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馬克思主義理論
時間:2022-03-13 02:39:00
導語:分析馬克思主義理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前言
分析的馬克思主義興起與70年代,起始于1978年出版的G.A.科亨的《卡爾•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一個辯護》一書。在80年代形成一種學術思潮,影響至今。嚴格的說,“分析的馬克思主義”不是一個學派或者流派,因為它沒有通常能夠成為學派的基本的立論特征,比如,相互認可的基本特征,原理,主要觀點等,它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松散的互相討論、學者之間的觀點并不是互相認同,那為什么稱之為一個學派呢?原因有兩個,以使他們的研究方法都有英美分析哲學的底子,采取的用分析的方法重新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經典原著,分析哲學20世紀起源于英國,1905年羅素《論指標》,其產生是自然科學升入發展,數理邏輯影響空前的催化下形成的一種哲學思潮,強調分析方法的重要性,分解分析法,就是把整體分解為各個部分或組成要素,形式分析法,分析科學預言,命題,推理形式結構,意義分析法,分析詞語,命題的意義,特別是分析元邏輯,元科學語言的意義。與馬克思主義的結合,有利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確化,清晰,嚴密。其二他們聲稱以馬克思主義為研究對象,追求的是重構一種既是科學的又是革命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的意義是指,符合20世紀的哲學標準,機構嚴謹,話語明確,革命的意義是說,一種有關解放的理論。分析的馬克思主義者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一些注重理論的詮釋和概念化,拒絕或批判各種形式的方法論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微觀基礎,一些強調以理性選擇為方法論原則探討理論的微觀基礎,既反對整體主義也對基礎注意持某種否定態度,而且從實踐和理論角度來看,分析的馬克思主義決不是一套和信心年集中在一起的緊湊實體,不存在一種分析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也不存在一種分析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方式,分析的馬克思只是將不同的觀點和研究路徑結合到了一起。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其研究對象可分為三部分,一部分是方法論問題,二是經驗理論部門,主要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經濟分析,三是規范理論部分,主要是對異化,剝削等倫理問題的分析。
分析的馬克思主義的最早代表人物是柯亨,埃爾斯特,羅默等。分析的馬克思主義者各自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柯亨在歷史唯物主義解釋中取得了影響,羅默是最具創造性和獨創性的人物,他的關于資本主義和積極剝削的博弈理影響很大,埃爾斯特的研究成果總體上對馬克思的否定多于重構,他對方法論的研究影響頗大,賴特將它的階級理論與在幾個國家進行的經驗調研結合起來,提供了一種對實際現存于資本主義中的階級和剝削模式的剖析,他還發起并參與了名為“真正的烏托邦”的對社會主義建設前景的研究,范帕里斯將環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他的基本收入理論影響廣泛,布倫納對不同的前資本主義歐洲經濟中階級結構的變動提供了一種歷史的說明,重新開展了關于從封建主義相資本主義過渡的特征的爭論,鮑爾斯以有關不完善的勞動契約的思想,考察了工廠中階級斗爭的必然性。巴洛漢研究了第三世界的半封建關系和新生的資本主義,他還與羅默一起研究了有關市場社會主義設計的問題。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最近的,金里卡也對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做出了自己的經典評價。通過一個體系在考察分析馬克思主義的有關剝削和異化理論,對強制性的轉移剩余價值就是剝削這一個觀點的堅持,事實上,這是一種對自我所有權的自由至上主義的關注,金里卡對正義、平等這些倫理與哲學概念也作出了重新解構與詮釋,用自己特有的方法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可以說對政治哲學發生了重要影響。在這里尤其是有關對剝削和異化的分析,對這些規范理論的倫理性分析,確實需要我們認真地把握。
二、對剝削理論地分析
1、經典克思主義者的觀點
馬克思的剝削理論是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進行展開的。馬克思從商品一因素到生產商品勞動的二重性。再到只有勞動力創造價值和剩余價值,建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而馬克思的剝削理論又是基于其勞動價值理論之上的,即剝削也就是對被剝削者在剩余勞動時間里所創造的剩余價值的一種剝奪。剝削特指資本家從工人的勞動中榨取的價值(以產品的形式),超過了對工人勞動力的報酬(以工資的形式)。資本家就是工人的剝削者,資本家只是在能夠榨取公認的“剩余價值”的前提下才會雇用工人,因此,這種通過剝削把剩余價值從工人轉向資本家的做法存在于所有的勞資關系中,勞資關系本質上是一種剝削關系。馬克思對剝削的概念采取了這種技術性的定義。并且馬克思主義者都把對剩余價值的榨取當作不正以的證據,事實上,當作不正義的范例。馬克思主義的剝削觀是否還有道德意義,例如,是否涉及著對他人的不公平利用,技術意義上的剝削是一種不正義,對此的傳統論正是這樣的。
a只有勞動才創造價值
b資本家獲得了產品的一部分價值
c勞動者所獲得的價值少于他所創造的價值
d資本家獲得了勞動者所創造的價值的一部分
e勞動者被資本家剝削
馬克思通過勞動價值論對剝削下的技術性定義,并且左證了這是一種不正義的范例。隨著時代的變化,也遭來了廣泛的質疑。
2、當代分析馬克思主義對剝削理論的質疑與重構
當代分析馬克思主義對剝削理論的質疑與重構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首先,是對勞動價值論的質疑,按照勞動價值論,產品的價值由生產該產品所需的勞動量來決定,但如柯亨所指出的那樣,勞動價值論事實上正好與a相反,因為,按照勞動價值論的說法,產品的價值由當下所需的生產這種產品的勞動量所決定,而不由再生中實際投入的勞動量所決定,如果技術革新使得當下生產某種產品只需要過去一般的勞動量,勞動價值論就說,對于已經在過去生產出來的產品而言,即使投入其中的勞動量沒有什么變化,該產品的價值也只有以前的一半,如果勞動價值論是正確的話,工人實際投入的勞動就不是價值的決定因素。重要的不是工人創造了價值,而是他們創造了具有價值的東西,使得剝削的指控得以成立的,不是資本家占有了工人生產的一部分價值,而是占有了工人生產的東西所具有的價值的一部分,創造具有價值的產品不同于創造那些產品的價值,而前者才真正構成了對剝削的指控,就算不是工人創造了產品的價值。因此,恰當的論證是這樣的:
aa只有勞動這才是創造產品的人,而產品才具有價值
bb資本家獲得了產品的一部分價值
cc勞動者所獲得的價值要少于他所創造的產品具有的價值
dd資本家獲得了勞動者所創造的產品的價值的一部分
ee勞動者被資本家所剝削
當然這種論證還是不能解決關于正義的問題,因為存在著主動將自己的勞動力貢獻出來的問題,后來將這種剝削關系加上了強迫這一限制性條件,工人為資本家工作必須是強迫的結果,對剩余價值的強迫轉移是一種剝削。但是這種限定也出現了問題,他把嚴格意義上講并非出自強迫的勞資關系排除到了剝削范圍之外,同時剩余價值的強迫轉移在很多情況下也可能是正當的。最重要的是,按照這種強迫的觀點,保護兒童和婦女的強制性征稅也是一種剝削。剝削理論產生了不可逾越的問題。這引起了第二次的修正。是不是剝削取決于對剩余價值的具體處理是否符合更大的分配正義的模式,存在著使剝削成為不正義的更深的不正義,對生產資料的不平等占有。
第二、對剩余價值強迫轉移的修正,正如羅默后來對剝削的定義,不是基于剩余價值的轉移,而是基于對生產資料的不平等擁有,按照他的觀點,某人是否遭到了剝削,取決于在一種假像的分配平等條件下他的境遇是否會更好,那種假像的條件意味著,某人可以帶走自己的勞動力和人均擁有的外部資源而推出現行的分配條件,如果我們把不同的經濟群體當作由現行財產關系確定規則的游戲的參與者。那么,某個群體一旦滿足了下述條件就被視為遭到了剝削,如果該群體的成員帶著人均擁有的外部資源推出了這個游戲并開始自己的游戲之后其處境反而更好,按照羅默的看法,如果退出資本主義的游戲,在崗工人和下崗工人的處境都會變得更好。因此遭到了剝削。剝削是資本主義制度下分配不正義的最常見的結果,在這里就直接解決了強迫與正義的問題,這樣的解釋允許我們處理勞資關系之外的分配不正義,這些都源于對資源的不公平占有。但是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
3、金里卡的質疑與意見
首先羅默論文網擴大了剝削的范圍,并使之覆蓋所有形式的分配不平等,我們需要基礎性的原則去證明人們對自身和外部資源擁有的權利和資格,只有從在先的和更寬泛的關于不平等分配的原則,才能推導出剝削的觀點,金指出剝削不過是分配不正以的諸多形式中的一種;金對羅默混淆了平等與剝削也提出了批評,如果不平等需要某種更深入的平等原則加以裁決,這就是要使擁有資源的途徑化的倫理命令,剝削在平等理論中就不再占有道德關注的中心地位;關于私有財產的不平等占有,金里卡認為并不一定導致剝削,如果能夠在羅爾斯“持有財產的民主”得那樣制度中產生,如果人們能夠意識到選擇的后果,如果人們的不同偏好是在正義的條件下形成的,事實上也是這樣的,相反,對生產資料的社會化也許會引起剝削,使資源平等也許不會產生剝削,而使資源社會化也許會產生剝削,這取決于人們的偏好和境遇;最重要的是,金里卡通過一種整體的有關對正義地分析,表達了與羅爾斯等自由主義的平等主義的正義觀相一致的部分,而不是僅僅簡單的一種擺設。
三、對異化理論的分析
1、經典克思主義者的觀點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不僅僅是對剝削的關注,而且訴求這對異化的完善論式的關注,這種完善論的觀點不僅強調,私有財產的問題在于存在剝削,而且因為剝削的受益者遭到了異化而無法發展他們作為人的本質能力。馬克思對異化理論的分析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第一,勞動產品的異化,即勞動生產出來勞動產品成為奴役和統治勞動者的異己力量。“勞動者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產品的力量和數量越大,他就越貧窮?!?《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第44頁)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表現為勞動者的非現實化,對象化表現為對象的喪失和為對象所奴役,占有表現為異化、外化。于是勞動者在勞動中的力量越多,他親手創造的與自身相對立的異己的對象世界的力量便越強大,他本身、他的內部世界便越貧乏,歸他所有的東西便越少。第二,勞動活動的異化,即勞動者的勞動成為一種被迫的強制勞動“‘對勞動者來說,勞動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是不屬于他的本質的東西,因此,勞動者在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肉體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到損傷,精神受到摧殘。”(《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第45頁)第三,人的本質的異化,即把作為人的本質的自由自覺改造世界的活動“變成與人異類的本質,變成他的個人生存的手段”(《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第51頁)。人是類存在物,這不僅是說人無論在實踐上還是在理論上都把類作為自己的對象,而且是說人把自己也當作活生生的類,當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對待這種自由的存在物同自然也是和諧統一的。異化勞動從人那里把自然異化出去。第四,人與人的異化,即勞動產品為他人所占有。馬克思指出,外在于人并奴役人的勞動和勞動產品所歸屬的那個異己存在物只能是人本身。通過異化勞動,“人不僅生產出自己同作為異己的、與之相對的力量的生產對象和生產行為的關系.而目_也生產出其它人同他的生廣“和他的產品的關系,以及他本身同這些其它人的關系”(《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第51頁)。
2、當代分析馬克思主義對剝削理論的質疑與重構
雖然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為禁止私有財產提供了很好的辯護。但是勞動的異化與否卻并非唯一的價值準繩。如果我愿意通過異化勞動而獲得閑暇。同時有些人對消費價值的關注,使得他們寧愿去獲得異化勞動,而非異化勞動也不是天賜餡餅,需要動用資源去獲得。同時非異化勞動也是對友誼是一種威脅,這種對生產的關注,卻是忽視了友誼和消費的價值。它并不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利益。同時,自由合作的生產,才能使我們成為認這個觀點并不能成立,人們會賦予勞動的不同的價值,只要提供一種機會平等的條件和財產的公平劃分,異化勞動可以提高人們的生活福祉,完善論并不完全是正確的。
另外一些分析馬克思主義者則作了另外一種角度的修正,他們并沒有就如何分配資源給與完善論的啟示,他們預見說,人們將會珍視非異化勞動到這樣一種程度,以至于他們絕不同意用閑暇時間或家庭生活的增加來對異化進行彌補。
3、金里卡的質疑與意見
對于這種預見,金里卡認為,通過禁止非異化勞動而干涉人們的選擇是沒有道理的,對有意思的工作進行分配也是沒有道理的,因為每個人的偏好并不一樣,不應該不恰當的把某些個人的偏好放到特殊的地位,而是對個體帶入市場交換的資源進行修正性分配。個體在擁有平等資源份額的情況下,自由的決定什么是愿意從事的有價值的事情,這會引起一系列關于公平分配的問題,馬克思主義者必須要嘗試著給出自己獨特的答案。
四、結論
正如前文所述,金里卡的這種分析是特有的,他并不是簡單的羅列和擺設觀點,而是通過一個體系在考察分析馬克思主義的有關剝削和異化理論,對強制性的轉移剩余價值就是剝削這一個觀點的堅持,事實上,這是一種對自我所有權的自由至上主義的關注,馬克思主義者聲稱資本家從工人那里盜取了勞動時間,但你只可能套取恰當地屬于他人的東西,因此,馬克思主義批判資本主義為非正義,就意味著,工人是自己勞動時間的切當所有者,只有工人自己,而不是其它人,才有權利決定如何運用自己的勞動時間,因此,馬克思主義的立論,資本家剝削了工人,就依靠這樣一個命題,]人們是自己能力的正當所有者,如果像馬克思主義者那樣,你把最一般意義上的對勞動時間的占有當作不正義的范例,那么,你就無法避免對象自我所有權這樣的內容予以肯定。如果這個是成立的,那么當代分析的馬克思主義與左派自由主義的政治哲學之間的界限確實是很模糊的,馬克思主義者必須給出有關正義的獨特解釋。在正義這個整體的框架下,確實暴露了某些不足,對異化理論的分析最后也回歸與關于公平分配的問題。從某種程度上,金里卡給分析馬克思主義指明了未來的方向。這對我們無論是從現實,還是理論上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但是也正是這種有取向的分析,也造成了金里卡的某些狹隘性,忽視了經典馬克思主義關于剝削和異化理論對資本主義的本質批判性,也忽視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分析方法,對細節的關注,更重于對馬克思原來意義上剝削和異化理論說要表明的問題。
- 上一篇:淺論馬克思思想科學性價值
- 下一篇:組織機構代碼登記管理制度
精品范文
10分析化學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