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論文應把握幾大要點
時間:2022-01-31 02:52:50
導語:學術論文應把握幾大要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選題
選題是否成功是研討成功的條件。有一種說法,哲學社會科學不像自然科學,沒有成功與不成功之說,只需情愿去做,終究必定成功。此話謬矣。沒有好的選題,即使是洋洋灑灑數萬言乃至數十萬、數百萬言,效果都是無用的廢話。這就不能視為成功的研討。成功的研討必定是建立在成功的選題之上的。那么,什么是成功的選題呢?簡而言之就是選題要有問題認識。
問題認識是什么呢?
一是指研討的方針取向。成功的選題應該是提醒研討的方針取向,也就是要使研討到達什么樣的方針。研討的方針取向所反映的是研討是否有價值,是否值得研討。因此,從選題來看就能夠知道該問題研討的狀況和可能開展的趨勢。假如選題沒有提醒研討的方針取向,而僅僅陳述了一個實際,那么就意味著該研討不值得研討,或許說前人現已做了比較詳盡的研討,在現在的狀況下現已沒有深化的可能了。這種選題就不應該去選。
二是指研討的詳細規模。成功的選題應該是規模詳細,不是大而全的。也就是選題不能過大,過大的選題會使研討無法深化下去,僅僅如走馬觀花。另一方面是標題太小,研討就會過于沉迷于瑣碎的細節,然后使研討失去了價值和檔次。特別是有的細節并不具有代表性,也不能真實反映事物開展的趨勢,但因為研討者的視界太小,無法從細節中發現事物開展的底子規律。特別是做前史史料研討的往往都有這樣的缺點。
三是要對一個學術問題產生質疑,或許說要有爭鳴性。學術研討是無止境的,真理更是無止境的。許多學術觀念在其時是對的,或許說是真理,但時刻和條件都變化了,因此其真理性也會發生變化。因此,選題必定要勇于質疑,但質疑有必要要有理有據,而不是隨意置疑。在有理有據的根底上的置疑,這樣的選題必定是有價值的。
總之,選題是很考究技巧的。選題實際上是堆集后的榜首次思維井噴,沒有堆集就無法進行選題。好的選題能夠使研討事半功倍,好的選題是論文成功的條件。在選題之后,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標題的表達,即怎樣把這個內容表達出來。
這兒也有幾個考究:
一是標題不宜太長,太長標明作者缺少概括才干和籠統才干,標題要求精粹、簡潔,要力求到達多一個字太長、少一個字太短的水平。
二是中心概念不宜多,最多兩個,最好一個。這就有必要遵循“計劃生育”方針。中心概念逾越兩個,論文終究研討什么就十分難把握了,而且概念太多通篇很可能就是在解說概念,實質性的內容就被減弱了。
三是表達要精準,標題假如引起歧義,或許模糊不清,那么論文在寫作是很可能呈現跑題現象。
二、文獻整理和文獻的運用
文獻是寫好論文的材料,也是研討的根底。它反映的是研討者的專業根底和專業才干。沒有文獻,就相當于造房子沒有磚塊相同;一起,沒有文獻也像在空中造房子相同沒有根底。文獻是學術傳承和學術道德的載體。尊重文獻就是尊重前人的研討,尊重文獻,也表現了學術開展的頭緒。因此,文獻在撰寫論文中至關重要。在撰寫論文之前,一是要對文獻進行必要的整理,二是要長于運用文獻。
(一)關于文獻整理
1、整理文獻的意圖是什么?
選題的問題認識來歷于對文獻的閱覽和剖析,問題認識不是隨便產生的,二是根據既有的研討而發現問題。整理文獻的意圖在于:
其一,整理所選問題的前史開展頭緒。任何問題都有一個開展頭緒,不了解學術開展的頭緒就不能對學術問題進行深化研討。也就是說,這個問題是從哪里來的,可是才干涉判這個問題的未來開展方向可能是什么。不只需整理這一問題國內研討是的現狀,而且還有整理國際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的研討現狀,然后全面把握這一問題研討的底子狀況。假如翻開電腦就直奔主題,對某一詳細問題洋洋灑灑地寫下去,也不去查閱相關文獻,效果可能是低水平重復的東西。這樣的論文時沒有任何價值的,即使發出來,也僅僅是作為工作量或評職稱的效果而已,并不代表它對學術有什么奉獻。在學術論文中,最初就直奔主題的論文,一般都不是好的論文。人貴在直,文貴在曲。論文的貴也在曲。而這種曲是經過對前人既有研討的追述和剖析表現出來的。
其二,整理文獻是充分必定前人所做的學術奉獻。任何人的研討都是在前人的研討根底上進行新的探究。這就是牛頓所說的,站在偉人的肩膀上。在研討中,這個偉人不是詳細的一個人,而是一切對該學術問題作出了奉獻的前人。學術的傳承就是要尊重前史,不尊重前人的學術奉獻,就難以開辟新的研討范疇,也難以對學術研討進行深化研討。不尊重前史,咱們相同會墮入盲目自大的學風,以為別人都沒有到達自己的水平,然后終究也會墮入重復別人現已說過的故事,糟蹋學術資源。
其三,整理文獻最底子的意圖是發現前人研討中的問題,然后為自己的研討找到突破口。學術問題大多不是一代學人就能處理的,一代學人只能處理那一代學人的認知水平之下所能處理的問題,但即使如此,也存在著研討的忽略和縫隙,也會因片面才干的缺少而存在著研討的缺點。因此,后輩學人就是要重復不斷地閱覽、比較和剖析前人的既有研討效果,從中發現研討中存在的問題和縫隙。這樣,自己的選題就有可能或許連續前人的研討使之深化,或許發現前人研討的縫隙和缺少以進行補償,或許在原有的問題范疇發現新的研討處女地。這才真實表現了所做選題的研討價值。
2、怎樣整理文獻?
不少作者喜愛在導言中一口氣把一切相關的文獻都羅列出來,以為這就叫文獻整理。可是,把一切相關文獻羅列出來必定會占有了論文的篇幅,會導致宣兵奪主的論文結構。文獻羅列太多,正文就要騰出篇幅來,效果正文想寫下去但發現篇幅越拉越長而不敢深化下去了。這種文獻整理辦法是最不行取的。正確的文獻整理辦法是:
其一,選擇有代表性的文獻,即在威望刊物上宣布的論文和威望論著,這些論文論著代表了學術開展的底子狀況。不能把那些不入流的刊物上的文章都羅列出來。
其二,選擇有代表性的作者的論文,也就是威望學者,或許是活躍在學術界的作者的論文、論著。這些論文論著相同也代表了學術開展的底子態勢。
其三,選擇研討的視角來整理文獻。也會是結合你要研討的視角特別是詳細的問題來整理文獻,這樣規模就大大縮小,也有利于作者把握文獻。
其四,不必定千人一面地要在導言中進行文獻整理,導言能夠對問題的來龍去脈進行恰當論述,在正文撰寫的進程中,能夠對詳細的觀念進行文獻追述。這種辦法要求作者對學術史特別是前人的學術觀念十分清楚,對論文的寫作現已有熟練的技術。這就不是一般的新手能夠把握的了。
(二)怎樣運用文獻?
在文獻的運用上,相當多的作者以為文章有注就是運用了文獻。可是,論文終究運用了什么文獻?還有就是所用文獻是否與所引證觀念具有一致性。在運用文獻上有以下幾種過錯傾向:
1、為文獻而文獻,也便是在文獻上湊數。用一大堆文獻來嚇唬讀者,顯示作者是看閱覽了很多文獻的,但細心看后,會發現文獻與論文的觀念關聯度不高。實際上就是假文獻。一般的審讀者可能不會仔細看文獻,但作為編者,特別是主編榜首眼就是要把我好文獻關,決不能讓作者在文獻上濫竽充數。
2、文獻與所引證的觀念歸于破綻百出,引證的觀念本來是張三的,但作者因有慵懶不情愿去查對,僅僅在二手文獻中看到了李四用了該觀念,于是就以為這個觀念就是李四的。這種狀況十分嚴峻。
3、絕大多數是自引文獻,徹底逃避其他學者的研討。這種景象表現作者的是自傲,以為這個問題沒有人逾越自己,因此不情愿引證別人的觀念。乃至為了杰出自己,把自己在十分不起眼的刊物、報紙上宣布的小文章都自引出來。這種景象標明作者有沽名釣譽之心。
因此,運用文獻是不能有任何投機取巧的辦法上的,有必要老老實實。運用文獻表現了一個學者治學是否謹慎,研討是否下功夫。因此,運用文獻時:
1、切忌文獻堆砌,運用文獻的價值在于表現論文的研討深度和謹慎性,而不是經過堆砌文獻了夸耀自己的專業知識多么淵博。假如是這樣,效果可能是拔苗助長。
2、切勿破綻百出,必定要去查找文獻的源頭,假如是經典作品的文獻,就愈加需求去閱覽和查對。比方說,馬克思、恩格斯的作品是合在一起的,但有的作者沒有去讀他們的作品,而是從別人的引證中直接就引過來。一起因為沒有弄清楚終究是馬克思的觀念仍是恩格斯的觀念,可能會弄錯了。這樣就成為學術笑話了。切記要查閱文獻,不行“隨聲附和”。尤其是外國文獻有的作者不情愿閱覽,而別人引證之后,自己在沒有閱覽的景象下而引證了,乃至還想用外文辦法來假充。這在學術界是有公案的。破綻百出還有一種景象就是引證觀念時是一個學者,但注釋文獻時卻是另一名學者。這標明,作者底子沒有讀過以背向陰觀念的學者,而是從注釋文獻歸屬作者的論文中看到了這句話,一起又不情愿花時刻去查對,所以也是一種破綻百出的景象。
3、切勿用網絡文獻、報紙文獻。學術的浮躁與否,學術的謹慎與否,從文獻的運用上一看就清清楚楚。假如通篇文章的文獻都是網絡文獻或許是報紙文獻,這樣的論文無論怎樣都是不深化的。有的作者會說,網絡文獻、報紙文獻標明論文時最新的觀念。可是,網絡文獻和報紙文獻并非是學術觀念,也并非是經過嚴厲論爭的學術觀念。或許說,這樣的觀念沒有學術見識。因此,這些文獻不能支撐一篇學術論文。當然,網絡文獻、報紙文獻是否就不能用了呢?那也未必。有的數據有必要經過網絡來,如一些計算組織的計算數據,查詢數據等都是從網絡上的。簡而言之,威望組織的網站、威望學術組織的學術網站、國際聞名的研討組織網站等,這些網絡文獻徹底能夠用。
4、切勿想當然地運用文獻,包含弄錯出書時刻、引證內容過錯、頁碼過錯、作者和譯者過錯等。這些會導致論文呈現嚴峻的硬傷。
三、證明的邏輯
研討是一個證明的進程,證明是一個嚴密的邏輯思維進程。這個進程應該是可是,當時很多的論文缺少這種思維,大多數用發散性思維來寫論文的,因此論文就缺少深度。論爭的邏輯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1、層次感,而不是平面感
好的證明邏輯必定是立體的、有層次感的,而不是平面性。國際是平的,這僅僅一種臆想,論文的證明邏輯是立體感的,這是一個剛性的實際要求,而不是臆想。好的證明邏輯就像博洋蔥,一層一層撥到中心,終究才知道洋蔥中心終究是什么。而平面性的證明邏輯缺少別致感,就像攤大餅,一開始就知道大餅中是什么內容了,所以這樣的證明不會給人遙想,也不會帶來別致。好的論文,相同要給讀者帶來出其不意的效果。
2、細致性,而不是一盤散沙
證明真細致性表現的是作者的思維才干,也表現作者對專業知識把握的程度。專業根底厚實的,其邏輯思維才干必定要強。相反,沒有厚實的專業根基,那么其證明必定是碎片化的。因為,他把握的專業知識自身就是碎片化的。碎片化的專業知識,只能導致碎片化的證明邏輯。有不少學者,雖然在學術界也有必定的聞名度了,但專業根底并不厚實,所以在撰寫論文時,底子上就是用1、2、3、4……進行羅列,而缺少細致的邏輯推理和邏輯證明。這種狀況可能還不是幾個人,而是一代人的問題。因為,我國又一代學人是在中生長起來的,讀書不多,且能有經過專業的練習,缺少專業素質,但經過自己的盡力也的確躋身于聞名學者之列,但這種缺點他自己底子就沒有辦法補償。所以,這一代人底子上是在碎片化的知識結構中提出一些碎片化的觀念,而不行能成為治學謹慎、有深沉學術見識的學者、思維者。
3、科學性,而不是宣揚性
學術研討無疑是一個求真的進程,這一進程需求經過很多的實際或史料經過邏輯證明之后才干得出結論。正是這樣,學術才具有真理性和科學性。可是,當今的學術研討越來越缺少這樣的精力,做前史研討的不肯泡圖書館、檔案館,做實際研討的不肯做郊野查詢,用的是二手材料和二手數據,而且先預設一個價值情緒,用這些材料和數據來證明這個預設的情緒或觀念。殊不知,相同的材料和數據能夠證明徹底相反的兩種觀念。這樣,學術研討因沒有按照學術標準而導致學術失去了科學性和真理性。反過來,預設一個觀念,能夠毫不費力地找到相應的材料和數據來證明這個觀念,這相同也會導致難以找到學術的真理。這兩種狀況都會造成對學術的損傷,即任何人都能夠從事學術研討,學術也就從底子上喪失了其莊嚴,也無所謂學術威望可言。正確的辦法是在閱覽了很多文獻之后而構成新的觀念,然后再回到材料經過更多的材料來證明你的觀念的科學性。
預設觀念然后來找材料這是宣揚的底子辦法。當時學術的科學性越來越被宣揚性所替代,原因在于:一是當今行政干涉學術的現象十分嚴峻,學術質量(評獎)、學術水平(各種學術稱謂)、學術考核等都是行政領導來點評的,在這種狀況下,乃至行政級別與學術水平成正比。在行政干涉之下,學術就越來越多地為行政效勞,然后使學術成為政治的附屬品,為政治宣揚效勞。二是一些學者為了盡快地提高自己的行政級別而不斷做政治宣揚的“學識”,學理性的研討被置之不理,應景性的宣揚文章則一氣呵成,但往往是正確的廢話、無用的廢話。三是宣揚性的“研討”比真實含義的學術研討簡略出效果,而且也輕松。看積分報紙,閱覽幾個主流網站的文章,就馬上構成了自己的一篇文章。而且,只需政治正確,這類文章不愁沒有當地宣布。學術界的浮躁也就可想而知。
4、學理性,而不是白話化
學術論文必定是學術性很強的,它有必要要逾越日常日子的白話化表達。白話著重是能讓讀者聽得懂,所以具有隨意性。而學術論文并不是要群眾聽得懂,而是要有專業布景的人才干聽得懂。假如都能聽得懂,那就不是學術論文了,那就是日常的說話了。有一種觀念在嘲笑,學者的論文時在自娛自樂,別人都看不懂,這種論文對社會底子就沒有用。我覺得這種觀念實在是淺薄可笑。學術論文都聽得懂、看得懂,那就不叫專業學術論文了,學術論文必定只要專業人士才干看得懂;而且學術論文傳承的不是一般的文明,而是一個民族的中心文明,這種文明是民族開展最大的精力動力和智力支撐。它的影響是戰略性的,而不是當時的普羅群眾能不能看得懂和聽得明。當然,學術的思維必定要進行群眾傳播,這時候就需求用淺顯的白話化辦法來跟群眾溝通。
5、謹慎性,而不是隨意性
學術研討是一個求真的進程,因此需求研討者有必要在論文寫作中要有謹慎的情緒。當時學術的浮躁特別是科研管理部門要求快出效果,然后助長了學術上的各種不端行為。例如,一是隨意運用數據。學術論文在運用數據時必定要是威望性的數據,也就是威望組織的數據。可是,因為當時數據的組織比較多,一些作者在選取數據時太隨意,不去研討一下組織自身的威望性,效果所用的數據被學界所質疑。有的乃至因找不到數據的來歷而隨意改動數據,導致數據時去了真實性。包含所用材料和文獻也是相同,近年來,外國作品引進翻譯太多,翻譯也太隨意,乃至譯本中誤解了原著的意思的都有,但作者在運用這些翻譯作品時沒有仔細選擇,手中有什么就是用什么,效果把過錯的文獻內容引進自己的論文中,導致論文呈現一些硬傷。此外,研討的謹慎性還能夠從運用文獻中表現出來。有的叢書文獻出書時刻是不相同的,而引者可能會想當然地就整套叢書都是同一出書時刻,這也是論文的嚴峻硬傷。如《鄧小平文選》(1-3卷)其出書的時刻是不相同的。關于查詢的可靠性在于,查詢的手法是否可行,抽樣的辦法,以及計算的辦法等。
6、環繞中心問題打開證明,而不是學術散文天馬行空
學術論文必定有一個中心觀念,因此在證明進程中就有必要是環繞這個中心觀念打開,一切的材料的方針都是指向這個中心觀念的,而不是從中心觀念延伸出去。一旦延伸出去就有可能違背主題。可是,現在不少作者徹底是為了湊字數,為了這個意圖,論文的關鍵詞十分多,幾乎是每一末節敘述一個關鍵詞,整篇論文很有可能是一個拼盤,而不是在一個關鍵詞或許一個中心觀念統領之下的論文。效果,篇幅很長,但不知所云,徹底是如脫韁的野馬,怎樣也拉不回來。這樣的文章之能夠說是學術散文,而不是學術論文。
四、論文的修正與查驗
文章不厭百回改。這是研討的一種情緒。現在大多數人不情愿修正,也不情愿查驗文獻和材料。這明顯缺少對學術研討的仔細和謹慎性。
作者自己修正文章的要求:
其一、對文章的整體結構在進行酌量。主要是看是否在結構上存在著不合理的現象,如為德不卒;或許是結構上的不相稱性(把沒有直接聯系的兩個問題放在一起來評論)。
其二,對文章的邏輯進行整理,看是否存在邏輯上的不連貫性。
其三,對文句進行酌量,看表達是否存在問題
其四,對文獻進行查驗,是否存在著文獻的過錯
其五,對數據進行核對,看是否存在數據的過錯
其六,對注釋進行核對,看是否存在過失
怎樣對待編輯部的修正意見:
其一,在正常狀況下,編輯部提修正意見就意味著此文有可能經過修正后到達宣布的水平。而沒有任何新意的景象下和沒有人脈的狀況下,編輯部不會對沒有任何新意的文章提修正意見。
其二,編輯部看問題一般視界要寬一些,看問題的視角要大一些,提出修正意見,作者盡可能滿足編輯部的要求
其三,假如編輯部的修正意見的確不當,作者能夠回信論述自己的觀念,編輯部以為說的有道理的話,一般也會尊重作者。
其四,不要以為編輯部能夠刁難,屢次的交游只能回使論文跟家完善,而不是在修正屢次后否定作者的文章。即使有的修正時剩余的,編輯部也會重復推敲的。
五、論文的結束
論文的結束既是整篇論文的點睛之處,也是提醒學術在未來研討的開展趨勢。因此,結束必定要有氣勢,氣勢磅礴的結束,往往能夠凸顯論文的整體品質。從當時的學術論文來看,結束主要有以下幾種問題:
其一,論文底子就沒有結束,當證明結束后,論文就嘎可是止。這是典型的為德不卒。
其二,沒有對前面的研討進行總結,而是脫離前面的研討談領會,因此沒有表現結束語的效果。
其三,對前面的研討泛泛而談,沒有會集到觀念上來,然后顯得太平平。
其四,太簡略,有結束與沒有結束沒有什么區別,這樣的結束就沒有含義。
那么,什么樣的結束才是好的結束呢?我以為至少要表現一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能夠從微觀上對論文進行觀念性的總結。前面主要是證明,證明或許證偽,但沒有杰出自己的觀念,所以有必要要有一個結束來提煉作者的觀念,使讀者更清楚作者的觀念。
二是要有大氣磅礴之勢,有行云流水之氣。前面的證明是一個當心求證的進程,不能展現作者的文筆,但在結束部分,能夠放開手腳,解放思維;能夠充分展現作者的文采來概括和籠統論文的要義。
三是結束除了概括觀念外,也能夠對該問題研討的開展趨勢進行科學的預測,以及對該問題的進一步思考。
六、關于學術不端
學術標準是學術的生命線。學者有必要要按照學術標準從事學術研討,而不行為所欲為題“主意”。假如僅僅是提“主意”,沒有被證明的“主意”,僅僅是一個假定而已。一個假定性的觀念決不能代表一種學術水平。只要用理論辦法進行了契合邏輯的證明之后,假如這個“主意”具有立異性一起又契合學術邏輯,那么這個“主意”才轉變為學術觀念,這個觀念就代表了學者的學術水平。當時,社會的浮躁也相同滲透到學術范疇,使學者不再沉寂與象牙塔,而是經過學術論文的而成就自己的虛名,然后取得各種各樣的學術榮譽和學術獎項,終究抓取相應的學術位置。效果,有的就不折手法,經過各種學術不斷行為和學術腐敗進行學術制假造假。當時,學術不斷、學術制假造假行為在論文上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抄襲剽竊。或抄襲觀念,或抄襲材料,或抄襲階段,或抄襲文獻,或將別人的文章略作改動整體性剽竊,或僅僅是把標題改動署上自己的姓名。
2、強行在別人效果上署名。這主要有一下幾種景象:一是導師與學生的聯系,導師規則學生宣布文章有必要把導師的姓名署上,乃至要求署名榜首作者,但導師并沒有審理文章,一旦文章被人告發,導師就千方百計逃避;或許公開宣稱自己不知道,是學生自作主張署上的。二是上下級搭檔聯系,尤其是領導與被領導的聯系。或許是下級刻意為領導捉刀;或許是上級借用行政權力強行要求。
3、篡改文獻和數據、成心望文生義。這主要是不情愿去核對數據和文獻,而自己的論文可能又特別需求這樣一組數據來證明自己的觀念,效果只好對邊際有數據進行為我所用地篡改,或對文獻的觀念進行刻意地誤解,或望文生義地引證,以投合自己研討的需求。
4、注釋有誤或做“偽注”,如前面所說的破綻百出
5、低水平重復。不情愿去閱覽文獻,因此不知道學術開展動態,導致自己的研討在重復著前人的研討,乃至重復著同輩學人的研討。
6、轉引二手文獻而且未核對導文獻導致耳食之言。
7、只引證自己的論文,自賣自夸。
8、閱覽中文文獻卻引證外文表達文獻,效果弄巧成拙。
9、源于外文書刊卻譯成中文,效果驢唇不對馬嘴。
10、轉引外文注釋卻不注明原出處,讓人難以查找原文獻,難以辨認其真偽。
11、一稿多投,有的乃至是略作一點“化裝”后就投給不同的多家刊物。
- 上一篇:初中英語教學有效策略解析
- 下一篇:英語教學中新聞英語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