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眾專業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路徑

時間:2022-07-19 11:11:22

導語:小眾專業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眾專業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路徑

1引言

學術期刊是學術研究成果的重要載體和傳播渠道。2021年5月18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指出,“學術期刊是開展學術研究交流的重要平臺,是傳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陣地,是促進理論創新和科技進步的重要力量。加強學術期刊建設,對于提升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具有重要作用。”學術期刊被賦予光榮使命。學術期刊分為綜合類學術期刊和專業學術期刊,專業學術期刊指專門刊載某一行業或某一學科領域研究成果的學術期刊,這類期刊中的佼佼者因其能持續、深入地解決某一行業和領域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往往成為本領域研究動態的風向標,對本領域研究的發展、甚至領域本身的發展都能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小眾專業學術期刊是學術期刊中的獨特存在,因其所涉專業是小學科,甚至有些未成學科,作者和讀者對象都較小而稱為小眾。小眾專業學術期刊在其學科領域內或許具有無可替代學術權威性、理論與實踐指導性,但因其“小”往往發展得并不順利。李靜[1]認為小眾專業學術期刊要在新形勢下實現蛻變新生,必須引入數字化出版,向數字網絡化、專業特色化和集約規模化發展;李艷雙等[2]探討了小眾學術期刊的國際辦刊路線,對小眾專業學術期刊的發展提供了借鑒。本文以《科普研究》為例從小切面入手,分析小眾專業類學術期刊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并結合《科普研究》的實踐提出化劣勢為優勢的發展建議。《科普研究》作為內部出版物創刊于1987年,2006年4月,面向社會公開發行作為正刊的第1期。《科普研究》專門刊載科普理論與實踐研究領域的學術成果,其研究領域“科普”雖未形成專門的學科,但屬于專業學術研究領域,作者和讀者目標群體多以科普及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和學生為主,其專業性強且受眾群體較小,是一本典型的小眾專業學術期刊。一直以來,《科普研究》受制于學科及目標對象都“小”的制約,如何破解困局,弱化學科和資源有限的劣勢,甚至化劣勢為優勢,是《科普研究》致力于解決的問題。

2小眾專業學術期刊的特點

2.1學科小但專業性強

小眾專業學術期刊的研究對象和領域是小學科,不像大學科下設若干分支學科,涉及范圍廣。但其專業特色明顯,適合以專業內的各個專題做橫向或縱向的精深研究。《科普研究》專注于科普領域的研究,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開展不同歷史背景下的科普創作、科普政策、科學素質、科普產業、科普能力、科普人才、科普基礎設施、科普媒介研究,逐漸成為本領域無可替代的權威期刊,國內外科普研究領域的研究人員以及從事科普實踐的人士,想了解科普研究領域的進展和成果,《科普研究》都是主要來源。

2.2目標對象群體小但穩定

小眾專業學術期刊因專業性強的特點,主要的作者和讀者往往是一個群體,主要的目標對象是高校、科研院所相關專業的科研人員、教師和學生。但小眾學科常常伴隨著學科專業設置包括碩博士的培養數量少、學科專業教師和學生少、學科專業人才的培養受限、專業研究隊伍缺乏等問題,導致作者和讀者隊伍都小。《科普研究》的研究領域還不是一個專門學科,現有的學科設置中與科普研究最接近的是科技/科學傳播專業,近幾年也與幾所高校合作設置科普碩士培養點,但由于各方面的制約,所培養學生繼續深造或從事專業研究的較少。從事科普實踐的人員本身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但受研究水平的限制,較難將自己的經驗和理論結合起來產出高水平的研究論文。目標對象小眾有利于精準傳播。《科普研究》相對固定的核心作者是高校、科研院所相關專業的教師和科研人員,流動作者是這些單位的碩博士生,核心群體小更容易相互深入了解、溝通及開展有針對性的期刊內容傳播。

2.3綜合影響力小,但專業影響力強

小眾專業學術期刊由于專注于研究小領域,涉及的面小,目標對象也少,因此引用和利用也少,在期刊評價中往往會處于劣勢地位。但其在所在領域內的專業影響力往往會給其加分。《科普研究》不斷加強內容建設,以本專業的影響力帶動綜合影響力的提升,先后入選《中文核心期刊目錄總覽》2014年版、2020年版。

3新時代為小眾專業學術期刊化劣勢為優勢提供了可能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學術期刊的發展,“十三五”期間,學術期刊發展相關的政策數量多、力度大、針對性強,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為學術期刊的發展提供保障,促進我國期刊的總體質量和影響力的提升。緊接著,《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發布,從總體要求,加強出版能力建設、優化布局結構、加快融合發展、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優化發展環境、加強指導扶持等方面對我國學術期刊發展進行全面部署,明確了學術期刊發展的目標和路徑,對學術期刊的繁榮發展具有重要指導作用。黨和國家促進學術期刊發展的政策為小眾專業學術期刊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新技術的應用為小眾專業學術期刊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已應用到學術出版中,新技術在輔助和促進學術出版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數字技術和互聯網技術打通了傳統出版、傳媒的邊界,學術期刊全媒體融合程度日益深化,知識的生產、經營和傳播模式已經改變,期刊業的整個編輯業務流程、編排格式形式、出版傳播方式出現了革命性的整合,信息在社群中分享、精準化推送,分眾化傳播[3]。互聯網及大數據帶來的變化,為小眾專業學術期刊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4小眾專業學術期刊化劣勢為優勢的策略

4.1依托專業特色,走學術化特色出版之路

著名出版家鄒韜奮說過“沒有個性或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問題,發展更是沒有希望”。特色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專業內容有特色;二是期刊策劃有特色。《科普研究》自1987年作為內部刊物創刊以來,始終圍繞國家和社會需求、圍繞科普工作的發展和社會熱點焦點問題開展科普研究。其創刊之際正是其主辦單位由中國科普創作研究所更名為中國科普研究所之時,隨著社會發展,社會對科普研究的需求不再單純是科普作品的創作和對科普作品創作的研究,而是科普理論的指導,因此創刊之初,《科普研究》以科普創作、科普理論研究及翻譯國外科普研究成果為主要特色;20世紀90年代中期,偽科學和迷信盛行,反偽破迷研究成為其特色研究;進入21世紀,隨著國外科學傳播研究的大量引入,面對中國采取什么樣的科普方式的爭論,建立中國特色的科普理論與實踐研究成為其特色;當前,面向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目標,研究如何以科普的高質量發展促進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成為《科普研究》的特色。面對不同的時代需求,《科普研究》開設了“科普創作”“國外科普”“反偽破迷”等專欄,專題策劃“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科學傳播與普及”“高端科普智庫”等專題,回應社會關切,從研究角度為解決科普領域的重點和難點問題提供方案。

4.2拓展學科范圍,引領學科發展

立足科普本身的研究,早期的《科普研究》大量翻譯引進國外研究,引領了國外科普研究、公民科學素質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的發展,進入新世紀,《科普研究》利用學科交叉融合的發展趨勢,尋找學科間的交叉點,利用與教育學、傳播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學科的交叉,開展科學教育、科學傳播、科學與社會、科普與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的研究,拓展自己的邊界,圍繞自己的小核心拓展大外圍。學術期刊是學科發展的載體和窗口。《科普研究》在打造期刊影響的過程中,發現和培養了一批具有專業研究精神的學術力量,不但為期刊的發展提供了作者資源,也為所屬單位——專業從事科普理論與實踐研究的中國科普研究所提供了學術研究力量,促進了學科發展。

4.3加強與科研機構合作

科研機構往往承擔大量科研項目,擁有較多資源,無論是項目的要求還是專業人才發展的需求,科研機構每年都會產出豐富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是期刊的潛在稿源,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是期刊潛在的作者、讀者和審稿人。同時,科研機構的發展往往緊密結合國家的發展導向,并承擔國家重大項目,能準備感知國家需求,并實時把握國家項目的政策和導向,依托于此的專業學術期刊可謂近水樓臺,可以實時了解國家需求開展選題策劃,也可以跟進所在科研機構的重要項目進展及研究成果,及時地進行約稿與組稿。?《科普研究》依托主辦單位中國科普研究所承擔的項目,實時跟進項目進展,通過欄目主持人制、專題策劃、定向約稿等方式獲得較多稿件,如跟進青少年科技人才培養項目進展,由項目負責人作為主持人刊發“青少年科技人才培養專題”;跟進公民科學素質調查項目,由項目負責人主持刊發“公民科學素質的理論與實踐專題”。依托所內委托項目,專題策劃“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百年科普史”;依托科研人員承擔的重大課題,專題策劃“《全民科學素質規劃綱要(2021—2035年)》解讀專刊。同時《科普研究》也積極拓展廣泛的社會合作關系,在期刊剛成為正刊不久就與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科技大學達成合作,三所學校認定《科普研究》等同于核心期刊,將《科普研究》發文納入其教師及學生的考核標準,這些學校也是期刊長期穩定的稿源單位。

4.4合理利用現有專業人才隊伍,拓展新的作者群體

穩定的高水平的作者隊伍是期刊發展的人才基礎,面對專業領域小,專業內作者隊伍少的現狀,小眾專業學術期刊應從兩方面著手建設自己的作者隊伍,一是維持現有作者隊伍,通過加強與現有作者的密切聯系、為現有作者開通綠色通道加快審稿流程等方式吸引作者的長期關注,為他們長期投稿打下基礎;二是拓展新的作者隊伍。在拓展新作者方面,《科普研究》主要從2個方面入手,一是將承擔所內委托課題的研究人員納入作者隊伍,跟進他們承擔的所內課題進展,并關注他們其他研究的進展;二是吸納青年科研人員組成青年編委會,2021年,《科普研究》組建了由所內外36名青年骨干組成的青年編委會,廣泛吸納了正在成長中的科普研究及相關研究領域的青年研究人員,為他們提供交流和合作的平臺,吸引他們成為《科普研究》穩定的高水平作者。

4.5充分利用大數據時代帶來的便利

小眾專業學術期刊更應積極合理利用新技術帶來的便利,擴大其涉及的邊界。鼓勵編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介入學術研究前沿,在策劃選題、組織稿件、刊發稿件的全過程中有效利用大數據,如在策劃選題時,可以利用中國知網、AMiner等平臺進行學科畫像、專家畫像,精準進行選題策劃和選擇撰稿人;在編校時,利用期刊采編系統、編校軟件,提高工作效率;在媒體融合的不斷加速的背景下,在進行內容傳播時,借助微信、微博、數字期刊、網絡社群等多層面、立體化的產品矩陣提供社交化和個性化的閱讀服務,并建立與作者、讀者的互動交流機制。《科普研究》編輯部開展學術畫像的基礎研究并將其利用在選題策劃的實踐中,利用勤云期刊采編系統實現從投稿到稿件發表整個過程的信息化管理,利用網站、微信群、微信公眾號、QQ群等平臺開展內容的后期傳播。如何更好地應對、利用大數據和互聯網帶來的變化,《科普研究》還將繼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