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從政篇釋義三則

時間:2022-03-20 12:45:00

導(dǎo)語:論從政篇釋義三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diǎn),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上博竹書第二冊出版有日,學(xué)者們進(jìn)行了許多很好的。本人近日為通釋文意而匯集眾校,覺得《從政》篇仍有不少難讀之處,今不避野人獻(xiàn)曝,揀其中數(shù)則試加解說,或者勇而無當(dāng),請多多指教論文!

一、簡甲三禮則寡而為仁

此六字在簡三上端,整理者以為與簡二“行之以禮”有關(guān),周鳳五先生認(rèn)為可從①。是!另外,有學(xué)者已經(jīng)指出甲篇第二、三簡相連②。第三簡“教之以型(刑)”與第二簡中的“守之以信”、“教之以義”、“行之以禮”句型結(jié)構(gòu)相應(yīng),也表明以第三簡接第二簡較妥。

周鳳五先生認(rèn)為簡二下端可以擬補(bǔ)“夫是則教之以刑守之以義則□行之以”十六字。簡文“寡而為仁”可能是“寡過而為仁”,誤脫“過”字,否則“寡”字可能寫錯,或者必須改讀。“寡過”見《論語·憲問》,“為仁”見《論語·學(xué)而》。一個人言行如果守禮,當(dāng)然可以寡過,也可以為仁了。

但是,為了通解而懷疑脫字有些勉強(qiáng)。我們認(rèn)為,既然甲篇前三簡可以連讀,不妨前后文結(jié)合起來觀察。連讀之后,其文為:

[簡甲一]聞之曰:“昔三代之明王之有天下者,莫之余(予)也,而□(終)取之,民皆以為義。夫是則守之以信,教[簡甲二]之以義,行之以禮也。其亂王,余(予)人邦家土地,而民或弗義。夫……[簡甲三]禮則寡而為仁,教之以刑則述(遂)。”③

簡甲一中的“夫是則”表示肯定的判斷。夫:發(fā)語詞。是則:乃,與“此則”同義。“夫是則”以下是對前面的解釋。“明王”因?yàn)椤笆刂孕牛讨粤x,行之以禮”,所以“民皆以為義”;與之相應(yīng),“亂王”因?yàn)椤啊Y則寡而為仁,教之以刑則遂”,所以“而民或弗義”。這樣,對于判斷本章后面的兩個分句就有很大幫助。

基于以上,我們以為“禮則寡而為仁”前可以補(bǔ)“齊之以”三字,一則,《論語·為政》有“齊之以禮”句,指以禮義規(guī)范民眾。“寡而為仁”的“而”是連接狀語,表修飾關(guān)系。“寡而為仁”即“寡為仁”,是單純“齊之以禮”的后果;二則不僅與上文的“守之以信,教之以義,行之以禮”相應(yīng),也與下文的“教之以刑”呼應(yīng)。

二、簡甲十六以□(犯)賡□(犯)見不訓(xùn)行以出之

此處原《考釋》斷句為“以犯賡犯見,不訓(xùn)行以出之”,認(rèn)為“以犯賡犯見”之“文意未明”。④

今按:兩“□”字,原《考釋》認(rèn)為都是“犯”,當(dāng)是。賡,繼續(xù)。以犯賡犯,后一犯字多一近似于“心”的構(gòu)件,使之區(qū)別于前者,如果前者為“侵犯”義,后者應(yīng)該是“惡意”或者“有意”的侵犯。

以犯賡犯,當(dāng)與《禮記·表記》“以怨報(bào)怨”意義相近。《禮記·表記》曰:“以怨報(bào)德,則民有所勸;以怨報(bào)怨,則民有所懲。”

不訓(xùn),原《考釋》釋“訓(xùn)”為“順”,我們以為可能讀為“訓(xùn)”之本字更妥。《尚書·畢命》:“不由古訓(xùn)”,《左傳》僖公二十九年:“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訓(xùn)。’”文公十八年:“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xùn)。”與之義近。

行以出之,古籍多有“□以□之”的句式,如《易經(jīng)》:“君子學(xué)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論語·衛(wèi)靈公》:“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遜)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簡文的“行以出之”與《論語》的“孫(遜)以出之”可以對讀。出,表達(dá)。行以出之,用行動來表達(dá)它。

全句的斷句可以改成‘以犯庚犯,見不順,行以出之’,意思可能是:為了有所懲戒而用侵犯回應(yīng)惡意侵犯,見有不足為訓(xùn)的行為,就用行動來表達(dá)它。

三、簡乙一壅戒先匿則自□(己)司(始)

原《考釋》以第一字為“壅”,舊讀為“掩”,認(rèn)為從字形分析,該字乃從公得聲,可讀為“雍”,而用為“壅”,取“壅蔽”之義。“□”讀為“忌”,原《考釋》還舉出郭店楚簡中的例子,認(rèn)為揆諸文意,應(yīng)讀為“忌”。全句蓋言戒備之心若失,則已先啟微亡之徵,此皆因有猜忌之心故也。

今按:壅,同“塞”。戒,簡文像兩手持戈,表示戒備。《說文》:“戒,警也。……持戈以戒不虞。”《詩·小雅·采薇》:“豈不日戒。”《莊子·養(yǎng)生主》:“怵然為戒。”《國語·吳語》:“息民不戒。”《禮記·曾子問》:“以三年之戒。”并同此義。匿,《說文》:“亡也。”有隱藏、隱蔽、消除之義。忌:原《考釋》以為有猜忌之義,王中江先生讀為“己”,并指出郭店竹書中的《語叢一》有“知己而后知人”,按照字形,其中的“己”應(yīng)隸定為“忌”,讀如“己”,字形與之近;《五行》篇有“忌(己)有弗為而美者也”。⑤王讀是。

本句可與《孔子家語·王言》對讀:“政教定,則本正也。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人于己,然后大夫忠而士信,民敦俗璞,男愨而女貞,六者,教之至也,布諸天下四方而不窕,納諸尋常之室而不塞。”《大戴禮記·主言》與之意義相同而表述有異,亦可對讀。簡文的“壅戒”應(yīng)該是“壅蔽之警戒”,而不是“警戒受壅蔽”,它不是一個動賓詞組。“壅戒先匿”與《孔子家語》的“不窕”、“不塞”義近,意思是被壅蔽的危險(xiǎn)就沒有了;“則自己始”就是“就從自己開始”,與《孔子家語》的“先立人于己”義近。

“壅戒先匿,則自忌(己)始”,意思是要消除被壅蔽的危險(xiǎn),就必須從自己開始,自己先要做好。

注釋:

①周鳳五:《讀上博楚竹書〈從政〉(甲篇)札記》,“簡帛網(wǎng)”(03/01/10)②史儀:《〈從政〉篇編連拾遺》,“簡帛研究網(wǎng)”(03/01/17)③第二簡的斷句、釋讀,從陳偉、周鳳五先生。見陳偉:《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從政〉校讀》,“簡帛研究網(wǎng)”(03/01/10)周鳳五:《讀上博楚竹書〈從政〉(甲篇)札記》,“簡帛研究網(wǎng)”(03/01/10)④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二)》第229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⑤王中江:《〈從政〉重編校注》,“簡帛研究網(wǎng)”(03/01/16)