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生命力分析論文
時間:2022-07-27 04:22:00
導語:馬克思主義生命力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對犁鏵先生《馬克思主義的最基本原則與她的生命力》一文談點看法。
首先,討論一下文前的幾個觀點。
一、"如何保證它的基本原則能夠具體化為不同時代和不同國家的真正體現它們的次基本原則和具體理論論斷、方針政策,并被無產階級政黨或號稱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政黨不走樣地貫徹仍是問題"。我想,目前的問題是應當聯系現實,討論一下:為什么會走樣?其原因僅僅或主要是個別領導人或政黨的理論失誤造成的么?
二、"正確運用這種武器的主體"指的是什么呢?既然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理論武器,那么,正確運用這種武器的主體就只能是無產階級,而不可能僅僅是某個政治集團,是其它的階級及其代表。這就不得不涉及下面的問題:目前在中國有沒有具備這種素質的階級,或者說,中國是否發展到這樣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上,無產階級已經強大到能夠自己代表自己。當然,階級可以有代表它的政治集團,但如果這樣,它首先要求的就不是代表者的道德修養,而是對代表者的制約和選擇權力。另外,道德在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標準,或者說,道德與一定的社會歷史狀況相聯系并以其為基礎,因此,文中所期望的道德修養是由無產階級的發展程度來保證的,而不是以理論措施做保證的。
三、"馬克思主義具有的生命力,我現在認為主要是他提供了一種認識人類社會的框架"。我覺得"框架"不如"方法"來的貼切。用不同的方法認識世界,當然是應當允許的。馬克思從未認為和提出在無限豐富多樣的人類思想認識領域只能有一種思想一統天下。中國近幾十年來在思想領域的做法,是違背馬克思理論原則的,無非是中國幾千年來"獨尊儒術"政治統治方法的延續。這種情況之所以能夠存在,當然有著深刻的現實社會基礎。而由于政治權力"獨尊"的學說與這種學說的批判、發展精神不相容,因此就不得不對學說進行曲解和用政治權力的理解為標準以擺脫困境。
"馬克思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殘忍的剝削和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公正"。這種說法與有的人以為中國社會的落后是源于理論認識一樣,都是欠妥的。"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殘忍的剝削和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公正"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無產階級的發展。社會現象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社會現實之中,雖然理論具有指導作用。
人們有自由用不同的方法解釋世界是一回事,能否正確的解釋世界又是一回事。而正確的解釋世界是正確的改變世界的前提。儒家學說并非無一可取,然而對于解釋世界是無能為力的,林語堂先生在《中國人》一書中有著幽默而深刻的論述。而宗教不過是在人們還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由于對外在力量的不知所措而尋找的心靈慰藉。至于,則是利用了人們內心的自私、貪婪、愚昧無知,以及社會劇烈變化給自身未來命運帶來的恐懼;它是利用中國人的玄學傳統愛好,運用薄利多銷的推銷方式給其始作俑者帶來巨大經濟利益、并給社會發展和信仰者帶來危害和損失的精神和商業欺騙,造假者對信徒們說:"買我的精神產品吧,你們將得到去天國的通行證",而其初衷無非是覓視著他人的錢袋。因此,用儒學、宗教的理論去認識世界,除了走進死胡同,不會有更多的出路。
以下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最基本原則與她的生命力》(簡稱《原則》)一文的看法
一、"而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并不像有些學者所斷言的那樣,僅僅在于它提供了一種批判現存社會制度的武器。事實上,馬克思主義是一種建設性學說,它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是因為它首先有一套建設新社會的理論,它是以一種完全是為了建設的方法和原則為參照,來批判現實社會的"。這種理解是有問題的。首先,它沒有看到批判與建設的內在聯系。其次,這可能導致一種錯誤觀點,似乎共產主義社會是馬克思主觀虛構的產物,是某種強加于這個世界的已定的"框架"。即使空想共產主義也是建立在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基礎之上的,只是由于空想共產主義者不能找到改造社會的正確途徑,才使這種理論陷于空想。馬克思恩格斯的功績,不在于首先提出了一套建設新社會的理論,這在他們之前幾百年空想共產主義者就開始提出了。他們的偉大功績在于:在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客觀分析的基礎上,得出了資本主義社會必然滅亡、必然要被更高級的社會狀態取代的結論,并指出了到達理想社會的現實道路。因此,他們不是先樹立一個原則、或者是理性社會,并以此為參照去批判現實社會,而是從現實社會的現象和內在矛盾出發,得出新社會必然取代舊社會的結論。
二、能夠將馬克思主義與其它社會科學理論相區分的標志是什么?
我認為《原則》想探討的是,能夠將馬克思主義與其它社會科學理論相區分的標志。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原理,對世界的最一般的看法,就是能夠將其與其它社會科學理論相區分的標志。這個標志就是辯證唯物主義最基本的原理(歷史唯物主義則是辯證唯物主義在社會生活領域的運用)。簡言之,即:存在決定意識及在此基礎之上的主觀能動性。聽起來似乎簡單,有點老生常談,然而,即使是許多被稱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革命家的人,在實踐中或說明社會問題時,也常常忘記這個基本觀點。而這種"忘記"恰恰又是存在決定意識的有力證明。例如,對現實社會的認識和實踐既是如此。許多人經常犯"某一對象的特性不是從對象本身去認識,而是從對象的概念中邏輯地推論出來"(引自《反杜林論》第93頁)的錯誤。
《原則》所述"價值、認識、目的三個基本原則",如果不是將它們賦予階級性,事實上,任何科學研究要取得成就,都應遵循這三個原則。
正因為馬克思主義認為存在決定意識及在此基礎之上的主觀能動性,正是因為客觀事物總是在不斷發展的,這就決定了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開放的、發展的思想體系,決定了它的長久的生命力。
三、《原則》中說:"為大多數人謀利益,規定著馬克思主義改造世界的實踐的方向,決定著馬克思主義對各種社會改造方案是肯定或是否定,是取還是舍"。這是對《宣言》思想的誤解。《共產黨宣言》中說:"共產黨人為工人階級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爭,但是他們在當前的運動中同時代表運動的未來"。"為大多數人謀利益"只是在現代工人階級成為社會的大多數的時候才是正確的。否則,我們怎樣理解《宣言》中"在德國,只要資產階級采取革命的行動,共產黨就同它一起去反對君主專制、封建主義所有制和小市民的反動性"這段話呢?難道中國的落后不就是因為總是力圖照顧小生產的利益和維持其存在么?難道事實不是反復證明小生產正是中國發展的最大障礙么?因此,馬克思主義改造世界的實踐的方向,是推動社會和經濟不斷向前發展,因為這是消滅階級的必要前提條件。
四、馬克思主義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是否能超越,實際上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能否超越的問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幾千年來人類認識領域的兩大基本體系,而辯證法是認識的最高形式。因此,我認為,超越辯證唯物主義的最基本的原理(歷史唯物主義表述為:"每一歷史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與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共產黨宣言》序言))、即對世界和社會的最一般的認識是不可能的。但這并不等于馬克思主義的某些具體結論和看法不能否定和修正,不等于不需要運用基本原理對客觀事物的變化發展做出新的說明,不等于某些適用于特定歷史階段的原理不會隨著這些歷史階段的消失而不再適用,不等于馬克思主義不需要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反對將他們的理論當成一成不變的教條,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他們在世時,就對某些結論做了修正。然而,理論發展要建立在對客觀事物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存在決定思維,不但理論發展、甚至對理論的理解都與現實基礎緊密相聯。在一百多年來,某些所謂理論發展,的確值得商榷。例如"一國勝利論",它在事實上已經破產了。正如人的成長一樣,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民族能夠跨越必要的發展階段。這一點,在前蘇聯已經得到證明,在中國則正在被證明。不過,我們在此談談《原則》中所舉的理論發展例子。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個觀點在理論上是不正確的。馬克思曾經說過:"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更具體地說,是"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科學技術只有運用于生產過程,才能成為現實的生產力,在這之前,它只是潛在的生產力。這是顯而易見的,并不會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程度而有所不同。否則,我們在現實中就不會為科技轉化而大費腦筋了。理論家們反復論證這個觀點的正確性和超越意義,無非反映了權力既真理、權力崇拜的傳統劣根性。當然,這個觀點的提出有深刻的現實社會原因。但是,由于社會原因,一位偉大的政治家不得不大聲疾呼,強調科學技術的重要性是一回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理論上是否正確又是一回事。
《原則》中引用的一段話,斯大林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中有極為相似的論述。至于"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生產關系,在此前提下,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發展的反作用"是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著作中進行證明的主要觀點。斯大林和的問題在于并沒有真正了解"反作用"的前提條件到底是什么。沒有認識到:生產方式對社會發展的決定作用,人們如果不能決定怎樣生產,也就不能決定怎樣分配。革命不能隨心所欲地制造。他們將生產關系的改變僅僅理解為分配形式的改變,并且不恰當地強調這種改變的"決定"作用。當然,如果將中國幾十年來的彎路僅僅或者主要歸咎于理論的失誤和領袖個人的素質和修養,那就錯了。雖然領袖作為偶然因素對歷史產生著巨大影響,但這種偶然因素之所以產生作用的必然因素卻在現實社會之中。正是中國這樣的社會條件才能產生這樣的領袖,對共產主義理論進行小生產者的平均主義的理解和實踐才會得到廣泛的認同;也正是在中國這樣的社會里他才能取得作為領袖的巨大成功,和因為失誤而給中國社會帶來長久的創痛。
五、另外,《原則》中用"善"、"真"這種半是道學、半是宗教的用語,去形容無產階級運動的目的,也是不恰當的。
2001.9.16
附錄:
馬克思主義的最基本原則與她的生命力(劉利華)
下面這篇文章的主要觀點提出于1996年龔育之在《人民日報》發表了那篇載有"鄧小平理論是區分馬克思主義與反馬克思主義的坐標"的觀點的文章之后。但其形成是我在多年馬克思主義教學與科研工作中慢慢積累的一個結果。正式發表是在1998年。在這篇文章中我把馬克思主義的最基本原則歸納為互相聯系的三條:它的認識原則,價值原則和目的原則。
我母親說我有一個毛病,從小就有,那就是如果我認為什么東西好的話,我會傾注一切言行(傾情?)去證明它好。后來我發現,認真說來,我的毛病是我對于事物或人的積極的或美好的一面敏感,對于消極的方面丑陋的方面反映遲鈍。我發現認識對象好的方面后,會不由自主地將其理想化,形成已經包含了我的主觀理想化的我對它的注釋。因此當我要超越我的前一階段的認識時,我往往需要突破的并不是對那個認識對象本身的
迷戀,而是對我自己的認識的迷戀。我對的曾有的執著,現在想來,許多是對我自己的認識的執著。
由于我對于馬克思主義在1998年形成了如下的認識,所以當您看了我的這篇文章后,一定會得出結論,我要超越我的這樣一種馬克思主義觀是很難的。
但是,我現在還是松動了。我現在有如下一些認識:
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即使如我所概括的,如何保證它的基本原則能夠具體化為不同時代和不同國家的真正體現它們的次基本原則和具體理論論斷、方針政策,并被無產階級政黨或號稱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政黨不走樣地貫徹仍是問題。
二、如果說馬克思主義提供了一種指導無產階級最后解放全人類的理論武器的話,那么正確運用這種武器的主體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修養,這是一個必要前提,但是馬克思主義中沒有提出任何措施可以保證這一點。在一定歷史條件下,道德墮落的主體,可以打著馬克思主義的旗號成為最殘忍的政客。
三、馬克思主義具有的生命力,我現在認為主要是他提供了一種認識人類社會的框架。在這個框架中,物質是第一性,社會存在是第一性,生產力的發展是第一性的。以此來解釋人類社會,確實可以得出一種符合經驗科學的結論。在一定程度上,這個框架可以指導人類改造社會的實踐。馬克思主義與反映剝削階級利益的思想體系相對立,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殘忍的剝削和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公正。但是,我覺得儒家強調的倫理道德也可以是一種解釋框架,甚至提出的人類社會之所以能夠存在,離不開一個情字,也可以是一種解釋框架。宗教對于人類社會的解釋,是人類社會只是無數生命空間中的一種生命空間,人類只是無數生命層次的一個生命層次,...這都可以是一種對于人類社會的解釋框架。
我的這些觀點很不成熟,我想提個問題,如果您有興趣歡迎參加討論:馬克思主義最本質的內容,或最基本的原則是什么?
您可以系統地闡述您的看法,也可以對我這篇文章做一些批判性評點,或指出我的文章不通之處。
您還可以談您認為更重要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問題。
犁鏵(劉利華)
―――――
紀念《共產黨宣言》
發表50周年
馬克思主義的最基本原則與她的生命力
劉利華《人文雜志》1998年第6期
《共產黨宣言》從它誕生時起,已經走過了150年的歷程。《共產黨宣言》的生命力,其實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而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并不像有些學者所斷言的那樣,僅僅在于它提供了一種批判現存社會制度的武器。事實上,馬克思主義是一種建設性學說,它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是因為它首先有一套建設新社會的理論,它是以一種完全是為了建設的方法和原則為參照,來批判現實社會的。
在馬克思主義的原則和方法中,最基本的是相互聯系,不可割裂的三條。而《共產黨宣言》也全面而深刻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這三條最基本原則。一是它的價值原則,這就是為全世界大多數人謀利益。《共產黨宣言》指出,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一是它的認識原則,這就是實事求是。馬克思恩格斯曾多次指出,他們的理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都是來自于對客觀世界的實際研究,而不是他們的想象或用黑格爾的三段式去套現實而得出的結論。在《共產黨宣言》中,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主義對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規律,無產階級的歷史地位的闡述,都是嚴格地按照實事求是的原則和方法進行的。一是它的理論目的,就是改造世界,或者叫作實踐。在《論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明確提出,過去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而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將這一理論目的更加具體地落實為無產階級推翻整個私有制革命實踐。這三條原則不僅鮮明地體現在《共產黨宣言》中,而且貫穿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任何一個社會歷史問題的看法中。在所有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中,這三條原則都是不言而喻的。它們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內核。
為什么是這三條,而不是兩條、或者五條、六條構成馬克思主義的最基本原則呢?首先由于這三條是人類生存和發展最基本需要的理性表達。人類離開改造世界的實踐就一天也不能存活。而人類要在實踐中獲得成功,就必須對客觀存在的對象有一種真的認識,認識原則就是在求真認識的需要和過程中產生的;但是光有對事物真相的認識也還不夠,因為人必須取舍事物,按照人的內在尺度去改變世界,因此人類還必須有對事物的價值判斷,因此就一定會產生價值原則。其次,從馬克思主義這些最基本原則的內容來看,它們是被人類的整個歷史發展證明了的真理。大多數人利益的實現是歷史在曲折發展中體現出來的進步方向。社會主義社會相對于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相對于封建社會、封建社會相對于奴隸社會、奴隸社會相對于原始社會,在人類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中。每一個后繼的社會形態相對于前一個社會形態的進步性,都表現為更多的人,特別是更多的勞動群眾在更廣更深的程度上的解放。封建社會的農奴相對于原始社會的奴隸、資本主義社會的工人相對于封建社會的農奴、社會主義社會的勞動者相對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者,都具有更大程度上的人身自由、自主的權利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同一社會形態的歷史進步也表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的利益被重視和被實現。實事求是的原則既是被整個人類歷史證明了的,也是為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凡人瑣事證明著的唯一正確的認識原則。試看人類社會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每一個進步,不都是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獲得的對客觀規律的更深刻更客觀的認識嗎?只是在長期人類社會歷史中,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分離、相對立造成了一種假象:似乎思想可以脫離實際獨立地發展。作為社會的思想代表的思想家,理論家會以為就在理論和思想的范圍內,人類思想就可以獲得它的發展動力。直到歷史唯物主義點破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樣一個事實,實事求是的認識原則,才越來越為思想家、理論家在他們的理論研究中接受和運用。實踐的原則,更是一個無須贅言的人類歷史長河積淀下來的公理,人類離開實踐,就一天也不可能延續,更談不上發展;沒有實踐,也就沒有人化的自然,也就沒有人類作為萬物之靈的思想,也就談不上人類社會和人類思想的進步。第三,以這三條基本原則為基礎形成的馬克思主義體系,將自己與其他思想體系區別開來。馬克思主義與所有其他西方人文歷史學科不同的地方首先就在于,它不但把歷史科學建立在可以象對自然科學進行研究那樣的客觀基礎上,而且它還第一次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概括上實現了真理與價值的統一。空想社會主義也聲稱是為了全人類的利益,但是卻缺乏實現其價值理想的客觀依據;古典政治經濟學也曾接觸過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一些客觀規律,但是卻是出于論證資本主義制度永恒,資產階級的統治永恒這樣狹隘的價值標準。馬克思主義第一次把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最博大的社會進步的價值取向有機統一起來,說明了無產階級爭取解放的實踐既是善的,也是真的;既是符合理想的,也是符合客觀規律的。
馬克思主義的這三條最基本原則不但將它與和它同時代的,先于它的各種其他思想體系區別開來,而且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后,它們也是區別一切非馬克思主義的試金石。一切反馬克思主義者,包括打著馬克思主義旗號反對馬克思主義的假馬克思主義,修正主義者,都在實質上反對為大多數人謀利益的價值原則。他們之攻擊馬克思主義,是因為按照馬克思主義所進行的有利于廣大人民的歷史實踐,危及到他們狹隘的階級利益和個人利益。一切具有無產階級立場的教條主義、經驗主義者,他們不反對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原則,但卻不能自覺地做到實事求是,他們所以違背馬克思主義是由于他們犯了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認識錯誤。還有相當一些在一定程度上承認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的人,把馬克思主義做為一種純學術、純概念體系進行研究,并不把它作為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這樣的人因為不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因此只可以稱之為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者,而不能被看作是馬克思主義者。
馬克思主義的這三條最基本原則內在地規定了馬克思主義形成和發展的理論機制。在馬克思主義形成的過程中,馬克思中學時代就已經很明確的價值取向一直影響著他理論研究的方向。他說,"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恒地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i]
后來馬克思在現實斗爭中,將"人類福利"具體化為工人階級和一切被壓迫的勞動階級的解放。但是如果馬克思在青年時代確立的價值取向是為個人謀私利,而不是為全人類謀福利,那么顯然馬克思絕不可能在后來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創始者。而實事求是的認識原則,則是馬克思走上社會后,在為《萊茵報》和《德法年鑒》工作期間,一步步深入社會實際生活,以實際檢驗著他先已接受的黑格爾唯心主義辯證法哲學,轉向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過程中開始形成的。隨著馬克思對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研究,特別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研究,他看到了實踐在人類發展史上的重要作用,由此又進一步了解了實踐對于人的認識的重要作用,了解了實踐是理解黑格爾辯證的否定的契機,是揚棄思辯哲學的武器。這樣馬克思繼承了費爾巴哈又超越了費爾巴哈;吸取了黑格爾又揚棄了黑格爾。正是馬克思主義這三條最基本原則,給馬克思主義的形成提供了理論的內在動力。運用實事求是的原則和方法對客觀事實進行研究,對自然科學的最新成果進行整理,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唯物辯證法,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最一般規律;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實事求是的研究,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從而實現了哲學史上最偉大的變革。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特別是它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規律的概括,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對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現實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的結果。同時它的結論也代表了大多數人的利益。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和基本結論,則更充分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認識原則與價值原則的有機統一。歷史的主要創造者,是創造人類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勞動人民,他們也本應是歷史發展成果的享有者和主人。實踐既是獲得真理,實現人的價值追求的前提,又是人們掌握真理,進行價值判斷的目的。而人們獲得真理,對"善"的追求,又是人們使實踐更有效,更具有為人的性質的保證。
馬克思主義的這三條最基本原則,反映的是人類社會最大時空范圍內存在與發展的最一般規律。這些規律是一直客觀地存在于人類現實社會生活之中的,但是只有到了19世紀,只有當無產階級作為歷史發展前途的代表,自覺地以自為階級的姿態走上歷史舞臺的時候,人類才具備了發現它們,概括它們和自覺地運用它們的條件。馬克思主義就成了明確提出和自覺運用這一人類思想發展高峰才能達到的認識的代表。馬克思主義最基本原則的生命力很可能是與人類共終始的。而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將這些最基本原則運用于更為具體的層次,則形成了一系列的處于不同層次的次基本原則,象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則、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無產階級解放的戰略原則、策略原則等等。這些次基本原則的適用范圍有的可能是幾個社會形態,有的也可能只是一個社會形態,有的甚至可能只是一個社會形態中的某個具體階段。與這些不同適用范圍的次基本原則相一致,馬克思主義又形成了一系列的個別結論。個別結論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原則于具體實際而得出的認識。
馬克思主義這三條基本原則,使馬克思主義具備了自我發展、自我超越的機制,馬克思主義內在生命力也就在于此。生命力的表現一是發展自己,一是保持自己的特有性質。不能發展,則必定會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死亡;而不能保持自己的特有性質,在發展過程中變異為其他思想,雖然與死亡不同,但是發展的結果已經不是自己。因為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原則是實事求是,因此,當實事變化了的時候,馬克思主義也要根據新的歷史條件,新的歷史問題形成新的答案。而在馬克思主義自我超越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的最基本原則是不能超越的。如果這些最基本原則被超越了,那么超越的結果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性否定。這樣一來,可能會形成新的理論,但這新的理論卻絕對不是馬克思主義的了。
馬克思主義的三條最基本原則之間的關系是有機統一的,相互規定的。為大多數人謀利益,規定著馬克思主義改造世界的實踐的方向,決定著馬克思主義對各種社會改造方案是肯定或是否定,是取還是舍。而要實現這一價值目標,就必須實事求是,必須將其付諸于改變世界的實踐。實事求是的原則決定了馬克思主義提出的一切主張都應當反映客觀規律,而不是不著邊際的空想。要真正做到實事求是,就必須投身于人民群眾的實踐。而實踐既是實事求是的重要環節,也是實現人民利益的手段。沒有實踐,既不可能得出符合客觀規律的認識,也不可能檢驗這些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更不可能把為大多數人謀利益的價值取向變為現實。
那么馬克思主義是如何發展的呢?總的來說,當然是"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ii]
而從馬克思主義發展的理論機制來看,則表現為如何在無產階級階級改造世界的實踐中處理好馬克思主義最基本原則與次基本原則的關系。這三條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馬克思主義,但是一些以這些最基本原則為指導,在具體的歷史條件下概括出來的次基本原則,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隨著人們認識領域的擴大和認識能力的提高,是可以作出適當的修正和發展的。馬克思主義的自我超越,就是在堅持最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在次基本原則和個別結論上的發展、糾正、與創新。這里有三種情況。一是將馬克思主義的這三條最基本原則運用于新的歷史條件和歷史任務,得出新的次基本原則和個別結論。比如,鄧小平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馬克思的時代,只能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因為當時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對于人類生產影響的程度還不足以使人看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二是,根據新的歷史經驗進一步完善過去已有的次基本原則與個別結論。比如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對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的新的概括。指出,"誠然,生產力、實踐、經濟基礎,一般地表現為主要的決定的作用,誰不承認這一點,誰就不是唯物論者。然而,生產關系、理論、上層建筑這些方面,在一定條件之下,又轉過來表現其為主要的決定的作用,這也是必須承認的。當著不變更生產關系,生產力就不能發展的時候,生產關系的變更就起了主要的決定的作用。"[iii]這樣的話馬克思沒有講過,列寧沒有講過,其他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也沒有講過。但是根據中國革命實踐的特殊經驗作出這這樣的概括,以這一概括為基礎,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過程中極大地發揮了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使中國革命戰勝了重重困難取得了勝利。實踐證明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三是運用馬克思主義那些仍具有真理價值的次基本原則,解決特殊的具體歷史條件下的具體問題,修正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已經不適宜的具體結論,提出一些新的具體結論。如列寧關于社會主義革命可以在一國首先取得勝利的結論,又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斗爭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的結論。
在實踐中真正發展馬克思主義實際上是很難的。最難的莫過于,馬克思主義要求一定要對新的的歷史條件和歷史任務作出具體分析,創造性地提出新的概括,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最基本原則的前提下,不斷地把馬克思主義推向新的水平。面對這樣的理論任務,有些次基本原則可能過時了,需要拋棄;有些次基本原則不夠用了,需要發展和充實;但是有些次基本原則還有其存在的歷史必然性,還是對客觀對象的本質規律的概括,對于實踐還有指導意義。如何辨別這樣的不同的情況,并作出相應的回答,對于任何民族,任何時代的馬克思主義者都是一個全新的任務。當次基本原則過時了或不夠用了的時候,如果仍然堅持用原有的次基本原則指導實踐,就至少會犯教條主義的錯誤。但是如果當次基本原則仍然有真理性時就拋棄了它,而以與這樣的次基本原則不同的原則去代替,這時所背離的就不僅是這些具有真理性的次基本原則,而且實際上也就不自覺地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三條最基本原則。對于那些一心想堅持、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來說,如果他們不自覺地犯了這樣的錯誤,那就是馬克思主義史上的悲劇。這樣的悲劇不是沒有發生過。晚年的理論失誤,就表現為他在仍然很明確很自覺地堅持著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原則、價值原則和理論目的的同時,過分夸大了生產關系對于生產力、上層建筑對于經濟基礎的反作用,違背了馬克思主義在這些問題上的那些次基本原則。由于他在指導思想上離開了馬克思主義的那些仍有真理性的次基本原則,而他自己卻把這些對馬克思主義的背離當作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因此當他以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去推行他的理論時,就釀成了巨大的歷史悲劇。
鄧小平在之后,在戰略方向上改變了為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制定的戰略,糾正了在那些次基本原則問題上的失誤。但是他與一樣,對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三條最基本原則是非常自覺的。也正因為他真正地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最基本原則,因此他才能在實踐中和理論上以新鮮內容豐富馬克思主義。
今年,全世界不少地方都在紀念《共產黨宣言》發表150周年。這部代表著馬克思主義形成并公開問世的不朽著作,在150年間一直展示著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的生命力。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來源于它對人類存在與發展的最一般規律作出的正確的概括。雖然馬克思恩格斯對這些最一般規律的闡述總是與具體的歷史條件、歷史任務結合在一起的,但是反映這些最一般規律的馬克思主義的最基本原則,卻總是能在人類發展的新的階段,新的問題面前,為代表人類進步要求的歷史主體提供最一般的也是最深刻的思想武器。中國共產黨人經常講的堅持與繼承馬克思主義,就是要在生生不息的人類進步實踐中,堅持和繼承馬克思主義的最基本原則和仍然有生命力的次基本原則;而他們所說的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與創新就是根據新的歷史條件和歷史任務,補充不夠用的次基本原則、拋棄已經過時了的次基本原則、提出新的符合馬克思主義最基本原則的次基本原則。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就在于此。
馬克思主義的最基本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研究中的一個最具基本的理論問題,也是在實踐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根本的現實問題。
~~~~~~~~~~~~~
[1]馬克思:《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頁。
[1]:《實踐論》,《選集》第296頁。
[1]:《矛盾論》,《選集》第326頁。
[i]馬克思:《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頁。
[ii]:《實踐論》,《選集》第296頁。
[iii]:《矛盾論》,《選集》第326頁。
- 上一篇:經貿局落實科學發展觀工作總結
- 下一篇:媒體民生問題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