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與危機并存 保護與競爭并重——新世紀全國地方戲曲劇種發展戰略研討會綜述

時間:2022-04-05 02:57:00

導語:機遇與危機并存 保護與競爭并重——新世紀全國地方戲曲劇種發展戰略研討會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機遇與危機并存 保護與競爭并重——新世紀全國地方戲曲劇種發展戰略研討會綜述

2002年10月25日至10月28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與江蘇省文化藝術研究所聯合主辦召開的“新世紀全國地方戲曲劇種發展戰略研討會”在江蘇鎮江的東吳賓館舉行。來自北京、山東、陜西、湖北、湖南、新疆、山西、河南、河北、浙江、安徽、海南、廣東、江西、黑龍江、吉林、福建、上海、四川以及江蘇等20余省市自治區的80余位專家學者匯集長江南岸的文化歷史名城古潤州,對中國各地方戲曲劇種的發展現狀、前景及存在問題進行熱烈而認真的研討與爭鳴,與會人員交流了解了各地劇種生存的實際,于大會或小組宣讀論文觀點或發表真知灼見的認識,具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濃厚學術氣氛,對新世紀我國地方戲曲的繁榮必將起到積極推動的作用。

與會人員有四部分組成。一是各省市藝術研究機構的專職研究人員;二是有關省市戲曲劇團的主要負責人;三是有關省市藝術類高校的教授與研究員;四是有關藝術刊物的主編或編輯人員。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王安葵先生致開幕辭。他說,新世紀面臨新形勢新問題,全國300多個地方劇種發展不平衡,需要調查清楚現狀,此調查已列入全國科研項目的重點課題。各省市也應確定覆蓋本地區的調查。去年昆曲列入世界人類口頭非物質遺產加以保護后,對全國激勵很大,很多省市都要求將自己的稀有劇種列入保護名單。聯合國每兩年才能申報一次,每次只能申報一個項目給予研究批準,范圍不單是戲曲還有其他民族文化遺產樣式。目前文化部正擬定一個保護計劃,根據各地劇種的實際情況分別列為國家級、省級、市縣級分類給予保護。地方劇種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古老劇種需要保護,年輕的劇種也需要保護。本次會議既是調查研究也是成果交流,北方的劇團與南方劇團面臨情況不一樣,經濟發達地區與經濟欠發達地方不一樣,各地藝研所一定要做出新的貢獻,證明地方戲曲在先進文化方面的必要性。本次研討會有很多高等藝術院校的同志參加,說明了戲曲研究力量的壯大,研究隊伍自身力量的發展也相當重要。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鎮江文化局姚元龍局長詳細介紹了鎮江的概況,對各位學者的到來表示歡迎;“甘露寺”與“金山”均借助于戲曲的傳播而影響中外,研討會選擇在鎮江舉行,其本身也說明戲曲對旅游業和經濟發展促進的有力例證。江蘇省文化廳副廳長、江蘇省劇協主席劉俊鴻全面介紹了省內地方劇種的歷史與發展現狀,并就地方戲曲與地方方言的關系,與民間文藝的關系,與民情民俗和審美情趣的關系,與政府倡導的關系等進行了闡述。他重點指出:發展地方戲曲要符合藝術規律,認識把握這種規律。不要在政府文件中明確提出重點扶持哪個劇種,因為不列入重點扶持的會傷害喜愛這些劇種的觀眾感情,所以現在提出“多劇種共同繁榮”的主張比較穩妥。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劉文峰做了《試論戲曲多樣性的成因》的學術發言,指出:戲曲多樣性是多元化社會的必然。他從戲曲劇種的內部變化與外部環境等多種因素,論證了語言、聲腔、移民、商貿、文人墨客與其多樣性發展的關系。江蘇省劇目工作室主任汪人元就“地方戲的地方性”問題展開論述,認為:地方戲的概念相對京昆而言不準確,應該都是地方戲,是“縮小”的民族性藝術,在全球化一體的語境中,其價值判斷首先在于地方性。過去“大一統”的方式喪失了地方戲的本土性,一個標上了戲曲的劇本就能全國通用,就是地方戲喪失特色失去根的證明,個性與創造性永遠是第一位的。中國藝術研究院《文藝研究》研究員傅瑾語驚四座,他指出稀有劇種與瀕臨滅亡的劇種急需要保護,讓其自生自滅是不負責任。當一個劇種喪失時,我們無法估計造成的損失,是文化基因的損失,我們不敢說失去了什么。需要保護的劇種有三個特征:一是自然形成;二是很難有市場份額;三是有老藝人,有可保護的東西。重要的問題是當政府承擔了保護責任后,我們自身能否做好,給了錢不一定能保護住,必須首先做好保護的理論準備。要有多元化的文化觀,不能把西方文化看成世界性的,高雅的,把我們民族地方的文化看成俗的,低級的,每個劇種要用自己自然成熟的系統來衡量自身的價值。過去,文人話語的價值系統占據主導地位,這對民間藝術是引導也是壓迫,文人審美趣味影響了民間藝術的多樣性,民間藝人的創造性被文人的價值觀改變,使其失去了繼續豐富發展的可能性。保護稀有劇種一定要尋找符合社會市場規律的方式。不能喪失多樣性,我不同意優勝劣汰的做法,昆曲如果沒有20世紀知識分子自覺保護的壯舉,讓其自然競爭,現在也就不存在了。目前需要調查,全國有多少劇種,各自需要什么,應該怎么做,給予各地劇種繼承與保護的壓力和動力,減少彎路,力爭好的結果。

研討會分為3個組,用了兩個半天的時間分組討論。

山東省參加研討會的有省藝術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曉家,山東省柳子劇團團長段雨強,淄博市藝術創作研究所所長、一級編劇鞏武威,他們分別在小組討論中發言,介紹了各自的情況。

小組發言異常熱烈。對地方劇種是保護還是競爭?以當前地方戲曲發展情況的整體估價是樂觀還是悲觀?對文人參與戲曲的創作是功大還是過大等等問題進行激烈的爭論。通過情況的交流,各地劇種與戲曲的現狀有很大差異,發展極不平衡。廣東、江浙一帶情況非常好,陜西、江西等地情況不好。黑龍江的龍江劇雖然是新劇種,因有白淑賢的旗幟人物,影響巨大,培養了近200人的學員,有了小小小白淑賢第四代小演員,發展了聯合體,由7個地方劇團變為龍江劇的下屬團;蘇州的滑稽戲占據了城市市場,深受市民歡迎,經濟收入可觀;河南越調劇團專門演“三國戲”,演“諸葛亮的戲”在當地極受歡迎,他們的經驗與做法引起與會人員的高度興趣,應該劇團負責人之邀,明年的地方戲曲研討會有意去河南周口舉行。

經過充分討論,大會又集中召開。每組推舉二至三位代表做大會發言。北京藝術研究所所長秦華生,山東藝研所所長王曉家,黑龍江藝研所所長李明明,以及廣州大學羅嘉慧副教授,吉林藝研所劇所長關音光分別就戰略發展的設想,山東“周姑子”戲,龍江劇、奧劇的現狀,吉劇的發展等專題做了詳盡的闡述。參加會議的還有三個年輕的研究生,她們推舉22歲的同濟大學的戲曲理論研究生談了參加會議的體會。最后,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王安葵先生為本次研討會做總結。他指出:對當前地方戲曲形勢的估計,雖南北劇種處境不同,都面臨嚴峻的情況不容樂觀。說面臨歷史上最好的形勢之一,是指黨中央的方針、政策帶來的重大變化。本次與會研究人員都是帶著危機感和使命感來參加會議,這也充分證明了大政方針的正確;對戲曲革新發展的不同見解是有益的。比如稀有劇種以保護為主還是革新為主?是繼承還是推向市場?戲曲既代表民族文化同時又是大眾化的娛樂手段,過去二者是統一的,現在有些分離。從民族文化的角度應該保護,但戲曲不能都象文物那樣保護,要很好地發展,與時俱進地滿足人們的審美與娛樂需求。通過全國劇種調查,按文化價值分類分級采取保護、繼承、發展并存的辦法,使劇種代表的民族文化達到繁榮;關于劇團的政策是大家關心的,國家要管,不管不行,但管要符合規律。不能分為自然劇種與人為劇種去區別,哪個劇種不是人造的?要就這個劇種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認真切實地研究,制定發展的方案。另外,關于改善評獎的問題,關于大眾化精品化的問題,大家都發表了許多不同見解,不一定這次討論有結論,一切有待于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