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書屋建設研究思考
時間:2022-11-25 04:39:00
導語:農家書屋建設研究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摘〗農民是我國人口的主要組成部分,農民綜合素質的提高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要因素。本文在對東海縣農民群眾進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分析了現代農民的閱讀愿望、文獻信息獲取渠道和館藏文獻難以利用的原因,提出了農家書屋建設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與思考,從而使農家書屋更好地為農民群眾服務,為農家書屋的普及探索支點。
〖關鍵詞〗農民圖書館建設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發展,農村社區建設和農民群體的生活方式都發生著不同程度的變化。現代農民群體的勞動能力、生存能力、職業技能、法律意識、文化綜合素質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體制、傳統意識等原因,與城市居民相比,農民群眾的社會保障、生活條件、社會身份、福利待遇、再教育程度等方面均處在弱勢,文化生活和服務是相當貧困的群體。江蘇省文化廳、新聞出版局于2006年在全省試點推行江蘇農家書香工程“農家書屋建設”,以彌補農村社區建設的不足,為農民群眾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糧。下面本人就東海縣農家書屋建設情況,在社會調查的基礎上與大家一起分析探討農家書屋的建設與普及。
1、社會調查情況
本次調查旨在了解農村群眾的信息需求及農家書屋的利用情況,調查以農民群體需求文獻信息的類型及獲取渠道、農民群體的閱讀習慣、農民群體喜愛圖書館提供的服務、農民群體不去當地圖書館的原因和農民群體的文化構成,為農家書屋建設提供依據。
本次調查從2007年4月15日起到5月30日止,歷時一個半月。調查范圍涉及我縣已建的北芹村、山前村、王巷村、新沭村、曹浦村五個村的農家書屋,以及擬建的桃北村、山后村、臨洪村、王烈村、條河村、
堿場村、芝麻巷村、季嶺村、石湖村、青新村、南辰村、勝泉村十二個村的農家書屋,包含11個鄉鎮17個調查點。發放問卷350份,收回283份,回收率80.9%。
1.1調查的基本資料
調查的主要對象是以村落社區為單元的農民群體,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同時也兼職從事過建筑、家政、餐飲、手工藝品加工、美容美發、養殖、出國勞務等職業。男女比例為1.4:1;從年齡看,以青壯年居多,大部分被調查者的年齡集中在20-40區間(88.7%);從學歷來看,農民群眾的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被調查者中大學本科1人、專科7人、高中(中專)66人、初中生157人、小學45人、文盲7人,初中以上學歷占81.6%。為此,我把農民讀者分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群體、初中文化程度和小學以下文化程度三個層次來分析。
1.2農村讀者對文獻類型的需求
從上表中可以發現,致富信息、農業知識、娛樂休閑、法律知識分別位居農民讀者最需要信息的前四位,高中以上農民讀者以致富信息、娛樂信息、教育知識、投資為主,初中文化農民讀者以致富信息、農業知識、娛樂休閑、衛生知識為主,小學文化程度的農民讀者以農業知識、致富信息、娛樂休閑、法律知識為主。總體來說農民讀者還是以娛樂休閑為主,但是,致富愿望強烈,法律、投資理財意識增強。
1.3農村讀者獲取信息的渠道
從上表可以發現,農民群體獲取文獻信息的主渠道目前還是以電視媒體和報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民群體則以電視媒體和上網為主,初中文化程度的農民群主要以電視媒體為主,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農民群體更注重親友交流獲取信息資源。此外,村委會宣傳櫥窗也是農民群體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宣傳櫥窗中的信息是經過加工的二次文獻,文獻信息的可靠性、準確性、政策指導性比較強,占被調查農民群體的21.2%,占被調查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31.3%。
1.4農民群體的閱讀習慣
從上表來看,農民群體的看書閱報的愿望還是比較高的,隨著文化程度的提高看書閱報的愿望更為強烈,高中文化以上程度的農民群體有良好看書習慣的高達53.4%,沒有看書閱讀習慣的僅有1.3%。整體來看,有良好閱讀習慣農民群體占被調查的31.0%,有閱讀愿望的占被調查農民群體的84.4%。沒有閱讀習慣的大部分是文化程度比較低的農民群體。
1.5農民群體對圖書館的意識和利用情況
從上表來看,圖書館作為學習場所在被調查的農民群體中比較淡薄,不知道圖書館是讀書學習場所的占被調查農民群體27.6%,同時,手續繁多和缺少新書影響圖書館知名度的主要因素。
2、調查結果分析
2.1農村讀者對文獻類型需求的特點分析
從被調查的農民群體來看,致富、農業知識、娛樂、法律、教育衛生知識信息需求較為強烈。
一、致富信息。首先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國民生產總值年增長率以二位數進展,城鄉差別逐漸拉大,農民群體要求快速致富的心情極為強烈,不論文化程度的高低,都想探索尋找致富的門路,打聽可靠的致富信息,從而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其次,致富也農民群體生存目標,富裕生活是人生的追求。
二、農業知識信息。這是農民讀者群體的特點,農民群體的主要工作是農業生產。農業生產問題是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由于人口的增多,人均土地的逐漸減少,科學種田、科學養殖尤為重要,提高土地的產能和土地的利用率是農民群體的心愿,所以科學種植、科學養殖、制種技術、農業科技知識信息對農民讀者來說十分珍貴。
三、娛樂休閑。首先娛樂可以消除疲憊的體力勞動,緩解心理壓力。其次,休閑娛樂服務項目也有利于解放農村社會勞動力,休閑娛樂場所所需的勞動力文化程度要求不高,特別適應農村勞動力市場,增加農民群體勞動就業機會。
四、法律法規知識。一方面是我國法制社會的逐步完善,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小城鎮建設帶來的拆遷、征地,迫使農民群體必需掌握相關法律法規知識,來保護自己的財產和勞動果實。另一方面由于農民群體法律意識的增強,在自我發展和創業時了解有關法律法規知識,防止受騙上當。
五、教育衛生知識。隨著人口出生率下降,一方面農民群體自我教育和教育子女的意識逐步提高,在農民群體的思維中已逐漸醒悟,感覺到讀書改變命運、學習把握未來,教育是通向現代生活的途徑。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群眾也注重生活衛生,了解人的生理衛生知識,提高生活品質。
2.2文獻信息獲取渠道多樣化
農民群體獲取信息渠道主要是電視、報刊、上網和親友交流。
由于村村通有線廣播電視,農民茶前飯后主要是看電視和報刊,信息的主要來源是通過看電視獲得。也有部分文化程度較高農民自購報刊獲取有關信息,充實業余文化生活。
隨著寬帶網絡的普及,帶來新的信息獲取渠道。目前,我縣基本實現村村通寬帶,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民有37.8%通過網絡獲取文獻信息,我縣有的農民種植專業戶就是通過網絡實現產、供、銷一條龍。
農民群體中親友交流也是獲取信息的渠道,一是農民親朋好友中外出打工、出國勞務帶回大量的信息,親友交流中無意識地傳播相關信息。二、由于部分農民群體文化素質較低,其它獲取信息的渠道比較有限,調查中發現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被調查者有26.9%通過親友交流獲取所需信息。
2.3農民群體利用圖書館特點和農村圖書館存在的問題
根據被調查的農民群體來看,農民讀者來圖書館大部分都是帶著問題和目的到圖書館,為解決生活中的困惑、生產經營中的難題,來圖書館求一方略,僅為消遣休閑來圖書館的農民讀者極為少數。
相對圖書館而言,大部分圖書館包括基層圖書室(鄉政府文化中心圖書館),都承襲市縣公共圖書館的管理模式;大部分圖書室都是閉架借閱或半開架借閱,使農民讀者不能直接接觸到圖書;讀者都要辦理借書證件,圖書館收取一定數目的押金和工本費。過于繁瑣的借閱手續給文化程度不高且很少接觸圖書館的農民群體形成障礙,使農民讀者對圖書館產生隔閡,使農民讀者不好意思走進圖書館,利用圖書館館藏文獻。
相對農民讀者而言,圖書館在農民的思維中本身就比較膚淺,有一部分農民根本就不知道有圖書館這一社會機構的存在,還有部分農民往往把圖書館與新華書店混為一談。這是因為作為輔助教育設施的圖書館在農村中小學校普及率較低,特別是年齡較大的農民在校期間學校根本沒有圖書館或圖書室,現在農村中小學校基本都興辦圖書館或圖書室,由于種種因素大部分不對學生開放。同時,現代圖書館的宣傳力度、宣傳方式、宣傳手段及圖書館對讀者教育培訓有限,致使現代農民群體不知道不懂得利用圖書館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發展。
目前,各基層圖書館的藏書的數量、質量、新書購置、可用信息量也阻礙圖書館藏書的利用率,從被調查的農民群體來說有44.9%讀者因為圖書館需求信息少和缺少新書而不去問津圖書館。
3、農家書屋建設調查思考
3.1農家書屋是江蘇省“農家書香”工程,這項工程要像抓九年義務教育一樣常抓不懈。九年義務教育是少年兒童基礎教育,農家書屋則是農民社會人群的終身教育,農家書屋是黨和政府為農民群體提供的免費的精神食糧,農家書屋也是健康文化導向的窗口。圖書館是最貼近百姓、體系完備、免費服務的教育機構,不受“年齡、種族、性別、宗教信仰、社會地位的限制”而原則上免費地“享受服務”[①]。而農家書屋就是圖書館在農村存在的一種形式,農家書屋的服務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起到緩解社會矛盾、縮小社會差距;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充實文化生活;推進新農村城鎮化建設的作用。“農家書香”工程是一個龐大而艱巨的工程,任重道遠。
3.2農家書屋的建設,要吸取鄉鎮萬冊圖書館建設的經驗教訓。九十年代初期,全省掀起建設鄉鎮萬冊圖書館的高潮,可以說全省一片紅,各鄉鎮在“上級給一點、自己籌一點、社會捐一點”(三點式)思維指導下,確實促進基層圖書館一時的快速發展。當時,基本鄉、鄉都建成圖書館(室),我縣二十二個鄉鎮藏書總量達23萬余冊。時間過去十幾年,由于鄉鎮文化站的管理體制發生變化,文化主管部門既管不了人,又管不了財,也管不了文化站的房屋,導致大部分文化站失去活動陣地,現在又要重新籌建文化站,原有萬冊圖書館大部分名存實亡(文獻的半衰期也沒有超過十幾年的)。同時,萬冊圖書館建設初期藏書只重視數量,藏書質量欠佳,后期沒有資金補充新書也是萬冊圖書館消亡的重要因素。基層圖書館建設的實踐可以看出,“三點式”發展思路不可能維持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所以,農家書屋建設體制很重要,書刊、設備的財產權和使用權要明確,配送的圖書和圖書設備的財產權應歸各地縣(區)圖書館統一管理,農家書屋僅有使用權和管理義務,讓各縣市圖書館承擔起農家書屋國有資產的管理義務。
3.3農家書屋建設中的體系管理尤為重要,我們要建設一批、鞏固一批、發展一批,千萬不要急功近利,也不能把農家書屋建設變成政績樣板工程,成為一種擺設、花架子,專供上級領導檢查。現行的圖書配送方式有點主觀傾向,青一色的藏書結構,是必造成文獻資源和資金的浪費,大量類同的圖書是必為農家書屋的圖書流動和后繼的發展造成困難。農家書屋圖書的配送與流動要緊密結合,新書應當配送到已經投入使用的農家書屋,將原有農家書屋的圖書再次配送到新建的農家書屋。為此,農家書屋日常開放、圖書的流通、圖書的交換、新書刊的補充應由各地縣(區)圖書館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統一管理和調配,逐步形成以縣(區)圖書館主抓農家書屋的圖書配送、流動、業務管理和管理人員的培訓,文化、新聞出版部門組織書源和圖書設備,各行其責。將農家書屋逐步建成各地縣(區)圖書館的流動分館。
3.4農家書屋讀者管理,切忌照搬縣(區)圖書館的業務管理模式,農家書屋讀者管理放棄讀者借閱證的辦理,減少辦證所需要的照片、押金等繁瑣的管理手續。因為,農家書屋的服務對象就是本村幾十戶、幾百戶的村民,圖書管理人員對讀者個個了解、人人熟悉,完全沒有必要再辦理借書證。在農民讀者手中時間過長的書刊,通過借閱登記冊,催促歸還即可。從而拉近農家書屋與農民的聯系,讓農民群體走進農家書屋、了解農家書屋、利用農家書屋的文獻信息。
3.5農家書屋的服務,農家書屋主要以報刊閱覽、文獻外借為主,結合全國文化資源共享工程,開展文獻信息跟蹤服務,在農家書屋開辦“農民學校”、“技術職能培訓”等讀者活動,逐步推廣利用文化資源共享的電子文獻信息開展“網上信息查閱”服務。使農家書屋能夠進一步發揮向農民進行文化展示、文化教育、文化交流、文化休閑的職能,使農家書屋更能突出展現一方農民的文明素養和文化修養。把農家書屋辦成農民自己的圖書館,使農家書屋真正成為提高農民自身素質的無圍墻的大學堂。
3.6農家書屋的發展規模。目前看來,規模不宜大,否則,很不現實,難以推廣普及。據05年國家統計數據[②],出版新書128578種,出版報紙人均占有0.087份,出版期刊9468種,人均占有新期刊0.2冊,全省人均占有公共圖書館活動面積0.006平方米[③]。而東海縣366個行政村,每村人口2000~6000人之間(實際在村常駐人口不到統計數據的一半),戶數在300~800戶左右[④]。由此看來,農家書屋的活動場所應以20~40平方米,書架3~5個、期刊架1個、報架1個、閱覽席位10~20個,圖書藏量500~1000冊、報紙3~5份、期刊10~15份。農家書屋設備投資約需3000元,圖書配置費約需10000~16000元,期刊征訂費約需2000元,新籌建一個農家書屋所需資金2萬元左右。目前,東海縣已建成農家書屋5家,今年任務計劃是20家,明年就期刊征訂費約需50000元,資金來源何處落實?已建成的5家農家書屋,今年報刊費投下了多少?年新增文獻的配送方式、數量又如何?若全縣普及農家書屋,每年期刊征訂費一項約需73.2萬元,新增圖書購置500萬元左右,全省17885[⑤]個行政村建5000家農家書屋期刊征訂費每年約需1000萬元,這不包含圖書購置費和設備購置費。所以,創辦農家書屋的同時還要顧及已建農家書屋的發展,要充分考慮經費的來源渠道和持續的經濟承受能力,農家書屋文化事業才能持續穩定地發展,千萬不可顧前不顧后,僅求發展速度,忽視鞏固提高。農家書屋的發展規模應現實、速度要穩健、管理要規范、模式需探索。我認為農家書屋作為面向農村的文化公益事業的發展步伐要穩,要制定長期發展規劃,要形成長效發展機制。應籌建農家書屋發展基金,要規定出版社為農家書屋專設新版圖書呈繳本制度,在各縣圖書館組建農家書屋流動書庫,根據基金規模和經營情況及縣圖書館農家書庫的文獻總量決定農家書屋的發展速度,事業才能像滾雪球一樣發展起來,使農家書屋能夠健康長久發展。
--------------------------------------------------------------------------------
[①]聯合國教科書組織頒布的《公共圖書館宣言》。
[②]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于永湛在“2006北京國際出版論壇”上透露的數據。
[③]2005年江蘇省公共圖書館基本基本情況統計表/南京圖書館研究輔導部。
[④]2005年東海縣統計年鑒。
[⑤]2005年江蘇省統計年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