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缺失原因分析論文
時間:2022-03-03 03:27:00
導語:傳統文化缺失原因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有學者說中華民族遇到外族入侵時,常常能把外族打退,打不退的情況也很多,就是很難征服。這是因為一方面我們有一股韌力,一股很強的抵抗力量;一方面我們又很開放,在文化上同它們融合在一起。然而我們以前所驕傲的韌力即中華民族的民族性賴以生存的土壤--傳統文化卻漸漸流失,而開放的一面,卻是在顛覆和忽略民族根基--民族語言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不能不讓人深深的憂慮,當我們再面臨武力上或是文化上的入侵時,是否仍具有抵抗力!
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喜歡矯枉過正,從清朝時的天朝上國思想到后來寵洋媚外,從新文化運動對舊道德、舊文化的改革到對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全盤鄙棄,再想想改革開放前后,英語在中國的地位居然上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地位,以致于本來就被白話文稀釋的中國語言遭到史無前例的漠視。
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常常與文學混為一體,與西方相比,更注重人與社會的哲學關系,對修身治國、立身行事、倡導人格修養等方面有十分詳備、成熟的理論,儒、道、釋多種思想潛移默化地融入中國人的處世哲學中,儒家的中庸思想在處理解決某些疑難問題上已被國際上認可,而我們今日的國人很多對此類詞語卻一無所知,曾經輝煌幾千年,傳承不斷的文化到今天居然斷流了,其結果是當前文壇充斥著頹廢、迷亂、感傷,以丑為美的傾向,從寶貝系列到身體寫作、從美女作家到80年代后,青春派、偶像派等潮流讓人目不暇接,我們以前所尊崇的“文以載道”、“文以救世”眼下全無,而老一輩的作家們不能轉型的只能守著純文學陣地無能為力,少人關注,再看下一代,在電子通訊時代的熏染下,在家庭、社會、學校的側面影響下,似乎是生長在物質土壤上的荏弱花朵,傳統文化對他們來說只是學語時代的幾句唐詩、宋詞,只是上學后占課程總量幾分、十幾分之一的語文課程,只是大學后只占一學年36學時的大學語文。或許他們只有在金庸武俠中才能得到些傳統文化的滲透,那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究其原因有三:
一是二十世紀初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字的顛覆。中國文化注重以文載道,而道都承載在文言文中,新文化運動一大成就就是將文言文顛覆,白話文占據主流地位,這雖然使文學走入平民間,但無疑使傳統文化受了致命的一刀,割斷了文言文,同時也割斷了文言文所蘊涵的前人哲學、文藝精髓。這一弊端在當時并不明顯,因為發動新文化運動的人本身是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成長起來的,而在他們的下一代,直接接受白話文成長起來的人,就像是斷了母乳的人,找來替代的奶粉,先天就營養不良。文言文中雖然有些部分生澀古奧,但不能不說它是一種成熟而凝練的語言,充滿韻律美與形式美,其中沉淀的精髓更使它成為千百年來中國汲取營養的源泉。而白話文雖然易于接受,但它與生俱來的淺顯和俚俗卻不能不說是致命傷,像是兌了水的溶液顯得淡而寡味。
二是建國初期對傳統文化的破壞。那場全民族浩劫讓人不堪回首,那個年代的人都經歷過那場焚書坑儒似的浩劫。從名義上挖祖墳挖到批孔,從實際挖祖墳到將中國許多文化遺跡破壞殆盡,把各方面的人才通通下放到牛棚到田地,教師成了臭老九……反動派暴行逆施種種,使得中國文化出現了一個斷層,導致了那個年代成長起來的人腦中已少有傳統道德文化的理念,而這些人如今正是為人父母的年齡,他們本身文化理念的缺乏,面對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只能盲從潮流,使得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家庭教育先天不足,對傳統文化認識不夠,以致整個社會思潮混亂,容易被外來事物清洗。
三是當前教育的弊端導致傳統文化的流失嚴重。擔負民族興亡的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而文化的興亡中在教育。早在建國初期,就曾指出過教育的弊端,對學生管得太死、教學內容太單一。而這弊端絲毫沒有解決。對理科的注重的確適應科技膨脹的時代,但是能夠躋身于科學家行列的人太少,而大多數人則要在工作在平凡的崗位上,他們所學的高數、理化知識在生活中毫無用處,而在社會中極需的為人哲學、道德導向、價值引導等問題,卻一無所知,很多人成為學習的奴隸,畢業之后,缺乏對生活的感悟,對人生的洞察,對自我價值的定位。有人說我們是用培養少數天才的方法去殘害絕大多數的學生。曾炒得沸沸揚揚的“馬加爵”事件讓人嘆息不已,首先是開始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其次是開始有人追問:我們的教育中缺乏什么?那就是人文性!他的悲劇不單是個人的悲劇,也是由環境造成的,而社會整個大環境正是缺乏人文氣息、減少人文關懷。而這些都曾是古典文化著重論述的,而負責大學生審美熏陶與道德導向的大學語文課在各個高校卻少得可憐,一減再減。反之英語卻從小學到大學,重視到無以復加,在升學、就業、提職等過程中,我們很多人幾乎一輩子都用不到的英語居然占了極其重要的地位,這不能不說中國矯枉過正的一個例子!我們母語的地位受到了極其嚴重的威脅,這真讓人質疑!難道全民英語能力提高就是與國際接軌的一個表現么?過去是中國融合外族,今日是中國主動讓外族來融合,本末倒置,更讓人擔憂中國的未來!
現象實在嚴重。發出此呼聲的人不少,但多數停留在呼喊而已,能意識到問題的卻往往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小學到高中全國一致,惟有大學才稍有不同。武漢一些大學在大學語文方面做出許多努力,而在全國來看,仍是缺乏重視的一塊。把改變當前現狀的希望依靠在大學語文的教學上,只能是對成年的樹進行修剪,要究其根源,必須從家庭、從社會抓起,更要從教育入手。
再翻初高中語文課本時,稍有寬慰,選篇越來越傾向于人文價值、審美熏陶等方面,然而小學語文卻讓人擔憂,這正是根基階段。我們把孩子記憶力最好的時段浪費在一些流水帳、兒歌上,簡單的文字中所蘊涵的內容太少。盡管很多人反對古文背誦方法,但它卻可以讓一個人受益一生。我所提倡的傳統文化教育,指得是其中適合人性、社會的理性部分,我們應該讓下一代的人擁有對社會的關注、對人性的尊重、對家庭的責任,應有惻隱之心,應有憂患意識,應有赤子之心,應是一個立足于中國文化基石上有改造自然、改造世界能力的傳人,以正直、睿智、勇于探索、仁和的形象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要:傳統文化何去何從,成為許多學者深切關注的問題,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國內歷史遺留問題及當前教育體制的弊端導致傳統文化的流失,本文針對流失現象、危害繼而分析了傳統文化流失的三個原因,提出傳統文化對引導社會思潮、解決社會矛盾的作用,并期待以教育的方法實現傳統文化的再造。
關鍵字:傳統文化流失原因再造
- 上一篇:教育局治理亂收費工作總結
- 下一篇:茶道文化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