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臺藝術的現狀及經營模式考究

時間:2022-01-28 03:25:13

導語:二人臺藝術的現狀及經營模式考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二人臺藝術的現狀及經營模式考究

土右旗近幾年以政府與民間共建的方式興辦了一大批文化大院,在土右旗所轄各鄉鎮幾乎村村都有。如薩拉齊鎮有文化大院21個,美岱召鎮有7個、雙龍鎮有10個,將軍堯鎮有13個,溝門鎮有8個,明沙淖鄉有7個,蘇波蓋鄉有4個,海子鄉有6個。文化大院基本上都是以負責人(也叫“挑頭人”)的名字命名的,如郭小平文化大院、任三女文化大院、韓福厚文化大院等等。其中不乏當地二人臺傳承人及演唱名家,如張蘭英、樊二板女、任三女等。也有少數是以村名和社區名來命名的,如沙圖溝文化大院、協力氣文化大院、花苑園社區文化大院等等。文化大院協會是統籌管理和協調各文化大院活動的民間自發性組織,在土右旗文化館的指導下開展各項活動。有明確的職能工作,如溝通、協調全旗各文化大院開展文化娛樂活動;定期主持召開全旗文化大院協會會議,交流經驗,共同提高。繼續在全旗農村及城鎮社區發展成立文化大院;各文化大院抽調精英力量共同編排精品節目,巡回全旗各鄉村、社區演出;組織、協調全旗文化大院參加市、區級和全國性的交流活動和比賽;年底召開全旗文化大院經驗交流會,探討文化大院發展的更好經驗和方法;每年評選土右旗十佳文化大院,并作為示范在全旗范圍內推廣。協會的名譽主席及顧問多達十幾人,都是當地政界及文化藝術界名人,也都是癡迷于二人臺的愛好者,如原土右旗旗長云志厚先生德高望重,現已退休多年,但熱衷于民間二人臺藝術的發展。還有為土右旗、包頭市和內蒙古自治區捧回無數榮譽的老藝術家郭威先生,曾在晉蒙陜冀四省區二人臺匯演中摘取特等獎。這說明文化大院的發展一方面緊跟國家政策形勢,另一方面,在各文化大院頻繁的交流學習中,因為有當地二人臺傳承人的參與及指導,在藝術性上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會長劉天喜是溝門鎮北石圖村文化大院的負責人,他父親劉濟生是當地很有名的二人臺唱家,他本人也酷愛二人臺,再加上性格開朗,愛張羅,人緣好且人脈很廣,活動組織能力強,因而被大家推舉為協會會長。副會長分別從各鄉鎮文化大院負責人中推選2人組成。文化大院的活動內容一般包括:二人臺坐腔、科普、健身、歌舞、剪紙等等,但開展狀況最好的是二人臺坐腔,人們因此也將文化大院稱為二人臺坐腔大院。

“打坐腔”是二人臺最傳統的演出方式,表演者不用化妝,也不使用道具,一般不表演完整劇目,而是以演唱傳統或現代劇目中的部分唱段為表演內容。文化大院二人臺坐腔表演的程序一般是,先演奏1----2首牌子曲,營造熱烈的氣氛,時間大約十幾分鐘,曲目都是觀眾熟悉并喜愛的《巴音杭蓋》、《四公主》、《八板》等曲目。所使用樂器為傳統二人臺“四大件”(枚、四胡、揚琴、四塊瓦),可謂原汁原味。參與人員無論是表演者還是觀眾,大都是以文化大院所在村落或城鎮社區、街道內的中老年農民、離退休職工為主,均為二人臺愛好者,屬“票友玩票”性質。文化大院極大地豐富廣大二人臺愛好者的文化生活。薩拉齊鎮郭小平文化大院是土右旗文化大院協會辦公室所在地,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同時作為形象工程,政府給予重點扶持和補貼。郭小平文化大院占地約300平米,是將原有的院落進行整修、美化而成。全封閉式頂棚使得無論刮風或雨雪天氣,活動照常不受影響,全新的塑鋼窗和齊整的地板磚,使得文化大院美觀、大氣;舞臺是一個20厘米高,大約6米見方的臺子,前后擺放數盆絹花,左右后三面圍有絳紅色絨布幕簾,裝飾的既簡潔又漂亮。負責人郭小平是協會的常務副會長,50多歲。墻上的活動剪影里有很多她的身影。她介紹說,二人臺坐腔活動一般在下午三點鐘左右正式開始,但兩點鐘剛過人們就陸陸續續地到來。我們采訪時正趕上這個點兒,已經有八九個人坐下閑聊,大都是鄰居和不遠的住戶。大院的一角疊放著許多大小不等的板凳,大概有七八十個,加上散放在院里椅凳,總共百十來個,據說人多的時候這些凳子都不夠用。旁邊還有一個小方桌,上邊有三四個沏茶用的大茶壺,這樣的小桌,院里也有兩三個。隨后我們來到位于薩拉齊鎮建新小區的呼二白文化大院,未進院就聽到絲弦之聲,院里已經來了不少人,因為占地面積比較小,所以顯得滿滿當當的了,樂隊正在演奏的曲目是《四公主》。樂隊規模不大,四個人,但四大件都已具備,沒有專業人員,都是業余愛好邊看邊學的,但奏出的味道蠻正宗的。就像他們自己說的那樣:“反正是自娛自樂,水平高當然是好事,不過主要還是圖個高興。”樂隊奏完后首先有兩位婦女上臺,一個叫楊毛毛,47歲,一個叫李紅艷,36歲,她們合唱一段《打秋千》,表現得落落大方,對唱腔很熟練。接下來上臺的是呼三白,呼三白是呼二白的妹妹,不到50歲,嗓音甜美,唱功不錯,表演雖沒有復雜的動作,但聲音特能傳情,很有感染力,讓人不禁感喟,如果年輕時趕上貴人或好機會,能夠得到專業的培養,指不定現在已經成名成家了。陪同我們一起來的秦來寬大爺也對她的演唱大加贊賞,棋逢對手,忍不住躍上臺同她合演了一個唱段《珍珠倒卷簾》。秦來寬大爺今年67歲,是距離薩拉齊鎮三十里的秦四營子村人,也是文化大院的常客。他講自己從小喜愛二人臺,年輕時曾到黃河對岸的伊盟(現改稱鄂爾多斯市)參加劇團到處演出,后由于劇團解散,他又回轉家鄉務農。

早些年偶爾出去紅火(搭伙唱二人臺)一下,妻子總是反對他,嫌他耽誤地里的農活。現在歲數大了,孩子們都已成家,沒了負擔,能夠經常出來熱鬧熱鬧,這讓他挺開心。呼二白文化大院就沒有像郭小平文化大院那么幸運地得到政府的支持了,一切整修都是自家出資,“就是圖能跟大家一起樂活(玩兒得高興)。”呼二白還說:“有些設備如樂器、音箱、話筒以及舞臺的裝飾都是成天都是來這里活動的人你出點兒他出點兒湊起來的。”在城鎮社區的郭小平文化大院和呼二白文化大院是這樣,散布在各鄉村的文化大院更是這樣。但即便是郭小平文化大院,維持日常開銷也需要不少費用。郭小平說:“雖然每天給大家提供的是簡單的茶水,但天長日久就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為了參加各類活動,經常要排演節目,還得自掏腰包管大家的飯,即使獲了獎也沒有獎金,大多都是些獎狀或活動贊助商家的產品,基本都不太適用。”大家在談話中也表達了希望旗鎮兩級政府能給大院多一些補貼和資助。當問及對文化大院開展的活動進行評價,大伙你一言我一語踴躍發表看法:“這絕對是個好事,以前沒有文化大院的時候,閑來無事的人不是打麻將就是圍下一圈看人家打麻將,自從有了這種大院,人們麻將打得越來越少了,來這兒能唱的就唱,能拉的就拉,又不收費,心情也愉快。打麻將沒有一點好處,又費時間又損錢,對身體還不好。”“像我們這個歲數的人,好多都愛好二人臺,畢竟本鄉本土的東西聽慣了能聽懂。”文化大院是具有公益性質的非盈利的文化組織單位,文化大院二人臺活動極大地豐富廣大二人臺愛好者的文化生活,反映出當今日益富裕和開放的社會中,二人臺并未喪失其生存空間。它在當地居民的精神生活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是他們心中“真正”的藝術。但仍需當地政府站在保護文化個性的高度,加大對民間藝術的挖掘和扶持。

作者:孫麗娟陳娟單位:內蒙古包頭師范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