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北欠發達群眾文化發展研究

時間:2022-11-24 03:34:00

導語:蘇北欠發達群眾文化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蘇北欠發達群眾文化發展研究

[論文提要]我省北部地區由于經濟基礎薄弱,致使農村群眾文化發展也相對滯后,已遠遠不能滿足當今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進一步強化蘇北欠發達地區群眾文化建設,筆者提出了一些膚淺的認識:一是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擺正文化建設的關系,強力推進文化理念的創新;二是在以國家為主體興辦文化龍頭的同時,積極鼓勵集體個人齊上陣,強措調動社會力量興辦群眾文化事業;三是立足本地實際,精心培育特色文化品牌,為推動群眾文化事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四是改革農村文化管理體制,相對集中人、財、物力,不斷增強群眾文化發展活力。

[關鍵詞]蘇北欠發達地區群眾文化發展對策

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黨的十七大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對全面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出的新要求。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已由單純的興趣愛好逐漸轉變為廣泛的“求知、求樂、求富、求新”,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但目前就我省來說,在蘇北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的群眾文化事業在相當程度上還沒有適應農村文化發展的新的趨勢。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基層黨政領導對群眾文化建設的內涵、意義,認識片面化、簡單化,重視程度不夠,存在重顯性政績、輕隱形積累,重短期效果、輕長遠發展的傾向;二是鄉村經濟總體上講發展緩慢、財力不足,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建設缺乏必要的資金投入,許多鄉鎮文化站靠“化緣”來支撐面上布置的活動,甚至現有的一些文化基礎設施被無端擠占挪用;三是工作布局上存在“短腿”現象,不少鄉鎮的文化工作被邊緣化、門面化,只滿足于驗收拿牌子,應付檢查過關子,基層文化陣地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擺設;四是群眾文化活動缺乏有效組織手段,農民群眾對文化活動的熱情和參與的積極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五是人才隊伍缺少,一些高素質文藝人才招不進、留不住,特別是在農村,文藝骨干人才普遍存在“老少文化”現象,農村文化工作隊伍文化素質低下,老齡化等問題已成目前阻礙蘇北欠發達地區群眾文化工作發展的主要瓶頸。針對上述問題,如何強化蘇北經濟欠發達地區群眾文化事業發展,筆者想談談個人膚淺的認識:

一、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擺正文化建設的關系,強力推進文化理念的創新。

只有樹立新的文化發展理念,才能正確認識新形勢下文化發展的重要意義,準確把握新時期文化發展的規律和要求,形成思路,開辟新途徑,實現經濟欠發達地區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首先是要強化“文化軟實力”的理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隨著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的加速發展,文化與經濟、政治、社會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文化發展對區域競爭力的貢獻也越來越大。因而,作為蘇北經濟欠發達地區更應把文化建設納入現代化建設“四位一體”的總體部署,擺上更加重要的議事日程。二是強化“以改革求發展、促繁榮”的理念。通過改革進一步提高市場配置文化資源的質量和效率,拓展精神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流通和消費的空間,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增強文化發展的生機和活力。三是強化“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兩手抓的理念。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既是體現科學發展的本質要求,體現社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特征,也是體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動蘇北經濟欠發達地區群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所必須遵循的基本思路。四是強化“以人為本、服務人民”的理念。以實現和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為根本職責,以提高服務人民群眾的質量、水平和實效為緊要任務,以最廣泛吸引人民群眾參與為基本途經,努力為全社會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功能。

二、在以國家為主體興辦文化為龍頭的同時,積極鼓勵集體、個人齊上陣,強措調動社會力量興辦群眾文化事業。

基層群眾文化事業是全社會的事業,理所當然應提倡社會文化社會辦、群眾文化群眾興。就目前狀況看,國家對基層文化建設事業投入雖然逐年在增加和擴大,但對蘇北欠發達地區來說還很不足。因此,必須采取國家為主,集體、個人為輔,三者一起上,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地發展社會文化事業。如果只依靠國家的財政辦文化,不但難以發展,就連文化機構的維持穩定也是困難的。因此,作為蘇北經濟欠發達地區就不能消極等待國家富裕了才動手,發展農村群眾文化事業,同其它事業一樣,只能靠改革舊的傳統思想、改革傳統體制、改革觀念和模式,積極鼓勵和支持群眾對文化事業興辦的投資和參與,大力發展個體私營文化,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迫切需求。與此同時,基層各文化單位也要緊緊抓住機遇,在政策法規允許的范圍內,大力開展“以文補文”、“多業助文”等活動,以此來不斷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

三、立足本地實際,精心培育特色文化品牌,為推動群眾文化事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品牌就是旗幟,品牌就是生命。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文化競爭實際上是一種“品牌”競爭。因此,作為蘇北欠發達地區,必須從本地區實際出發,努力挖掘自身文化潛力,精心培育和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充分展示改革開放的時代形象的區域文化的獨特魅力,使區域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影響力。這方面,我們連云港市就做出了開創性的嘗試。

針對本市實際情況,市有關部門在廣泛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為切入點,堅持按照以城帶鄉、城鄉共建的工作思路,嘗試和實施城鄉共建,發揮城市在人才、資金等方面的優勢,組織動員各級文明行業、文明單位與農村中基礎較好的行政村結對共建,培育和扶持一批文化先進村。目標是通過以點帶片,不斷擴大覆蓋面,逐步建成一批文化設施完備、活動豐富多彩、鄉風文明和諧、村容整潔衛生的文化先進村。在實踐過程中,從基礎抓起,制定周密的實施方案;從難點入手,建立城鄉共建機制;從重點突破,鞏固村級文化陣地;從方法導入,吸引群眾廣泛參與。著力把“城鄉共建文化先進村”打造成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品牌。近年來,連云港市還積極推進與國際性海濱城市相適應的文化建設,提出了建設以山海文化為特色的文化連云港,在拓展文化工作的內涵上,以群眾文化為基礎,以文化惠民工程為主體,把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提高城市的整體文化品位、全面塑造城市文化形象作為文化工作的基礎來做。使一個充滿了歷史人文氣息與現代蓬勃朝氣相融合的文化連云港日益顯現。近幾年中,連云港市的灌云縣也在努力實施省文化廳部署的“四特”建設中(即:特色文化之鄉、特色文化團隊、特色文化家、特色文化標兵),取得了可喜的成效。通過努力,目前該縣已形成了以下車鄉的嗩吶、東王集鄉的少兒二胡、穆圩鄉的剪紙、同興鎮的兒童畫、板浦鎮的民樂、民舞、英姿少兒舞蹈、朱祥余的根雕等一大批特色文化項目。特別是近幾年該縣首創的農村文化科技中心戶建設,也已逐步形成具有灌云特色、群眾歡迎、機制靈活又便于操作的基層文化工作模式。豐富多彩的特色文化品牌,已成為連云港市農村文化樂園中一朵奇葩。

四、改革農村文化管理體制,相對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不斷增強群眾文化發展的活力。

作為蘇北地區在原本經濟就不太發達、文化建設也相對滯后的情況下,要想使群眾文化事業大發展大繁榮,各級黨政領導干部必須堅持用新思維研究新情況,用新辦法解決新問題,用親舉措打開新局面,用新體制不斷提升區域文化發展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一是要合理配置資源,不斷建立完善農村文化陣地。北部地區由于經濟上的限制和文化素質上的制約,致使農村文化娛樂設施落后,難以滿足本地群眾的正常需要。因此,北部地區必須堅持鄉鎮和村級文化軟硬件設施建設并重的原則,合理制定規劃,在逐步消除鄉鎮無站房和站房不達標的基礎上,建設和完善村文化活動室、文化中心戶的設施和功能。同時,建議各級財政采取有效措施,盡可能加大對村級文化建設的轉移支付力度。二是加強整合,精簡撤并有關文化部門,集中人力、財力、物力建設農村集鎮文化中心。一個鄉鎮一般都有文化、廣播、電視、科普、成人教育、黨員電化教育等多個部門,這些部門小則一二人,多則十幾人。僅以我們這一地區看,平時他們大多各自為政,重迭建設,工作上扯皮、推諉、人浮于事,甚至出現互相“拆墻”不正當競爭的現象。因此,以后隨著鄉鎮機構改革,建議可將業務相近的上述部門精簡合并為一個文化機構,人、財、物統一調配,設備設施統一使用,統一組織領導,以便集中有限資金投入農村文化事業建設,發展多功能的綜合性文化中心。三是解放思想,積極發展文化產業。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特別關鍵是必須堅持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本地區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突破口,加強統籌規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因地制宜,發展帶有本地區特色的文化產業,走出一條既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又能不斷增強自身活力的產業化之路。

總之,要加強蘇北經濟欠發達地區群眾文化事業發展,所有關的因素是很多的,但只要我們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起興辦農村文化的新體制,筆者深信,蘇北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群眾文化建設事業呈現可喜局面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