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31 09:32:00
導語: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題】民族理論
【正文】
民族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民族工作是黨的全部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民族問題的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不斷進行理論創新,不斷推動民族工作實踐的發展。同志和鄧小平同志關于民族問題的論述,都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在中國運用與發展的成果。這兩大理論成果的創立和發展,對于實現各民族在平等基礎上的團結與聯合,引導各民族共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推動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勝利前進,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為標志,世界范圍的民族主義浪潮洶涌。西方敵對勢力借機加緊對我實施“西化”、“分化”的戰略圖謀。我國民族關系面臨空前嚴峻的考驗與挑戰。國內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全面展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也使民族工作出現許多新的情況。總之,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有許多問題需要在理論上加以正確回答。這些問題歸結起來就是,怎樣進一步正確認識和解決當代中國的民族問題?
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站在歷史發展和時代要求的高度,敏銳把握國際國內民族問題的發展變化,以與時俱進的政治勇氣,勵精圖治的工作精神,在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科學地回答了什么是民族問題、怎樣解決我國現階段的民族問題,形成了具有時代特征的嶄新的民族理論,開創了我國民族工作的新局面。
1990年在一次工作考察中,同志從五個方面系統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民族觀。1992年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同志對我們黨觀察、研究和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觀點作了科學的概括。2001年初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根據同志的有關論述,又進一步全面總結和系統概括了我們黨關于民族問題的基本觀點:民族的產生、發展和消亡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社會主義時期是各民族共同發展、繁榮的階段,各民族間的共同因素在不斷增多,民族特點、民族差異將長期存在;民族問題是社會總問題的一部分,我國現階段的民族問題只有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事業中才能逐步解決;國家統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有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和睦相處,不斷鞏固各民族的大團結;各民族要加強互助合作,努力實現共同進步和繁榮;發展經濟、改善生活是我國現階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務,是解決其他各種問題的基礎;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重大貢獻,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制度;不斷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備的少數民族干部隊伍;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在一些地方往往交織在一起,在處理民族問題時要注意貫徹黨的宗教政策。
這些基本觀點,是對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在解決民族問題上經驗教訓的科學總結,是對我國民族工作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豐富、完善和發展,它充分表明我們黨關于民族問題的理論和政策初步形成了系統的成熟的體系。正如同志所指出: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勝利,也是黨和國家民族政策的巨大成功。
具體而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于民族問題的理論,突出地從以下方面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作出了新的發展、新的貢獻,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當代化的最新成果。
一、科學闡明了民族問題的內涵,明確提出加快發展是解決我國現階段民族問題的核心
對什么是民族問題的回答,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怎樣解決民族問題以及能否解決好民族問題,因而不僅是重大的理論問題,而且是重大的實踐問題。
同志指出:“民族問題既包括民族自身的發展,又包括民族之間,民族與階級、國家等方面的關系。”這一科學論斷,把“發展”范疇引入民族問題,是關于民族問題理論上的最大突破,也是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最突出的貢獻,為我們正確觀察和研究當代中國的民族問題,正確觀察和研究當前民族地區存在的各種困難和矛盾,進而制定正確的政策措施,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
同志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出發,指出:現階段我國的民族問題,比較集中地表現在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迫切要求加快經濟文化的發展。搞好民族工作,增強民族團結的核心問題,就是要積極創造條件,加快發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同志強調指出,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千方百計地加快民族地區的發展,做好這項工作,是關系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邊防的大事。我們必須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快民族地區發展的極端重要性。在我國,沒有民族地區的發展就沒有全國的發展,沒有民族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沒有民族地區的現代化就不能說全國實現了現代化,沒有56個民族的共同振興就談不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世紀之交,黨中央在鄧小平同志“兩個大局”戰略構想的基礎上,提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這是關系全國發展大局,關系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關系中華民族復興的宏偉戰略任務。十六大明確要求,西部大開發要在十年內取得突破性進展。西部地區主要是少數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地方,實施西部大開發,就是實施民族地區大開發;實現西部大發展,就是實現民族地區大發展。西部大開發明確把加快民族地區發展、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作為這一戰略的重要著眼點和出發點,因而成為我們黨和國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處理好民族問題的重大戰略舉措。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同志明確表示,支持民族地區發展是中央的既定方針,今后不僅已有的政策措施不會取消,支持力度不會減弱,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財力的增強,還會出臺新的政策措施,不斷加大支持力度。他進一步指出:加快民族地區的發展,既要投入更多的資金,又要給予更優惠的政策;既要幫助他們把經濟搞上去,又要幫助他們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既要繼續發揮中央政府的作用,又要堅持抓好各地區的對口支援工作。總之,要樹立和落實可持續發展、協調發展和全面發展的科學發展觀,通過多方面的努力,使民族地區的發展實現新的跨越,使各族群眾的生活得到實實在在的改善,使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基礎更加鞏固。
二、深刻揭示了當代民族問題的基本特征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于民族問題的理論,深刻總結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史上處理民族問題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指出民族問題具有普遍性、長期性、復雜性、國際性和重要性五個基本特征。
民族問題的普遍性是指民族問題在世界上廣泛存在,涉及政治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貫穿于當今世界主要矛盾的始終。民族問題的復雜性是指民族問題往往與諸多社會問題交織在一起。就我國民族問題而言,涉及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世界民族問題更復雜,涉及到國家主權、領土、國際關系及人權問題等等。民族問題的長期性是指民族的產生、發展和消亡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只要民族還存在,就有民族問題存在;社會主義時期是各民族共同發展、繁榮的階段,不是民族消亡的階段,民族差異和民族特點將長期存在。民族問題的國際性是指一國內部的民族問題往往引發國際性的問題,甚至導致國際關系變化;民族問題的國際性不等于民族問題的國際化。民族問題的重要性是指民族問題對于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對于國家的現實和未來都有著重要而深刻的影響。對我們這樣一個多民族國家來說,民族問題關系到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社會穩定、邊防鞏固、經濟發展和國內各民族的團結。同志用簡明的語言,響亮地提出“民族、宗教無小事”,要求全黨高度重視民族問題,不斷改進、切實加強對民族工作的領導。
觀察、研究和處理民族問題,必須把握這五個方面的基本特征。只有把握五個方面的基本特征,才能制定實施處理民族問題正確的方針政策,才能繼續沿著中國特色處理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勝利前進。
三、明確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為國家基本政治制度
用體現社會主義本質和特點,符合我國國情和各民族根本利益,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制度來解決民族問題,是事關我們黨和我們這個多民族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
同志在十五大報告中,明確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一道,確立為我國的三項基本政治制度,根據十五大精神,新修訂的《民族區域自治法》正式從法律上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為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這是我們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上的一次與時俱進,也是在民族問題理論與實踐上的一個歷史性貢獻。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內容,也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必須全面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法》,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族法律法規體系和監督機制。《民族區域自治法》集中體現了黨的民族政策,體現了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保障。經過修訂,這一法律更臻完備。同志明確提出,要在各族干部群眾特別是領導干部中加強《民族區域自治法》的宣傳教育,依法做好民族工作;要抓緊制定《民族區域自治法》的實施細則,把法律的原則規定具體化,確保這一法律得到全面貫徹落實;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帶頭貫徹《民族區域自治法》,認真研究和解決這一法律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堅定不移地把這一法律實施好。目前,全國155個民族自治地方,已經制定了133個自治條例、280個單行條例和65個變通規定和補充規定。這些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出臺,標志著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四、突出強調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是國家的最高利益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國各民族休戚與共、相互依存、親密無間,形成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始終是中華民族歷史的主流,是中國發展進步的重要保障。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對于我們這個多民族的國家來說,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同志總結古今中外的經驗教訓,深刻指出:“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國分裂、民族離亂,是各族人民之禍。”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是國家的最高利益。我國各民族都有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神圣義務。
黨的十六大鮮明提出,要堅持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同志指出,中華民族的偉大民族精神,是我國各族人民在團結奮斗的漫長歲月中共同創造的,是我國各族人民共同的寶貴精神財富。各族人民都要始終高舉愛國主義的旗幟,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要在各族干部群眾中廣泛進行愛國主義的宣傳教育,使愛國主義牢牢扎根在各族干部群眾的心中,成為推動事業發展、加強民族團結的強大精神力量。
同志對我國民族關系的基本特征作了精辟概括,明確提出“三個離不開”的重要思想,即:“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這個概括,既充分考慮了我國民族關系的歷史因素,全面反映了我國民族關系的生動現實,又著眼于我國民族關系的長遠發展。這一重要思想,充分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成為新形勢下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重要指導原則。同時,在處理影響民族團結問題的事件中,要堅持“四個維護”的原則,即:維護法律尊嚴,維護人民利益,維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
同志深刻分析世界發展變化的時代特征,明確把民族凝聚力與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一道,并列為綜合國力的四個組成部分。這一觀點,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強大的凝聚力,就等于一盤散沙,就會四分五裂,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凝聚力,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重要尺度。在我國,講任務,是56個民族共同的任務;講成績,是56個民族共同的成績;講困難,是56個民族共同的困難;講前途,是56個民族共同的前途。56個兄弟民族情同手足,親如一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五、旗幟鮮明地提出處理好民族問題必須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三股勢力”
縱觀全球,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最大威脅,也是當今世界民族問題存在和激化的根本原因。同志指出:當今世界一些熱點地區的戰爭與沖突,大都與民族問題處理不當或外國勢力插手有關。因此,處理好國內民族問題,我們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在國際上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科索沃戰爭后,黨中央進一步明確指出,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比起過去來,具有更大的進攻性、侵略性、擴張性和冒險性。對此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不斷增強憂患意識,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亂。必須反對西方敵對勢力打著“民族”、“宗教”和其他各種旗號,對我進行的滲透、分裂、顛覆、破壞活動。必須反對將恐怖主義與特定的民族和宗教相聯系。必須反對在反恐問題上采取雙重標準。
民族分裂勢力、暴力恐怖勢力、宗教極端勢力這“三股勢力”,無論發生在哪里,本質上都是反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制度,分裂祖國,破壞各民族的大團結,都是我國穩定和發展的嚴重禍害,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敵人。因此,在我國,處理好民族問題,維護國家統一,必須堅決反對“三股勢力”,最大限度地團結和依靠各族干部群眾,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擊極少數的民族分裂分子、暴力恐怖分子和宗教極端分子。
把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與維護國家的主權與統一、鞏固國內各民族的團結有機地統一起來,充分體現了我們黨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總攬全局的戰略眼光和理論創新的巨大勇氣。
六、明確提出民族干部狀況是衡量一個民族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少數民族干部與本民族有著廣泛而密切的聯系,是我們黨做好民族工作的骨干力量。同志多次強調,培養民族干部是“一項事關大局的重要工作”,并明確指出:民族干部的狀況是衡量一個民族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同時對做好這項工作,提出了四個方面的要求:第一,要擴大數量;第二,要提高素質;第三,要改善結構;第四,要提高層次,即不僅要繼續重視培養一般少數民族干部,而且要特別重視培養和選拔少數民族高中級干部。
同志提出,要把做好少數民族干部的培養選拔工作作為管根本、管長遠的大事,制定周密計劃,認真組織實施,持之以恒地抓緊抓實抓好。
按照上述要求,近年來,黨和國家有關部門以及各少數民族地區都把培養各級各類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作為重要的戰略任務來抓,在不斷提高各族群眾整體素質的基礎上,努力培養和造就適應民族地區發展需要的專門人才。同時,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采取更加靈活的措施,營造更加良好的環境,吸引和凝聚各類人才真心實意地為民族地區的發展貢獻聰明才智。
七、深刻闡明了民族與宗教的關系,強調處理好民族問題必須注意貫徹黨的宗教政策
民族問題與宗教問題日益密切地交織在一起,反映了民族問題的復雜性,成為當今世界一個突出的現象。縱觀全球,一些國家和地區矛盾激烈、沖突不斷、戰火連綿,與民族、宗教問題卷在一起不無關系。而這個現象,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處的時代并不明顯。這是時展對馬克思主義民族、宗教理論提出的新課題。
同志正確揭示了民族的宗教性和宗教的民族性的關系。他指出,“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宗教在一些民族特別是邊疆少數民族中有著廣泛的影響”,“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在一些地方往往交織在一起”。因此,在處理民族問題時,必須注意“全面正確地貫徹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尊重和保護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這不僅是一個重大的政策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策略問題。必須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堅定共產主義信念,不論出身哪個民族的共產黨員,都不得信仰宗教、不得參與和組織宗教活動、不得參與封建迷信活動。必須按照“政治上團結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的原則,認真做好少數民族中的宗教工作,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祖國統一,最充分最廣泛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事業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斷增添新的力量。
八、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方法論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于民族問題的理論,反映了各族人民謀繁榮發展、求團結進步的共同意愿,體現了當今世界和中國發展的時代精神,顯示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強大力量,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貫穿這一理論的是我們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新特點、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科學態度和創造精神。
第一,實事求是。始終堅持從中國民族問題的實際出發,走自己的路。尊重民族發展規律,高度重視民族問題,不回避,不夸大,不縮小。制定的方針政策,經得住實踐的檢驗,經得住風險與挑戰的考驗,經得住歷史的檢驗。
第二,與時俱進。始終注意把握時代前進的脈搏,體現實踐發展的要求,不斷研究新情況、提出新論斷、制定新政策、采取新措施,推進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中國化和當代化,推動民族工作實踐與時展同步伐。
第三,放眼世界。始終以世界的寬廣眼光,觀察、研究和處理民族問題。緊密關注當代世界民族問題的發展變化,從中得出有益的啟示與結論;準確把握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特點、新趨勢,未雨綢繆,趨利避害。在國際局勢紛繁復雜、跌宕起伏的時代背景下,正確處理我國的民族問題,鞏固和發展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
第四,綜觀歷史。始終以歷史的深遠眼光,觀察、研究和處理民族問題。深刻總結我國歷史上處理民族問題的經驗教訓,注重從各民族發展的歷史中把握民族問題發展規律。發揚各民族在歷史上形成的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光榮傳統,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疑聚力,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各族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共同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第五,胸懷全局。始終以全局的戰略眼光,觀察、研究和處理民族問題。站在堅持黨的先進性的高度,站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高度,站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高度,要求全黨切實加強和改善對民族工作的領導,妥善處理好民族問題,認真做好民族工作。
- 上一篇: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創新論文
- 下一篇:獨家原創:農村合作銀行副行長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