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眾期刊可持續發展分析

時間:2022-05-29 05:41:07

導語:小眾期刊可持續發展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眾期刊可持續發展分析

摘要:伴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移動終端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期刊出版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傳統的文字、圖片單一模式,逐步向融合了圖文、聲音、影像等多種要素在內的形式轉變。融媒體時代,不同媒體之間通過相互滲透、相互影響進行著“資源的融合”,謀求新環境下的發展。對于小眾期刊而言,這一過程不可避免,但要立足于自身特點,探索一條能夠保持特色的發展道路。本文將以《黃埔》雜志為例,探討融媒體環境下小眾期刊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關鍵詞:融媒體;小眾期刊;可持續發展

一、引言

互聯網技術和移動終端技術的日漸成熟推動了新媒體的發展,同時也使傳統出版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媒體、傳統媒體互相滲透、互相影響、互相借鑒,紙質報紙、期刊、圖書、有聲廣播、影像視頻等等在內容、載體、傳播方式等方面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大融合。在大融合境遇下,傳統出版業既面臨著新媒體出現后所帶來的傳播途徑、閱讀方式等方面的沖擊與挑戰,同時也迎來了新的發展空間和機遇。對于資源相對豐富的出版集團而言,融媒體時代更多地意味著打開了新的發展領域;對于傳統模式受到沖擊,新的模式尚未形成的小眾期刊,如何在融媒體時代生存、發展就成為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二、融媒體時代傳統期刊面臨的改變

閱讀方式改變。自1999年起至2018年,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實施的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已持續開展了十六次。根據2018年的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第十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調查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成年國民包括書報刊和數字出版物在內的各種媒介的綜合閱讀率為80.8%,較2017年的80.3%有所提升,數字化閱讀方式(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Pad閱讀等)的接觸率為76.2%,較2017年的73.0%上升了3.2個百分點。圖書閱讀率為59.0%,與2017年(59.1%)基本持平;報紙閱讀率為35.1%,較2017年的37.6%下降了2.5個百分點;期刊閱讀率為23.4%,較2017年的25.3%下降了1.9個百分點。數字化閱讀的發展,提升了國民綜合閱讀率和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整體閱讀人群持續增加,但也帶來了紙質閱讀率增長放緩的新趨勢。”根據這一調查數據,可以看到互聯網技術對閱讀方式的影響可謂巨大,數字化閱讀方式呈逐年上升趨勢。同時,除了圖書閱讀率勉強持平,報紙、期刊的閱讀率與上一年相比都在下降。通過這一調查可以看到閱讀方式和閱讀需求已經發生變化,從傳統的紙媒閱讀一統天下轉向紙媒、電子書、有聲書等多種形式的共存。市場份額重新劃分。互聯網技術對出版行業的滲透,改變了人們的閱讀方式。圖書、期刊、報紙等紙媒體與手機、電腦、Pad等新媒體共分讀者市場。傳統出版行業雖憑借新技術,種類增加,產能擴大,但受限于文字、圖片相對單一的傳播形式,競爭力上弱于新媒體,受眾的需求量逐年降低。而新媒體則憑借在時效、靈活、便捷等方面的明顯優勢,在融媒體時代迅速獲得廣大受眾的關注,逐漸占據上風。融媒體時代,閱讀方式的改變對傳統紙媒體的沖擊有目共睹,直接影響到傳統紙媒體的未來發展。面對危機,傳統紙媒或轉型、或融合,無不嘗試在新的環境中脫困。對于小眾期刊而言尤其如此,如何在融媒體時代找到適合自己生存發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成為當務之急。

三、以《黃埔》雜志為例,探討小眾期刊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走小眾化發展道路。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以大眾為對象的期刊銷量下降,市場占有量逐年萎縮,大眾化辦刊理念受到沖擊,不少期刊也在嘗試突破原有思路,放棄求大,轉而向小眾化、專業化發展,鎖定特定目標讀者、明確定位、凸顯特色,打造符合某一個讀者群愛好的期刊,滿足特定讀者群的個性化需求,不再追求期刊的大覆蓋面,而將重點放在開發期刊的特有讀者和內容的深度上。相對于大眾化期刊,《黃埔》雜志創刊時,已經有相對固定的讀者群,即黃埔同學、后代親屬,以及對黃埔軍校歷史研究感興趣的研究者,內容以講述黃埔軍校歷史為主,輔以時政評述。所以,從創刊伊始,《黃埔》雜志走的就是小眾路線,經過30多年的積累,已經形成其固有特色。這是《黃埔》雜志生存、發展的基礎。在融媒體浪潮之中,《黃埔》雜志的小眾化發展之路仍然要堅持走下去。(二)深挖內容優勢。不論是紙媒占主導的時代,還是融媒體成為主流,刊物的生存根基始終在于內容,正所謂內容為“王”。這始終是出版人應當堅持的根本。進入融媒體時代,不論閱讀方式或是傳播形式的轉變,只可能影響到傳播效果,但不會影響到內容。反之,優質的內容始終是增加傳播效果的主動力。所以,不論時代如何變化,技術如何更新,好的內容始終是出版行業獲得發展的核心。《黃埔》雜志的特點在于“黃埔”,在融媒體時代,仍要牢牢抓住這一特點,挖掘黃埔歷史,把黃埔軍校歷史研究做“專”、做“精”。其一,深挖黃埔軍校歷史。黃埔軍校的歷史不是簡單的一校之史,它蘊含著眾多黃埔軍校師生和大批著名歷史人物的活動,輻射了許多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黃埔軍校是中國大批杰出人才成長之地,他們曾經深刻影響著中國的歷史發展走向。特別是20世紀30和40年代,當中國遭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時,無數黃埔師生奔赴抗日前線,在敵后或正面戰場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場上,為打敗日本帝國主義、解放中華民族而流血犧牲,在近代中國歷史上寫下了首次戰勝侵略者的偉大篇章。黃埔軍校的歷史內涵豐富、外延寬廣,是當代中國歷史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對黃埔軍校歷史的研究,不僅有重要的文化與學術意義,對于弘揚和宣傳黃埔精神及其本質——愛國主義精神,發揮其對海內外黃埔同學及親友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也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為了保持這一特色,《黃埔》雜志多年致力于收集整理黃埔軍校歷史,匯聚研究者力量,以增刊的形式陸續出版了《黃埔軍校與抗日戰爭》《黃埔軍校史料匯編》《黃埔女兵》《黃埔軍校與北伐戰爭》,等等。其二,關注黃埔老人,做好對黃埔老人的采訪。《黃埔》雜志的讀者中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他們就是生于20世紀初,上過黃埔軍校,參加過抗日戰爭的黃埔老兵。這些老兵因“黃埔”而對《黃埔》雜志抱有特殊的情懷。他們是黃埔精神的創造者、實踐者、承載者。這個群體所有的豐富的人生經歷,是難得的歷史經驗,更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們是中國百年巨變的親歷者、見證者,他們經歷過苦難中國家的落后,更體驗到了新時代中國家的富強,他們的經歷是對中國發展的最好見證,他們的記憶值得珍藏。對于這個特殊群體,《黃埔》雜志應當利用自身特點和優勢,把黃埔老兵的采訪工作做下去,這既是堅持特色辦刊,保證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研究黃埔史料、保存珍貴記憶、傳承黃埔精神的需要。(三)借融媒體的東風,實現小眾期刊的新發展。電視的出現沒有讓廣播消亡,也沒有讓電影消失,反而在各自領域風生水起。同理,電子書的出現不會讓紙質出版物消失。融媒體時代的到來,更多意義上是不同媒體之間的相互融合,借力發展。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大發展,媒體行業間的融合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態勢。傳統紙媒也逐漸向此方向發展,報紙、期刊的電子版上線已經是“基本配置”,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各種閱讀軟件的開發業已成為發展目標。《黃埔》雜志已經實現官網上線電子版的“基本配置”,下一步也應利用新型媒介來更新傳播途徑,嘗試打破單一的紙刊宣傳模式,向網絡、移動終端、社交平臺等多種方式的媒介融合轉變,促進自身傳播形式的多樣化。除了官網的電子版,正在開發的手機閱讀平臺,逐步向聲音、視頻、互動等多媒體形式拓展,吸引新媒體讀者,擴大影響力。

四、結語

媒體融合給傳統期刊出版帶來的沖擊是確定的,但與沖擊同步到來的還有機遇。主動也好被動也罷,不可否認的是不同媒體形式之間的融合為彼此注入了新鮮的元素,促使不同媒體互相借鑒,不斷發揮各自優勢,找到適合自己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實現共贏。小眾期刊雖小,但憑借特有優勢,揚長避短,發揮出“小眾”的特色,借助融媒體時代的東風,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劉香伶.簡析媒體融合環境下的圖書出版行業現狀[J].傳播力研究,2018(12).

[2]王聲平.小眾期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今傳媒,2006(6).

作者:李瑞虹 單位:《黃埔》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