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聲樂的發展及風格特點探索
時間:2022-04-01 11:36:00
導語:民族聲樂的發展及風格特點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民族聲樂是以民族語言為基礎,以行腔韻味為特長,并與形體表演渾然一體的情,聲、字、腔相映生輝的綜合演唱藝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是世界聲樂藝術史上的一朵奇葩。本文重點研究的是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及其風格特點。
關鍵詞:民族聲樂發展風格特點
我國民族聲樂是以目前我國音樂(藝術)院校中民族聲樂專業為代表的,既不同于民歌、說唱、戲曲的演唱,又是在繼承并發揚了這些傳統演唱藝術精華與特點的基礎上,借鑒吸收西歐美聲唱法的歌唱理論和優點而形成的獨樹一幟的、具有科學性、民族性、藝術性和時代精神特征的新民族歌唱藝術。中國民族聲樂自上世紀20年代逐步形成,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一門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包容了濃郁的民族特色的演唱藝術。其特有的藝術魅力一直深受中國人民喜愛,在今天也將帶著它獨特的風格韻味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一、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
(一)繼承
我國傳統聲樂藝術有著燦爛的歷史,其時間綿延之長、形式內容之豐富、文化內涵之深刻,在世界聲樂史上也是非常罕見的。在幾千年的演變和發展中,聲樂演唱藝術經過了對傳統民歌、詩經、楚辭、樂府歌舞大曲、唐詩、宋詞、元曲、明清戲曲等的繼承和創新,開始逐漸從眾多的音樂藝術形式中分離出來。形成了專門的聲樂演唱藝術形式。尤其是“五四”運動以后,歐洲傳統聲樂藝術開始傳入我國,這種新的歌唱藝術形式的出現,使我們的民族演唱藝術更為豐富。我國民族聲樂是在傳統民歌、曲藝、說唱、戲曲中發展起來的,一直以來它的演唱方式深深扎根于民間音樂的沃土之上,演唱內容深刻體現著不同時代人民的心聲,從而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
1、民歌
民歌是與勞動人民聯系最為密切、表現人民現實生活最為直接的一種藝術形式。它以質樸的語言、獨特的風格和鮮明的音樂形象生動而真實地反映了各個時代的生活、勞動、斗爭和情感等方面的內容。由于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家,民歌的種類和演唱形式非常豐富,稱得上是異彩紛呈,琳瑯滿目。隨著時代的發展,廣大音樂工作者在傳統民歌的基礎上,創作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和民族特色的新的音樂體裁,如秧歌劇、新歌劇等。
2、曲藝、說唱
曲藝是我國特有的藝術形式,是一種說唱藝術。主要通過語言來表現內容,因此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一直以來特別受到大眾的歡迎。說唱的種類也很多,且帶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如:“京韻大鼓”、“河西大鼓”、“河南墜子”、“山東琴書”、“陜北道情”、“四川清音”、“四川魚鼓”、“東北二人轉”等,它們在潤腔、歌唱技法、演唱風格、發音部位及咬字吐字等的運用上,為民族聲樂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推動了民族聲樂的發展。
3、戲曲
中國戲曲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戲劇藝術。它是由原始的戲劇形式“參軍戲”、“雜劇”、“大戲”等發展而來的,隨著我國戲曲劇種的不斷成熟,相互借鑒、吸收,在表演技巧和演唱方法上逐漸總結出用嗓方法,比如戲曲常稱的“真嗓”、“大本嗓”或“小嗓”,即“真聲”與“假嗓”。出現了不少有關演唱方法的理論文獻,表演中強調以聲傳情,講究語言運用中的語氣、聲調、語勢,以達到語言的感人。由于地域環境的影響,也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北方嘹亮、豪放,南方婉轉、細膩等。民族聲樂繼承了戲曲這種雅俗共賞的特點,并在表演、聲腔、吐字、內涵、韻味、技巧、聲音的裝飾等方面做了進一步的融合提高。使民族聲樂日臻完美。
中國民族聲樂對傳統聲樂藝術的繼承是經過揚棄后繼承的。同時它還需要吸收、借鑒歐洲聲樂技法,學習姊妹藝術唱法,才能使這門藝術得以蓬勃發展。
(二)借鑒與創新
20世紀初以來,西方音樂逐漸滲入我國。學堂樂歌、歌舞劇、藝術歌曲等,一度盛行于我國的音樂生活中。新式音樂學府的出現,新式音樂教育的普及。西洋歌唱形式和方法的傳入。為我國聲樂文化增添了更為豐富的色彩。改革開放以來,港臺地區及日本、東南亞地區的流行音樂廣泛傳播,為民族聲樂的發展也帶來了新的元素和審美情趣。
1、教學機構的建立
以美聲為代表的西方歌唱方法在我國的傳播,得益于我國最早的一批專業音樂教育機構的建立。特別是1927年的上海國立音樂院(后改名為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的建立,使美聲(BelCanto)作為一種歌唱方法納入了中國音樂院校的教學課程,并在實際的音樂生活中產生著作用。這些院校先后聘請在華的外籍聲樂教師,教授美聲唱法。這在不同程度上對民族聲樂存在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并促進了我國民族聲樂在教學體制、教學管理和教學形式等方面的發展。
2、歌唱家的貢獻
20世紀初,西洋音樂和西洋唱法傳入我國,新的聲樂作品大量出現,郎毓秀、斯義桂、喻宜萱、周小燕等歌唱家,通過獨唱音樂會或教學班,將新創作的歌曲和新編的民歌全部納入音樂會和教學實踐,形成了許多有價值的聲樂理論和作品,為我國民族聲樂的更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延安魯藝培養了我國第一批富有民族風格的民歌歌唱家郭蘭英、王昆等。從而使民族聲樂更貼近民眾,受人民喜愛。同時也形成了感情純樸、韻味各異的演唱特色。特別是《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精神的貫徹,使得新民族歌曲不斷涌現,民族歌手深造爭先恐后,從而極大地提高了民族聲樂的歌唱水平和表演技巧。
3、音樂留學生歸國及土洋之爭
20世紀30年代開始,我國一批卓有成就的聲樂人才赴國外學習,并先后回國,從事美聲演唱和以西洋唱法為基礎的聲樂教學。與傳統方法相比,在唱法、表演、教學等方面展開了中西方音樂文化的激烈碰撞。在這次激烈的碰撞中,土洋之間彼此了解、相互吸收、相互融合,使民族唱法在聲音圓潤通暢、聲區統一、共鳴腔體打開、音域擴大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并且在聲音技法、理論創新、藝術實踐、人才培養、藝術處理、審美標準等方面,都促使了民族聲樂向更科學、更多樣、更系統的方向發展。
二、風格特點
任何一個民族的演唱風格。都與該民族的語音特點、語言習慣、人文地理、歷史文化、審美理念等因素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特別是民族語言的音韻特點,更是決定歌唱藝術特色的直接因素。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個民族都有表現民族情感的語言,不同的語言特點就決定了不同民族的演唱風格。
(一)聲樂特點
1、音色自然、甜美、富有表現力
音色是民族聲樂重要的審美原則。我國民族音樂注重對作品意境的描繪和表現,民族唱法追求音色的甜、脆、圓、亮,要求聲音自然、結實、明亮,特別是與民族語言結合中講究咬字、吐字的清晰準確,行腔圓潤。代表了我國傳統的審美情趣。我國近現代眾多民族歌唱家如郭蘭英、王昆、李谷一、、張也、宋祖英、郭頌、吳雁澤、胡松華、蔣大為、閻維文、呂繼宏、王宏偉等,無不具有此特色。
2、演唱個性的多元化
我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各個民族都形成了特有的演唱風格:一方面表現在地理環境的影響上,我國南方青山綠水,演唱表現出清秀、柔美的特點。北方四季分明,則表現出高遠、粗獷的特點。另一方面還體現在民族語言的影響上。我國有56個民族,除了漢族在演唱中推廣普通話以外,其它少數民族如:回族、藏族、蒙古族、維族、壯族、苗族、高山族、彝族等民間演唱團體都采用本民族的語言演唱,形成了“原生態”這種新型的民族聲樂種類。每個民族中也由于歌手自身的個性而體現出多樣的演唱特點。演唱個性化表現出民族音樂的成熟和它所特有的豐富內涵。
3、歌唱語言的藝術性
我國民族聲樂特別強調歌唱語言的藝術性——“字正腔圓”,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詩為樂心。聲為樂體。字為腔之質,腔為字之文。”指的就是傳統聲樂理論中所謂的“字正腔圓”。民族聲樂十分注意發聲與咬字的協調,要求在字準、字正的基礎上,塑造動人的聲腔,使歌唱情真意切,生動感人。要求“出字真、行腔圓、歸韻清、收音準”:“字正者,吐字清新,發音準確也:腔圓者,行腔委婉圓潤,合調也”。字音清楚,送音有力,語義明確。字正字真是吐字的基礎,腔圓則是指演唱者元音響亮、甜美圓潤、音質飽滿。腔圓是在字正的前提下,使聲音流暢而完美,富有藝術感染力。歌唱者只有做到“字正腔圓”。演唱藝術才能真正達到聲腔委婉、圓潤、飽滿、準確、清晰、不折、不倒的境界。
(二)審美特點
1、音韻美
在我國豐富的歌唱語言中,音韻美是傳統聲樂作品和聲樂表現獨有的美學特征。行腔韻味是民族唱法的魅力所在,是歌唱藝術創造的核心。是歌唱家心靈的再現,是主觀情思與客觀意境的高度統一。歌唱是音韻美的直接體現,傳統聲樂的潤腔技法中,講究“字是骨頭,韻是肉”,即在舒展的行腔中蘊含著飽滿、鮮活的音韻動態。加上音樂豐富的變化手段能升華成洋溢著音樂美感的動人唱腔和形成濃郁醇香的行腔韻味。歌唱者根據旋律的音高、力度、音色進行表現,并能運用滑音、抖音、顫音等裝飾性手法和各種不同的呼吸換氣變化等對音樂旋律進行修飾,使旋律能達到完美的表情效果。在我國浩如煙海的優秀民族歌曲中。民族特色的音樂與民族特色的語言高度融合,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明亮優美的曲調。也產生了獨特的音樂美感。
2、唱腔美
聲腔之美就是歌唱時以語言為中心,按自己特有的審美習慣和歌唱技巧對唱腔進行潤飾和美化。是歌唱家情感和個性特色的結晶。韻味的體現要靠歌唱家對聲腔的仔細揣摩,將民族語言中特有的音韻動態生發出來,并能根據詞意中人或物的具體情感、神態,從聲腔、旋律、節奏、音色以及氣息變化等方面,取得連貫協調,還要對歌曲所表現的聲音基本形象及音色、唱腔等進行精雕細琢,使演唱獲得婉轉而有情致。悠然而又神往的藝術效果,給觀眾以無窮回味,達到“韻在情深處,妙在不言中”之意境。
3、意境美
意境之美就是歌唱者的行腔韻味所達到的一種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使觀眾不但有聲腔之美的回味,還能通過聯想產生猶如身臨其境的藝術感受。我國傳統的藝術審美情趣也常常以意境高下、真切感人來衡量藝術表現的成敗。正如傳統聲樂理論中講:“音律美則音響感人,有意境則神色俱佳,重音律不重意境者,樂技,重音律有意境者,唱家之本領也”。意境寓于韻味中,韻味又白意境出。
總之,我國民族聲樂文化歷史久遠,博大精深,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通過不斷的繼承、借鑒、吸收和發展,已逐漸形成了一套有豐富的演唱形式、優秀的藝術作品、豐厚的理論文獻、科學的訓練方法、妙不可言的風格特點在內的方法和體系。通過對民族聲樂的發展和風格特點的研究,對于更好的詮釋和弘揚民族文化,理解和演唱民族聲樂作品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 上一篇:大學生生活狀況調研匯報
- 下一篇:不同體裁聲樂作品的藝術處理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