平觀與馬克思主義公平觀完全不同。當代英國新保守主義者羅杰•斯克拉頓把私有財產與正義相提并論,同時強調“自然正義與社會正義沖突的嚴重性”,④認為人的天賦才能即與生俱來的“自然權利”不同,擁有私有財產的份額也應當不同,因而人們只有提倡“機會均等”⑤口號以實現“自然正義”的做法才是“公正的”;而任何追求財富分配結果平等以實現“社會正義”的嘗試都是“不公正的”,因為“不經另一個人同意就征用他的財產”,⑥“這種分配無異于劫富濟貧”,⑦意味著“社會正義的實現直接侵害了自然正義”。⑧
深刻指出:“收入差距過大會破壞社會公平”,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是難以避免的。但是,如果差距懸殊,而且任其擴大,就會造成多方面的嚴重后果。……要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逐步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同時,要把調節收入分配、防止兩極分化,作為全局性的大事來抓。”⑩究竟是堅持機會公平還是事實公平呢?這直接影響發展過程的價值選擇:一種是致力于解決困難群眾生產生活問題,消除幾千萬貧困人口;另一種是致力于增加社會“穩壓器”力量,擴大中等收入者比例。機會公平是擴大中等收入者的價值前提,事實公平則是消除貧困人口的價值目標。
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公平至少應當包括以下三個層次的內涵:第一,從具體利益分配層面看,公平意味著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時,有條件地承認效率優先,更加注重社會公平。機會公平是一種抽象原則意義上的形式公平,并不涉及具體利益分配合理與否,而社會公平則是一種結果過程意義上的實質公平,涉及具體利益分配是否合理問題。第二,從制度架構層面看,公平意味著強調公正優先,追求事實公平。第三,從歷史觀層面看,公平意味著歷史由人民創造、由人民評說,或者說,公平構成歷史發展的基礎和價值指向,這是馬克思主義堅持歷史正義信念的根據。
現在社會上存在一種所謂生存哲學的錯誤認識,認為社會生活千差萬別,歷史發展毫無規律可循;人們的行為主要取決于人的生理需要,受人的生物因素制約,沒有是非、善惡、榮辱標準,完全遵循生物界的優勝劣汰法則,因而要努力找回那種類似“狼吃人”的不屈不撓的生存本性。這種抽象人性論觀點是錯誤的,與唯物史觀相距甚遠。其實,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生物屬性受社會屬性制約,因而人的生物本能的滿足決不是歷史的、科學的、合乎人的社會本性的發展。馬克思就曾經指出:“人的本性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B11
五、權力觀
領導干部掌握的權力來自人民的委托和黨的信任,掌權者的權力大小取決于黨的信任程度和個人能力水平等狀況。
從根本上講,領導干部掌握的權力,實際上是一種與委托人相分離的國家權力,是凌駕于社會之上的特殊的公共權力;領導者職權的大小,取決于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發揮自身職能的實際需要程度。指出:“領導干部必須運用人民賦予的權力為國家的發展、富強、安全服務,為國家和人民謀利益,而絕不能把它變成牟取個人或少數人私利的工具”;B12“領導干部必須正確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決不能以權謀私,必須把對上級負責和對群眾負責統一起來。”B13
但在現實生活中,一些領導干部的倫理德性缺失,加之監督機制薄弱,導致公共權力運行失范的現象時有發生。一些黨員干部只對上負責,不對下負責,有的甚至發展到“跑官要官、買官賣官、造假騙官、甚至殺人謀官”。B14這種情況反映了一些領導干部存在嚴重的“官本位”思想,忘記了“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執政理念,頭腦里無“公仆”意識,反而以“主人”自居。
領導干部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必須破除“官本位”意識,“經得起權力、金錢、美色的考驗,堅決抵制各種權力腐敗行為”,B15必須深刻認識腐敗及其與公共權力異化之間的必然聯系。首先,要理性地認識腐敗的實質。“從狹義上說,所謂腐敗是指這樣一種行為,它是公職人員濫用公共權力,侵犯公共利益以謀取私人利益,使公共權力異化的不合法和不合理的作為或不作為。”B16其次,要深刻地認識公共權力異化的根源及其消滅的前提。公共權力是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增進社會福利、保障公民個人權益不受侵犯的權力,但是,如果人們處于自然形成的分工狀態,掌權者的特殊利益和公民的公共利益之間發生分裂,就會導致公共權力異化。一旦社會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為人們自愿選擇社會分工創造了物質條件,公共權力就不再成為掌權者謀取特殊利益的工具。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只要人們還處于自然形成的社會中,就是說,只要特殊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間還有分裂,也就是說,只要分工還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動對人來說就成為異己的、同他對立的力量,這種力量壓迫著人,而不是人駕馭著這種力量”;B17而“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則是消滅權力異化的“絕對必須的實際前提”B18。
綜上所述,推進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化和中國化,必須正確理解和堅持當代馬克思主義的五大特征:牢固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時代觀;從價值觀重構和形成角度審視市場經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價值觀與市場經濟之間相互融通的關系;堅持不懈地以發展黨內民主來帶動人民民主,積極穩妥地推進漸進式的自上而下的政治體制改革和自下而上的民主政治建設進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進程中,既堅持機會公平,又追求事實公平,消滅貧困,消除兩極分化,達到共同富裕;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運用人民賦予的權力為國家和人民謀利益,杜絕公共權力異化的腐敗行為。歸根到底,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即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及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和社會主義榮辱觀,堅持改革開放的社會主
義方向,堅持“立黨為公”和“執政為民”的根本宗旨。
注釋:
①.在學習《文選》報告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06-08-16.
②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③衛興華,孫詠梅.2005年理論經濟學的若干熱點問題〔J〕.新華文摘,2006,(14):45.
④⑤⑥⑦⑧〔英〕羅杰•斯克拉頓,著.保守主義的含義〔M〕.王皖強,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70,44,68,70,71.
⑨⑩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470.
B11B17B1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85,86.B12B14B15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20,423,47.
B13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5.
B16蔡陳聰.腐敗的定義及其類型〔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1,(2):49.
- 上一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路徑選擇論文
- 下一篇:外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特點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