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價值理論基礎論文
時間:2022-08-24 03:09:00
導語:馬克思價值理論基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馬克思的價值理論是其勞動價值論的基石,也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本文通過對馬克思價值理論及其哲學基礎的分析,揭示了勞動創造價值的哲學依據,給更好地理解勞動價值論提供了理論支持。并通過運用這一哲學基礎對當今復雜經濟現象的價值創造問題進行了解析。
關鍵詞:勞動價值論;理論基礎;價值;價值創造
價值及其源泉問題是每一個從事勞動價值論研究的學者都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國內學者對勞動價值理論有著各種不同的理解,如:物質生產勞動價值論、社會勞動價值論等。[1]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出現了一系列的新情況、新問題,給勞動價值論提供了新的研究課題。如:科技知識及經營管理創造價值的問題;第三產業的價值創造問題等[2]。面對經濟生活中的各種復雜現象,必須深化對勞動價值論的研究,對其不斷豐富和發展。尤其是加深對于價值及其創造的理解,是更好地理解勞動價值論,科學回答這些新問題的鑰匙。本文試圖從分析價值和價值創造入手,并結合經濟現實,對經濟領域中價值創造進行解析。
一、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和哲學基礎
1、科學勞動價值論——馬克思對古典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馬克思通過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價值理論的批判繼承,建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首先他打破了古典派只從交換價值的形式上看待價值的局限,而從“不同性質使用價值為什么能夠在數量上相比較”出發,抽象出價值概念。為此他提出商品的二重性學說,并獨創了勞動二重性學說,把價值作為一個獨立范疇確立下來。即:“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在價值創造上,馬克思指出社會平均勞動時間決定價值量的大小。并運用剩余價值理論,揭示了價值創造的源泉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對抗性,解釋了剩余價值的來源和本質,并指出,“剩余價值的出現既離不開流通領域又不在流通領域,而在生產領域。生產領域的價值增值關鍵是生產者,資本家的預付資本并不創造價值而是轉移其自身的價值。”因而,在價值創造源泉上,堅持了“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這一科學真理。[3]
如何深刻理解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實質,必須認真分析其價值理論存在的基礎和條件。正是這些條件才構成了馬克思價值理論哲學基礎,是深刻理解馬克思價值理論的鑰匙。
2、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哲學基礎
馬克思價值理論的第一個基礎是:價值概念是建立在以人類整體的偏好為價值評判標準的框架之下的。迄今為止的幾乎全部學科,只要涉及價值判斷的,都是建立在以人類為中心的基礎之上的。某物有價值完全是因為其對人類有效用,能滿足人類需要;反之若某物不能滿足人類需要則無價值。
馬克思價值理論的第二個基礎是:價值的概念是商品用于交換時才產生的。價值概念建立在交換的基礎之上的,沒有人類之間的交換,物品永遠只是物品,只具有使用價值。可見,價值是針對交換而提出來的,確切地說是針對人們交換中雙方交換物的比例關系而提出來的,是衡量交換是否公平的一種尺度。從這個意義上,價值不是在生產過程中,也不是在交換過程以后,而是在交換的一瞬間才得以體現的。[4]
馬克思價值理論的第三個基礎是:價值是表征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范疇。馬克思認為:“商品形式和它借以得到表現的勞動產品的價值關系,是同勞動產品的物理性質以及由此產生的物的關系完全無關的。這只是人們自己的一定社會關系。”[5]既然價值只有在交換中才有意義,它表現為交換價值,交換又是建立在雙方平等意愿的基礎上,所以價值是在等價交換基礎上的人與人交換關系(表現為商品的交換比例)的表現。
二、價值創造的源泉
1、勞動是價值形成的唯一源泉
為什么土地、資本也同樣參與生產過程,但它們不是創造價值的源泉,而勞動才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呢?其實,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這個問題已隱含在馬克思對價值和交換的分析之中。讓我們先考察交換,在假定交換物品對人類有效用,而且交換雙方也為之付出勞動的基礎上,來分析商品的交換比例問題。那么,以何種比例交換二物品最恰當呢?為什么一只海貍交換兩頭鹿,而不是一頭或三頭呢?這就集中到價值創造上了。馬克思正是在前三個基礎之下,對其作了科學的回答。既然價值是以人為標準進行評判的,那么就看這次交換對雙方是否公平。若公平則成交,否則交換就不能進行。怎樣才是真正的交換公平呢?當然又是要從人類本身的判斷來考慮。可見,馬克思只所以抽去商品的使用價值屬性,即是把價值概念建立在“人類為獲得該商品所付出的艱辛和麻煩”的基礎之上的[6]。因此,這種付出理所當然成了衡量交換比例的尺度。但這種艱辛和付出的度量在實踐中又是有困難的。因此,馬克思只有抽象出一般勞動,認為他們是同質的。進行了這種抽象之后,衡量商品的價值的標準就是人類的勞動。然而勞動還是摸不著、看不見的,只有用人類生產這種商品的勞動時間取代。而人類生產某種商品的勞動時間不是任何一個人的,而是社會平均的,所以,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決定了商品的價值。
2、價值創造的更一般意義上的源泉
經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看出,建立在以整個人類的福利為研究對象的基礎上,我們得出價值的唯一的更一般的源泉:“人類為獲得該商品所付出的艱辛和麻煩”。從而價值創造的一般要件就是:第一,主體創造出使用價值。第二,人類在創造該使用價值時付出了艱辛和麻煩。第三,創造價值用于交換。從這個基礎上考慮問題,一切效用價值論者都是錯誤的,因為他們只從個體(效用)出發,而未以整個人類社會(效用)為對象,以個體抹殺了一般。三位一體的公式也是錯誤的,因為“價值是體現在人們相互交換勞動的關系上的,只能由人來創造而不能由物來創造”[7],非勞動的生產資料在生產過程中并沒有為商品的形成付出“艱辛和麻煩”,只是單純的價值轉移。三、價值創造分析——新時期對勞動價值論的運用和深化
通過對價值理論的前提、價值創造的一般源泉以及價值創造的判斷要件的分析,我們可以據對新時期復雜經濟現象的價值創造問題進行解析。
1、物化勞動不創造價值
物化勞動是否也創造價值,這個問題一直是經濟學界爭論的焦點,我們認為:人類勞動在當代仍然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物化勞動包括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生活資料被消費轉移到勞動力中,構成勞動力的價值,是不能創造價值的。凝結在生產資料中的物化勞動,在生產過程中通過具體勞動逐步轉移到新產品中去,也不能創造價值。因此物化勞動在勞動過程中只是轉移自身的價值,不能創造價值,但它對價值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是價值創造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第一、它是勞動過程得以進行的物質條件。沒有物化勞動參與,勞動者就無法借助生產資料進行勞動。第二、它構成了價值載體的物質內容,即使用價值。沒有物化勞動參與,商品價值就缺乏物質載體。第三、作為上一勞動過程結果的物化勞動是經驗的累積,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要條件[8]。
2、科學技術知識不創造價值
隨著科技的發展,勞動生產率迅速提高,在與過去相同的時間內生產出幾十倍、幾百倍的產品,所以有些學者便認為科學技術知識創造價值,并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作為論據[9]。其實這是混同了使用價值與價值的概念。生產力是人們創造物質財富的能力,跟價值即這個表征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范疇毫不相干,更不可能成為創造價值的力量。科技的運用,只是導致使用價值的成倍增長,而非價值的成倍增長。正是科技使人們生產該商品的生產率提高,減少了人們“獲取該物所付出的艱辛和麻煩”,單位商品的價值才下降,而總價值卻是不變的[10]。另外,科技的發展導致價值的轉移或者說價值的剝削,會產生一個重新分配價值和剩余價值的過程,但不是科學技術、知識創造了價值。科技的唯一作用就是廣泛地提高勞動生產率。一個行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引起對其他行業剩余的剝削,必然帶動社會各行業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從而人們獲得社會產品所“必須付出的艱辛和麻煩”減少,即:單位商品的價值量降低。這個價值量降低的過程是人類生產自身擺脫自然束縛的能力增強的過程。
3、經營管理勞動的價值創造
經營管理勞動在企業生產中所起的作用是組織、協調、指揮、監督,是構成企業生產的一個重要部分,特別是在現代科技發達、生產環節復雜的生產下,經營管理顯得比普通勞動更加關鍵。管理者雖沒有參與使用價值的直接生產,但其勞動與工人一般性勞動構成了企業的“共同勞動”,管理者也是“總體工人”的一部分,間接參與了價值的創造。而且其勞動是更加復雜的勞動,需要掌握更加復雜的科技知識和管理方法,是比普通工人勞動更有創造力的勞動。
4、第三產業勞動、私營企業主勞動的創造價值
第三產業勞動也是價值創造的一個重要源泉。理由如下:第一,第三產業的勞動創造了使用價值。第二,第三產業勞動產品也是人類社會勞動的一般凝結。第三,第三產業的勞動用于社會交換,滿足社會需要。特別是在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社會,第三產業的勞動就業率越來越多,創造的產值也逐漸增加。第三產業中無論是生活服務部門、生產資料服務部門還是其他服務部門,都是創造了無形產品,是人類一般勞動的凝結。
私營企業主的勞動作為一般勞動,與工人的勞動或國有企業管理者的勞動沒有兩樣。私營經濟與公有制經濟的區別就是其所有權的不同,或者說是價值分配不同,這與其勞動是否創造價值不能相提并論。判斷一種勞動是否創造價值,要依據價值創造的三個要件。即:主體創造出使用價值、價值創造主體為獲得該使用價值付出艱辛、用于社會交換。由此看來,第三產業勞動、私營企業主的勞動同樣具有價值創造的屬性。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盡管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關系與生產方式的變化,價值產生和實現的條件與馬克思所處的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已經有了很大的差別,但人類勞動是價值創造的唯一源泉,這一論斷在現在與將來仍然適用。不能由于一些經濟現象的變化去否定勞動價值論,而應該在分析當時經濟環境的條件下,進一步認識和發展勞動價值論,使之更加成熟,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馮春安.國內勞動價值論爭鳴簡評,經濟學動態[J].2001(1):154-56
[2]羅潤東、秦海英.勞動價值論研討會觀點綜述,經濟學動態[J].2002(3):46-48
[3]魯友章、李宗正.經濟學說史,北京,人民出版社[M].1983:74-84
[4][5][6]馬克思.《資本論》,北京,人民出版社[M].1975:64,89,51
[7]鄧先宏、傅軍勝、毛立言.對勞動價值理論幾個問題的思考,經濟研究[J].2002(5):8
[8]郭友聰、當代勞動價值論——勞動價值的本質及其實現,新疆教育學院學報[J].2003(9):3-5
[9]錢伯海、王莉霞.否定物化勞動創造價值就等于否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經濟評論[J].1999(2):7
[10]馬鑌.斷定物化勞動不創造價值是公平的,中國經濟問題[J],2004(1):12
- 上一篇:馬克思主義的與時俱進研究論文
- 下一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