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區雨水集蓄利用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28 10:09:00

導語:西部地區雨水集蓄利用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西部地區雨水集蓄利用管理論文

世紀之交,黨中央不失時機地作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重大戰略決策,無疑為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國西部地區幅員遼闊,水土流失和干旱缺水嚴重,荒漠化不斷擴展,生態環境惡化日益嚴重。為此,解決西部地區“水”的問題已成為西部大開發戰略中的首要任務之一。近幾年來,西部各省區在有效利用地表水、地下水的同時,雨水集蓄利用也是一條解決水資源短缺的有效途徑。集雨工程的實施,使得西部干旱缺水地區水利條件得到初步改善,為當地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生態環境建設和農民脫貧致富打下了堅實基礎。下面就西部地區開展雨水集蓄利用談幾點認識。

一、雨水集蓄利用的必要性

(一)西部地區水資源現狀

我國西部地區具體地講分為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西北地區氣候干旱少雨,多年平均降雨量為235毫米左右,而水面蒸發量卻高達1000--2600mm,水資源總量只占全國的8%,是世界上干旱缺水最嚴重的地區。再加上無序開發,荒漠化面積急劇增加,使原來就十分脆弱的生態環境變得更加惡劣,水資源更加緊缺。西南地區氣候濕潤,多年平均降雨量1000--2000mm以上,水資源十分豐富。但由于該地區人多地少,山高破陡,水低地高,加上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低,目前人均灌溉面積只有0.36畝,尚有56%得耕地缺水灌溉。因此,水得問題已成為西部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在西北水資源短缺地區開展雨水集流工程無疑尋找到了一個新水源,在西南水資源豐富地區更應該充分利用雨水集流工程把水留住進行農業生產和灌溉。

(二)西部地區農村水利基礎設施薄弱

我國西部地區約占國土面積的55%,有2億多人口,3億多畝耕地面積。由于歷史原因,干旱或季節性干旱缺水問題十分嚴重,區域內至今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口吃水困難和不能穩定地解決溫飽問題。從總體上來講,西部地區的農業生產還沒有擺脫靠天吃飯、抗御自然災害能力低的被動局面。主要體現在:一是1300萬農村人口飲水困難。西部地區總人口只占全國的28%,農村飲水困難人數卻占全國總飲水困難人口的54%。二是有效灌溉面積極少。西部12省區人均占有灌溉面積只有0.62畝,低與全國平均水平。其中有1億多人口人均旱澇保收基本農田少于0.5畝。重慶、貴州、青海等省沒有一個大型灌區,人均只有0.3畝灌溉面積。三是牧區水利嚴重滯后。全國可利用草原的31億畝中有95.6%集中在西部,全國水土流失面積1/4在牧區。由于牧區水利基礎設施薄弱,加上不合理的傳統牧業生產方式,造成牲畜超載,過度放牧,部分草原生態環境惡劣,沙漠化特別嚴重。

(三)西部地區貧困人口居多,生態環境脆弱

西部地區是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個別地域甚至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的確是“有水一片綠,無水一片黃”。據1998年資料分析,全國592個貧困縣中,有366個縣集中在西部地區,占全國貧困縣數的62%。西北地區處于干旱、半干旱生態環境脆弱帶,水資源在缺乏的同時又分布不均,這是導致沙漠荒漠面積擴大、生態環境脆弱的根本原因,也同時制約著西北地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當地農民脫貧致富。西南水多土少,人口密集、山區面積大,人均耕地面積少,土層薄,陡坡開荒非常普遍,致使水土流失嚴重,土地“石化”問題突出,洪澇、干旱、滑坡、泥石流這類自然災害頻繁,嚴重制約當地工農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四)符合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內容

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其中最主要的內容就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因此,為了加快西部地區的開發,首先要加快西部的水利建設步伐,把水土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應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抓住水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脆弱的這個主要矛盾,實施水資源的合理開發、科學配置、高效利用和對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集雨工程的實施正是實現其西部雨水資源有效利用的最佳途徑,它不僅能夠解決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用水,還能改善周圍生態環境和促進區域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雨水集蓄利用的可行性

(一)歷史悠久

我國雨水集蓄利用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000年以前。雨水集蓄利用雖然是一項古老的技術,但經過我國人民在實踐中總結和發展多種雨水利用的形式,使雨水資源成為解決某些特殊地區人畜吃水和生產用水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手段。據有關專家分析,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和水資源日益短缺的嚴峻現實,雨水資源利用將是二十一世紀水資源可持續發展利用的主要途徑之一。

(二)國外利用雨水資源情況

目前,在世界六大洲都有收集雨水解決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的例子。包括發達國家的日本、澳大利亞、美國、德國等和發展中國家的泰國、印度、墨西哥等國家。在解決城市缺水問題上,日本開展規模最大,把雨水主要用于沖洗廁所、澆灌草坪,也用于消防和發生災害時應急用水。雨水集流技術在農業生產上在國外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例如印度對ANDHRAPRADESH地區8.9公頃的小流域研究認為,修建6處由1公頃集流面、300立方米蓄水池組成的系統,即可為該流域農田提供充足的補水灌溉用水。美國得克斯州用小水池蓄存徑流一年補充兩次灌溉,成本每英畝約為60美元,而總收入可達100美元,集流農業技術所花的代價比一般工程要低。國外經驗證明,雨水集蓄利用技術在解決生活和農業生產用水上都有廣泛的應用,特別在干旱、半干旱地區,是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發展農業生產,改善生態環境的有效措施。

(三)技術上已基本成熟,得到西部地區廣大干部群眾的認可和接受

多年來,經過有關科研單位和水利部門大量的調查研究和實踐探索,圍繞集雨工程的適用范圍、施工工藝、水質控制等重點技術攻關,使雨水集蓄利用的技術體系已基本成熟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得到了西部地區廣大干部群眾的認可和接受。其中西南地區主要依靠天然集流,北方地區采用人工集流場或天然集流場與人工攔截措施相結合;蓄水工程形式北方地區以窯、窖、旱井為主,南方地區以水池、水窖、塘壩為主;節水灌溉的方法有座水種、點澆、管道輸水灌溉、滴灌、滲灌、噴灌及精細地面灌等,普遍采用了地膜覆蓋及其它綜合農業技術措施。各省、區領導都非常重視雨水集流工程建設,把此項工程作為扶貧攻堅和農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主要任務來抓,在組織領導、資金投入、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等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有力地推動了集雨工程建設。

(四)與當前農村經濟發展體制相適應

集雨工程一是興建方式屬于“民建、民管、民營、民用”,符合多種經濟成分投資興辦水利工程的政策,與當前農村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相適應,有利于調動農民自覺投資興建集雨工程的積極性。二是該工程規模小,造價低,施工技術簡單,形式多樣,適用范圍廣,便于管理,能夠現學現用,易于推廣。三是該工程這種井隨地打,地隨井修的靈活分布模式,非常適合于旱塬丘陵起伏、農田農戶分布零散的自然特點。

(五)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的有效途徑

由于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和特定的自然地理條件,造成了西南與西北形成“水多、水少”的反差。西南多屬于高山和高原,水多而地少,巖溶分布普遍,造成地高而水低。雖有豐沛的降雨(年降雨量2000mm),但無調蓄工程,山洪爆發和泥石流現象經常發生,造成水土流失嚴重,山區農村飲水和農田灌溉都十分困難,要解決此類問題,興建集雨工程尤其必要和緊迫。西北地區水資源十分短缺,因此必須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保護和節約雨水資源,因地制宜的發展集雨工程,把有限的水資源進行合理優化配置和充分利用。西南和西北地區發展集雨工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無疑也是實現其水資源合理優化配置的有效途徑。

三、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成為解決西部地區農業生產和解決農村飲水困難的主要措施

多年來,西部地區農民群眾通過興建水窖、水池和小塘壩等小微型水利工程,不僅有效的解決生活用水,同時還配合各種節水措施,積極用于糧食、蔬菜、瓜果和牧草的抗旱補充灌溉,發展農業生產,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集雨工程遍及全國半數省(區),各地累計修建各類水窖、水池、小塘壩等小微型蓄水工程500多萬處,年蓄水能力約17.2億立方米,初步解決了2091萬人的飲水困難,發展抗旱補充灌溉面積1870多萬畝。

(二)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創造了基礎性條件

集雨工程的實施,使西部山區農業基礎條件得到了改善,為這些地區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創造了有利條件。主要表現在:一是改變了落后的耕作制度。過去由于干旱缺水,沒有灌溉設施,西部地區70%耕地都是“望天田”,一年只能種一茬農作物。興建集雨工程后,灌溉有了保證,變為一年種二茬或三茬,原來種植結構品種的單一、產量很低的旱坡地,通過種植結構調整,使精耕細作代替了廣種薄收,單位面積產量也成倍增加。二是提高了山區農業的綜合開發水平。有了水源保證,使許多地區從單一的種植業,向農、林、牧、副、漁業全面發展。西南地區著力發展的“池中養魚,池邊養鴨,池水灌溉,一水多用”模式;西北地區積極利用集雨工程,在保證抗旱水源的基礎上,發展庭院經濟和種植蔬菜、水果、煙葉等經濟作物,畝均純收入由過去400元增加到1200元,使農民收入明顯增加。甘肅省總結出了“梯田+水窖+地膜+結構調整”的旱地農業發展模式,即通過梯田、水窖保土蓄水,實現作物節水補灌;推廣地膜覆蓋減少蒸發,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等措施,使多種農業技術組裝配套,創造旱地農業的“兩高一優”。

(三)為退耕還林(草)、改善生態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干旱缺水年份,山區農民的糧食不能自給,為了解決溫飽,他們只能不停的到山上開荒種糧,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了“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有了集雨工程后,使農作物單產有了較大提高,農民手里有糧,心理不慌,這樣才可以逐步將原來開墾的山坡地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還牧。廣西要求每建一個地頭集雨工程,要配套種植一畝竹子,竹苗由政府無償提供,這樣既加快了生態環境建設步伐,又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四)促進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通過雨水集流工程的開展,旱區貧困農民改變了不良習慣,農村開始改水改廁,豬、牛、羊等牲畜實行圈養,農村逐漸改變了臟、亂、差局面,村容村貌有了大的改觀。一些農戶家中還安裝了自來水、太陽能熱水器和抽水馬桶,有效地改變了農村臟、亂、差地局面,改善社區環境,促進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五)為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

西部地區有不少都是革命老區、邊疆地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居住著40多個少數民族,總人口達4200萬,約占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40%。近年來,隨著國家整體經濟的快速發展,這些地區的貧困落后問題日益突出,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一個薄弱環節。近年來,西部地區農民群眾形象地把集雨工程稱之為“愛民工程”、“富民工程”。為此,加快這些地區的集雨工程建設,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加快扶貧攻堅、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當前存在的問題

雖然集雨工程在我國半數省份都已開展,并初具規模,但在認識、技術、投入、工程配套等多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認識方面

在基層,一些干部和群眾認為在干旱缺水山丘區,集雨工程可以代替一切,無所不能;另一種認為集雨工程屬于小打小鬧,成不了大氣候,國家不值得花大力氣投資建設,是一種群眾的自發行為。這兩種認識都是片面的,其實,雨水集蓄利用在特殊季節、特定的自然環境條件下發揮特殊作用的小微型水利工程,是對缺水地區抗旱水源的有效補充,是合理開發利用雨水資源的一種好形式,它與大中型骨干水源工程相輔相成,在不少地方起著大中型工程起不到、的重要作用。對這一做法應給予充分肯定,大力提倡。

(二)技術方面

技術方面主要存在的問題有:一是由于集雨工程多數是以農戶為單元自發建設,使工程建設在選點、布局和工程型式上缺乏全面考慮,不盡合理,不能最大限度的獲得截流雨水資源和充分發揮節水灌溉的作用;二是有些地方工程布局過密,集雨面積過小,造成工程蓄不足水或蓄不上水;三是集雨工程點多面廣,分布星羅棋布,由于基層水利技術人員有限,缺乏統一的技術指導和規劃,技術指導和配套服務跟不上。四是部分各省(區)雨水集蓄利用技術和理論、政策水平研究滯后,缺少統一的標準技術規范來進行指導、建設與管理。

(三)投入方面

興建集雨工程的地區多數為貧困山丘區,地方財力和群眾自籌能力十分有限。根據中央“關于貧困地區要實現人均半畝以上旱澇保收基本農田”和水利部提出的“三年基本解決2400萬人飲水困難”的奮斗目標,今后相當一段時期內要把集雨工程作為加強西部地區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投入不足,是制約集雨工程發展速度的主要因素。

(四)工程配套方面

要使集雨工程效益充分發揮,配套措施首先必須跟上。有些地方只注重工程建設,忽視了綜合配套措施。例如提水設備配套、節水灌溉技術、水質保護、耕作措施、農藝措施和種養殖業相結合的配套措施等方面。

五、幾點建議

(一)實行科學規劃,注重因地制宜

西部地區地域遼闊,地理條件差異較大,再加上集雨工程涉及面廣,數量較多,與農民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因此,發展集雨工程一定要從各地實情出發,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的選擇工程型式,確定節水灌溉技術和各種施工標準。要充分考慮當地自然、氣候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切不可盲目的追求數量,或搞所謂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而忽視工程質量,防止出現“行政命令”、“一哄而上”或“一刀切”,要按照規劃,穩妥實施。

(二)加強技術指導,提高科技含量

集雨工程屬于小微型水利工程,農民群眾是投入的主體,也是受益主體。因此,在興建過程中對農民進行技術指導至關重要。作為水行政主管部門要不斷加強對基層水利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培訓,采取各種方式,提高基層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技術水平。充分發揮基層水利服務組織的作用,對工程規劃布局、配套設備供應、施工組織、人員培訓和運行管理等方面實行全程服務。要把集雨工程與農業結構調整、先進農業科技的應用、品種改良、耕作制度、庭院經濟和施肥方式等有機結合,為發展高產、高效、優質農業奠定基礎。

(三)加大資金投入,強化工程配套

投入不足和工程配套跟不上是影響集雨工程發展及效益不能充分發揮的重要因素,其中工程配套是重中之重。建議今后中央從水利建設基金中拿出專項資金給予重點扶持,同時將集雨工程列入西部適宜發展地區各級政府的議事日程,制定獎勵和各項扶持政策,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堅持“以獎代補、先干后補;群眾自籌為主,國家補助為輔”的方針,建立和完善多種投入機制,引導農民群眾積極興建集雨工程,確保“建一處、成一處、工程配套一處”。

(四)嚴格項目管理,確保效益發揮

為加強集雨工程的建設和管理,確保工程質量,提高管理水平,充分發揮工程效益,各地應結合當前實際,對集雨工程從規劃、審批、立項、實施、驗收等多個環節實行項目管理,按照“因地制宜、保證質量、綜合利用、講求實效、量力而行”的原則,合理制定“集雨工程發展規劃”和“集雨工程資金管理辦法”,積極完善和推行以獎代補、以物代補等形式,保證專款專用,提高資金的適用效率。同時對集雨工程進行農業、科技、水利等各種措施的綜合配套建設,確保工程效益的正常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