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體操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06 04:51:00

導語:歌唱體操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歌唱體操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歌唱體操主要通過頭頸運動、胸背腰運動、腹臀胯運動、腿腳運動來鍛煉活躍歌唱機能,是一項旨在讓歌唱者放松肌肉,減少心理緊張,盡快熱身并進入歌唱狀態的有效措施,是歌唱者在演唱歌曲前所做的必要準備工作。

關鍵詞:歌唱體操頭頸運動胸背腰運動腹臀胯運動

歌唱體操主要是一項旨在讓歌唱者放松肌肉,減少心理緊張,盡快熱身并進入歌唱狀態的有效措施,是歌唱者在演唱歌曲前所做的必要準備工作。本文從頭頸運動、胸背腰運動、腹臀運動、腿腳運動等四個方面具體談談鍛煉提高歌唱機能的步驟和措施。

第一節:頭、頸運動

1.頭部運動:這個部位的運動主要包括:張嘴、提顴肌和笑肌、打哈欠、打噴嚏、打嘟嚕、伸舌頭、甩舌頭、吐氣泡音等運動。

張嘴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抬上嘴,像掀鋼琴蓋一樣,下嘴不動,平時要養成習慣,以便于聲音在上牙齒以上作響;二是沉下嘴,通過吸氣把下巴掉下來,感覺掉到小腹上,上嘴同時抬起。著名歌唱家閻維文在演出前就習慣于把嘴巴橫、豎著張開大嘴,以便于打開歌唱腔體。

提顴肌和笑肌:通過微笑狀態提拉鼻孔兩側的肌肉向上抬起,這是配合打開口咽腔的外在動作。提顴肌和笑肌具有兩個作用:技術的需要和表情的需要。

打噴嚏:鼻子發癢,瞇細眼睛,上抬牙弓,咽壁收縮。該運動配合提笑肌,幫助上抬軟、硬口蓋,使口咽腔上部打開成穹頂狀,疏通歌唱通道。它與“打哈欠”形成歌唱的一組對立狀態,噴嚏太過時聲音就會淺而白,哈欠太過時聲音易摳而悶。

抬上牙弓:如啃大蘋果一樣,讓嘴巴找鼻子,鼻子找眼睛。這個動作是口咽腔內部配合面部共同打開腔體的重要措施。

咀嚼:像嚼泡泡糖似的牙齒上下、左右運動。“咀嚼的方法是很好的,如果嗓子很疲勞,或是上臺前沒有地方練聲,就可以做一面咀嚼一面出聲的活動,這對聲門是一個很好的按摩,可以恢復疲勞。咀嚼可以使下巴、脖子等不需要的肌肉松開,只要你能嚼著唱,就說明那些干擾你的不需要的肌肉是放松的。現在有些大夫就拿這個辦法治嗓子,咀嚼時哪一部分肌肉發硬,就說明哪部分肌肉有些毛病,以致聲音發緊。”①

“聞花香”“吹浮塵”:這是呼吸運動中最容易體會到的動作。“聞花香”是使氣息吸得深,“吹浮塵”則有力控制呼出的氣息量。有些歌唱家為控制呼吸氣流,專門面對燃著的蠟燭或者鏡子發聲,直到練成火焰不晃動,鏡子上沒有哈氣。

“打哈欠(是指剛開始打哈欠的狀態)是使腔體打開吸氣的道路通暢。”②人在打哈欠時喉結會自然下降,當然打哈欠時必須有喝水的狀態,舌根與咽壁處仿佛放置一個小雞蛋。同時配合以“嘔吐”狀態,唱高音時嘔吐狀態不宜太過,否則會破音。

伸舌頭、甩舌頭:盡力把舌頭伸出嘴外來,然后左右晃動腦袋,舌頭會左右搖擺,口咽腔內馬上就分泌出唾液,幫助濕潤干燥的咽壁增加黏膜,而黏膜是拉動肌肉的“操縱桿”。該運動是歌唱者上場前心情緊張、口干舌燥時最好的療法,許多經驗豐富的歌唱家演出前都習慣用此法。

松開牙關節:這項運動是配合“唱a(啊)母音時垂直張嘴,感覺嘴角拉成直線仿佛面帶微笑狀,笑肌上抬,上唇提起露出門齒,下唇不能包著下齒。張嘴時打開牙關節,特別是唱高音時,必須拉開槽牙之間的距離,下巴好象‘掉下來’。”③

打嘟嚕:雙唇微閉,從丹田中發出氣息吹開雙唇,使雙唇上下振動,一直把這口氣用完,再換口氣繼續循環這項運動,該運動主要是練習氣息的靈活性,沒有氣息就打不成嘟嚕。

吹氣泡音:嘴巴微張,舌頭平放,來自丹田的氣息猶如水中的氣泡一樣輕輕吹開微微閉合的聲帶,撫摩著聲帶。該運動主要是按摩聲帶周邊的肌肉,幫助放松剛剛活動激烈的聲帶周邊肌肉,使之恢復正常的肌能。

2.頸部運動:這個部位的運動主要是梗起脖子,后頸略為梗直時,咽壁則處于繃緊的狀態。當松開牙關時,在后頸部的有力支持下,口形雖然張大,不會有緊張牽拉的感覺。唱歌是一種前松后緊的狀態,“好象在脊椎骨里插一根搟面杖,上端頸椎略為梗直,形成頭部重量支撐的軸心”。④此外要通過呼吸來把喉結拉下來,千萬不要人為地壓喉結。

第二節:胸、背、腰運動

1.胸部運動:擴胸運動,“把胸挺起來,讓胸廓來支持你的高音”。⑤切忌把胸挺得過高,還要保持“含胸拔背”的狀態。唱高音時感到“喉結下方的‘管子口’有一種擴張力,這是環甲肌向下收縮時拉住喉結的力量,于是在胸口產生了演唱高音的支持感。”⑥

2.背部運動:沈湘先生為學生上課時,總愛說:“用后半扇兒唱”。他的提示,實際上是將緊與松的感覺,在身體上作了劃分:后半身在唱時是積極、緊張的用力狀態,靠后半身的勁兒歌唱發聲,前半身就能找到相對松弛和安靜的狀態。這就是全身唱時應該體會緊張與松弛的正確感覺:“前松后緊”。⑦因此,要準確體會背部用力背物體的狀態。

3.腰部運動:主要是橫膈膜的擴展與小腹之間的對抗。大歌唱家多明戈說:“我感覺在橫膈膜沒有真正地正常地活躍起來之前,永遠不要開始歌唱。”⑧擴展橫膈膜的方式很多,如:用橫膈膜頂著物體把它推開,“有時我也頂著鋼琴唱,我把鋼琴頂開去”。⑨還如“狗喘氣”、搬重物等方式來促使橫膈膜積極地活動開來。

轉“撥浪鼓”:兩臂自由下垂來,扭動腰部帶動兩臂來回敲打前胸和后背,像搖“撥浪鼓”似的。這項運動主要放松身體上部,尤其是肩膀。坐凳子體會氣沉兩肋的感覺:沈湘先生說,“如果你不知道吸到多深,或不知道吸到什么地方,并且想感覺到正確的吸入的部位在什么地方,我提出兩種方法請試試看:一是身體放松很舒服地坐在椅子角上,兩腳分開,兩胳膊肘放在膝蓋上,這時吸氣,會感覺到吸的深度和力量是在腰圍、后背、后腰等部位,并都有膨脹的感覺,這就是深呼吸的位置。”“另一個辦法就是彎腰90度,兩臂放松自然下垂,兩腳略分開,要站穩,這時吸入氣息很自然地吸到腰的四周,很明顯地后背、后腰膨脹,這是唱高音用氣的位置。”⑩許多老師經常讓那些腰部使不上勁的學生彎腰90度唱歌,以保持腰部繃圓的感覺來支持歌唱。

向下高呼口號:像解放軍戰士軍訓時齊步走,高聲喊“一二三四”那樣,一下把聲音喊到腳底下,聲音則都會竄到頭頂上去的。腰部必須擴展,否則聲音喊不響亮。

雙手盡量向上伸展并自由落下:著名男低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溫可錚先生就主張這樣做,以便使腰部能沉下氣息。他在教學光碟中就如此示范給學生。(11)

高抬腿或登高:通過高抬腿或上樓梯來收小腹加強橫膈膜與小腹的對抗力量,讓腰部感覺到一種舒張的外擴力量,“當骨骼肌在發動某一運動時,也是以逐漸增強運動單位的收縮,在克服內、外的阻力的過程中,完成肢體的運動。所謂內部的阻力包括肌肉本身和關節、韌帶等軟組織的粘滯性、彈性等機械屬性,外部的阻力則包括參與運動的肢體某一階段的重力以及外加的負荷等。重力在骨骼肌的運動中具有重要作用。實際上一切骨骼肌運動都是肌力與重力的對抗。重力在與肌力對抗中可以作為原動力量(如將舉起的上臂放下或將重物放下)或作為原動運動的對抗力量(如舉起上臂或舉起重物、歌唱時橫膈膜下降等)。”(12)

第三節:腹、臀、胯運動

1.小腹內收:小腹內收主要是與橫膈膜形成對抗力量,保持歌唱呼吸運動中所需氣息能源源不斷地供給。“小腹鼓則為吸氣,小腹收則為呼氣。久而久之,就能練成用小腹吸氣而不是用鼻子、口腔、胸腔主動吸氣的快捷的吸氣方法,好象吸氣用小腹,而不用肺。”(13)

2.兩胯橫開:就是兩胯部向左右兩側擴張,發聲時立即“收腹、提臀、撐腰、開胯,找到支持發聲的呼吸對抗力”。(14)

3.收肛提臀:這是配合呼吸的一項重要運動。“演唱起音時,立即收腹提臀,找到骨盆肌收縮支持深呼吸的力量”。(15)大歌唱家帕瓦羅蒂對此也提出過類似的看法“吸入氣就保持那個姿勢如在廁所里……把這個姿勢保持直到唱完整個樂句。”(16)

第四節:腿、腳運動

大腿內側收攏:腿部要始終感覺是向內側收攏的,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一只腳上。“當挺拔站立時,兩髖關節為全伸、微展、旋內位,兩膝關節為全伸并股骨旋內,此時兩髖、膝關節即處于緊密嵌合狀態,相互支撐,身體重力都通過軀干骨、股骨、腓骨等主干骨骼傳到腳下,肌肉的活動就相應減少了,身體上部就相對松弛下來了。”(17)對此聲樂大師蘭培爾蒂也有類似的論述:“站立姿勢是身體的重心支在一只腳上(腳向前),腳和肩必須成一直線,換腳時身體重心要穩,不能妨礙聲音。”(18)所謂重心放在一只腳上,便于骨頭與骨臼或脊椎與椎間盤之間的嵌合,那么骨骼就形成了對抗,以便于氣息扎得深。

屈腿半蹲:主要就是找那種如坐在氣囊上的感覺,以便氣息下沉。周曉燕先生在給學生上聲樂課時就采用讓學生屈腿半蹲來體會氣息。

注釋:

①②沈湘著李晉瑋李晉瑗整理《沈湘聲樂教學藝術》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年10月第2版

③④⑤⑥⑦鄒本初《歌唱學——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⑧⑨(美)杰羅姆·漢涅斯著黃伯春譯《歌唱家談精湛的演唱技巧》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年第1版

⑩沈湘著李晉瑋李晉瑗整理《沈湘聲樂教學藝術》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11)溫可錚《溫可錚聲樂教學》中央音樂學院北京環球出版社ISRCCN-A64-03-572-00/V.G4

(12)《人體解剖學》中國醫科大學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1979年2月第1版

(13)(14)(15)鄒本初《歌唱學——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16)(美)杰羅姆·漢涅斯著黃伯春譯《歌唱家談精湛的演唱技巧》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年第1版

(17)《人體解剖學》中國醫科大學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1979年2月第1版

(18)俞子正等《聲樂教學論》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