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利圖底反轉形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3 11:57:00

導語:達利圖底反轉形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達利圖底反轉形管理論文

摘要:超現實主義是現代主義藝術運動中的一個流派,達利是此運動中最積極、最具影響力的著名畫家。從圖像學的角度對他具有雙重意象的代表作品進行解讀,并從創作手法、創作形式和畫面內容上進行分析,探討達利作品圖底反轉形的天才運用。

關鍵詞:達利;圖底關系;雙重意象;超現實主義

1、背景

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1924年產生于法國,意在表現藝術家渴望創造某種比現實本身更真實的東西,也就是說某種比僅僅描摹所見事物更有意義的東西。[1](P.328)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明確強調受理性控制和受邏輯支配的現實是不真實的,只有夢幻與現實合一才絕對的真實。他們把生與死、夢幻與現實、過去與未來結合在一起,使藝術作品展現出神秘、恐怖、荒誕、怪異等特點。超現實主義運動不僅在繪畫領域,也波及到小說、電影、戲劇、詩歌等多個領域。超現實主義的重要畫家有西班牙的達利、米羅(MiroJoan),德國的恩斯特(MaxErnst)、比利時的馬格利特(MagritteRene)、瑞士的克利(KleePaul)、法裔美國畫家唐吉(YvesTanguy)等。

2、達利生平

圖1薩爾瓦多·達利

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Dali)(1904-1989),出生于西班牙加泰隆尼亞地區的費格拉斯,是超現實主義中最積極、最具有影響力的一位,活躍于繪畫、雕塑、建筑、工藝美術等多方面領域。

達利從小生活在一個藝術氛圍濃郁的環境中,14歲時就在費格拉斯市劇院舉辦的當地藝術家作品展中展示了自己的油畫作品。17歲在馬德里費爾南多美術學院學習繪畫期間結識了電影導演布努埃爾(LuisBunuel),并且合作拍攝超現實主義影片《安達盧西亞狗仔》。21歲時拜讀了弗洛伊德(SigmundFreud)的杰作《釋夢》,對他的藝術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同年(1925年)他在巴塞羅那的達爾毛畫廊舉辦首次個人展覽。22歲前往法國巴黎拜訪畢加索,參觀盧浮宮博物館,23歲時完成了第一幅超現實主義油畫《蜜比血甜》。

達利受到法國精神病學家、精神分析學家拉康(JacquesLacan)的博士論文《論偏執性精神病與個性的關系》的啟發,獨創"偏執狂批判法"(ParanoiacCriticalMethod)的藝術手法,即追求極度的無理性。但他不主張完全排除理智的作用,聽任下意識的自然流露,而是用自己的理智來掌握和處理潛意識世界,將自己的幻想、夢境或潛意識,通過逼真的繪畫技法造成一個荒謬絕倫而又十分酷似客觀現實的幻覺世界,使人過目難忘,記憶深刻?;谒缙诖蛳碌膱詫嵉膶憣嵒A,結合這種創作方法,達利完成了一系列獨具風格的作品。其早期代表作品《記憶的永恒》(1931年),安排和構圖布局是偶然的隨機的,也就是說這些畫面中的各個細節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自30年代中期開始,達利又將創作方式演變成為雙重意象風格的造型手法,畫面效果似是而非,由于圖底的轉換,呈現出雙重意象的效果,使畫面內容不斷地變幻。

達利一生不斷地進行探索,而且很關心科學的發現,總希望能利用它開拓新的表現領域。弗洛伊德對他的評價是:"一個典型的西班牙人,充滿了熱情和表達自己的欲望"。盡管世人對他的一生有褒有貶,但他的成功絕非偶然,他以超人的天賦在所涉及的領域獨樹一幟,表現出其過人的想象力與創作才華。

3、達利圖底反轉形作品的解讀

早在16世紀,意大利畫家杰斯佩·阿奇姆波蒂(GiuseppeArciboldi)就在自己的油畫中利用圖底關系,以蔬菜水果和樹木組成人的頭像。達利在他的圖底反轉形作品中,將這種能夠使一個圖像呈現出兩個形象的特殊創作方法發揮到極致,在設計各種奇特畫面形象的同時,作品呈現出雙重意象,傳達復雜的象征性含義。[2]下面我們從創作方式、創作手法及畫面內容來探討達利圖底反轉形的天才運用。

3.1圖底關系

圖底關系,有時也被稱為正負形、反轉現象,在達利的作品中更多地趨向于雙重意象。凡是被封閉的曲面都容易被看成"圖",而封閉這個面的另一個面總是被看成"底"。而且面積較小的總是被看作"圖",面積較大的面總是被看成"底"。[3](P.305)藝術家通過對畫面上圖形的形狀、大小和布置關系的調節來達到圖形和背景關系的模棱兩可,畫面表現出圖底關系的轉換。在有關圖形與背景的圖底關系變換的作品中,以魯賓杯最為有名。人們在畫面看到的空間是人還是杯子,完全要看他注視的角度是在圖形上還是在背景上,或是看整體還是看局部。由于觀點的不同,將分別出現不同意義的畫面,即雙重意象(DoubleImage)。[4]

圖2妄想狂的面孔

3.2寫實手法與雙重意象的天才運用

藝術家的職業要求是必須把所有的知識轉化成視覺形象。他能夠取得多大的空間效果或取得什么樣的空間效果,主要取決于他運用了什么樣的形狀、大小、色彩、方向等知覺因素。[3](P.365)達利巧妙地布局空間,在變形的基礎上以雙重意象法處理圖底關系,創作出一組具有雙重意象和奇異夢幻效果的作品。

遠看圖2《妄想狂的面孔》,我們可以看見整個畫面呈現出一個睡臥于海灘邊的女人頭像,這是畫面的"圖"。由近細看時,這個"圖"即女人的頭像,實際上是由海濱歇息的人們以不同的姿態或坐或躺,加上海邊的小叢林、巖石共同組合而成。這是由于輪廓線起到的雙重職能,位置相似規律就在這兒發揮了作用。按照這個規律,位置相近的線條將被組成同一個圖形。[3](P.305)所以連續或坐或躺的人體由于位置相近,線條相似組成女人的側面輪廓,人的視覺習慣性去找尋另外某種相關性,于是小叢林、巖石就成了女人的頭發與臉部。

圖3有伏爾泰胸像在內的奴隸市場

圖4眺望大海的加拉于18米外變成亞伯拉罕·林肯像

藝術家能自覺地將有關美學規律和構成方法應用到創作中。達利非常嫻熟地運用這些規律和方法來處理圖底關系,他要么將一個形象隱藏在另一個形象之中,或者用一些形象組成另一個形象。在他的具有雙重意象的典型作品中,就有兩個貴婦人與奴隸的形象,加上前景中一個似托盤的物像巧妙地組合形成伏爾泰的雕像(見圖3)。人像與人像的疊加,在達利看來也可以有特殊的甚至令人意外的表現方式。他將林肯的肖像進行放大虛化,再與縮小放置于畫面中心的畫家妻子加拉的肖像以雙重意象的方式并置,加拉深色的頭發巧妙地組成林肯肖像的眼睛,畫面充滿了神秘的氣息,觀眾的視線在大小肖像之間變換(見圖4)。

在圖5《三代人--老年青年幼年》中,特定山脈的中空效果是一個人物的臉部,構圖小的背面人像組成這個人物的五官,畫面其它區域的形狀別出心裁地布局,構成另外的主題人物。他往往企圖以這種方式仿效夢境中的混亂現象,同時也將深刻的人生濃縮在一個小小的畫面之中,觀者的視線在圖與底的關系中跳躍,主題也隨之慢慢清晰。

圖5三代人--老年青年幼年

圖6看不見的男人

達利以他特有的方式控制好形狀、大小、色彩等布局,并巧妙地控制這些區域之間的空間來創作他的作品。實際上,藝術家控制這些區域的目的并不是別的,而是在于確立作品正面平面的統一,以及加強積極的圖形與半隱半現的消極圖形之間巧妙的平衡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使所有的圖形都最大限度地為整個構圖的表現做出貢獻。[3](P.318)達利以其卓越的想象與精湛的技藝,巧妙地處理圖底關系,將一些常人覺得沒有關聯的、看似隨意的元素以不可思議的方式聯系到一起。因為畫面構思得非常奇特,局部表達得既精準又仔細,為他不合常理的構思增加了某種可能性與合理性。在圖6中,畫面內許多隨意放置的雕像與物體,仿佛一組記憶片斷,共同組合構成這個不太明顯的、"看不見"的男人。

二十世紀的藝術家不滿足于簡單地表現他的眼睛所見,他們已經清楚地意識到隱藏在這個要求后面的問題了。[1](P.329)我們平常所見的畫面中,每一筆觸的顏色只表達一片樹葉,一只眼睛,而在達利的作品中,則成功地將這筆顏色表達了兩種事物,讓畫面呈現雙重意象。達利將寫實手法與雙重意象法加以結合,巧妙地處理圖底的關系,通過有意識地追求無意識,用理性控制畫面以達到一種非理性,使畫面效果似真似幻。潘諾夫斯基曾提出:"藝術創作是一種理性的活動。"達利始終追求理性地處理潛意識世界,從表達手法上看,他的一些作品是將一個形象隱藏在另一個形象之中(見圖4、圖8),或者用一些形象組成另一個形象(見圖2、圖3、圖5、圖7),或者是一些似是而非的形象(見圖6)。不管哪種形式,都是他超乎尋常的想象和下意識的美學規律、構成手法的天才運用的結果。

歷代藝術家在創作他們的藝術作品時,趨向于表現有強烈悲劇色彩的主題,人們在咀嚼與回味中體會出藝術家情感的表露,達利在此方面的表達也是獨具匠心。他的作品《達利與骷髏》與其他藝術家在表達生與死、愛欲與毀滅、美麗與恐怖對立并存的象征寓意上有異曲同工之妙。[2]達利由最初的寫實,經歷了印象主義、未來主義、立體主義等各種風格的學習和借鑒,再發展成為超現實主義運動的大師。以其罕見的手法,創造了奇妙多端的藝術世界,確立了超現實主義的流行形象。他在著作《達利的秘密生活》中曾說過:"性本能成為創作之后會產生藝術,死亡恐懼會產生愛情,而對于空間與時間秘密的探索則有助于理解形而上學和宗教。"達利作品中流露出超現實的格調,源于他特殊的表現才能,對哲學的通曉及對社會、人生的領悟。

在其創作過程里,達利善于在表象世界中加入他自己的怪誕奇想,而這些奇想又出自生命中令人難以捉摸的素材,諸如:性、死亡、變態、蒼穹等。在達利的作品中,他把不同事物任意地組合在一起,再以具有真切細膩的局部形象,造成荒誕不經的,甚至是恐怖的境界(見圖3),使他的作品理性與非理性交錯,產生出一種超乎尋常的視覺沖擊力,給人深深的心靈震撼。

在夢境中,人們經常產生奇怪的感覺,覺得人和物體互相融合、互相易位(見圖6)。達利畫面中的夢境內容以圖底反轉形作為主要手段,從確定以"圖"為中心,以"底"為輔助的布局,進而達到圖底形狀的相互作用,表現的內容也就不同程度地發生了變形,以此達到平面圖形中圖底關系的模棱兩可的雙重意象。變形是能使我們達到一定的藝術目的的一個必要的和有用的工具。[3](P.402)達利以本能、潛意識為本源,以不尋常的理性方式處理夢境,合理地將他幻想中的夢境內容變形,將固有物體的形象變形、變異,或將細小的對象放大,并進行精細的寫真,創造出視覺空間的荒誕(見圖2)與離奇(見圖6),展示和宣泄來自內心的壓抑,作品充滿幻想(見圖8)與恐怖(見圖7)的同時,記錄著種種理性之外的夢境狀態。

4、結語

通過對達利作品的探析,我們能清晰地明了天才的作品來源于藝術家對現實、對理想的孜孜不倦的追求。達利一生結識了許多不同的藝術家和學者,并與之交流、切磋。他不斷探索,不斷地超越自我,形成獨特的偏執狂批判法的藝術創作手法,使看似簡單的畫面,蘊含了雙重意象。尤其在創作的過程中,他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將形式構成的原理與方法進行合理地運用,并善于將身邊的理論與觀念(如弗洛伊德理論),通過巧妙構思與布局,揉合一些靈異的主題或看似信手拈來的母題,用超級天才的想象,將現實生活中的驚人片斷混合在一起,表達他的內心感受,讓作品呈現出無以復加的怪誕和超出尋常的想象。

不論是真實的還是想象的,達利作品中肖像畫的關鍵部分和許多真實場景就是取自他孩童和少年時代的情景,以及早些年生活中的風景。他自幼形成的要與眾不同的心態在創作中得到了更為明皙的體現。他力求控制形狀之間的重疊與交錯,讓重疊部分產生一些新的形狀,不同形狀的并置又形成共同的輪廓線,產生圖與底的反轉效果,引發觀眾不同的解讀,從而領略畫面的雙重意象。這一切都是在追求一種非理性中的理性,現實中的超現實。

達利的作品或具有神秘的氣息,或表達荒誕與怪異,或暗示人的本能,無不體現他的內心的感受和渴望,加上觀者的個人體驗,達利圖底反轉形作品展示出他對圖底關系的天才運用,同時也向我們傳遞一種超乎尋常的雙重意象。

參考文獻

[1][英]貢布里希:《藝術發展史--"藝術的故事"》,范景中譯,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版,第328頁,329頁。

[2]王端廷:《現實難以超越--達利藝術的現實維度》,《美術》,2000年第6期,第15頁。

[3][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騰守堯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05頁,365頁,318頁,402頁。

[4][日]朝倉直巳:《藝術o設計的平面構成》,呂清夫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版,第167頁。

ResearchonDoubleImageinSalvadorDali’sWorks

HuWen-juan,WuWei

(SchoolofPackagingDesignandArt,HunanUniversityofTechnology,Zhuzhou412008,China)

Abstract:SurrealismisaschooloftheModernArt,andSalvadorDaliisaveryfamousartistinthemovement.Thispaperanalyzesdoubleimageinhisrepresentativeworksfromtheangleoficonology,andpointsouttheartisticfeaturesinhiscreatingtechniques,creatingformsandpicturecontentsoastoillustratehissuccessfulmanipulationofdoubleimage.

Keywords:SalvadorDali;figureandground;doubleimage;surrealism

作者簡介:

1.胡文娟(1973-),女,湖南邵陽人,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主修視覺傳達,現為中國包裝總公司包裝設計技術專業中心設計員。

2.吳衛(1967-),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博士,"2004年度清華大學校級優秀博士論文"一等獎獲得者。現為中國包裝總公司包裝設計技術專業中心主任,主要從事傳統視覺藝術文化和高校設計教育研究,曾于1988-1990年留學日本千葉大學デザイン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