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與游戲場景造型設計論文

時間:2022-04-11 03:23:13

導語:傳統文化與游戲場景造型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文化與游戲場景造型設計論文

一、傳承與創新,傳統建筑在虛擬世界中的全新呈現

(一)中國古代建筑藝術在國產角色扮演游戲中的表現

中國古典建筑文化源遠流長,造型豐富多彩:亭臺樓閣、殿堂榭舫、廊軒廳齋,并且各代建筑均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如秦漢宮殿之古樸威嚴、隋唐宮殿之華麗恢弘、明清宮殿之宏大壯美。在園林建筑之中,亭臺樓榭、山石花木、池沼溪流,皆因地制宜,可謂巧奪天工,渾然天成。其他如寺院的肅穆莊嚴,清遠寧靜,沉定人心;民宅的古樸親切,生活氣息濃厚等。傳統建筑藝術讓游戲設計師有了豐富的信息和資源以在虛擬世界中開荒拓土,搭建一個全新的世界。在多數國產網游中,對游戲建筑的造型設計,都大量借鑒了中國傳統建筑的造型進行創作,即便個別游戲為了游戲風格的統一加以夸張,但其背后的傳統風格依然顯而易見。在國產網游《大話西游》的場景設計中,亭臺樓閣的造型設計保持了中國傳統建筑的風格特點。這種對傳統建筑語言的直接轉化讓游戲場景更給人真實感。它的模型制作精良并結合中國古典元素進行了創新,如亭子橫梁上的太極圖,配合木質對聯的裝飾,整體造型古樸典雅。這種對文化元素的汲取、解構、整合也是很多游戲場景設計的慣用手段,用來增加畫面美感;大殿朱紅色柱子配合鎏金的龍紋裝飾,皇家氣派盡顯無疑。之所以對“門”大加修飾,因為在中華文化數千年演變中,門變得越來越厚重莊嚴,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符號。建筑體現出的威嚴與溫馨、辟邪與祈福、驅惡與迎祥、高尚與正直、血腥與祥瑞,所有這些都是借助“門”這個獨特的載體,糅合、統一、發揚并展示出來的。這種設計不僅保留了傳統建筑文化的基礎元素,維系了游戲基礎世界觀的架構,符合了人們傳統的理念,更符合年輕人的審美需求,達到了商業性、社會性與藝術性和諧共融的效果。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大國,傳統建筑的造型也極具地域特色,這種地域性、民族性也被運用在網游設計中。在網游《夢幻西游》中,Q版的游戲風格難掩徽派建筑的神韻:高墻翹角、黑瓦白墻。在《天下3》中,九黎這一關卡的建筑造型獨具民族特色:前排落地房柱擱置在下層地基上,最外層不落地房柱與上層外伸出地基的樓板持平,形成懸空吊腳,上下地基之間的空間就成為建筑的底層,整體造型依山就勢,鱗次櫛比,層疊而上。這種穿斗式的造型便是設計師借鑒了苗族傳統的吊腳樓造型設計而成的(圖2右)。這種建筑的設計思想,也反映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觀是中國古代建筑中始終遵循的指導思想之一。可以說,無論是傳統徽派建筑還是民族建筑文化,對游戲藝術創作尤其是場景設計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二)歐美傳統建筑的造型特點在角色扮演游戲中的體現

歐美傳統建筑以石材為主,造型帶有明顯的宗教神秘色彩,這源于歐美人對宗教虔誠的信仰。歐美傳統建筑的造型風格多樣:羅馬式、希臘式、拜占庭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等,種種鮮明的造型特點也是游戲師最佳的靈感與取材來源。在游戲設計中市井文化同樣不能忽略。在諸多歐美網游的建筑中,比如小酒館、鐵匠鋪、民房都是根據歐美傳統建筑石木搭砌的特點來設計的。玩家對于游戲世界觀的第一印象,是建立在已有文化基礎上的,這種文化的認同感對任何一款網游都是極為重要的要素。

二、游戲景觀的造型設計與傳統文化

(一)中國傳統宮殿、園林對游戲景觀設計的影響

中國傳統建筑景觀具有明顯的時代性與地域性,北方以恢弘大氣的宮殿群落聞名,南方以山明水秀的江南園林著稱,二者也成為游戲設計師的設計源泉。中國宮殿建筑斗拱碩大,金黃琉璃瓦鋪頂,配有絢麗的彩畫粱柱、雕鏤細膩的天花藻井、漢白玉臺基、欄板,以及周圍的建筑小品。在國產網游中,宮殿造型的場景可以提升游戲自身的文化品位,需要設計師加以藝術化的創新。中國的園林建筑歷史悠久,以山水為主的中國園林風格獨特,其布局靈活多變,將人工美與自然美融為一體,形成巧奪天工的奇異效果。這些園林建筑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隱建筑物于山水之中,將自然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而在角色扮演類的游戲中,這種建筑文化恰恰為游戲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場景。

(二)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對網游自然景觀設計的影響

作為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中國畫在技法上也深深影響了網絡游戲在自然風景上的構圖設計。中國畫講究散點透視,這樣可以讓畫面擁有更加寬闊的視野,構圖靈活自由,畫中的物象可以隨意列位置、沖破了時間與空間的局限,以表現壯美景觀的磅礴氣勢。

三、結語

在新時期中外文明高度交融與開放的情況下,傳統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與考驗,如何利用現代數字媒體藝術來保護、傳承傳統文化是新時期的一個重要課題。網絡游戲的價值不僅是愉悅身心、娛樂大眾,對于設計者而言,網絡游戲更是一種文化輸出的載體與呈現平臺。設計師應借助這一媒介,挖掘傳統文化的精髓來運用其中,賦予傳統文化新的生命和活力,對文化符號的重新設計更要融入我們這個民族的精神與文化內涵。

作者:李磊單位:華南理工大學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