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期刊執行出版倫理思考
時間:2022-12-02 06:03:02
導語:學術期刊執行出版倫理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出版倫理執行現狀
受市場特性、人情往來、政策疏漏、期刊評價體系等因素的影響,在對全球學術期刊出版者的實踐活動進行審視后發現,出版過程中的倫理失范現象大有存在。1.作者出版倫理失范行為(1)剽竊他人學術成果。如大段復制他人論文卻未對引用內容加以參考標識,或是采用“高級”改寫、“英翻中”“中改中”的稿件撰寫行為;(2)重復發表。如一稿多投,或抽取自身學位論文中的骨干內容,形成小論文,或將自己已發表的研究成果進行翻譯,再次發表的行為。(3)偽造。如操控數據或圖表,篡改研究結果,偽造基金項目與作者個人信息等。(4)不當署名。如請人,掛導師或業主姓名,研究成果質量與作者個數及學術水平不匹配,隨意增減作者等。(5)隱瞞利益關系,如稿件作者就職于業主單位,負責修改與對接的通訊作者為設計、施工單位、廠家人員且未在文中署名,或來稿類似于廠家的產品說明書,學術質量較低,此類作者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團隊通常具有明顯的利益關系且無法給出合理的解釋。2.審稿者出版倫理失范行為(1)隱瞞利益沖突。如審稿人出于利益關系,給與具有傾向性的審稿意見,造成審稿意見非中立。(2)審稿工作不到位。如審稿時敷衍了事,缺少全面系統或立足于學術角度的審稿意見,或將審稿工作轉移至他人,且未進行后續跟進,造成審稿意見質量低下。(3)借用職務便利,竊取他人研究成果,將其據為己有。3.編輯出版倫理失范行為(1)編輯過程中工作態度不嚴謹,未做到“有錯必改、改必有據。(2)對于編輯的角色認知錯誤,存有高人一等的心理,在編輯過程無視作者的溝通需求或對作者提出不合理的強制性修改意見。(3)對于個別“特殊稿”降低質量要求。這種行為不僅是對其他作者、審稿人、讀者的失責,更是對期刊品牌和我國學術影響力水平的抹黑。(4)借用職務便利,竊取他人研究成果據為己有。4.出版者出版倫理失范行為(1)期刊定位失職。如在錄用稿件時,對稿件政治傾向、涉密情況、學術水平把關不足或單純為了經濟利益,未對來稿進行篩選剔除,以上行為不僅未完成學術期刊推動科學發展的社會責任,還造成社會資源的嚴重浪費。(2)出版行為不規范,出版單位未落實三審三校和匿名送審的工作流程。(3)對出版物編校、印刷復制質量把控不嚴,嚴重浪費社會資源。(4)為提高期刊評等級,根據現有評價體系漏洞,采用特殊手段,主觀性地“做數據”。(5)在出版物發行與營銷過程中,采用不良營銷手段強制性銷售,詆毀、排擠其他刊物。(6)在版權貿易過程中,對作者或授權方提出不平等的強制性條款。以上出版倫理失范行為嚴重影響了學術出版活動正常、有序、健康地開展,因此,本文擬從出版倫理的研究現狀入手,通過分析出版倫理的本質,對中文學術期刊的出版倫理建設方案進行研究,以求加快我國學術期刊出版倫理建設的腳步,使其更好的滿足本國及世界范圍的發展需求。
二、出版倫理研究現狀
1.國際范圍。在歐美發達國家,對出版倫理的研究根植于傳播和傳媒倫理學。其傳媒倫理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約20年后,西方傳媒倫理研究逐步進入繁榮期。經過長期的學術積累,傳媒倫理學逐漸走向成熟。不僅有一批著名的傳媒學、新聞傳播學者及組織團體對傳媒理論進行了持續關注并出版了大量的傳媒理論教材和理論專著[1~3],而且不少大學開設了傳媒倫理相關課程,對相關學生進行專業的倫理教育。在亞洲范圍,日本及韓國對于出版倫理的研究表現得更為積極。從翻譯成中文的日本出版學研究文獻可看出,日本學者們對出版與出版業面臨的倫理價值沖突有著深刻的認識與見解[4]。值得重點提及的是,1997年英國的一個醫學期刊編輯小組建立了一個關于出版倫理的組織,后發展成為國際出版倫理委員會(CommitteeonPublica-tionEthics,COPE),該組織旨在應對全球范圍內發生的違反科學研究及出版規則的倫理事件,其主要目標是探討和尋找處理這些問題的實用方法和良好對策,嘗試制定科學出版倫理方面的規范指南,為編輯、出版商等出版倫理相關參與者提供行為和流程指導。該組織不僅向其成員單位提供認識和防范學術不端行為的培訓和幫助、遠程教育課件,還定期和組織成員召開電話會議,為處理復雜案例提供咨詢,并定期出版相關內容的電子刊物;更重要的是,它還可作為出版倫理失范事件的仲裁者[5]。該組織截止2015年11月,成員總數已經超過9000名,遍布全球,涉及所有學術領域。國際上幾家大的出版集團,如Elsevier,Wiley–Blackwell,Springer,Taylor&Francis,PalgraveMacmillan和WoltersKluwer等均為其會員。2.國內范圍。自1990年以來,學術失范現象在中國逐漸顯露并呈愈演愈烈之勢,據此,我國關于出版倫理的研究也應運而生。根據中國知網可查數據顯示,我國關于出版倫理的最早研究為1993年雷鳴撰寫的《論市場經濟與出版倫理》[6],他從市場經濟的大環境出發,提出了商品作為出版物的內在屬性須遵循出版倫理才能實現出版物商品價值和精神文化價值的理論。隨后,相關關注有增無減,進入21世紀以來,每年有關學術出版倫理的研究論文多達兩三百篇,而《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這兩大中國最具權威性的報紙媒體,自2000年至2014年也分別累計刊發了130余篇和200余篇相關的評論報道,并帶動了全國其他新聞媒體的廣泛報道[7]。在出版倫理體系建設方面,謝文亮[8]指出我國科技期刊出版倫理建設未得到重視,雖然中國科協•42•早在2007年就了《科技工作者科學道德規范》,但是至今尚未建立起有影響力的科技期刊出版倫理規約。在個人研究方面,胡虹霞對我國出版倫理的定義、研究現狀、興起原因、進行了綜述,并提出了出版倫理研究的推進方向。宋官龍[9]分析總結當下存在的作者違背出版倫理現象的類型,結合實例分析原因,并從行業管理和編輯過程的角度提出的應對措施。徐海麗[10]采用文獻法與邏輯推理法,闡述國際新型學術不端案例及現狀,分析了國際期刊及相關機構對學術不端的預防措施,并從編輯角度提出了建議。姚青群[11]提出數字化發展、行業體制改革、服務意識轉變和社會轉型等因素是導致當前學術期刊出版倫理困境的主要原因,并從行業自律和他律等方面對如何解決出版倫理困境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意見及建議。
三、出版倫理的內涵
統計國內已有研究發現,我國出版倫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編輯人員識別失范現象和防范處理的應對方案上,這類研究或多或少的將出版倫理與學術不端劃了等號,因此對于出版倫理的研究難免呈現單調、片面的結果。目前學術界對于出版倫理還未有一個公認的定義,因此,若單從字面理解,“出版倫理”可為“出版”與“倫理”的融合。即在編輯出版工作中各主體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因此,出版倫理約束的主體應該是參與出版活動各環節的人員及團體,其約束的內容不僅包括行為原則,還應該包括道德規范,甚至是更高遠的價值追求[12]。具體來說,對于主編,出版倫理主要涉及促使期刊完成承擔社會責任并積極應對不良誘惑,其中包括明確辦刊理念、辦刊宗旨,積極開展的欄目策劃、學術創新等活動等;對于編輯,主要涉及與作者圍繞編輯出版工作進行雙向溝通時應遵循基本的職業道德守則,編輯過程中應嚴謹編校過程的編輯倫理;對于作者,主要涉及在學術論文創作過程中應持有原創觀念并做好利益申明,自覺摒棄學術不端等行為,執行作品編著倫理;對于審讀者,主要涉及在論文審理時應客觀、公正,不摻雜個人情感和利益考量,準學術性至上,同時注重保證審稿質量。對于出版團體,主要涉及單位內部的印刷復制倫理、出版倫理、發行與營銷倫理及版權貿易倫理。對于讀者和研究成果正式發表前出版工作參與者,還可能涉及到閱讀倫理。
四、出版倫理的建設思路與途徑
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對出版倫理失范,特別是學術不端均表示零容忍,并已積極采取各種預防及懲處措施。2019年8月5日由中國科協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提到要將著力提升科技期刊專業管理能力作為我國科技期刊建設下一階段的重點任務,《意見》明確指出應“加強和完善期刊三審三校、匿名審稿等內容生產把關機制,建立論文作者及期刊從業人員誠信體系,完善學術不端行為預警查處機制,筑牢學術誠信和出版倫理底線。”因此,結合前文分析結果,對于起步較晚,建設需求急迫的中國學術期刊,特別是科技期刊,可從以下6個方面進行跟進。1.加強宣傳與教育。(1)中國學術出版行業應意識到我國與國際出版倫理研究進程的差別,大力推動出版倫理作為基礎學科的研究、宣傳與教育。使出版參與者有出版倫理的概念,形成規范出版倫理行為意識,進而了解出版倫理內容,形成主動的研究行為,得到具有一定廣度與深度的研究成果。(2)各出版單位不應理想地推斷人人都懂得并執行科研誠信和出版倫理,而需有意識地對內加強、對外傳播。可制定相應的出版倫理行為約束聲明,并向出版活動參與者公開告知。2.壯大研究團隊。目前國內尚未形成一支具有一定人員數量和學術水平的研究團隊,研究人員大多處于單兵作戰狀態,缺乏深度溝通整合,更缺少深入的學術爭鳴。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可從以下兩方面改進。(1)號召學術期刊工作者積極參加全球范圍內的出版倫理學會及研討會,加強世界范圍內的出版倫理研究交流,學習成熟的思想理念與應對策略。例如積極主動與世界出版倫理先進組織國際管理與技術編輯學會(InternationalSocietyofManagingandTechnicalEditors,ISMTE)、出版倫理委員會(Com-mitteeonPublicationEthics,COPE)、美國化學會(A-mericanChemicalSociety,ACS)、科學編輯委員會(CouncilofScienceEditors,CSE)接軌,參與相關學術會議,如世界科研誠信大會(WorldCongressonResearchIntegrity),善用各種公共平臺學習出版倫理的維護手段及應對策略[13]。(2)在國內,借鑒國外經驗,盡快建立中國學術期刊自己的學術倫理研究、監督、培訓機構。3.加強基礎理論研究。相較于國外出版倫理的研究進程,國內對于出版倫理的研究起步較晚,屬于初級階段且未成系統,已有的研究成果缺少學科的連貫性和系統性。與傳媒倫理、新聞倫理等研究做橫向對比,出版倫理的研究廣度和深度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建議對于研究內容,不應只看到學術不端現象、不應只強調在投稿、初審時可能遇到哪些情況,發現后應該如何處理,更應構建是什么、為什么、針對誰、怎么辦、怎么辦好、怎么評價、與其他文化產業關系的完整性理論體系。4.完善相關政策。(1)健全學術評價機制,加快改革期刊評估改革,推動中外學術期刊同質等效分析常見的作者一稿多投的原因,不僅是因為某些編輯部的稿件處理周期長、反饋不及時,導致作者以為已被拒稿或無心等待,從而轉投他刊,還有一個原因是國內現有“唯著名文獻檢索平臺收錄”“以刊評文”的論文評價機制導致的。結合工作經驗,很大一部分學術論文的發表有著非常濃厚的功利色彩,作者或有科研成果要求、或有職稱評定要求,因此在投稿過程中具有“就高、求快”的心理。在投稿初期,作者通常會向意向期刊中評價指數較高的刊物投稿,而這類刊物因為來稿較多,故處理周期較長,少則6~8個月,多則1年。若作者在等待這類期刊審稿結果的同時,將稿件投向其他評價指數相對較低的刊物并提前收到錄用通知,一旦首投期刊向作者表明錄用意向,即使首投刊物的錄用時間及錄用條件更加嚴格,作者通常也仍然會選擇前者,并向后者提出撤稿要求。毫無疑問,這種行為對于弱勢期刊的編輯、出版單位及意向投稿者都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不僅助長了以刊評文的不健康評價機制,而且會使期刊水平失衡現象呈現馬太效應。因此,加快期刊評價改革,推動中外學術期刊同質等效、早日去期刊特殊化對于優化出版倫理落實具有特殊意義。(2)嚴格監管制度,加大出版倫理失范行為的打擊力度受社會環境的影響,學術論文出版中存在不少、花錢買論文的現象,其服務提供方或以個人受理的形式,或采用假稱取得期刊的收稿權的非法收稿的形式,或偽造成期刊官方投稿系統收取稿件再以審稿不通過為由推送給其他利益相關期刊的形式進行盈利。以上行為不僅給作者的人身及經濟利益帶來了損失,嚴重影響了期刊的正常運營,造成稿件與作者流失,也對我國學術環境及期刊形象造成了嚴重影響。結合作者工作經驗發現,這類事件的維權通常較為困難且成本較高。有時無法聯系到侵權者,有時即使聯系上了侵權方,對方也是采取不回復或消極應對的處理方式。因此,需借助國家和行業層面力量斷絕非官方渠道的收稿行為,如出臺相關政策嚴格網站經營范圍;加強網警巡邏;對于收到投訴的非法收稿的網站或郵箱,一經確認立即封禁,及時止損。5.建立出版倫理檔案。借鑒國際成熟經驗,編輯部可采用在線投稿系統、鼓勵并逐步要求作者提供開放研究者與貢獻者身份識別碼(OpenResearcherandContributorID,ORCID)建立個人學術身份檔案,以此清晰認定作者身份,并將研究人員與他們所有的研究活動信息(包括出版物、數據集、與研究機構的隸屬關系以及資金支持等)相關聯,進而改善信息流、形成個人學術檔案。由于ORCID日益增強的互操作性和得以跨越不同研究信息平臺自動同步更新的相關信息,出版工作者可以借用它了解身份識別碼指向者的研究成果及研究行為,從而采取相應的編輯加工方式、細化篩選過程,防止發表那些可能不符合出版倫理的論文。其次,借用ORCID指向的唯一性,一旦發現出版參與者倫理失范行為出現,可在行業組織內公開通報批評[14],從而對那些意圖違反出版倫理的出版相關者起到一定警示作用,達到約束效果。6.提高出版從業者自身素質。出版行業從業者作為出版過程的全程參與者,其學術水平、為人處事能力、道德水準均會對出版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注重提升出版從業者自身素質,實現在出版前對出版的動機審查;在出版過程中建立責任心強、專業過硬的期刊人才隊伍對出版的方式和手段進行監督;在出版后對出版行為和出版效果評價的全程跟蹤機制。
我國出版倫理研究具有進度落后、深度不足、理解片面的特點,這使國家與國際學術期刊接軌、發展世界一流期刊的愿景產生一定差距,因此,加強出版倫理的宣傳與教育、壯大研究團隊、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完善相關政策、建立出版檔案、提高出版從業者自身素質勢在必行。同時,鑒于出版行業新興事務的產生與發展,其相關出版倫理的配套研究也應早日提上日程。
作者:任宇榮 翠紅 單位:1.武漢理工大學《交通科技》編輯部 2.武漢理工大學《高教發展與評估》編輯部
- 上一篇: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組織形式探討
- 下一篇:醫學科技期刊輿情導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