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畫藝術設計論文
時間:2022-05-16 10:12:10
導語:壁畫藝術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宋代壁畫的審美思想。宋代建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使得社會政治局面趨于穩定,文化建設也得到政策的支持,如對世界經濟發展有著重要貢獻的火藥、印刷術、指南針等都是這個時期出現的。同時,手工業及商業的興盛也促進了工藝藝術的發展,當時的政治及經濟形勢對美術事業有著重要影響。宗教作為封建統治階級的重要統治工具,其帶來了宋代宗教藝術的發展與繁盛,從南北朝時期佛教壁畫便已經產生并大量涌現。例如,吳道子、曹霸等都是當時繪制壁畫的能手。唐朝時期,佛教人物畫開始在中原盛行,其不斷吸收其他民族及地區的藝術精髓,逐漸形成新的工藝美術形式。唐代人物畫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突出表現了當時的生活及追求雅士生活的審美情操。五代時期的繪畫藝術為宋代壁畫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山水畫、人物畫的寫實藝術已經超越了唐代。宋代的宗教人物畫繼承了唐代的傳統,佛教人物畫的繪畫風格延續了吳家樣式。宋人郭旭若曾提到“:若論佛道人物,侍女牛馬不及古者,若論山水樹木,則古不及今。”由于宋代統治者對宗教采取了保護措施,南塘、吳越等地的畫家匯集于開封,與中原畫家合成一支強大的壁畫創作團隊。宋代壁畫雖然沒有唐代那種宏偉的氣勢,但其在規模上可與其相媲美。據史料記載,宋徽宗時期創建的五岳觀,征集天下繪畫名士數百人,可見宋代有著數量眾多的繪畫人才。
2.開化寺壁畫對傳統美學的繼承。宋代高平開化寺壁畫由于東壁、北壁的壁畫損毀較為嚴重,只能以其他壁面的壁畫作為研究對象,其繪畫包括生產勞動、社會活動等社會實踐內容。中國繪畫歷史注重繼承,開化寺的壁畫也直接繼承了唐代中原壁畫的風格。西壁中心的主題以毗盧遮那佛為中心,向兩邊呈對稱式展開,表現了佛說法的情景。這種說法壁畫周圍都繪有佛本生的故事,每組說法壁畫又可單獨成為一種有著豐富表現的畫面。毗盧遮那佛說法圖給人一種肅穆、祥和的印象,其背光的圓形使得畫面更為飽滿,有深度。佛光內環的輻射線被描繪成曲線狀,與內環外圍的火焰相對照,使得原本靜止的佛像有著動態美。兩側菩薩的背光與佛頭的光圈組成一“品”字形,在視覺上更具沖擊力。佛的表情很少流露在外,外部的祥云組成一個不規則的大圓,這便符合佛教中圓滿諸德的內涵要求。畫家又將蓮花臺下面僧彌座通過方正的線條刻畫出來,寓意佛教方正廣大之意。這種通過圓與方的對比,給人以和諧的藝術效果。在線條運用上,開化寺壁畫繼承了唐代吳道子的以中鋒為主,有著圓潤線條的藝術特色,每根線條都富有彈性及韻律美。壁畫以綠色為主調,象征生命與活力,同時還可以展現心境的自然平和。左邊的釋迦牟尼佛說法圖與右邊的盧舍那佛說法圖在色彩處理上有著明顯的差別,為了突出中間的毗盧遮那佛,畫家在用色上將佛的披衣改成紅色。為了讓壁畫有著富麗的效果,畫家又在人物的衣飾及建筑物裝飾上使用瀝粉貼金工藝,讓壁畫更具有輝煌的效果。高平開化寺壁畫藝術并不是取巧之作,而是對歷史及文化的繼承與創新。
二、高平開化寺壁畫的藝術設計特色
1.宋代生活特征對壁畫的影響。宋代經濟發展迅速,特別是商業活動突出,繪畫不再是富貴子弟用來裝飾祠堂的飾品,更是普通百姓商業活動的必需。所以,宋代壁畫有著商品性質,其繪畫題材逐漸增多,很受市民的歡迎。同時,隨著人們審美思想的轉變,宗教題材的壁畫逐漸減少,出現了以自然風光及市井生活為特色的壁畫作品。宋代高平開化寺大雄寶殿內的壁畫便在題材及構圖上體現了這些特色。開化寺內的壁畫以說法圖為中心,四周輔以經變故事,有山水、人物、樓閣等多種題材。這樣,在寺院內對那些識字不多的信徒進行說法,更易于被信徒接受,便于佛教的傳播。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后,在中國傳統文化及政治影響下,開始具有民族特色。到了隋唐后期,佛教真正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最終演變成為中國的佛教,其兼容儒家、道家思想,成為統治者神化其統治的工具。開化寺壁畫也深受道家的影響,宋代的人物畫主要都是佛道畫。在繪畫上,宋代高平開化寺壁畫深受道教的影響,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對道德的實踐總結。唐太宗時期,實行佛教、儒教、道教的統一,使佛教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佛道融合的壁畫藝術特色。中國現存的宋代壁畫很少,而高平開化寺壁畫展現的內容之豐富、筆法之流暢、面積之大等更是少見。高平開化寺壁畫雖然有署名創作者,但這種巨制作品并非一個人所能完成。例如,郭發英便是當時創作團隊的首領,在壁畫重要結構及環節等,都是其親自著畫、勾勒。如果沒有熟練掌握繪畫技法的他人幫助,很難實現創作者的藝術追求。由于中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所在,其在壁畫上表現為和諧統一,特別是其筆法、線條及色彩等都非常講究中和。從開化寺壁畫上看,《鹿女本生圖》便融入了很多道教的成分,如草廬旁邊的火爐及上面的“三乾”字樣。從衣飾上看,還可以發現身著道袍的道人,同時一組手執笏板面對面交流的人物。無論是從其衣冠及胡須上都能發現道教的影子。在《薩垂那王子舍身飼虎》中更有典型的道教人物出現,手拿佛塵的道長在道童的陪伴下出現在王子面前。佛教在沒有中國化之前是有胡須的,這也是與道教的重要區別。佛教的宗旨是教化“,知為心體”是禪宗的根本,其倡導通過智慧來修禪,最終達到與宇宙相通。然而,道教的教義則是長生,通過道術的修煉實現返本還源。西壁站立在兩側手執玉板的人物形象,中間毗盧遮那佛及右端盧舍那佛旁邊的人物形象,其將神的形象與佛的形象融為一體。這說明了開化寺壁畫圖像的再現功能,而佛道融合不但是創作者思想的流露,而且還順應了時代的發展。
三、高平開化寺壁畫的藝術設計構思
1.在建筑、人物等方面的藝術設計。宋代高平開化寺壁畫藝術便是以佛像為主的壁畫,其主要繪制在大雄寶殿內的三面墻上,面積近一百平方米,是當前中國保存最為完整、最大的壁畫藝術。庚寅五年《開化寺修功德碑記》中提到:“且愚修佛殿功德,其東旭曰華巖,西旭曰報恩。”根據碑文的記載可知,各壁上所畫內容,成為后人研究的主要對象。西壁的壁畫內容相似,中間為說法圖,在整面墻上有三尊較大的佛像,其錯落有致,形態各異。根據碑文記載,西壁講述的是《大方便佛報恩經》中的故事,整個殿面共有一百多處榜題。開化寺壁畫描繪的建筑有近三十處,主要體現為宋代木結構的三種類型。例如,在柱框上面加裝有普拍枋,這種樣式使得建筑在遇到大風及地震時能增強框架強度。大雄寶殿經變故事中的人物畫眾多,其主要通過衣著來表現各自的身份。由于宋代商業經濟繁榮,使得水上交通及貿易迅速發展,如當時的造船業非常興盛。宋徽宗時,所造船只達三千多艘,當時的造船技術在世界上堪稱一流。開化寺壁畫中有一艘載滿貨物的帆船正準備起航,坐在船頭上有個身著紅色官服的官吏正督促船工勞作。開化寺壁畫將這一情形刻畫得淋漓盡致,將一位傲慢的官吏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北壁的壁畫展現的是西方極樂世界,而實際上描述的是宮廷歌舞升平、奢侈生活的場景。宮廷的嬪妃吃喝玩樂,與邊疆戰亂及民間疾苦形成鮮明的對比。
2.開化寺壁畫的藝術構思及創新。開化寺壁畫是宋代壁畫中的典范,其繼承了中原地區及前代壁畫的藝術特點,并創造出獨具特色的藝術特點。開化寺壁畫畫面布滿整個墻面,其內容眾多,且景物、人物、建筑等相互協調。畫面布局主次清晰,重要篇幅大且多,有著重要的地位;次要部分相對較小,虛實結合,進而凸顯主題。壁畫中的元素巧妙設立,其間的人物、山水、樹石等不但是經變故事的場景,同時也是眾多畫面相連的橋梁,使得整個內容巧妙地聯系在一起,整個畫面渾然一體。使得整個壁畫主次突出,有序相連,有著統一、變化并富有節奏感的藝術效果。在人物造型方面,其中的國王、文人、紳士,甚至后妃、宮女等都衣著冠帶,形態舉止都偏向于世俗化。畫面中的人物形態端莊,特別是眼神勾畫更具有神意,根據故事中描述的人物性格,創作者勾勒出善良、兇惡、喜悅、驚恐等人物形態,有著強烈的感情色彩。此外,壁畫中的山石、鳥木、流水等都汲取前代繪畫特色,靈活再現了整個故事發生的場景。雖然整個壁畫的畫面幅度很大,而在細處方面做工精細,甚至在某些細節方面不遜于唐宋卷軸畫的精細。由于開化寺壁畫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其間遭受自然侵蝕及人為損壞,其色彩、畫面已經有了很大改變。就色彩而言,東壁、北壁主要以綠色、鉛色為主,輔以朱砂、褐石等,整個畫面偏冷;西壁以鉛粉、石綠為主,輔以地板黃,整個色調偏暖。整個壁畫上的妃子、宮女、飄帶等都施以貼金工藝,進而增強了整個畫面華麗的效果。
作者:紀春明單位:邯鄲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商業插畫藝術設計論文
- 下一篇:服飾圖案包裝設計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