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理論創新探源探討論文

時間:2022-09-26 09:59:00

導語:鄧小平理論創新探源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鄧小平理論創新探源探討論文

論文關鍵詞:鄧小平理論創新主客觀條件表現

論文摘要: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創立者是鄧小平”。鄧小平理論在本質上是創新性的、開拓性的。開拓創新自始至終體現在其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之中。鄧小平理論創新,既源于當代中國的客觀實際和實踐,又源于鄧小平同志個人的理論素養和堅定的黨性以及對人民無私奉獻的情懷。

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家不可缺少的政治素質,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活力的源泉所在,亦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取得勝利的理論保證。本文試就試鄧小平創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重大理論創新的條件及其表現作一探討

鄧小平理論被稱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第二次飛躍,根本的一條就在于鄧小平同志按照“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原則,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結合起來,以開拓的眼光和務實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思想,而不是教條式地和圖解式地用馬克思主義原理來解釋或解決當代中國的實際問題。敢于這樣去做,本身便需要一種巨大的勇氣和膽識,當然也離不開個人具有的很高的政治理論素養。我們認為促使鄧小平在理論上創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綜合體,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重要方面:

第一、曲折的斗爭歷程和豐富的建設實踐經驗是鄧小平理論創新的實踐來源。鄧小平同志從事革命和建設生涯長達近80年,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為其奠定了十分豐富的實踐基礎,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同志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直接領導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更是獲得了十分寶貴治國安邦的經驗。概而言之,鄧小平的理論創新精神與非凡的政治生涯緊緊相連、息息相關。

第二、淵博的知識,精深的理論素養,是鄧小平理論創新的內在因素。鄧小平作為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精通馬克思主義理論。善于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解決和處理我國革命和建設中的實際問題。其中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精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使他在開拓新道路的過程中,“既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既借鑒世界經驗又不照搬別國模式,總是從中國的現實和當代世界發展的特點出發去總結新經驗,創造新辦法,”給他的非凡的理論勇氣帶來了豐厚的理論底蘊和創新的方法鑰匙。

第三,堅定的黨性和對人民無私奉獻的情懷,是鄧小平理論創新的根本動力。鄧小平把畢生的精力都交付給了黨和人民的事業,他有勇于為共產主義真理而斗爭的獻身精神。鄧小平對社會主義道路是堅定不移的:“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求中國,才能發展中國,這是中國人民從‘五·四運動’至現在六十多年來的切身體驗中得出的不可動搖的結論。”正因為如此,他“目光遠大、胸襟開闊、無私無畏、不屈不撓、不顧個人安危、不計榮辱進退,總是以大局為重,從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著眼來觀察和處理各種重大問題。”所以他既能堅持和維護馬列主義、思想的正確立場,又能大膽地揚棄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某些過時或不合時代具體環境的結論,而代之以符合實踐需要的新原理、新方法和新結論,體現了偉大的政治膽略和理論勇氣。

第四,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和世界發展潮流是鄧小平產生理論創新的社會條件。時代呼喚并造就偉人的理論創新,社會客觀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意識的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需要給鄧小平向理論創新提供了客觀條件。而且處在中國歷史新的轉折時期,處在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主流的新時代,鄧小平又能敏銳地把握時展的脈搏和契機,“用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的眼界觀察世界,對當今時代特征和總體國際形勢,對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成敗,發展中國家謀求發展的得失,發達國家發展的態勢和矛盾,進行正確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學判斷”,使他的理論必然成為時代精神的體現。所以這種承前啟后、繼往開來關鍵時代使他的理論具有巨大的創造力和開拓精神,成為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最新成果。

黨的十六大把鄧小平理論作為我黨的指導思想并寫進黨章,而且提出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創立者是鄧小平”,是鄧小平“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這正是因為鄧小平理論是反映客觀規律的科學理論,其在本質上是開拓性的,是創新性的。開拓創新自始至終體現在其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之中。

(一)鄧小平的理論創新的重要表現之一是堅持黨性原則,敢于同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思想作堅決的斗爭,捍衛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鄧小平就同黨內在各個階段出現過的“左”或左傾路線作無所畏懼的斗爭,捍衛了馬克思主義的神圣與科學。特別是土地革命時期,他大力擁護的正確路線,與當時所謂“正統”觀念相違背,被指責為“富農路線”并被撤職,政治生涯中嚴重受挫。但他立場堅定、是非分明、不折不撓地同“左”傾錯誤理論作斗爭,體現了頑強的斗志和驚人的理論勇氣,并為我黨恢復和確立正確路線的領導地位作出重要貢獻。

“”期間,鄧小平受到錯誤批判和斗爭,被剝奪一切職務,再一次被“打倒”,但他從理論和實踐上都一直沒有停止同極“左”的思潮無情斗爭。1975年他復出后,提出全面整頓的思想和措施,強調要“敢字當前,橫下一條心”對“”以來所造成的混亂局面大刀闊斧地進行整頓。他號召人們大膽地起來抵制“左”的思想,鼓勵人們消除頭腦中的“仙”字,要求干部和黨員“要有一點精神,不要怕挨批判,不要怕犯錯誤”。他還提出:“只敢抓革命,不敢抓生產……這是大錯特錯的。”鄧小平主張抓生產實現四化的思想是對“”理論的“背叛”,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體現了驚人的膽略、不屈的斗志和偉大的理論勇氣。雖然這導致了他的第三次下臺。但“整頓的業績和整頓中表現出來的風骨,贏得了黨心、軍心、民心,為粉碎‘’準備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開拓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道路中,黨內外有部分受極“左”思潮毒害至深者,攻擊黨的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用極“左”觀念來曲解四項基本原則;另一方面一些主張搞資產階段自由化者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和成就進行全面否定散布反對四項基本原則的謬論。這兩股“黑流”皆要否定四項基本原則,干擾黨的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貫徹執行。特別是后者在八十年代末發展到頂峰,使我黨又面臨著重大的歷史考驗。在這種情勢下,鄧小平旗幟鮮明地提出:“我們要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在思想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他要求全黨全國人民“決不允許在這個根本立場上有絲毫動搖。如果動搖了這四項基本原則中的任何一項,那就動搖了社會主義事業。”正是由于鄧小平有堅定清醒的立場,敢于堅持理論創新,才使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有了立國之本的保障,才使“我們經受住了嚴峻考驗,我們的事業繼續沿著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的道路蓬勃發展。”

(二)鄧小平的理論創新的另一個重要表現是既敢于沖破教條主義和個人迷信的束縛,又堅持和維護馬列主義、思想的科學體系。

十年內亂結束后,如何正確對待同志晚年錯誤和思想的問題,成為決定中國社會主.義事業何去何從的關鍵。而當時,黨內有些人提出“兩個凡是”,企圖繼續執行“”的極“左”路線,使撥亂反正工作及其他各方面工作的整頓與恢復受到禁錮。對待這個問題,鄧小平以他的遠見卓識、豐富的政治經驗和非凡的理論勇氣,在千頭萬緒中抓住決定性環節,從端正思想路線人手進行撥亂反正。一方面他強調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反對“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支持開展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但一另方面,他在領導我們黨總結建國以來的歷史經驗,及時提出要完整地準確地理解思想。他一再強調,“兩個凡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堅持“兩個凡是”必然亡黨亡國。同時,他又科學地指出:思想是一個思想體系,“我們要完整地準確地理解和掌握思想的科學原理,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以發展。”這樣使我黨既沖破了教條主義迷信的束縛,又維護了的歷史地位和思想的科學真理,使我黨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為我國從此走向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鋪平了思想軌道。公務員之家

(三)鄧小平的理論創新的最重要、也是突出的表現方面則是他不拘泥于經典,而是從實際出發提出新的論斷和理論,并在實踐中形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

辯證唯物主義要求人們既要堅持真理又要發展真理,二者相互促進,皆不可偏廢。在鄧小平創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中便非常鮮明地體現出了這一基本的原則。其中,鄧小平對計劃和市場與社會制度關系上的理論闡述,對社會主義本質所作出的新概括,對“用資”、“允資”方面的理論貢獻,就是最突出的表現。

按照經典作家們的設想,社會主義是在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得以實現的,因而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單一的國家計劃經濟體制是建立在高度發達的生產力水平之上的。而現實的中國并不具備這一條件,特別是70年年代末以后,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展,遇到了認為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計劃經濟才是社會上義的傳統觀念的障礙,這就要求從實際出發重新認識這一理論。鄧小平率領全黨勇敢地迎接現實理論的挑戰。早在1979年,他就指出:“社會主義為什么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經過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十三大等幾個重要認識階段的發展,終于由鄧小平在1992年初作出了“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等科學結論。這從理論上深刻地回答了長期困撓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成功地解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中的方向和道路問題,并為黨的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奠定至關重要的理論基礎,而且對黨的十五大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指導意義。

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全黨,更是鄧小平一直探求和反復思考的首要的基本問題。80年代中期他在會見外賓時,多次提出:“我們總結了幾十年搞社會主義的經驗。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沒有完全搞清楚。”在此之前,中國還沒有任何一個領導人敢于公開承認這個理論問題。有反思就有探索,有探索就有突破。鄧小平以徹底的唯物主義態度,正視現實,不斷探求,終于在視察南方時,對社會主義本質進行了結論性的概括:“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一論斷,使人們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有了嶄新的認識,這是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的最重大的理論成果之一,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的理淪拓展。

在改革開放中敢不敢試驗,敢不敢闖,社會主義建設步伐能否借助外力加快一些,遇到一種困惑,就是怕學習和利用了資本主義的某些經濟形式、手段和方法會被認為是走了資本主義道路,姓了“資”。為了撥開這個認識迷霧,鄧小平以極大的遠見卓識和理論勇氣,提出“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化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鄧小平這一思想最突出的體現是關于建立經濟特區和關于“一國兩制”統一祖國的理論和實踐。經濟特區是排除長期以來“左”的思想的束縛的產物,從創辦到發展過程中,始終都受到姓“社”姓“資”的困擾。鄧小平以無產階級政治家的理論膽略,果斷地排除來自“左”和右兩方面的思想障礙,提出,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特區姓‘社’不姓‘資’。”極大地鼓舞了特區建設者,使他們沖破了來自“左”或右的思想樊籬,沖破了前人未曾涉足的“盲區”和矛盾錯綜復雜的“難區”。特區十多年來的建設成就已有力地證明了鄧小平這一利用外力,特別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資金、技術、先進經營管理方式理論的正確性。而“一國兩制”構想在香港、澳門順利回歸及對臺灣的重大而有力影響也生動表明鄧小平這一允許資本主義在一社會主義國家內存在以促進祖國統一和現代化建設思想的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