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創新思想與鄧小平理論的跨世紀發展

時間:2022-04-17 04:46:00

導語:的創新思想與鄧小平理論的跨世紀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的創新思想與鄧小平理論的跨世紀發展

【關鍵詞】創新思想/鄧小平理論/跨世紀發展/理論支點

【正文】

鄧小平理論作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它的跨世紀發展是以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對它進行豐富和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同志率先垂范作出了舉世矚目的獨特貢獻。研究這一重要過程和獨特貢獻已經成為當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的重大課題。本文試對同志的創新思想與鄧小平理論跨世紀發展的內在聯系,作一點初步的探討。

一、創新意識,從根本上講是馬克思主義命題中應有和已有之義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曾從一個高度綜合的意義上將他們的事業和學說概括為:破壞舊世界,創造新世界。因此可以說,創新的根本詮釋和最高境界就是“創造新世界”。馬克思、恩格斯畢生都在進行創新思維,都在從事創新事業。他們對每一個具體領域的一切新創造、新發明都發自內心的欣喜,都給予高度評價。正如恩格斯所說:“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門理論學科中的每一個新發現,即使它的實際應用甚至還無法預見,都使馬克思感到衷心喜悅”(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5頁。)。他們創立的唯物史觀告訴我們,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講,創新都是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重要標志,是人類自身和社會歷史不斷發展變化,不斷由低級向高級、簡單到復雜、自發到自由的重要動力。人類自身和社會歷史發展的程度,既是創新的結果,又對創新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當然,創新不是為所欲為,而是人們對客觀規律的新認識和新把握,是對客觀事物的新發現,是人們不斷改造自身和客觀世界的新成果、新境界。他們的后繼者列寧和也是如此。列寧的創新思維把馬克思主義推進到列寧主義新階段,創立了嶄新的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的創新意識更是舉世聞名。他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創造性地應用到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創立了思想,創立了新中國,并在社會主義建設問題上不斷探索,勇于創新。盡管在各種探索中犯過錯誤,但是他的創新精神及其積極成果仍然為中國和世界歷史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從根本上講,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事業與新的實踐及歷史需要相結合并予以新發展就是最大的創新。同兩院院士的談話中對中外歷史上杰出青年的創新業績和創新思維的深情回顧和高度評價,深刻地表明,他的創新思想是同前輩導師的創新意識一脈相承的,他是在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馬克思主義的創新理論推進到一個新境界。

二、的創新思想,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的集中體現

作為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是一個充滿創新精神的偉人。他開啟的時代就是一個創新的時代,他的改革開放理論就是洋溢著創新精神的理論。他有生之年都在倡導解放思想,敢闖敢冒,“勇于創新,多作貢獻。”作為鄧小平理論和事業的直接繼承者和中華民族在新世紀全面振興的開創者和領導者,對馬克思主義創新精神更是情有獨鐘。他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創造性地提出鄧小平理論這個嶄新的科學概念,使黨的指導思想得到新發展。他以創新思維完成對鄧小平理論體系的科學表述和闡釋,明確指出,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而支持這一新結論的則是由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所開拓的馬克思主義“新境界”,揭示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新水平”,對國際形勢和時代特征的“新判斷”,以及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基本問題作出科學回答的“新體系”。他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系統闡發鄧小平理論體系的同時,明確指出,鄧小平理論是“需要從各方面進一步豐富發展的科學體系”,一定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于鄧小平理論的運用和發展;“堅持鄧小平理論,在實踐中繼續豐富和創造性發展鄧小平理論,這是黨中央領導集體和全黨同志的莊嚴歷史責任。”這就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真正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就是要在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豐富和發展鄧小平理論,就是要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不斷推進觀念和實踐的創新。這是的創新思想的根本前提,也是這一理論的主旨和總綱。

三、的創新思想,是新的時代精神的升華和結晶

任何時代的時代精神都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本質及其新要求、新趨勢和新特色的集中體現。馬克思主義無論是初創時期,還是在各個國家的不同發展階段都集中體現了所處時代的時代精神,離開了對時代精神的敏銳感悟、深刻思考和科學總結,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和無的之矢。鄧小平理論作為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正是以揭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的嶄新主題,確立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地位,贏得了人心,贏得了世界。作為新一代中國領導集體的核心,對于進入世紀之交的世界新要求有著敏銳的領悟和深刻的理解。他指出:“當今的時代是一個各種新事物、新知識、新經驗層出不窮的時代”,“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知識經濟已經初見端倪”,“知識不斷創新,高新技術迅速產業化”(注:《光明日報》,1998年6月2日。)。的確,世界格局和國際秩序已經開始新舊轉換,一揚空前的世界歷史大變革正迎著新世紀的曙光全面展開。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在經歷了第一個輝煌的十年后,已經進入攻堅和決戰的嶄新階段。在這樣的時代,中國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新機遇、新挑戰,迫切需要的是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煥發創新意識,已成為最強烈的呼喚。創新已經成為新的時代精神的本質和主流,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離開了創新,新會被新的時代、新的世紀所淘汰。中華民族歷來有創新的優良傳統和光輝成就。過去我們靠創新成就了五千年的文明偉業。在新的世紀、新的時代,我們有責任走在創新的前列。鄧小平理論要實現跨世紀發展,也必須從創新大潮中汲取新的生機和活力。因此,同志大聲疾呼,一定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偉大創新精神。”(注:《光明日報》,1998年6月2日。)

四、的創新思想為打贏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攻堅戰提供了銳利的思想武器

鄧小平理論的主旨和核心,就是揭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客觀規律,為經濟建設和全面改革提供理論指南。當代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是前無古人的宏圖偉業,每前進一步都需要創新精神。進入90年代,特別是十五大和九屆人大后,這一宏圖偉業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向前發展,許多領域已經進入了攻堅階段。大量更深層次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新挑戰同時涌現出來,這就更加需要創新精神。從總體上,首先須要以大無畏的精神,把人們從姓社姓資爭論的羈絆下解放出來,大膽創立嶄新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解放思想,在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方向、大框架下,使改革在一些重大方面取得“新突破”,在優化經濟結構、發展科學技術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等方面取得重大“新進展”,真正走出一條速度較快、效益較好的整體素質不斷提高的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新路子”。具體講來,就是要以創新精神,在所有制結構的改革上,圍繞著公有制與其他所有制形式的關系問題,擯棄“對立論”,終結“補充論”,盡快實現向“共同發展論”的飛躍,真正建立起“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圍繞著公有制的本質和實現形式問題,變陳腐的脫離實際的單一性、清一色認識為符合初級階段國情、充滿新意、生機和活力的多樣化“新模式”、“新思維”。在國有企業的改革上,要創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新方向;自覺堅持改革與改組、改造、加強管理的有機結合,抓大放小,實現戰略性改組;積極實行鼓勵兼并、規范破產、下崗分流、減員增效和再就業工程,形成企業競爭的“新機制”;積極推進各項配套改革,發現和培植經濟發展新增長點,適應改革和發展的新要求,開創改革和發展的“新局面”。在分配制度的改革上,要大膽開創按勞分配(為主)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新結構、新格局、妥善處理各種分配關系,建立國家財政平衡的“新體系”。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加快國民經濟市場化進程,健全宏觀調控體系方面有“新舉措”、“新力度”,取得“新成效”,等等。在經濟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全面開展攻堅戰和大決戰的新形勢下,無論從戰略上還是戰術上創新精神都居于首位,而且要以一貫之。的創新思想作為一種銳利的思想武器,已經發揮了巨大威力,而且必將產生更加輝煌的成果。整個世界都會看到,以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創新精神成功地解決關鍵時刻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難題,取得豐碩成果,并進一步為鄧小平理論的跨世紀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五、的創新思想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發展知識經濟,推進我國跨世紀騰飛的強大精神動力

提出和強調創新意識,重點無疑在發展科技和教育事業上,在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和知識經濟的發展上,對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重要論斷作了全面深化和發展。在十五報告中對科教興國戰略作了深刻精辟的闡發,并提出了若干新論斷。其根本點在于,要求人們站在當代科技發展的新水平,站在新的歷史高度,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戰略和模式進行新的反思、作出新的判斷和選擇,不僅把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擺在整個經濟發展的首位,而且要把科技進步和教育的振興,特別是把高科技發展作為全部經濟活動和社會進步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的決定性因素。要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加大科教投入,盡快實現科技發展產業化、市場化、多樣化,切實保護知識產權,走出產學研一體化的新路子。要努力創造條件,使科技產業能夠集中力量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關鍵問題,成為整個社會和經濟發展中占主導地位的龍頭產業和支柱行業;盡快提高科技在全社會各項事業中的含量和比重,以迎接知識經濟新時代的到來。這無論是對科技的發展還是對經濟社會的進步來說,都是同時具有實踐和觀念雙重意義的重大創新。其中最根本最關鍵的是科技的創新。同志為此發表了一系列精辟的論述和重要的指示。他指出:“知識經濟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識不斷創新,高新技術迅速產業化”。他還從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具體國情出發,強調“應當更加重視運用最新技術成果,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要“有重點有選擇地引進先進技術,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面對世界高科技的新發展和新挑戰,中國更需要加快發展和全面增強自身的科技創新能力,“如果自主創新能力跟不上去,一味靠技術引進,就永遠難以擺脫技術落后的局面。”而自主創新能力的獲得和增強,并且永葆生機和活力,又決不能靠一蹴而就的短期行為,既須要有迎頭趕上的沖勁和闖勁,更須要有長遠的眼光,作出正確的戰略部署。為此,同志指示成立以朱róng@①基總理為組長的國家科教領導小組作為堅強有力的組織保證,專門設立國家“知識創新工程”,“真正搞出我們自己的創新體系”。(注:《人民日報》,1998年6月10日。)回顧創新思想提出和發展的過程,可以看出,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結合部,既是創新理論的誕生地,又是其大有作為、業績輝煌的主戰場。科技創新,不僅對鄧小平開創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而且對鄧小平理論本身的跨世紀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力量。

六、的創新思想是站在世紀之交的歷史高度,對當代世界的最新科技成果和創新理論及其與中國復興的內在關系的高度綜合和科學概括,具有堅實的科學基礎和豐厚的實踐底蘊

同志對鄧小平創新意識的豐富和發展,是當代中國的創新理論,是對當代世界最新高科技和創新理論進行認真研究和科學闡發并不斷推動其跨世紀發展的必然產物,是當代自然科學、技術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及整個人類文明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加速整合、有機滲透并走向更高水平的綜合的寶貴結晶。

這里我們可以沿著兩大基本線索來認識和理解:

1.自然科學、技術科學與企業文明的直接融匯導致知識經濟和創新意識的發展

人類從重商主義社會進入工業社會后,經濟中心從“貿易”轉向“生產”;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演進時,經濟中心正從“生產”轉向“發現、發明和創新”。知識正在成為創新的核心,知識創新成為知識經濟發展的最主要的動力源泉。面臨這一歷史重大變遷及其帶來的挑戰,國家理念和政策架構必須具有很強的前瞻性和適應性。而全面準確地理解這一變革趨勢,把握當現、發明和創新等活動的實質和客觀規律,是形成新的國家發展政策框架的前提和基礎。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創新被認為是企業產生新的產品(服務)或生產工藝的過程。隨著知識在經濟活動中的重要性迅速增長,參與知識生產、傳播的機構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加,創新過程變得越來越復雜,人們對創新活動及過程的認識正在深入。知識經濟時代創新的核心已經從“技術”或“組織”、“制度”等拓展到了“知識”。“知識”不僅包括科學技術知識,還包括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商業運作中的經驗知識等等。知識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討論創新的重點,是新時代所有創新活動的共同實質。知識創新強調創新是依據未來的競爭要求,創造新思想并轉化為市場前景廣闊、具有發展潛力的商品,為未來持續增長奠定基礎。

2.自然科學、技術科學與人文和社會科學及整個人類文明之間的有機結合,使創新意識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層次和普遍意義上得到認同、推廣和運用

作為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和國際社會著名的政治家,同志對創新意識的倡導和推廣,決不會僅限于對科技、知識創新與企業文明之間內在關系的直接理解,而是必然以此為起點使科技和知識創新透過經濟基礎上升到整個上層建筑,成為整個社會包括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各個領域共享的社會財富。關于這個問題,我國的社會科學界正在進行普遍深入的科學研究,并取得初步的成果。這些成果告訴人們:

我國要大力發展面向“知識經濟”時代的人文社會科學,首先是基于對“知識經濟”的全面理解:即我們不單要關注“知識經濟”的高技術特征以及表達這類特征的指標系統,而且要研究它的高文化特征及其表現形態。隨著現代經濟、社會和文化的一體化發展,一向被視為“非經濟因素”的人文知識,與作為傳統經濟內容的技術、產品和產業之間,發生了全新的、本質性的互滲關系。不止如此,在知識產業的框架中,人文知識直接成為產生巨大經濟效益的資源。同時,還基于另一個考慮:我國的“國家創新體系”不僅要強調知識轉化為生產力這一戰略目標,還要重視知識(尤其是人文知識)轉化為制度創新能力這一戰略主題,實現以知識為基礎的制度創新。

毫無疑問,強調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對我們這個后發國家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立足于經濟、社會和文化協調發展的“整體論”觀點,我們才會清晰地認識到,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不僅表現為生產力落后,還表現在各種制度創新水平的能力落后。因此,我國“國家創新體系”更應當具有整體論的戰略眼光,以避免成為“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應急方案。它一方面應該重視知識(包括人文知識)向企業、市場的滲透,以提高社會生產力;另一方面也要強調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與社會制度創新過程的結合,以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轉型。概言之,發展“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必然要求“以知識為基礎的制度創新”為條件。歸根結底,“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應與“以知識為基礎的社會”協調發展。

總之,無論從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的角度,還是從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角度,抑或從諸科學之間相互聯姻、結盟的綜合高度上看,的創新思想都具有博大精深的內涵和寬廣的外沿,具有集中體現社會歷史大變革大發展客觀需要的深厚的科學底蘊。以此為推動,鄧小平理論在其跨世紀發展中又進一步增強了自身的科學性和綜合性。

七、的創新思想是培養跨世紀高素質人才的指針和靈魂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這是創新思想的最高概括和科學抽象。民族的進步和國家的興旺從根本上講靠的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和集體奮斗,靠的是正確的理論的指導,靠的是黨政各級組織的堅強有力。而把這三條結合、統一起來,“干部是一個重要的決定因素”。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科技創新,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關鍵在人才,必須有一批又一批優秀年輕人才脫穎而出”,“大量培養年輕的科學家和工程師”。而人才的培養,不管是領導人才,還是科技人才,或是其他領域的優秀人才,面對知識經濟的新世紀的到來,靠的是什么呢?當然標準、條件和保證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作為靈魂的東西,則是創新意識。同志提出的“三講”和“三個代表”的重要論述正是為跨世紀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根本要求和標準。其實,這些重要論述本身也是創新思維的體現和結晶。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任何一個時代的統治思想始終都不過是統治階級的思想。”(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0頁。)遵循這一邏輯,從一定意義上也可以這樣認為:民族的靈魂,說到底仍是階級的靈魂,就是對民族和國家的興旺發達起關鍵作用的領導階級的靈魂。無產階級的靈魂就創新。從全局意義上講,沒有創新意識,就沒有以革命和由革命向建設轉變、探索為內容的思想;沒有創新意識,就沒有以改革和以改革發展為主線的鄧小平理論;沒有創新意識,就沒有和以他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對上述二者的高度綜合,特別是對鄧小平理論的堅持、運用、豐富和發展,就不會形成以科學促振興的理論新貢獻和新特色。各行各業,各個方面的人才,只有具備了創新意識,才有可能在科學理論指導下,“不斷地研究新情況,認識新事物,揭示新規律”,創出新業績。新的時代需要有嶄新的高素質的人才。高素質的要求當然也是多方面的。但是,在即將到來的新世紀,在以知識創新為基本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高度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無疑是鑒別高素質人才的最重要最富有時代特色的標志。正因為如此,的創新思想才成為黨培養新一代干部隊伍和英才群體的重要指針,成為中華民族跨世紀的人才工程建設的靈魂。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钅加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