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的思想
時間:2022-04-17 01:35:00
導語:鄧小平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的思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政治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為什么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如何進行政治體制的改革?為了答復這個問題,我們必須首先弄清楚中國政治制度的基本狀況,并對它作出切合實際的估量。
中國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一般被稱作人民民主制度。就國體(即各階級在國家政權中的地位)來說,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就政體(即政權的組織形式)來說,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就政黨制度來說,是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就國家結構形式來說,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以及在這種單一制國家中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種制度,是歷史形成的,是廣大人民在長期的政治實踐中進行選擇的結果。
現代中國曾經面臨著三種可供選擇的建國方案,即:先由北洋軍閥后由國民黨統治集團主張的堅持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反革命軍事專政,使中國繼續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道路;由某些中間黨派的領袖人物和中間人士主張的建立一個名副其實的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中國走上自由、獨立地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由共產黨提出的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即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使中國走上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這三種方案在中國人民長期的政治實踐中受到了檢驗。其結果是:第一種方案遭到了中國人民的堅決反對,其代表者的統治也被推翻了;第二種方案也沒有得到中國人民的贊同,就是原先持有這種主張的人,除極少數走向反動以外,多數也承認了這種主張不具備現實性,因而在實際斗爭中站到了共產黨的一邊;只有第三種方案,即共產黨提出的方案,逐步地贏得了全國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及其政治代表的擁護。這就是說,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即人民民主制度在中國的確立,是具有歷史的必然性的。這種制度,適合中國的國情,符合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使得廣大人民擺脫了幾千年來被壓迫、被奴役的地位,成了新社會、新國家的主人;它保護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和社會生產力;它保證了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和社會的穩定。與以往封建社會的專制制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舊中國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制度根本不同,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不是少數人壓迫多數人的工具,而是依靠和保護廣大人民的機關。正因為如此,與舊政治制度比較,它有著無可比擬的優越性。我們必須堅持這種基本制度。
既然中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我們為什么還要進行政治體制的改革呢?這是因為:社會主義社會同其他社會一樣,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需要發展和改革的社會。作為一種新生事物,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并非一開始就是完善的。它的一些具體制度和一些制度的具體環節上還存在著若干缺陷和弊端。正因為如此,我們又必須進行政治體制的改革,以便使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
在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之后,1957年2月,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指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和法律,是和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相適應的;但是,國家機構中某些官僚主義作風的存在,國家制度中某些環節上的缺陷,又是和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相矛盾的。我們今后必須按照具體的情況,繼續解決這些矛盾。由于這種矛盾不是對抗性的,它可以經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不斷地得到解決。在這里,為我國進行政治上層建筑方面的改革,提供了理論的根據。
進入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以后,鄧小平明確地和反復地提出了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問題。
在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提出,"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這在實際上也就是提出了必須進行政治體制方面的改革的任務。1980年8月,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所作的題為《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報告,系統地論述了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問題。他指出,黨和國家現行的一些具體制度中,還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礙甚至嚴重妨礙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他列舉的弊端主要有:官僚主義現象,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不適當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權力集中于黨委,黨委的權力又往往集中于幾個書記,特別是集中于第一書記。黨的一元化領導往往因此而變成了個人領導),家長制現象(不少地方和單位都有家長式的人物,他們的權力不受限制,別人對他們都要惟命是從,甚至形成對他們的人身依附關系),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現象,形形色色的特權現象。這些現象之所以發生,有思想上的原因,更有具體制度上的原因。鄧小平的這個看法,是在總結以往的歷史經驗,特別是""的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他說:"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這"不是說個人沒有責任,而是說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這種制度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①如果不堅決改革現行制度中的弊端,過去出現過的一些嚴重問題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現。
20世紀80年代中期,特別是1986年,鄧小平再次提出了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問題。他說,"1980年就提出政治體制改革,但沒有具體化,現在應該提到日程上來。"如果說,1980年那一次提出政治體制改革,主要是總結了""的教訓,那么,這一次更多地是以"政治體制改革同經濟體制改革應該相互依賴,相互配合"作為著眼點提出問題的。這是因為,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把改革的重點由農村轉向城市,把增強企業活力作為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并提出,應實行政企職責分開、簡政放權等原則。總結此后的經驗,鄧小平認為,"現在看,不搞政治體制改革不能適應形勢。"不然的話,"機構龐大,人浮于事,官僚主義,拖拖拉拉,互相扯皮,你這邊往下放權,他那邊往上收權,必然會阻礙經濟體制改革,拖經濟發展的后腿。"②因此,應當把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作為改革向前推進的一個標志。
這些情況表明,鄧小平提出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正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是"為了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為了適應黨和國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為了興利除弊"。③具體地說,就是要在堅持和發揚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勢的前提下,革除政治體制方面的弊端,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提供更加有力的政治保證,使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這就是說,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二、正確把握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原則、方法和評價標準
我們的改革要達到一個什么目的呢?鄧小平認為,"總的目的是要有利于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有利于鞏固黨的領導,有利于在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生產力。"④就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來說,也是如此。具體地說,它的"目的,總的來講是要消除官僚主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調動人民和基層單位的積極性。"⑤隨后,他進一步概括說,它要達到的"總的目標有三條:第一,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第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第三,發揚社會主義民主,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⑥關于進行政治體制改革這個問題,鄧小平在1986年11月講過,"現在還沒有完全理出頭緒。最近我在設想,要向著三個目標進行"。"第一個目標是始終保持黨和國家的活力。"這里說的活力,主要是指領導干部的年輕化。他認為,哪一天中國出現一大批三四十歲優秀的政治家、經濟管理家、軍事家、外交家就好了。所以要制定一系列制度包括干部制度和教育制度,鼓勵年輕人。
"第二個目標是克服官僚主義,提高工作效率。"效率不高同機構臃腫、人浮于事、作風拖拉有關,但更重要的是涉及黨政不分的問題。他強調,要堅持黨的領導,但黨要善于領導。"第三個目標是調動基層和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的積極性。"⑦這就涉及把權力下放給基層、企業和實現管理民主化的問題。
根據鄧小平的意見和建議,1986年,中共中央成立了中央政治體制改革研討小組,經過研究和論證,形成了《政治體制改革總體設想》(初步方案)。1987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三大正式確定:"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就是要興利除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改革的長遠目標,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備、富有效率、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改革的近期目標,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強活力和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領導體制。"在明確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所要達到的目標的同時,鄧小平還指明了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時所應當堅持的原則、方法和步驟。;鄧小平認為,政治體制改革這個問題很復雜。它的"每一個措施都涉及千千萬萬的人,主要是涉及廣大干部。"⑧只有正確而妥善地加以處理,才能保持社會政治局面的穩定,從而有利于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而且,也只有在政治體制改革中堅持正確的原則和采取適當的方法,才能有助于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而不致走入歧途,導致社會主義國家向資本主義的蛻變。
那么,在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時,應當堅持哪些原則、采取何種方法和步驟呢?根據鄧小平的有關論述,我們可以著重指出以下幾點:
第一,我們的政治體制改革是有前提的,即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我們的政治體制改革既然是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那么改革就是為了堅持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保持和發展自己的優勢,克服原有體制中的弊端,使之充滿生機和活力。所以,鄧小平強調,"在改革中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⑨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就是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為了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鄧小平認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保持自己的優勢,避免資本主義社會的毛病和弊端。"⑩他說,我們有很多優越的東西,比如共產黨的領導,民主集中制,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等。"這是我們社會制度的優勢,不能放棄。所以,我們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11
堅持共產黨的領導,這是"堅持四項原則的核心"。鄧小平一開始就提醒人們,"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不是要削弱黨的領導,渙散黨的紀律,而正是為了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堅持和加強黨的紀律。"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沒有共產黨的統一領導,是不可想象的,"那就只會四分五裂,一事無成。這是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奮斗實踐中深刻認識到的真理。"12
第二,進行政治體制改革,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根據自己的特點,自己國家的情況,走自己的路。""既不能照搬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做法"。13
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的階級實質不同,從根本上說,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是不能照樣移植到社會主義國家來的。針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分子鼓吹的"全盤西化"的主張,鄧小平旗幟鮮明地指出:"資本主義社會講的民主是資產階級的民主,實際上是壟斷資本的民主,無非是多黨競選、三權鼎立、兩院制。我們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14
鄧小平批評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他說,"我經常批評美國當權者,說他們實際上有三個政府。當然,美國資產階級對外用這一手來對付其他國家,但對內自己也打架,造成了麻煩。這種辦法我們不能采用。"15"社會主義國家有個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決心,一做出決議,就立即執行,不受牽扯。""過去我們那種領導體制也有一些好處,決定問題快。如果過分強調搞互相制約的體制,可能也有問題。"就這方面來說,我們總的效率是高的。"這方面是我們的優勢,我們要保持這個優勢"。16他還說,"美國把它的制度吹得那么好,可是總統競選時一個說法,剛上任一個說法,中期選舉一個說法,臨近下一屆大選時又是一個說法。"他們說的,并不就是他們準備做的。這么說或那么說,無非是為了迎合一定時期一部分選民的心理,撈取選票,當選以后并不履行當初的許諾,這實際上是對選民的愚弄,對民主的褻瀆,也使得它的政策缺乏應有的穩定性。"美國還說我們的政策不穩定,同美國比起來,我們的政策穩定得多"。17
鄧小平強調,我們要集中精力搞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必須保持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和政治環境。他對美國前總統卡特說過:"中國如果照搬你們的多黨競選、三權鼎立那一套,肯定是動亂局面。如果今天這部分人上街,明天那部分人上街,中國十億人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會有事,日子還能過嗎?還有什么精力搞建設?"所以,"民主只能逐步地發展,不能搬用西方的那一套"。18
我國的政黨制度即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在原則上不同于資本主義國家的多黨制。這是社會主義中國政治制度優于西方的一個重要方面。企圖在中國搬用西方式的多黨制,不符合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也是不容許的。鄧小平明確地指出:資本主義國家的多黨制有什么好處?那種多黨制是資產階級互相傾軋的競爭狀態所決定的,它們誰也不代表勞動人民的利益。在資本主義國家,人們沒有也不可能有共同的理想。這種狀況是它們的弱點而不是強點,這使它們國家的力量不能完全集中起來,很大一部分力量互相牽制和抵消。我們國家也是多黨,但是,中國的其他黨,是在承認共產黨領導這個前提下面,服務于社會主義事業的。我們全國人民有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崇高理想,即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所以我們能夠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一致。我們黨同其他幾個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這個方針要堅持下來。但是,中國由共產黨領導,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由共產黨領導,這個原則是不能動搖的;動搖了中國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亂,就不可能實現現代化。當然,為了堅持黨的領導,必須努力改善黨的領導。19
在著重論述我國不能照搬西方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同時,鄧小平還提醒人們注意:"每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又都是不同的,歷史不同,經驗不同,現在所處的情況不同,各國的改革不可能一樣。20比如,蘇聯的政治體制本來就不是很成功的,而且,"即使在蘇聯是百分之百的成功,但是它能夠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嗎?"21所以,我們不能跟在任何國家后面亦步亦趨,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內容和步驟,必須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決定。鄧小平講這個話的時候,蘇聯還沒有解體。在這之后,戈爾巴喬夫按照他的所謂"新思維",大搞什么"公開性"、多黨制民主、從憲法中取消共產黨在政權中的領導地位的條文等等,終于造成了社會的劇烈動蕩、嚴重分裂以至蘇聯的解體、社會主義成果的喪失。這個事實從反面向人們證明了鄧小平上述論斷的正確性。
- 上一篇:鄧小平對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貢獻
- 下一篇:鄧小平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