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社會經濟關系對道德的應用

時間:2022-05-17 10:57:00

導語:議社會經濟關系對道德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議社會經濟關系對道德的應用

摘要:在人類發展史上,一切道德體系的作用性質及其變化,都源于社會經濟關系及其變化。社會經濟關系對道德具有決定作用。表現在:社會經濟結構的性質決定了各種道德體系的性質;社會經濟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利益直接決定了道德體系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生產關系中的矛盾和沖突決定了道德領域的對立和斗爭;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引起了道德的變化。

關鍵詞:社會關系;經濟關系;道德體系;決定作用。

示道德的社會根源、社會本質和歷史過程。在此基礎上,我們就能從各個方面探究社會經濟關系對道德的決定作用。同樣,從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依賴性出發,也能對社會主義條件下的道德問題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一、社會經濟結構的性質決定了各種道德體系的性質。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經濟結構即社會生產關系體系,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生產資料所有制,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以及消費資料的分配方式。其中,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社會經濟結構的核心和基礎。因此,在研究社會經濟結構對道德體系的決定作用時,應著重于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社會經濟結構有兩種基本的類型:一種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和核心,另一種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和核心。這兩種類型的社會經濟結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斷改變著自己的歷史形態。與此相適應,社會道德體系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歷史類型。

首先,原始社會的經濟結構,是以家庭、胞族、氏族、部落等公共占有生產資料為基礎,人們在物質生活過程中的關系十分簡單和狹隘。

與原始經濟結構相適應的道德,便是同風俗習慣混為一體的淳樸道德。

其次,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形成了不同階級的道德。同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和核心的社會經濟結構相適應,社會不再存在統一的道德體系,而是形成了各自不同階級的階級道德。而且,隨著私有制的歷史形式的改變,階級道德也不斷更換著它的社會內容和階級實質。例如:與奴隸主私人占有為基礎的社會經濟結構相適應,形成了互相對立的奴隸主和奴隸階級道德。同封建地主私人占有制為基礎的社會經濟結構相適應,形成了互相對立的地主階級的道德和農民階級的道德。同以資本家私人占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經濟結構相適應,形成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兩個根本對立的階級道德。最后,生產資料公有制社會,將最終形成作為全人類道德的共產主義道德。社會主義道德,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關系基礎上,是由無產階級道德發展而來的新型道德。由于社會主義經濟關系建立時間較短,經濟結構中多種所有制并存,以及舊道德體系的影響,因此,社會主義道德體系正處于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階段。

二、社會經濟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利益直接決定了道德體系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

恩格斯說:“每一個社會的經濟關系,首先是作為利益表現出來”。[1]這種作為經濟關系表現出來的利益,對于各種社會或階級的道德體系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都有著直接的決定作用。

首先,道德體系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都是從一定社會利益或階級利益中引申出來的,或者說都是從一定社會或階級的個人利益和整體利益的關系中引申出來的。如何看待和處理個人利益和整體利益的關系,是區別各種道德體系最顯著的標志之一。個人利益和整體利益的關系,可表現為多個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在于追求整體利益、以及個人利益從屬于整體利益呢?還是追逐個人利益、以及整體利益從屬于個人利益?各種社會或階級的道德體系,都是根據這樣一個問題的不同回答,來確定它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在原始社會里,氏族、部落在調整內部個人與集體,個人與他人關系時,所遵循的道德基本原則,都是自發地追求氏族、部落的整體利益,將個人利益溶于氏族、部落的整體利益之中。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統治階級的道德雖然也會強調社會整體利益,但實際奉行的道德原則,總是追逐個人或者階級的狹隘私利,公開或隱蔽地使社會整體利益屈從于他們的狹隘私利。公有制社會道德體系的基本原則,在各個發展階段上,都要求人們自覺地追求社會整體利益。

其次,利益決定了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的適用范圍。各種階級或社會的道德體系,其原則和規范,究竟能不能真正成為社會統一的道德行為準則,發揮作用的程度如何,取決于它是不是真正反映社會的整體利益,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社會的整體利益。在原始社會,氏族、部落內部由于有著不可分割的共同利益,即個人利益和氏族部落的整體利益完全一致,所以才有了氏族部落統一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在各個階級社會中,從根本上不存在共同的社會利益,因此,各種道德體系的原則和規范,都是從各自階級的利益中引申出來。所以,除了某些人類公共生活最起碼的行為準則以外,任何一個道德體系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都不能真正成為全體社會成員統一的行為準則。社會主義和嚴格意義上的共產主義社會,是社會經濟關系在成熟度上不同的兩個階段,個人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的一致性,同樣存在著程度上的差異。總的來看,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發揮作用的范圍和程度,是由作為經濟關系表現出的利益和利益關系所決定的。如果社會不存在共同的根本利益,就不可能有全社會成員共同的道德原則和主要規范。

三、生產關系中的矛盾和沖突決定了道德領域的對立和斗爭。

在階級社會中,各種不同道德體系之間的對立和斗爭是經常的,有時甚至是非常激烈的。這種對立和斗爭的發生,從根本上來說,都是由當時社會生產關系內的矛盾和沖突所決定的。

首先,道德領域內的對立和斗爭,首先是為了經濟利益而展開的。

在階級社會的生產關系體系中,由于人們對于生產資料占有關系不同,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同,由此決定了人們獲取社會財富的方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甚至是根本對立的特殊利益。社會各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或者為了爭得自己的應有利益,便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觀念和道德情感,也形成了自己相應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以至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道德體系。階級社會的全部歷史表明,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都源于各自的經濟利益,這也決定了一切階級社會不同的道德體系,都具有強烈的階級性。

其次,各個階級在生產關系中的不同地位,也決定了它們道德體系的社會地位。在階級社會里,不同階級的道德體系,有的居于支配地位,有的則居于被壓抑的地位。從歷史來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里,奴隸主階級、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道德體系,總是先后居于社會的統治地位,而奴隸、農民和無產者等勞動者階級的道德體系,則總是處于被壓抑的地位。剝削階級的道德體系,之所以能夠居于社會的統治地位,并不是因為他們的道德多么“高尚”,而主要是因為他們在當時的生產關系中居于統治的地位,占有物質生產資料。因此,被剝削階級只有改變了自己的經濟地位,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居于社會的統治地位。

四、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引起了道德的變化。

在人類歷史上,一切道德體系的興衰和起落,進步與消長,歸根到底,也都是源于社會經濟結構狀況的。

首先,經濟結構的根本變革,遲早要引發社會或階級的道德體系的新舊更替。歷史的進程反復表明,隨著舊的社會經濟結構日益成為束縛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桎梏,新的社會經濟關系逐漸產生之時,相應的舊的道德體系,便日益走向衰落,新型道德體系的某些因素,便逐漸形成并發揮作用,新舊道德體系之間便有了越來越尖銳的沖突和斗爭。當舊的社會經濟結構完全被新的經濟結構所取代,那么,新的道德體系則會遲早取代舊的道德體系。人類道德的這種新舊更替,一方面繼承了前輩的某些道德傳統,另一方面又表達了人們生活于新經濟結構中的利益和要求。因此,從總體上看,新道德總是具有根本不同于舊道德體系的性質,也必然程度不同地顯現出人類道德的歷史進步。

其次,同一經濟結構內部的某些重大變化,也會引起相應道德體系的變化。當某種社會經濟結構內部出現了重大改革,社會道德體系必然會做出相應的調整。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決定了道德的轉型。例如: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就是隨著公有制經濟關系的不斷完善而不斷發展的。建國初,隨著社會主義公有制國家的建立,社會主義道德也在無產階級和其它舊道德體系的基礎上迅速建立起來,并為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發揮了應有的作用。隨著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別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使得社會主義道德體系自然進入了一個轉型發展階段。這種轉型首先在強調社會整體利益的同時,更有利于實現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的有機統一。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和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發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確立了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整體結構和基本內容,從而決定了社會主義道德的轉型方向,就是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體系,這種道德體系必將對促進我國經濟協調與可持續發展,實現社會和諧,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7.

【參考文獻】

[1]羅國杰。馬克思主義倫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袁兆春。教育論文"target="_blank">高等教育法學與教師職業道德[M].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