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公園探究論文

時間:2022-11-06 11:14:00

導語:濕地公園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濕地公園探究論文

摘要:藍水新城位于陜西藍田縣城城南,地勢平坦,具有天然的山水資源,緊臨霸河,而且霸河歷史悠久,西安霸河是秦穆公振興秦國,獨霸西戎后為紀念霸業而命名的河。據歷史記載從有此河到現在,從沒有干枯過更沒有斷流。而且河底與河灘的高度差不是很多,根據國家現在提出的《濕地保護條例》環保理念建設等,藍水新城很具備做濕地公園,主要分一下各方面說明:

關鍵字:濕地公園

藍水新城位于陜西藍田縣城城南,地勢平坦,具有天然的山水資源,緊臨霸河,而且霸河歷史悠久,西安霸河是秦穆公振興秦國,獨霸西戎后為紀念霸業而命名的河。據歷史記載從有此河到現在,從沒有干枯過更沒有斷流。而且河底與河灘的高度差不是很多,根據國家現在提出的《濕地保護條例》環保理念建設等,藍水新城很具備做濕地公園,主要分一下各方面說明:

一、什么是濕地公園:

"濕地"作為一類特殊的生境的研究始于本世紀70年代初拉姆薩國際濕地公約的締約之時。簡單的說,濕地是一類介于陸地和水域之間過渡的生態系統。濕地公園(WetlandPark)的概念類似于小型保護區,但又不同于自然保護區和一般意義公園的概念。根據國內外目前濕地保護和管理的趨勢,兼有物種及其棲息地保護、生態旅游和生態環境教育功能的濕地景觀區域都可以稱之為"濕地公園",如香港的米埔國際重要濕地(面積380公頃),澳洲的MoretonBayMarinePark和維多利亞公園、日本的銃路濕地國際公園(保護區),都是利用典型的濕地生物多樣性的景觀和該地在流域或河口區的重要地位,以及作為亞太遷徙水鳥通道的獨特性,在保護區內的緩沖區或實驗區內規劃了不同意義上的濕地公園,以謀求保護和可持續利用不同景觀資源的平衡點。

濕地公園的建設是推動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催化劑",也是濕地保護和保育理論的實踐成果。目前在國內外,尚未有人給濕地國際公園確切的定義。按照一般文獻資料上的理解,濕地國際公園應該保持該區域的獨特的自然生態系統并趨近于自然景觀狀態,維持系統內部不同動植物種的生態平衡和種群協調發展,并在盡量不破壞濕地自然棲息地的基礎上建設不同類型的輔助設施,將生態保護、生態旅游和生態環境教育的功能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生態環境的改善,最終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境界。

濕地公園的最大特點在于主題性、自然性和生態性。擬規劃建設的崇明東灘濕地國際公園位于崇明東灘保護區境內的緩沖區和核心區的交界處,即1992年和1998年大堤之間的東旺沙B灘,面積為3萬畝。建成后的濕地國際公園兼有保護、科研、教育、旅游觀光等功能,是建設中的上實現代農業園區和上海市崇明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區域整體功能的重要補充和完善。

二、濕地的標準:

1:如果一塊濕地包含適當生物地理區內一個自然或近自然濕地類型的一處具代表性的、稀有的或獨特的范例。

2:如果一塊濕地支持著易危、瀕危或極度瀕危物種或者受威脅的生態群落。

3:如果一塊濕地支持著對維護一個特定生物地理區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的植物和/動物種群。

4:如果一塊濕地在生命周期的某一關鍵階段支持動植物種或在不利條件下對其提供庇護場所。

5:如果一塊濕地定期棲息有2萬只或更多的水禽。

6:如果一塊濕地定期棲息有一個水禽物種或亞種某一種群1%的個體。

7:如果一塊濕地棲息著絕大部分本地魚類亞種、種或科,其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種間和/或種群間的關系對濕地效益和/或價值具有代表性,并因此有助于全球生物多樣性。

三、濕地功能:

濕地生態系統各組分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復雜關系。濕地生物組成和活動受濕地水分、土壤和小氣候等多種條件控制,濕地生物的生命活動對濕地的水分和土壤條件等又有著反饋作用。這些因子間的相互作用產生了濕地產品和服務。植物光合作用所產生初級生產物,除部分作為濕地動物的食物來源外,這些濕地產品如被采收,輸出濕地邊界,進入當地市場時,就產生了一定的社會經濟價值。

濕地植物在生命活動中的養分吸收、固定轉化過程產生了凈化沉積功能,使濕地土壤和濕地徑流中的過量養分、農藥殘體、工業廢棄物和城市生活垃圾得到固定和轉化。

湖岸和海岸生長的濕地植物如蘆葦、紅樹林等抵御風浪、水流的侵蝕產生了濕地的抵抗自然力功能。濕地的這些功能雖不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但是由于這些功能的存在實際上減少了因污染、富營養化、侵蝕所造成的財產損失,因而具有可計算可量度的經濟價值

濕地效益;

濕地效益是濕地所提供的功能、用途和屬性的總稱。濕地的效益來源于濕地內部生物、物理、化學組分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其價值的大小取決于濕地規模、作用性質和該濕地所處的人類社會經濟環境。當各組分之間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過程所產生的產品和服務也即為濕地的功能、用途和屬性進入特定的社會經濟環境時,在濕地周邊經濟背景控制下,濕地的功能、用途和屬性的經濟價值最終將以當地市場價值表達出來。

四、濕地產品:

水稻是濕地的重要產品之一,在農業生產發展和歷史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中華民族開啟有史以來可以考證的農業文明之時,現在則養育著全球近半數人口,成為世界上食用人口最多、歷史最悠久的農作物。栽培稻的祖先是野生稻。由于生物學特征具有普通栽培稻的表現,所以被認為是廣泛傳播于世界各國的普通栽培稻的唯一祖先。

在歷史的長河中,水稻人工栽培品種已經是一個龐大的家族,形成了約4萬個地方品種,不僅本身是人工濕地作物,而且依然離不開生存在自然濕地中的野生稻,因為它們的生物學和經濟學諸方面的優良特征需要野生稻自然演替進化中選擇壓力所形成的優良遺傳基因提供支持。被譽為雜交水稻育種之父的科學家袁隆平,就是利用分布于海南的普通野生稻遺傳基因,培育成水稻三系(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并成功推廣,開創了我國大面積栽培雜交水稻的局面,降低了制種成本,提高了水稻產量,獲得巨大經濟效益。

五、濕地水資源的含義:

水資源是指地球表層可供人類利用的水,包括水量、水域和水能資源。水資源以大氣水、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水庫水、冰川積雪、凍土水、地下水、生物體含水等各種形態存在。由于目前海水和其他咸水體能被直接利用的數量很小,兩極冰蓋和永久凍土中的水、巖石中的結晶水等也極少被利用,因此,水資源主要指地表水體和地下水體中的淡水資源。其中河流水因易于開發利用,又能在短期內得到更新交替而最為重要。所以,一般來說,河流徑流總量是一個地區水資源量多少的重要標志。

六、濕地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所謂可持續發展,是指在開發自然、利用自然資源時,既滿足當代人生存、發展的需求,同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既要保證今天經濟的適度增長和結構優化,又要保持資源永久利用和環境優化,從而做到環境與經濟的有機協調,實現持續共進、有序發展。

七、濕地氣候變化與人類健康: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一份研究報告,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全球氣候變化趨勢加劇,迄今仍沒有減弱的跡象。據初步估計,全球2。4%的腹瀉病例和2%的瘧疾病例是由于氣候變暖引發的,僅去年夏天歐洲各國出現的熱浪就導致兩萬人死亡。

氣候變暖與疾病有何關系?科學數據顯示,全球平均氣溫每升高1C,氣候帶就會向極地方向推移約100公里,這意味著熱帶的邊界會擴大到亞熱帶,溫帶部分地區會變成亞熱帶,而某些氣候帶和氣候類型會因為高山、海洋和荒漠的阻隔而徹底消失。事實上,熱帶是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的高發區和病毒性疾病最大的發源地。溫帶地區的邊暖將使感染或攜帶致病的病原體的昆蟲和嚙齒類動物的分布區域擴大,延長疾病的危害期并增加這些疾病擴散的可能性。

同時,氣候邊暖有助于媒介昆蟲的孽生繁衍,主要通過蚊蟲傳染傳播疾病;還有隨著全球氣候持續邊暖以及人和動物宿主的接觸不斷增加,地球上很有可能出現若干新的傳染病的病原體。

因此,人們不僅要認識到氣候變化給人們健康造成的危害,同時更應該采取行動,減少或消除氣候變暖帶給地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