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志愿者社會實踐論文
時間:2022-03-12 10:46:11
導語:學校志愿者社會實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前中職學校德育工作基本是以德育課程、主題班會、專題講座等為主要形式的教育模式,其教育途徑狹窄、形式單一,缺乏教育的實踐性、靈活性,因而普遍存在實效性低的問題。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為宗旨的志愿者社會實踐活動是一種有效的德育途徑,它既是培育全方位、高素質人才的新嘗試,也是中職學生服務社會的重要渠道。本文針對中職德育工作的現狀和困境,闡述中職德育與志愿者社會實踐活動的聯系,從而提出志愿者社會實踐活動在中職學校的實施途徑。
[關鍵詞]中職德育;志愿者;社會實踐;實施;途徑
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一方面對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產生了旺盛的需求,另一方面對人才的技能水平和道德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說,中職學生的道德狀況直接關系到我國未來產業大軍的素質。教育部啟動實施的“德育在行動”計劃也明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細化為貼近學生的具體要求,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這不僅為中職德育注入了新的教育內容,而且也提供了新的教育策略。為此,組織學生廣泛參加志愿者社會實踐活動已成為新時期構建中職學校德育新模式的重要舉措。
一、中職德育工作的現狀與困惑
據調查,當下中職學生思想道德狀況總體是好的,但受價值多元化的影響,還是有部分學生三觀不清晰、耐挫能力差、社會適應能力弱、利己主義思想重,這使得中職學校的德育工作面臨著巨大挑戰。1.缺乏中職特色。中職學校德育應具有其獨特性,然而有些中職學校德育的指向性不明,繼續沿用普教的德育模式,關起門來做講座,死摳教材說道理,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嚴重脫離當代中職學生的身心特征和個性追求,偏離了中職德育的方向。2.德育內容狹窄。中職學校往往把學生的德育范圍限制在校內,內容不外乎德育課本,相對于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略顯滯后。內容陳舊、教育封閉,拉大了中職學生整體素養與社會用工單位需求之間的差距,增加了學生畢業后的就業難度。3.德育形式老套。中職學校的德育教學形式常常還停留在課堂講說和單一性的填鴨式灌輸,教師刻板地講,學生機械地聽,德育無活力,學生無興趣,壓抑了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實踐能力。4.評價標準單一。不少中職學校德育的評價標準還是以德育課的考核成績為基準,“一考定終生”,無疑挫傷了許多中職學生的積極性和自我認同感。5.重技能輕德育。企業在招聘時,較為看重學生的技能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其道德素質的考量。為了追求學生就業安置效果,不少中職學校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重技輕德的現象,使得德育工作流于形式。
二、中職德育與志愿者社會實踐活動的聯系
志愿者社會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集體主義、愛國情懷、團隊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一項重要舉措,是雷鋒精神在新時期的發展和延續,現已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將志愿者社會實踐活動與中職德育工作有機結合,是中職學校創新育人模式的應有之意,無疑會一舉多得。1.提高自我認同和培養團隊精神不少中職學生學習動力不足、自我認同感缺失,對于學校而言,需要挖掘學生自身的“美”,從而轉變學生的情感和學習態度。多元智能理論強調,學生可以在不同的智能范疇內有所特長和發展,參與志愿者實踐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獲得感和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志愿者社會實踐活動,本身就是志愿者對社會的熱心參與、主動奉獻的行為,尤為需要隊員之間相互幫助、相互協作。圍繞同一活動目標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能夠培養廣大志愿者的團隊合作精神。2.強化責任意識和提升綜合素養學生作為志愿者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是學生自覺主動為社會和他人服務的具體實踐,不以物質回報為動機,更多的是源于責任、信念和善心。參加志愿者社會實踐活動,能夠有效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行為方式與特征,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志愿者實踐活動的前提是自愿、無償,內核是弘揚奉獻精神,目的在于教育學生服務社會、服務他人,促進自我價值的實現。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過程中,拓寬了視界,擴展了交際,豐富了閱歷,潛移默化地提升專業技能、綜合素養和社會適應能力。3.形成良好風尚和傳遞愛心文明志愿者社會實踐活動涉及到社會的各個層面,關聯到社會的每個角落,中職學生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可以減輕政府和市場服務的壓力,惠及大眾,增加和諧因素,形成團結、平等、友善的良好社會風尚。
三、志愿者社會實踐活動在中職學校的實施途徑
基于“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中職學校要秉持“成人成才”的宗旨和“學以致用”的原則,做到傳授職業之技與傳承工匠之魂相結合,為實現中國夢,培育鑄就大批的高素質人才。面對現實的需求和迫切的形勢,中職學校亟須探索志愿者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施途徑。1.完善管理機制,推進志愿活動規范化。個體性的志愿活動短板明顯,往往是無序的、零散的,其社會效能相對乏力。要保證志愿者社會實踐活動的長效開展和精準發力,離不開規范的組織管理和完善的運行機制,離不開學校整體效能的發揮。因此,中職學校應將學生志愿者社會實踐活動納入德育工作體系,建立學校各職能部門的有序聯動機制,并由團委、各系部具體落實執行的志愿者組織保障體系,不斷完善機構管理、招募注冊、組織培訓、活動臺賬、考核激勵、權益保障等制度,確保志愿活動有章可循,按照“結對+對口+接力”的模式規范化運作。2.營造文化氛圍,推進志愿活動常態化。中職學校要秉持“生活德育”、“全員德育”的育人理念,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引導學生的行為習慣,對校園內不文明現象進行及時勸阻和糾正;幫助所有需要幫助的師生,開展“青年綠色文明校園”、“困難家庭援助”、“盟友互學”、“一助一”或“多助一”等活動;積極為“科技節”、“藝術節”、“運動會”等校園大型活動提供志愿服務;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微信、QQ群、微博等宣傳陣地,大力宣揚志愿者典型事例、活動意義,引導學生自覺、主動投身志愿者實踐活動中,讓學生由被動接受德育教化變為德育實踐者和主導者,讓更多的學生了解、熱愛、參與志愿活動,從而實現“人人愛志愿、處處獻愛心、時時做公益”的常態化愿景。3.加強培訓引導,推進志愿活動品牌化。提高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的質量是志愿者社會實踐活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因此,中職學校要建立定期培訓制度,通過個別輔導、集中培訓,案例分析、座談交流等形式,加強對志愿活動知識和技能的培訓,提高志愿活動的科學性和實效性。中職學校還要發揮自身的技能資源優勢,將開展志愿者社會實踐活動與專業相結合,推動學生在廣闊的“第二課堂”中激發專業興趣、鞏固專業知識、增強專業技能,實現社會、學校、學生“優勢互補”、“三方受益”的動態平衡點,打造富有中職特色的志愿活動品牌,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實踐育人”的價值追求。
四、結束語
志愿者社會實踐活動不僅是中職學校德育的重要一環,更是提升中職學生綜合素養、有效服務社會的關鍵所在。因此,中職學校要進行以志愿者社會實踐活動為平臺的德育改革,并對志愿活動進行科學的管理,使志愿服務活動規范化、常態化、品牌化,推動中職學校德育工作向縱深發展。
參考文獻:
[1]汪永智.中職德育教育調查與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于人同,李志君,廖雙泉,徐鼐.實踐育人新模式探討[J].時代教育,2014.
[3]馬學平.北京市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對策研究[M].北京教育出版社,2010.
[4]邵帥.志愿服務——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徑探析[D].青島科技大學,2011.
作者:奚必政 單位:江蘇省揚中中等專業學校
- 上一篇:新時代和諧勞動關系探討
- 下一篇:大學生社會實踐激勵機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