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琵琶行》的語言藝術特征

時間:2022-03-07 11:56:00

導語:議《琵琶行》的語言藝術特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議《琵琶行》的語言藝術特征

在語言上,《琵琶行》這一首詩歌對音樂形象的描繪取得高度的成就,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靠使用具體的比喻;一是靠著的對演奏者意圖的揭示和聽眾感受后的心理反映的描寫;三是適當地運用疊字。在詩歌中對音樂描繪給人印象最深的一段是琵琶女高超演技的表演: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情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聲,唯見江心秋月白……”

對以上詩歌從三個方面分析如下

一、靠使用具體的比喻

從“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聲如裂帛”這十四句中,詩歌借助語言的音韻寫音樂的時候,兼用各種生動的比喻以加強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把大弦彈奏的“嘈嘈”的聲音比作“急雨”,既用“嘈嘈”這個疊字摹聲,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雨”亦然,把小弦彈奏的聲音“切切”比作“私雨”,既用“切切”這個疊字摹聲,又用“如私語”使它形象化,這還不夠,“嘈嘈切切錯雜彈”已經再現了“如急雨”,“如私語”兩種旋律的交錯出現,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比,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就同時顯露出來,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旋律交錯繼續變化,出現了先“滑”后“澀”的兩種意境,“間關”之聲,輕快流利,而這種聲音又好象“鶯語花底”視覺形象的優美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優美。“幽咽”之聲,悲抑哽塞,而這種聲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視覺形象的冷澀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冷澀。由“冷澀”到“凝絕”是一個聲漸歇的過程,詩人用“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佳句描繪了余音裊裊,余意無窮的藝術境界。令人拍案叫絕,彈奏至此,滿以為已經結束了,誰知那“鐵騎突出”,刀槍轟鳴,把“凝絕”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曲終收撥一畫把“四弦”發出聲音比喻成“裂帛”來標志著彈奏的結束。這其中作者在運用比喻描寫彈奏的聲音運用得靈活自如。袁行需曾對《琵琶行》在語言方面的成就作出這樣的評價:“《琵琶行》對音樂的描繪有獨到之處,音樂形象是難以捕捉的,白居易卻借助語言把它變成讀者易于感受的具體形象。他用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聲音比喻各種不同的音樂和旋律。”③這種評價恰當地把他在描繪音樂時適當運用比喻具體表現出來,化抽象為具體,使人耳目一新。

二、靠著對演奏者意圖的揭示和聽眾感受后的心理反映的描寫

在琵琶女彈奏中,其出場后分別用“似訴平生不得意”,“說盡心中無限事”來對于演奏者意圖的領略,其中“似訴”表現了作者對琵琶女彈奏音樂目的揣摩。“說盡”表現了通過音樂展現出來的事似乎說不完。其后的“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也是與彈奏者意圖的照應。對于聽眾感受后的心理的描寫用了“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等詩句來描繪,其中“此時無聲有聲”的敘述展現聽眾的心理聽完歌聲彈奏后最后的感觸,最好的效果是沉默無言,獨自品味。“唯見江心秋月白”則用描繪環境來渲染聽眾寂靜無聲的感受。“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則表現了聽眾對女子重彈琵琶后深深感受,掩面而泣的動人場景,這些詩句很好地從側面反映了琵琶女精彩的彈奏給聽眾所帶來好的效果。

三、適當地運用疊字,加強了語言的表現力

前面詩句中加點的疊字一系列的運用,如“弦弦”、“聲聲”的重疊,著重表現了琵琶女每一弦彈奏的連貫流暢。“嘈嘈”、“切切”分別表現了大弦,小弦彈奏在音質上的差別:一個舒長渾厚,一個急促細碎,很好地反映出歌聲彈奏所表現出的情感,音樂內容的節奏及流暢性。褚斌杰在《白居易傳》中對《琵琶行》語言中疊字的運用作了如下的評價“詩人是如此巧妙地發揮了漢語詞匯和表現方法上的特點,利用了它的象聲和節奏感,加強了形象的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